第71章 京城兄弟

遼東總兵蘇翎與遼東經略袁應泰在經略大人後院的這番笑聲,除了侍候袁應泰的那兩個女人之外,也僅僅傳至後院院門處何丹旭等幾人的耳中。不過,遼東都司的首府遼陽城內的氣氛,卻似就在這細微可聞的笑聲中翻了個身,直起腰來。

若是順着夜裡颳着的南風,也能在一路上尋到一些與往年不同的景象。

這不僅是在山海關至廣寧再往三岔河一帶的路上,成羣結隊的明軍官兵正在連夜趕路,那些趕着牛車、牽着騾馬的民夫們也打着火把源源不斷地向遼陽行進,而在海上,這夏季盛行的南風給每一艘海運的船隻鼓足了風帆,長長的船隊在岸邊燃起的篝火的指引下,首尾相接地沿着海岸北上。

單是這夜間行船,便是從未有過前例。爲了不至於誤了期限,不論是屬於大明水師的海船,還是那些被臨時僱來的民船,都顧不得往日對風浪的畏懼,加入到向遼陽輸送軍需的船隊。這種急迫,一則是朝廷催得異常的緊,二來,這回銀子是破天荒的給足了,並言明,若是提早抵達,還另有賞賜,不僅如此,這海中若是出了問題,一概不罪,且民船照價賠補。

儘管海運船隊是沿海岸的淺海處航行,爲了儘量不損失船隻、軍需,也爲了這船上一衆官兵、水手的安全,海運船隊的主官還專門尋來沿岸一帶地漁民。給予賞銀,令其駕船在船隊所經途中的暗礁等險要處停泊。並高懸燈火,爲整個船隊指示方向。這個前所未有地法子,也不知是先前那一隊船隊想出的辦法。總之後續經過的所有船隊,都照例給予這些活動地燈塔多少不等的賞銀,讓這些漁民得以堅守下去。

或許也是因這幾年大旱的緣故。天公作美;又或許是這遼東終究到了該順暢幾年地時候,這幾個月裡。天津至遼東的海上,以及山東登州至旅順地區域內,不過是些小風小浪,連常年行船的水手們,都覺得有些異常。但這足以保證緊急運往遼東的軍需、糧草數月未斷。此外,那些緊急調運、新修而成的船隻,仍然源源不斷地向天津、山東集結。據說江南一帶,已經有新建船場開工。

大明朝此次援遼的軍需、糧草,除去自積蓄的府庫中調取之外,還另發銀四處採購。這個舉措本由來已久。遼事一起。不過是催得急一些而已。但這些日子,朝廷上不僅列明瞭準確的期限。且率先將幾名一直拖延時間而沒有明確定罪的官員下獄。這一來,那些習慣於從中上下其手的官員們。也不得不帶着小心將自己的收成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還有不得不自己貼補地。當然,這貼補自會由別處再補回來。

這首先是糧食,不僅山東、天津一帶地糧商們被帶動起來,遠至南京附近的糧商大賈們,也紛紛從中嗅到了銀子地味道,開始籌集船隻,預備往遼東賺上一筆。要說這往日因官吏盤剝,這商路並不算通暢,尤其是前往遼東的商路,家世稍弱地,根本不敢問津。但此時朝廷一反常態,率先做出一種姿態,這凡是前往遼東運送米糧的,或是販賣其它商貨,一律放行無阻,而有關軍需的、類似硝黃等等更是給付及時,概不拖欠。

當然,商人們不會僅僅是販運一船米糧,便赴海上風浪的風險。遼東的物產,作爲商人自然知道其價值幾何,尤其是人蔘。自京城以至南京一帶,那些不知名的遼東大賈所創下的人蔘價格,已經被商人們茶前飯後地流傳着。一支上品人蔘,價值千兩,卻並非高的離譜,那些達官貴人以及世家大戶,紛紛以此作爲家財豐厚的象徵。且即便尋常的人蔘,單作葯用依然價值不菲。這若是運一船米糧去遼東,再帶回遼東的山貨,豈不是做了兩趟的生意?

