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變通之道

蘇翎輕描淡寫但字字清晰的一席話,讓身爲遼東都司第一主官的遼東經略袁應泰陷入沉思,久久未發一言。而一旁以不那麼舒服的姿勢坐着的李永芳,也爲蘇翎的這番話產生某些聯想。至於站在一側侍候的何丹旭,則不時地從側後看着蘇翎的側影,從蘇翎身上的鎧甲一直到腳下的牛皮長靴,一寸不漏地留神觀察着。

這位年紀不到三十的武官,如今不僅貴爲總兵官,且已經建立屬於自己的嫡系武裝,甚至,還有屬於自己的民政系統,軍需補給基地,以及那名爲鎮江水師其實也隸屬於蘇翎的上千艘大小船隻。何丹旭作爲與鍾維澤聯繫緊密的人,知道蘇翎的實情,要比袁應泰多出不少。但出於某種原因,這些實情,何丹旭並未向其侍候多年的主人稟報。

從遼陽城破前的那一刻,鍾維澤帶着部屬出現在何丹旭面前時,何丹旭便明白,自己的性命,完全屬於這位年輕的將軍了。跟隨袁應泰多年,何丹旭也曾見過不少生生死死的命運,但眼前這位將軍,既然能令自己從亂軍之中生,也能令自己死。在躲藏鍾維澤的哨探們挖掘的地窖之中的那幾個日夜,何丹旭便已想明白這個道理。

雖然何丹旭並不太明白蘇翎將要做什麼,但即使是他這個袁大人的僕從、親隨,也看出來這遼陽失而復得帶來的變化。而自己的主人,要想重新收拾作爲遼東經略所必需擔負起的職責,也完全指望蘇翎地一舉一動。

既然何丹旭這等小人物都能看出這一點。其餘兩位遠站得比何丹旭高的人,自然也不會落後一籌。

在大明朝位列文武官員系列的,即便是世襲的官職,也不會是蠢人。當然,說個個聰明可以。但談及睿智,或許便能分出個高下。而袁應泰與李永芳,各自經歷不同,雖不可類比。但能從各自地一條路上走到今天,這沒點心機,是完全做不到的。不過,兩人地這點心機,都用在了各自認爲重要的地方。

李永芳最初是爲了養家餬口,做下吃空額、貪月糧的勾當。隨後便僅僅是爲了一家大小活命而已。而袁應泰,這做官到了遼東經略的位置,也算是倒了頭了。以袁應泰過去地仕途經歷,也算是有過一番雄心壯志,只不過也就是用在“勤政愛民,治水有方”幾字評語上。

當初在臨漳做知縣時,曾“築長堤四十餘里,捍禦漳水。又調繁河內。穿太行山。引沁水,成二十五堰。溉田數萬頃,鄰邑皆享其利”。隨後袁應泰被外放爲布政司參議。任淮徐兵備道。適逢山東出現饑荒,袁應泰因救災銀子不夠,便挪用了額外稅及漕折馬價數萬金,被彈劾回鄉“養病”。從這幾年袁應泰所做的事來看,這民事是其唯一關注的重點。直到後來起復任河南右參政,以按察使爲永平兵備道時,纔開始接觸兵事,也不過是招兵買馬,休整要塞,打造戰艦,採辦火藥軍械等軍需籌辦之事。

這不論是李永芳,還是袁應泰,在各自的路上,並未有什麼人給予其指點,僅僅是以自己本能度日。而此刻,蘇翎的一番話,卻將兩人都帶到了一個新的世界面前。

這稍稍顯得有些寂靜地廳內,暗中涌動着數種思潮。

李永芳雙眼微微眯起,間或眨巴幾下,視線卻是落在空處。大約是在想着如何做到蘇翎所說的“斬草除根”之策,最好是能將所有知道自己在努爾哈赤麾下做事的人,全部除去,這樣,李永芳便少了幾分擔心,日後倘若有人在此提及自己降了努爾哈赤一事,也可不同去解釋那些細節問題。這樣想着,李永芳甚至已經開始數着那些知道細節的人,其家中到底有哪些人口,以便爲蘇翎提供一些“草根”的靶子。這般爲自己除去潛在禍根,李永芳願意用盡全身本事,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挖出那些禍害來。

