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人算天算

是時一彎新月當頭,海風拂面,吳九奎的一番勸解卻也如那風般地散了去。

吳琪雪轉身看着吳九奎,說道:“做生意,這回一去,便是一萬石糧食,想不招人注意都難。還有那些護衛,哪一家行商的,隨身帶着二百多人的護衛?你倒是出主意假扮身份,你瞧瞧那些人?連我都能看出一身的功夫,別人還能看不出來?”

吳九奎笑了笑,說道:“這是老爺擔心小姐的安全,才調派的人手。這些可都是在吳家做了不少年的,儘可護衛周全,那些貨倒是無關緊要。至於掩人耳目,我們只防着官府,不招搖便是,吳家這數十代長盛不衰,可都是稟着那不招搖來的。至於旁人,就是看出來也不打緊的。這山東地界上,都已打點妥當,不礙事的。倒是到了遼東,卻不知袁大人是否能照顧的上。”

吳琪雪似乎一說到實事,便暫時沒了適才的幽怨,此時藉着吳九奎的話,說道:“九叔,那些護衛,你還是讓他們好生收斂着些,別一雙眼睛總四下瞧着。按着袁伯伯信中說的來看,遼東一帶,可都是人家帶的兵,可別一下船,便被人家看穿了。”

吳九奎想了想,點點頭,說道:“還是小姐心細,這回去我便去說。”

吳琪雪卻沒有立刻便走的,又將目光投向遙遙的北方,輕聲問道:“九叔,你說......那位將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吳九奎向北面海上望了望,見黑乎乎的一片,耳中只聽等真真海濤聲,便輕聲說道:“小姐,那袁大人不是在信中說了麼?小姐也親眼看過的?”

吳琪雪低聲說到:“我不是問的那些,那些戰功、大捷的,可都是爹爹與袁大人在意的......我是說......他人如何?”

“這個......”吳九奎沉吟片刻。說道:“年紀約在二十八、九,總之不到三十......”

話還未說完,吳琪雪便輕聲說到:“連人家年歲都弄不清楚,便讓我走這一趟。”

吳九奎無聲地笑了笑,說道:“年歲也不打緊,這不到三十的年歲倒是真的,袁大人地信中倒也是說的不甚清楚。老爺也曾找人暗地裡去兵部查過,當年在遼東立功升的把總一事倒有文錄記載。”

“既然有底可查。那還說不清人家地年歲?”吳琪雪問道。

“這......”吳九奎笑了笑。說道:“那文案中只說了當時地年歲。卻不能說便是真地。畢竟除了這一份文書外。便只剩下一份名冊。是當年招募新兵時留下地。裡面倒有其姓名。但只註明是蘇州府地情形。便一無所知。”

吳琪雪沉默片刻。說道:“九叔。你還知道什麼。都跟我說了吧。想來。爹爹與你總要想法子多查查那人地底細。不然也不會就這麼便叫我千里迢迢地去遼東吧?”

吳九奎想了想。琢磨了分寸。便說道:“小姐。老爺其實大部分地情形也都跟你說過地。只是有些擔心小姐想地偏了。便沒有明說。這說起來。也沒多少了。”

“有一點也好。”吳琪雪說道。“爹爹既然讓我去了遼東相機行事。這多一點。也說不準便有用處。”

吳九奎便輕輕咳嗽了一聲。低聲說道:“蘇將

不待吳九奎說完整了。那吳琪雪卻先打斷問道:“九叔,你先說那人有多高?長相如何?這有什麼嗜好?”