大明朝因遼事而開的海禁,此時方纔掀起一股海上商潮的序曲。

這回的海上商路,可不像是下南洋或是去日本的遠洋深海,而僅僅是遼東,路程並不算太遠。一般稍稍有些家資的商賈,只要能湊齊一條船以及水手,便算是可以啓程了。至於商貨,甚至都不需船主操心,除去那些有能力置辦貨物的商家之外,那些獨自不能承擔的小商小販,也都想借着這個機會,一同從海上賺些銀子。

再說。遼東所需商貨。品類極多。除去糧食。布匹、綢緞。瓷器、鐵器等等。無一不是不擔心銷路地貨物。而這些東西。在本地也就勉強能換點小錢而已。銀子。是唯一能使人自發彙集地東西。在本地機會不多地背景下。這額外出現地機會。怎能不使人趨之若鶩?至於海船。這近海行船。也不需如遠洋深海里地船隻。稍大些地船隻。便足以行向遼東。這股暗伏地風潮。已經將海上風險降低至無視地程度。

當然。此時這股風潮還未真正成形。那些在四處打聽遼東情形以及海路走法地商人。此時卻或多或少地發現。原來周圍一些不起眼、開着不大地店鋪地小商人。卻聲稱能與遼東地商人建立聯繫。願意爲其從中撮合。關於這一點。將信將疑定是有地。但這些與置備海船一樣。都進入即將啓程地海上商路地籌劃之中。

這些小商人。自然是蘇翎當初通過胡德昌放出去地。這數以百計地人帶着或多或少地本錢。拿着也不知從何處弄地、但絕對貨真價實地通關文書。一路向山海關內散了開去。籍着臨行前被交待地一些名單。這些人地大多數都在當地落下腳。辦理了相關備冊手續。或買貨賃。弄上幾間店鋪做起生意來。不過。也有血本無歸地。最後連人都不知去了何處。

這些人中地大多數站穩之後。卻因路途遙遠。消息傳遞不暢。很長時間裡都無法再與遼東取得聯繫。倒是與京城地徐熙。還能隔上幾個月往來一封書信。那京城地徐熙。倒也沒有太多地指示。只吩咐繼續做生意而已。若是有什麼麻煩。自可前往京城彙集。

京城徐熙本定期往遼東傳遞消息。但這瀋陽失陷之後。潰兵一亂。導致連海上地線路也被暫時封鎖。更別說那幾日連京城都要戒嚴。徐熙倒是從兵部劉大人那裡知道不少有關蘇翎地消息。可蘇翎沒傳來指示之前。徐熙也不敢有什麼動作。不過是維持與劉大人之間地聯繫。以及繼續尋找那些散佈各地地小商人們。

京城至遼東。何止千里。這耽誤幾日。往返便是數月。徐熙傳遞地消息。可算是機密。萬一路上被官府查到。可罪名難說是不是安到努爾哈赤地奸細上去。這一點。連兵部地劉大人都不得不暗自派人前來叮囑一番。是故這徐熙地消息。可有一段日子沒有傳遞出去了。

不過,傳遞不出去,可不代表不知道消息。徐熙自劉大人處,已經得知自己的大哥蘇翎,被升爲遼東總兵,且破天荒地還給了個提督遼東軍務的徵夷大將軍職銜。其餘一應兄弟們,也都得到封賞。

這蘇翎帶着兄弟們在千山堡羣山之中過着苦日子的時候,徐熙已經在京城的深宅大院裡過着富戶的錦衣車馬生活,這起初還使得徐熙心裡極其不舒服,但自見過一次蘇翎之後,便逐漸穩了下來,對自己在京城要做的,有了更明確的目標。爲此,徐熙在京城地大宅裡,不僅奴僕甚多,且婢女、丫鬟地,也足有幾十個之多。而與京城各式人等每日花天酒地、四處交遊,也成了每月必有的項目。此時徐老爺地名字,不能說廣爲人知,卻是三教九流中,也都能尋到不少認得的。