而遼東經略袁應泰地心思。卻非落在“斬草除根”上。

將女真人也視爲大明朝廷地“子民”。這個思路可是正對了袁應泰以往地一番作爲。如果按蘇翎所說地。不繼續執行大明朝廷以往地“羈縻”與朝貢制度。而是設立府、縣。派駐官員治理民事。這自然是完全嶄新地一種治理手段。甚至袁應泰已經在琢磨到底該設置幾個府。多少個縣。而那些女真百姓住在山中。又如何處理土地與山林地歸屬權利問題。

再聯想到蘇翎將遼陽百姓遷至鎮江堡地例子。袁應泰也考慮起將女真人遷出山林。或是將一些漢人百姓遷入現在地女真地界地辦法。這既然不再設立以往地諸如建州衛等衛所建制。那也就不會出現所謂地屬於女真人地土地與山林。一切都由朝廷分派。這每家每戶。不論是遷入地漢人。還是世居於此地女真人戶。也可按遼東都司地屯田制度。給予每人五十畝地農田。照章納稅。繳納籽粒糧。在佐以輔助農事地手段。當真要不了幾年。便可以將女真地界完全變成與山海關之內相似地府、縣。

但這至少要先解決掉那些女真貴族地問題。有這些人在。府縣制度是無法實施地。所以。袁應泰想到這裡。纔想起蘇翎地所說地“斬草除根”計。這一下。袁應泰雖有些遲疑過於血腥。但卻仍然在心中予以肯定。從這一刻起。袁應泰開始從單純地“問民間疾苦”轉變到治理“大明疆域”地高度來。

這一個人地作爲到底能有多大。事實上還是跟其周圍地環境密切相關。尤其是那些能給予其指點、引領地人。更是密不可分。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也才能達到一定地高度。蘇翎今日地這番話。無疑便起到了這樣地作用。

此時袁應泰與李永芳。對蘇翎倒並非僅僅是“佩服”一詞所能形容。蘇翎所帶來地新世界。將李永芳與袁應泰都拉出了以往各自地侷限。開始面對嶄新地未來。這新地心思。也自然形成新地眼光。

這一點,與蘇翎的那些兄弟們有些類似。自古一方豪傑,能有無數的追隨者。這不單單憑的是銀子,威懾,還有如蘇翎此時所導致地,新的希望,新的視角。無論什麼手段,都比不上追隨着們自發的地跟從所帶來的影響力。所以。任何一個心中懷有大世界的人,便也能擁有一個更爲廣闊地天地。

袁應泰經略府前廳中的寧靜,當然不能持續太久,這畢竟今日是來議事的,這半中間出現這麼一番議論,已經屬於輕緩不分了。不過是因努爾哈赤的一番守勢,讓蘇翎自可放心大膽地安排時間。這對袁應泰與李永芳的一番影響,佔用一點時間。也是收穫頗大的。但。也不能過分的“好整以暇”不是?

蘇翎已經將一杯茶第二次喝得見了底,這剛將茶杯放下。一旁的何丹旭便悄無聲息地過來再次斟滿。蘇翎看了看何丹旭,對其點點頭。然後轉向袁應泰。

“袁大人。”蘇翎輕聲喚道。

袁應泰恍然醒了過來,忙說:“哦,接着說吧。”

蘇翎笑了笑,問道:“袁大人,在想治理民事麼?”