吳九奎稍稍停頓一下,想了想,才說道:“這個頭麼......袁大人說是比其還要高出半頭.....哦,小姐當年見到袁大人時。年紀尚小,這麼說吧。若按信中說的,要比我高出大半個頭吧。”

吳琪雪轉臉看着吳九奎。然後走近一步,顯然是在比着。

“那我得仰着頭看人家了。”吳琪雪似乎在暗笑。

吳九奎微微搖頭。這女磨。

“這長相麼?”吳九奎琢磨了下,一時不好形容,說道:“若按文案中記載的,便是面白無鬚四字。這倒只能猜個大概了。不過,小姐,這四字雖然含糊,卻定然不會是黑炭一般的人物。”

吳琪雪暗笑,身子在月影下微微搖曳着。

“至於嗜好,倒沒有特別的。袁大人特意提到的,小姐不是也看過地?這不好酒,也沒見近女色,且也沒聽說斂財的傳言。整日裡幾乎都在軍營之中。這一點,袁大人尤其看重。小姐,這可與老爺見過、聽過的帶兵武官大大不同,也唯有此人一人而道,“往年不是也有什麼戚繼光戚總兵?還有個叫什麼俞大酋的?不也是威風赫赫的武官?”

“小姐,”吳九奎說道:“這事老爺與我曾詳細說過。威風顯赫倒是不必多說,單是那戚繼光戚總兵,雖然也是屢創戰功,但其家世代爲官,可不是一般衛所旗軍,在嘉靖1年時,那戚繼光才10歲便繼承其父爵,官居四品。這雖說武官的四品也算不得多大的官兒,但卻也有不少家產。後來練兵,那軍餉出了朝廷撥付的部分,卻也有家資頗豐之功。”

“九叔是說,人家沒有家產?”吳琪雪問道。吳九奎說道:“這正是一個疑點。如今朝廷上都知道蘇將軍是從戍邊小兵做起,最多隻做過把總。小姐總該知道這把總是什麼職位。而後,蘇將軍帶着大軍突然出現,解救遼陽於危難之中,並創下大捷。這可跟朝廷沒多大的干係,完全是蘇將軍一手建立起來的善戰之軍。如今朝廷撥付地糧餉,可都是在這之後了。所以,蘇將軍是如何練出數萬人馬的,外面可都絲毫不知。”

吳琪雪微微皺眉,低聲說道:“是啊。這樣一家人,就算百多口人,一年也要數千兩銀子,他哪兒來地銀子呢?還有,遼東不是一向缺糧麼?他那數萬人馬,沒有朝廷接濟,卻如何養的出來的?”

“小姐說的極是。”吳九奎說道:“老爺也只這麼疑慮地。如今朝廷上只是仰仗蘇將軍衛護遼東,所以對此事倒是沒多少人過問。”

“或許他家裡有些資財,只是瞞着嚴密麼?”吳琪雪說道。

吳九奎搖搖頭,說道:“老爺也曾命人往蘇州府暗中查訪。姓蘇地倒是有不少,但卻與遼東都無關聯。”

吳琪雪說道:“那此人豈不是憑空冒出來的?”

吳九奎點點頭,說道:“這麼說也不算太過。還有,袁大人也曾說過,這次遼意料之功。小姐,當時建奴努爾哈赤帶着八旗兵攻陷瀋陽,便再下遼陽,此時正是內裡空虛無兵之時。那蘇將軍恰在此時突出奇兵,直搗建奴巢穴,就此立功。並且,當建奴努爾哈赤回兵救援之時,蘇將軍卻又帶兵趁虛而入,收復遼陽。”

“用兵如神?”吳琪雪問道,“九叔是說這意思?”

吳九奎微微搖頭,說道:“按老爺的意思,這用兵如神一說,其實就是知己知彼而已。但蘇將軍顯然不能簡單地這麼說。按袁大人地意思。這次大捷,時間、火候拿捏的恰到好處。這早一天,晚一天可能都得是兩個下場。偏偏那蘇將軍就跟與建奴商量好地一樣。前後都是以實擊虛,乾淨利索地立下大功。這在遼東,就連當初的李成樑也未必能做到這一點。”

“我爹怎麼說的?”吳琪雪問道。

“老爺琢磨了很久,將袁大人地信反覆看了數遍。老爺的意思。這蘇將軍若不是將建奴內部情形摸得十分透徹,便當真是有若神助。”

“神助?”吳琪雪看了看蓬萊閣四周。再看看吳九奎,笑着說道:“九叔。當真是有神仙?”