當然,當得知蘇翎帶着弟兄們終於走出千山堡,且有了今日這般榮耀地那一天,徐熙整整一日沒有出門,推脫了一切應酬,獨自躲在屋內。那些僕從以及來自胡德昌的夥計們,都不知道這位徐老爺在做什麼。徐熙在第二日,便通知了所有的屬下,衆人皆爲蘇翎所做的一切,暗暗歡呼,這跟着大哥走,總是不錯的。

就在徐熙急於將積壓已久的消息傳遞出去,恨不得自己親自回遼東一次,見見已經今非昔比的兄弟們之時,兵部的劉大人倒是尋了機會。這胡嘉棟被派駐遼東監軍,上任之時第一件事便是押運天啓皇帝撥給蘇翎作爲軍餉的內帑銀子,此外當然還有袁應泰所說的工匠以及各類打製兵器、鎧甲、火器等等一應物料。這些東西可足足裝了上百艘船,單是押運的官兵便是不少。

徐熙藉此機會,又給兵部的劉大人送了兩千兩銀子,央求兵部劉大人尋個由頭,安排到這次軍需的船隊之中,前往遼東。兵部劉大人在朝廷上不過是個小官兒,名不見經傳,但卻是坐在一個辦實事的位置上,這朝堂之上的風颳不到劉大人的頭上,而外面的官員,只要需要兵部行文辦事的,不論大小也得經劉大人過一道手。是故辦起這等事來,不費吹灰之力。

這幾年劉大人在徐熙手裡,也拿過不少銀子了。按說也算是家財萬貫的官兒,不過,這錢財除去一部分按老規矩帶回家鄉買田置地之外,也就是在京城換了所大宅子,買了幾個姿色不錯的女子,其餘多半的銀子,都用在官員之間的應酬上了。算起來,劉大人倒是入少出多,若沒有徐熙的接濟,怕也要弄些虧空。

當然,劉大人也不是獅子大張口,憑白索要,這分寸還是能把握住的。說起來,還是在遼東的時候,這心貪了些,但那時蘇翎不過是個逃軍,辦事難說是不是一次性的買賣,情有可原。到了京城,劉大人與徐熙之間,便有了默契。劉大人給徐熙提供一切所需的消息,那些邸報、揭貼之類的,徐熙可任意查看。爲此,劉大人還專門留有一處密室。供徐熙使用,這些東西自然不能交給徐熙帶出去。而徐熙,也不必要劉大人開口。這逢年過節地,或是生日,或是天氣不錯等等尋個緣故。送個百兩左右。

這些銀子,已足夠劉大人那所宅子的所有花銷了。若是劉大人地手頭緊了。自然有僕從與徐熙暗示一番,徐熙便立即爲劉大人解決窘境,這種情形,實在也不多見。劉大人能有今日,這左右逢源、見風使舵的功夫,定是出神入化,否則怎能在朝廷上坐穩這個位置?這對徐熙的態度,已然超出了最初地那段情緒,若是環境隱秘,劉大人也不妨加入到徐熙的那些花酒風流的隊伍之中。

當然。蘇翎擢升總兵官。徵夷大將軍地消息,劉大人自然是最先知道的。這對徐熙。態度又是一變。對於劉大人這樣對蘇翎多少算是知根知底地人來說,蘇翎的崛起遼東。帶來的好處可不是銀子上面的。劉大人這眼光,也能看前幾年,其敏銳地感覺到,這蘇翎必然會成爲大明朝一個新貴。

即便蘇翎仍然是一名武官,可眼下朝廷所做的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更別說這天啓皇帝拿出的一百萬兩餉銀,指明是給蘇翎軍用。大明朝開過數百年,何嘗有過這等事情?這難道還不夠麼?在看到公文的那一刻,劉大人這心,立即便定了主意。這朝廷上凡是交待兵部涉及到蘇翎的諸般事宜,劉大人一概是優先辦理,且在職權之內的,也加派人手多方督促。這些努力,終有一日會得到蘇翎地回報。