袁應泰也微微一笑,答道:“若是此時便能做這樣地事,我倒是可以多想上幾日。這建州女真地界上,河流也是不少,修築幾道堤壩,攔水成湖,不僅能灌溉農田,也能養魚,且也能有一些防備水患地作用。”

蘇翎一怔,這隨口一問,倒問出這麼個主意。這袁應泰還當真是治理農事的一個好手,這個辦法也能隨口而出。遼東境內大小河流非常之多,這水患也是年年都有,真若如此,可也要算是一大好事。

蘇翎轉念一想,便又問道:“袁大人,此事尚早。今日說起這事,不過是讓袁大人給朝廷地奏書上,提上一提,也顯得袁大人對遼東一事的遠見啊。”

袁應泰聽這麼一說,有些尷尬,這分明是蘇翎地主意,怎能說是自己的遠見?不過,蘇翎說過,這軍事上以蘇翎爲主,那麼這民事上,蘇翎當然不會插上一手了,這當然還是袁應泰的職責。

“嗯,給皇上的奏書,我會仔細斟酌。”袁應泰說道。

蘇翎說道:“袁大人,此事雖然還早,不過,我的那位兄弟,叫術虎的,就是率海西、東海女真部族一起攻打赫圖阿拉的主將,如今已經掌控了海西、東海一帶。在那裡,努爾哈赤的手,是伸不到那麼遠的。”

“哦?”袁應泰一怔,想了想,問道:“當真已經能完全掌控?”

“是的。”蘇翎答得很肯定。

“那麼,”袁應泰猶豫地問道,“你的意思說,可以先在東海、海西一帶設立府、縣?”

蘇翎稍稍猶豫,然後說道:“可以一試。”

袁應泰沉吟片刻,說道:“你的意思是我向朝廷奏明此事?在海西試行府縣制?”

“正是。”蘇翎說道:“袁大人,此事算是一個開端,不論成敗,都可以試行。成,則日後在遼東也就此辦理,若是不成,我們也好從中得出一些成敗的辦法,以便日後予以調整。”

“試行倒是可以,”袁應泰邊想邊說,“但這府、縣的官員,可是倒哪裡尋去?”

“就在遼東本地招募。”蘇翎說道。

“招募?”袁應泰一怔,隨即笑着說道:“蘇將軍,朝廷官員可從無招募一說,大明開科取士,纔是爲官的唯一之道。”

蘇翎也笑着說道:“袁大人,這個我也知道。我雖是武官,可這科舉入仕,也不是一無所知。請問大人,若是試行府、縣,這朝中的可有多餘的官員調遣?”

“這個.....”袁應泰猶豫了。

大明朝自萬曆皇帝在位數十年,這官員缺額甚多。現有地各部、府縣等官員還不能滿員,何況還要添置到海西、東海的新建州府?

“可以奏請皇上,加開一科,廣爲取士。”袁應泰想出了這個主意。也算是跟蘇翎學會了膽子大的特點。

“那得多久?”蘇翎笑着問道。

“這......”袁應泰又頓住了。

確實,這加開一科的事。恐怕皇上與大臣們就得商議多時,且不說是否能成,就算是同意了,等大明朝各府縣地秀才、舉人紛紛彙集。沒個一兩年,是選不出什麼結果來的。

“那就請皇上格外加賞,讓那些秀才、舉人都出來做事,還有那些庶吉士等等閒官,都加派過來。”袁應泰說道。

這大明朝養地閒官,可也是不少。作爲大明天朝的象徵,很多官員僅是有個名兒,做的事可是屈指可數。再說,類似此時正在家養病的熊廷弼一類地官員,也有不少。真要都派出來,辦十個府縣的官員都不會缺。

但,這又被蘇翎否決了。

“袁大人,”蘇翎笑着說道:“就算你說的這個法子。皇上同意了。可以幾個官員願意到這偏遠之地來?”

別說海西、東海,就算是到遼東。都給人以發配的嫌疑,這不管給的官職多大。怕是真派到頭上,這上書說臥病在牀、不能赴任的文書可就多了去了。當今遼事一敗至此,皇上下令赴遼地官員還推三阻四,尋找各種藉口拖延,這試行海西一事,還能好到哪兒去?

“袁大人,”蘇翎又接着說道:“這願不願意來是一回事,這若是真有官員來了,這些人會如何做事?”

袁應泰不解地看着蘇翎。

“袁大人,今日咱們議的,便是將女真人視作大明百姓。可袁大人估算一下,這些官員能有幾人會如此做想?”