吳九奎一怔,隨即笑道:“小姐。這世上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多不勝數,有沒有仙,我可不敢問妄言。”

吳琪雪想了想,問道:“九叔,你跟我說實話,我爹這個主意,是不是也跟這個有關?”

吳九奎點點頭,說道:“小姐,老爺當真這麼說過。如今蘇將軍這許多不明之處,起疑的可不止是我們。但朝廷卻都忍了下來,這可也是少有的事情。老爺說,吳家能走到今日,這份家業可不是靠求神拜佛而來,就因那多年經營下來的人脈、佈置,才保得吳家數十代的平安、富裕。這麼些年,吳家都沒有隨着那些權貴們起伏更替,便是靠這些。只是,這一次,吳家這一輩只剩下小姐一人獨擔,老爺也不能不做此一想。”

吳琪雪想了想,又問道:“九叔,你說吳家這後幾十年,當真是得靠此人才能護得周全?”

吳九奎看着吳琪雪,此時月光恰好照到吳琪雪的臉上,在上面鍍上一層銀色光芒,一雙眼睛忽閃着,有若流星。

“小姐。”吳九奎緩緩說道:“你也是知道的,吳家若不是能考慮到後幾十年地估算,這哪能延續至今?老爺說過,這一年,朝廷上這三皇先後登基,勢必亂上加亂,且正是衆人都看不清的時候。按老爺的說法,此後數年,乃至十幾年,正是一代新人輩出之時,那蘇將軍必然是其中之用了多少大臣宿將,都是一敗塗地,唯有蘇將軍異軍突起,保得遼東大半疆土,放眼天下,還有哪個能做到這一點?”

吳琪雪點點頭,說道:“爹爹自告病還家,倒是跟我說了不少事情,這個確實如此。不過,九叔,你說那人如今有多少人馬?”

“大約十萬之數。這是奏明瞭朝廷的,朝廷也是按此數調撥的糧餉、軍需。”吳九奎答道。

吳琪雪猶豫了下,問道:“爹爹如此安排......我記得我爹跟我講過太祖開國的故事,那些功臣武將.......”

說道這裡,吳琪雪也四下瞧了瞧,大概是爹爹也曾告誡過,不得在外言說此事。

“那用兵自重一說,難道便不擔心麼?”吳琪雪問道。“爹爹還說,朝廷是以文制武。如何不想到以後會是另一個樣子?”

吳九奎點點頭,說道:“老爺當然考慮過,不過,這壞的一面,老爺自然不能與你商議,免得小姐想得偏了。這擁兵自重倒是可憂,但小姐不知,據袁大人說,那建奴的八旗兵馬,還遠不到十萬之數。就這點人馬。便將遼東攪得一塌糊塗,小姐試想,蘇將軍這十萬兵馬,能打敗那八旗兵,這威風又將如何?”

“自然是比建奴還要厲害?”吳琪雪說的輕鬆,對於個女孩子,不論吳家老爺對其做了多少心思細密的薰陶,這兵事上,可是天生地不以爲然。

聽吳琪雪說地類似玩笑。吳九奎也無可奈何,便說道:“按老爺地估算,日後遼東一帶,必定是蘇將軍說了算的。朝廷只待遼事徹底平息,方纔能考慮擁兵自重的事,到那時,倒只有兩個結果。”

“哪兩個?”吳琪雪問道。

“一,是朝廷想法子解除了蘇將軍的兵權,當然,蘇將軍平定遼東。這謀反的罪名至少十年之內也不能算是容易捏造。所以,這最可能地。便是封官加爵,然後將蘇將軍調離遼東。”吳九奎說得緩慢,腦海中浮現的,是吳老爺說這些話時地情景。

“那......”吳琪雪遲疑着沒有說完。

吳九奎點點頭,說道:“若是調離。老爺朝中自然有人推薦一個好的地方。”

“九叔是指地吳家所在?”