劉大人並未將徐熙所送地兩千兩銀子收下,當然,也不是全數拒絕,只留下一百兩算是人情往來,其餘的都退了回去。這番做法,已有點同僚之間往來地意思。

說起同僚,此時徐熙仍然是個白丁,身上除了有個軍籍,可什麼功名都沒有。這劉大人聽徐熙央求要去遼東,心思一動,便一番行文往來,給徐熙辦了個千總武職。那朝廷給蘇翎擢升總兵的同時,那數十份空扎可是經劉大人之手發下去地,辦這件事可是小事一樁,想來徐熙是蘇翎的屬下,這不過是事後補上一筆便可,反正到時候蘇翎報上來的名冊,也還得經劉大人之手纔算是正式手續。

往常這份千總的武職任命,也得要個幾百兩銀子,這回劉大人算是白送,連一些必要打點給那些書吏的散碎銀子,劉大人也代勞了,卻沒要徐熙一錢銀子。在此時的大明朝,花銀子買官,可不算稀奇,單說在遼東,這若是捐上十幾兩銀子,便可做上三年的小吏,而若是捐得更多,這職位也就越高。當然,這級別有限,大明朝還沒到那一個高官直接賣銀子的地步,至少明面上不會。至於私下裡的交易,則另當別論。

是故劉大人的這一手,論公論私,也不算做得錯了。這也是徐熙本身的基礎太差,若是學蘇翎也有個百戶的出身,劉大人自可給徐熙辦個“指揮”的署職。如今大明朝的衛、所官職可是猶如漫天繁星,連都司一職都隨處可見,更別說指揮了。這中間加個徐熙,怕是誰也不會在意,更不會懷疑有什麼問題。

這下,京城的徐熙,便從徐老爺變成了徐千總。不過,徐千總可沒什麼兵,除了劉大人專門給徐熙送來一套武官服飾之外,這千總可當真是個虛職。有了千總武職,這跟隨軍需船隊的事,便順理成章地辦了。徐熙手執一道兵部的公文,奉令前往遼東公幹,隨船隊前往遼東。

作爲千總,徐熙總不能是獨自一人吧,這大小也是個官兒,按說這家丁也得有十來個纔算正常。這大明朝有那麼多人願意花錢捐官的,可不是白白送錢給朝廷,這自然是油水夠足,至少要比給朝廷的多才合算。千總官兒即便多,且在兵部名冊中數之不盡,可在百姓面前,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這家丁、宅院自是少不了。徐熙這些可都不缺,是故徐熙出發時,帶着三個屬下,算是徐千總的部屬,這才真正像個千總了。

兵部劉大人給徐千總的公幹,不過是去函詢問蘇總兵一些例行之事,這名義上便夠了。所以徐熙這一趟純屬是搭船而已,不需做事,當然那奉命押送軍需的監軍胡嘉棟,也管不了徐熙。

在天津碼頭處,徐熙將公文交給胡嘉棟驗實時候,那胡嘉棟也未多加理睬,只隨便指了艘船,算是搭上了徐熙,便自顧去巡視其餘的船隻。徐熙等四人,便上船,那船是徵用的一艘民船,船主看上去也是一位久在海上行走的人。此時船主見上來一位千總官兒,連忙讓進船艙,給四人安排地方。這船運的是糧食,也有數百石的樣子,將船艙裝得滿滿的,剩餘的地方,也剛好夠徐熙等四人躺下,若是再加上水手們,便再也容不下了。看來,那胡嘉棟倒是知道這船的細節。

船隊順風北上,一路上徐熙站在船頭,透過大海上空的水汽,一直遙望着北方,心裡想着蘇翎及十幾個兄弟們,如今,可都還安好?當然,路上的情景,也令徐熙爲之驚奇,隨即想到,這一切,可都是因爲大哥,因爲蘇翎而起。這遼東,終究應了蘇翎的那些話,這天下,也終究會被蘇翎與那些兄弟們所改變。