袁應泰果然試想了片刻,然後搖搖頭,說道:“難。”

這袁應泰本人還是遇到蘇翎之後,才發生一些轉變的,何況其他的官員呢?女真人等同於野人,這幾乎是整個大明官場上的共識。直到遼東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時候,這個看法也沒有什麼改變。若是這些官員抱着這些想法赴任,可想而知,這試行的府縣,怕是又會激起更大的戰事。

說起大明朝廷上地文官系統,這些寒窗苦讀多年地讀書人,一朝榮升大明官職,那個不立即便融入文官的圈子裡去?且不說此時大明朝文官們各自分做幾派,相互指責,將朝廷上鬧得是烏煙瘴氣,單說這銀子,迎來送往,投桃報李地模式,可是在做官之前,便得先學會了。否則就算是有了一官半職,也無法在官場上如魚得水、一帆風順。袁應泰本人還被彈劾過回鄉養病呢,這僅僅是其一而已。

這些習慣了大明官場的官員到了新地地界,定然是將這種習慣再次傳播至此。而這不過是遼東以往邊牆一帶文武官員勒索女真人的再次重演。如今蘇翎的一部術虎,已經將海西用武力掌控在手,這試行府縣,那可是大事,是蘇翎,以及袁應泰能夠名垂青史的大事。讓這幫子官員這麼一搞,那可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袁應泰如何能讓這種情形發生?

這也不行,那也不可,到底如何是好?

袁應泰望向蘇翎,見其卻不像自己這般左右爲難,便問道:“蘇將軍,你到底有何主意,說出來聽聽?”

蘇翎看了看袁應泰,又撇了眼凝神細聽的李永芳,然後才緩緩說道:

“袁大人,你的奏書中提及的試行,也要包括這用人的法子。大明朝開科取士,此時用在遼東、海西一帶,已不是最好的辦法。”

袁應泰反應很快,忙問:“蘇將軍,這不以科舉取士?你的意思......”

蘇翎緩緩點頭,說道:“所以,袁大人這份奏書,可得好生斟酌。千萬要明述試行的好處,以及遼東、海西等等實情迥異與關內。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啓用我們最需要的人。”

袁應泰說道:“你的意思不要那些關內來到官員?”

“正是。這海西、東海一帶,原本的部族首領,當然不能一下便都改變其部族首領的地位,但按我們適才說的,也不能用其爲官。這決不能再用以往任意封賞衛、所官員的法子。所以,設置府、縣,也就是在明面上杜絕了因封賞部族首領而形成的阻礙。想那些部族首領也不完全明白府縣的官員到底是如何一回事。我們安排過去的官員,也才能放心地執政。”

“那人呢?”袁應泰問。

蘇翎的這個說法的確巧妙,女真部族對衛所指揮等武職都已熟悉,但府縣官員卻甚少知曉,可以說,完全是兩個系統的事情。解決這些女真部族首領的問題,算是繞了個圈子到抵達的。

“人,”蘇翎注視着袁應泰,說道:“由我們選。就在遼東本地,也別說招募這個招人詬病的名義。掌管農事的,便從通曉農事的人中去尋找,掌管稅收的,便到那些算賬精明的商人之中去尋。至於巡檢司等等,則仍然由武官擔任。”

袁應泰良久沒有迴應。蘇翎這個說法,完全改變了大明朝的用官制度,這難度,可想而知。但其好處,也是明顯的。按蘇翎的說法,這可從根子上杜絕了文官的那些毛病。可這如何在奏書上寫明呢?