吳九奎說道:“南京。”

“有把握麼?”吳琪雪不得不佩服自己父親的深謀遠慮。

吳九奎點點頭,說道:“這個不必懷疑。只要蘇將軍地確沒有謀反之心。這到南京只有享福的份兒,那房子、地。金銀,朝廷都不會吝嗇的。再說。朝廷在南閒養的官職,沒多少事兒可做,南京又是繁盛之地,比那遼東,可是強上萬倍,小姐說,這兩地之間,哪一個人不會選南京居住呢?”

吳琪雪點頭默認。南京之地,就連在京城裡的文武官員,也都是羨慕多多,若是家中再有多一些的銀子,就是降上幾級,怕也是願意赴任地。那蘇將軍的出身既然不那麼顯貴、富裕,這未必便沒有誘人之處。

吳九奎接着說道:“所以,老爺說此次相機行事,便也是要等着看個結果的意思。這次來遼東,若是時機不對,不妨見個面,認識一下便好。等有那南京一行,以吳家的家財,怕是蘇將軍也不會等閒視之。”

這便說道吳琪雪身上的了,吳琪雪微微皺眉,但也知道九叔說的,都是父親商議已久的考慮。臨行之前,吳琪雪已經受到父親的多日教誨,這吳家的擔子,也不得不落在這個年僅十幾歲的女孩子身上。吳老爺體弱多病,雖不至於有性命之憂,可在子嗣上,就算再娶幾個美貌小妾,也是指望不上了。這一點,吳老爺自己是最清楚地,心有餘而力不足,可是不能明言。但考慮到吳家數十代的產業地結局,吳老爺也不能不多次暗示,吳琪雪自然已經心領神會。這擔子,不擔也得擔”吳琪雪問道。

“還有一個,便是遼事始終未穩,目前這個僵局,便一直要持續下去。就算蘇將軍擊敗了建奴,收復故土,可那山裡,可還有數十萬的女真人,更別說,還有幾十萬的蒙古人。在遼東,不論是哪一個武官坐鎮,可都得面對這些。這便看朝廷到底想不想要一個安穩的遼東了。”

“那自然是要的。”吳琪雪說道,“聽爹爹說,丟了撫順時,那不過是一個小城而已,朝廷上便羣情涌動。這自然是保持疆土完整地好。”

“所以,”吳九奎說道,“朝廷也會顧忌到遼東安穩的局面,這讓蘇將軍繼續鎮守遼東,假以時日,再行調遣。”

吳九奎看了吳琪雪一眼,緩緩說道:“若是如此,這吳家,便唯有指望下一輩

這話立即被吳琪雪聽明白了。正如遼東經略袁應泰所提過地,這若是生了兒子,其中一個便改姓吳,算是繼承了吳家的血脈。至少吳家老爺,是考慮了很多。比如,這若是生了一個,便再等下一代人,幾十年地工夫,吳家老爺也還能等得起。當然,若是吳家小姐子嗣上仍然不旺,只生的女兒,那麼也得等這女兒地下一代了。這是天大的懸念,也虧得那動心思數十年自然,沉不住氣,這吳家又哪兒來的數十代富裕?

吳琪雪沉默片刻,張嘴欲言,卻又生生止住。有些話,已經不能說得太透徹了。

“九叔,我有些困了。咱們回去吧。”吳琪雪說道。

“好,”吳九奎立即率先在前面引路,兩人便下得樓去,回到客棧。

就在兩人的身影剛剛進入客棧,就見得月光之下,自蓬萊閣那高高的閣樓之上躍下四個人影,隨即,在各處暗影之中,也紛紛現出幾個人來,這些人湊在一起低聲說了幾句,便也進入客棧。不過,至少有一半的人,卻不走正門,而是越牆而過,顯然,這些都是能飛檐走壁之人。(,如欲知後事如何,