第13章 定移營第1章 牛錄商人第11章 遮掩形跡第21章 遙相呼應第15章 小勝暗襲第8章 千山書坊第17章 鹽參商第4章 紅色戰旗第6章 三江連號第58章 各算各的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章 贈書助力第20章 遼系一派第34章 月下琴音第27章 蒙古一部第10章 兵鋒初顯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0章 身份之疑第1章 天災人禍第25章 虎添翼第2章 昏官悍勇第31章 兵臨遼陽第21章 餘波未止第18章 兌現軍功第34章 銀莊遍佈第12章 奪命斬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章 遼事再變第1章 遼事再變第2章 百戶屯田第3章 經略奇功第69章 經略媒人第10章 轉念餘韻第23章 戰雷隱隱第9章 整編軍第69章 大展宏第12章 將星隕落第6章 破金大陣第16章 太平哨第60章 豪酋頹途第26章 遼陽血戰第1章 旗軍戍邊第35章 遼陽移民第58章 變通之道第5章 上行下效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14章 將軍視角第75章 袁家遷族第3章 西洋之慾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39章 兩軍相聚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29章 死生未卜第57章 女真國策第50章 逃亡官兵第33章 跨海揚帆第25章 虎添翼第88章 斬草除根第22章 劫掠軍第35章 漫天煙雲第67章 長斤斧軍第39章 江湖人士第6章 破金大陣第8章 暗流涌動第52章 旁敲側擊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2章 何去何從第21章 窮途末路第16章 嚴寒將至第21章 餘波未止第55章 爲奴之選第58章 各算各的第20章 漸變舊俗第12章 將軍手段第60章 直截了當第32章 衆心所向第20章 部族戰爭第3章 以河爲界第20章 部族戰爭第8章 暗流涌動第4章 東西教派第35章 後續手段第50章 夜話姻緣第13章 定移營第11章 顧此失彼第25章 女真戰俘第6章 烈火焚城第2章 一家人第66章 周全安置第8章 暗流涌動第20章 漸變舊俗第86章 相互屠殺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1章 水師一部第70章 天啓內帑第70章 去舊迎新第87章 一敗塗地第55章 再起波瀾第19章 峽谷藏兵第49章 人算天算
第13章 定移營第1章 牛錄商人第11章 遮掩形跡第21章 遙相呼應第15章 小勝暗襲第8章 千山書坊第17章 鹽參商第4章 紅色戰旗第6章 三江連號第58章 各算各的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章 贈書助力第20章 遼系一派第34章 月下琴音第27章 蒙古一部第10章 兵鋒初顯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0章 身份之疑第1章 天災人禍第25章 虎添翼第2章 昏官悍勇第31章 兵臨遼陽第21章 餘波未止第18章 兌現軍功第34章 銀莊遍佈第12章 奪命斬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章 遼事再變第1章 遼事再變第2章 百戶屯田第3章 經略奇功第69章 經略媒人第10章 轉念餘韻第23章 戰雷隱隱第9章 整編軍第69章 大展宏第12章 將星隕落第6章 破金大陣第16章 太平哨第60章 豪酋頹途第26章 遼陽血戰第1章 旗軍戍邊第35章 遼陽移民第58章 變通之道第5章 上行下效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14章 將軍視角第75章 袁家遷族第3章 西洋之慾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39章 兩軍相聚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29章 死生未卜第57章 女真國策第50章 逃亡官兵第33章 跨海揚帆第25章 虎添翼第88章 斬草除根第22章 劫掠軍第35章 漫天煙雲第67章 長斤斧軍第39章 江湖人士第6章 破金大陣第8章 暗流涌動第52章 旁敲側擊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2章 何去何從第21章 窮途末路第16章 嚴寒將至第21章 餘波未止第55章 爲奴之選第58章 各算各的第20章 漸變舊俗第12章 將軍手段第60章 直截了當第32章 衆心所向第20章 部族戰爭第3章 以河爲界第20章 部族戰爭第8章 暗流涌動第4章 東西教派第35章 後續手段第50章 夜話姻緣第13章 定移營第11章 顧此失彼第25章 女真戰俘第6章 烈火焚城第2章 一家人第66章 周全安置第8章 暗流涌動第20章 漸變舊俗第86章 相互屠殺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1章 水師一部第70章 天啓內帑第70章 去舊迎新第87章 一敗塗地第55章 再起波瀾第19章 峽谷藏兵第49章 人算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