袁應泰遲疑着說道:“這試行府縣的法子,我詳細奏明朝廷,不過,這知縣等等的官員,先換個名稱管事,人就按你說的辦,我就對朝廷名言,只是暫管,等朝廷有了人選,在做調換。”

這變通,便是這般學會的。

第6章 山中人第5章 上行下效第72章 海上船隊第23章 商人心思第29章 商務二局第38章 營口小鎮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46章 籌辦喜事第2章 百戶屯田第84章 以火剝皮第5章 鎮江參將第1章 天災人禍第27章 悍兵來源第16章 烽火連綿第43章 擢升總兵第38章 部族分立第92章 開疆拓土第29章 死生未卜第93章 遷居移民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8章 振武染血第23章 經略牽線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5章 因糧而往第10章 計奪寨第10章 轉念餘韻第13章 以牙還牙第39章 江湖人士第8章 暗流涌動第3章 武裝辦案第20章 洗劫建奴第86章 相互屠殺第34章 銀莊遍佈第19章 安享冬雪第1章 夜不收第17章 村落糧稅第45章 鎮江新城第22章 登州城下第48章 喬裝赴遼第15章 堅城瀋陽第18章 兌現軍功第36章 百萬之初第4章 軍政之分第27章 悍兵來源第5章 七月流火第73章 襲擾規模第28章 無主之城第45章 鎮江新城第84章 以火剝皮第21章 遙相呼應第74章 相見之宴第26章 背影如煙第11章 天朝小國第12章 兩岸相連第50章 逃亡官兵第19章 峽谷藏兵第10章 此長彼消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7章 酒肆客棧第47章 大興土木第8章 暗流涌動第6章 山中人第87章 一敗塗地第30章 事在人爲第5章 白沙溝第71章 京城兄弟第9章 未來基石第23章 商人心思第34章 臨時整軍第60章 直截了當第5章 商人心思第4章 豪酋遲暮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6章 將值幾何第90章 借力蒙古第3章 以河爲界第75章 袁家遷族第19章 英雄美人第48章 喬裝赴遼第24章 布場作坊第29章 商務二局第12章 鎮江水師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3章 戰雷隱隱第33章 波光之下第4章 豪酋遲暮第68章 瓜熟蒂落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0章 洗劫建奴第5章 商人心思第27章 十萬知府第16章 各有所專第67章 長斤斧軍第65章 豪爽胸懷第6章 獅子張口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章 新舊交替第36章 各有所爲第68章 瓜熟蒂落
第6章 山中人第5章 上行下效第72章 海上船隊第23章 商人心思第29章 商務二局第38章 營口小鎮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46章 籌辦喜事第2章 百戶屯田第84章 以火剝皮第5章 鎮江參將第1章 天災人禍第27章 悍兵來源第16章 烽火連綿第43章 擢升總兵第38章 部族分立第92章 開疆拓土第29章 死生未卜第93章 遷居移民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8章 振武染血第23章 經略牽線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5章 因糧而往第10章 計奪寨第10章 轉念餘韻第13章 以牙還牙第39章 江湖人士第8章 暗流涌動第3章 武裝辦案第20章 洗劫建奴第86章 相互屠殺第34章 銀莊遍佈第19章 安享冬雪第1章 夜不收第17章 村落糧稅第45章 鎮江新城第22章 登州城下第48章 喬裝赴遼第15章 堅城瀋陽第18章 兌現軍功第36章 百萬之初第4章 軍政之分第27章 悍兵來源第5章 七月流火第73章 襲擾規模第28章 無主之城第45章 鎮江新城第84章 以火剝皮第21章 遙相呼應第74章 相見之宴第26章 背影如煙第11章 天朝小國第12章 兩岸相連第50章 逃亡官兵第19章 峽谷藏兵第10章 此長彼消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7章 酒肆客棧第47章 大興土木第8章 暗流涌動第6章 山中人第87章 一敗塗地第30章 事在人爲第5章 白沙溝第71章 京城兄弟第9章 未來基石第23章 商人心思第34章 臨時整軍第60章 直截了當第5章 商人心思第4章 豪酋遲暮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6章 將值幾何第90章 借力蒙古第3章 以河爲界第75章 袁家遷族第19章 英雄美人第48章 喬裝赴遼第24章 布場作坊第29章 商務二局第12章 鎮江水師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3章 戰雷隱隱第33章 波光之下第4章 豪酋遲暮第68章 瓜熟蒂落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0章 洗劫建奴第5章 商人心思第27章 十萬知府第16章 各有所專第67章 長斤斧軍第65章 豪爽胸懷第6章 獅子張口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章 新舊交替第36章 各有所爲第68章 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