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章 遼事再變第46章 心存高遠第26章 整軍威第10章 計奪寨第63章 黑山之城第21章 且變且行第67章 蘇府新家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4章 千山堡第22章 兵將之選第15章 三十天第16章 各有所專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18章 千山浴血第18章 兌現軍功第67章 蘇府新家第7章 保留地第3章 以河爲界第27章 蒙古一部第1章 遼事再變第84章 以火剝皮第18章 振武染血第33章 鄉鎮攻略第4章 東西教派第2章 兵部題稿第36章 各有所爲第64章 依計漸進第59章 亂上加亂第27章 分而擊之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15章 小勝暗襲第53章 疑慮重重第31章 練兵收心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3章 戰雷隱隱第26章 商務總辦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8章 振武染血第68章 燧發短銃第4章 豪酋遲暮第31章 信手拈來第24章 驅虎吞狼第23章 經略牽線第26章 背影如煙第8章 征服日第6章 海濱遇匪第15章 小勝暗襲第23章 經略牽線第51章 異域奇事第71章 火炮長槍第48章 建奴內亂第80章 戰事前移第2章 百戶屯田第49章 人算天算第83章 一勞永逸第58章 變通之道第59章 將軍賜名第11章 天朝小國第10章 身份之疑第30章 來去由心第23章 戰雷隱隱第32章 城下收兵第13章 定移營第4章 紅色戰旗第13章 以牙還牙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4章 登州計劃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8章 羣山缺口第36章 空城以待第29章 遼東畫卷第14章 登州計劃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章 宿營地第44章 鎮江新城第72章 海上船隊第41章 遼陽又變第15章 兵事之初第27章 新世界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22章 火器四營第16章 太平哨第27章 悍兵來源第4章 紅色戰旗第24章 布場作坊第21章 水師一部第71章 火炮長槍第67章 蘇府新家第10章 兵鋒初顯第35章 後續手段第44章 賀禮雲集第34章 遊擊將軍第1章 天災人禍第68章 瓜熟蒂落第35章 後續手段第11章 撥雲見日第20章 阿哈諸申第9章 整編軍
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章 遼事再變第46章 心存高遠第26章 整軍威第10章 計奪寨第63章 黑山之城第21章 且變且行第67章 蘇府新家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4章 千山堡第22章 兵將之選第15章 三十天第16章 各有所專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18章 千山浴血第18章 兌現軍功第67章 蘇府新家第7章 保留地第3章 以河爲界第27章 蒙古一部第1章 遼事再變第84章 以火剝皮第18章 振武染血第33章 鄉鎮攻略第4章 東西教派第2章 兵部題稿第36章 各有所爲第64章 依計漸進第59章 亂上加亂第27章 分而擊之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15章 小勝暗襲第53章 疑慮重重第31章 練兵收心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3章 戰雷隱隱第26章 商務總辦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8章 振武染血第68章 燧發短銃第4章 豪酋遲暮第31章 信手拈來第24章 驅虎吞狼第23章 經略牽線第26章 背影如煙第8章 征服日第6章 海濱遇匪第15章 小勝暗襲第23章 經略牽線第51章 異域奇事第71章 火炮長槍第48章 建奴內亂第80章 戰事前移第2章 百戶屯田第49章 人算天算第83章 一勞永逸第58章 變通之道第59章 將軍賜名第11章 天朝小國第10章 身份之疑第30章 來去由心第23章 戰雷隱隱第32章 城下收兵第13章 定移營第4章 紅色戰旗第13章 以牙還牙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4章 登州計劃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8章 羣山缺口第36章 空城以待第29章 遼東畫卷第14章 登州計劃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章 宿營地第44章 鎮江新城第72章 海上船隊第41章 遼陽又變第15章 兵事之初第27章 新世界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22章 火器四營第16章 太平哨第27章 悍兵來源第4章 紅色戰旗第24章 布場作坊第21章 水師一部第71章 火炮長槍第67章 蘇府新家第10章 兵鋒初顯第35章 後續手段第44章 賀禮雲集第34章 遊擊將軍第1章 天災人禍第68章 瓜熟蒂落第35章 後續手段第11章 撥雲見日第20章 阿哈諸申第9章 整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