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紅色戰旗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五日清晨,千山堡沒有像往常一樣在炊煙中醒來,而是涌起一股熱潮,四處都是匆匆往來的人影。當紅彤彤的太陽在山間一露頭,將第一縷陽光灑在千山堡正中校場上時,八百騎兵已排列整齊的方隊,鴉雀無聲地靜立其中,連一聲馬鳴都沒有發出。這些騎兵都是一色的紅腦包盔,身穿明軍制式鎧甲,全身鎧甲已經被漆成黑色,與頭盔上的紅纓產生強烈的反差。風起之時,紅纓隨風搖拽,像是一朵躍動的火團,在每一位騎兵心頭燃燒怒放。每一個騎兵都是腰挎腰刀,一手執一杆兩丈長槍。每匹戰馬也都擁有相同的裝備,一面是裝入皮袋內的強弓、羽箭,另一面則配有一面木製圓盾,大小剛好可以護住頭部與胸腹。這是千山堡所制的第一批制式武器配備,隨後即將裝備所有千山堡的武力。這些都是千山堡的工匠們精心打造出來的,尤其是那長槍,考慮到重量以及長度之後,再三試驗所得。在戰鬥中既可以當作長槍攢刺,也可以作爲標槍投擲,在槍頭與木柄的結合處也經過特別打造,很容易裝卸,用於隨時補充斷裂的槍柄。在馬鞍側後部還有兩個用軟皮革製成的口袋,一個用於裝水,一個則裝有食物。其中的食物也是千山堡的女人們整治出來的產物,由多種米、豆、鹽等混合成粉狀,炒熟,吃時只需就水便可直接食用,但這些只有十斤的分量,並非平時食用,而是預備着在得不到給養時的應急之需。整個騎兵裝備的分量是經過嚴格試驗的,保證馬匹不承受過分的負荷,爲此,騎兵鎧甲還經過了改制,外表上雖然仍是明軍制式的模樣,但分量卻大爲減輕,除了要害部位外,其餘的並不都需要重要防護。這些都是常年上陣的兵士們與工匠們之間商討許久的結果,一切都爲了戰鬥需要所成。當然千山堡蘇翎所部的騎兵們並非完全依賴這種裝備的防護,這一點每一個士兵都牢記在心。除了以小隊爲單元進行戰鬥外,各小隊之間,以及百人隊間彼此的配合已在平時的演練中形成默契,長期訓練的結果已經使這些騎兵擁有強悍的戰力,而此時,這些彪悍的勇士們就要展現其血腥的殺傷力。

每隊騎兵都站在小隊隊長的後面,而每百人則有一名大隊長站在前列中央位置,這其中便有尼忙古、阿里侃以及浦盧虎,這些人已經在戰火中得到信任。而在最前面,則站立着術虎的身影。所有騎兵都望着前方,默默等候着出發的命令。

蘇翎帶着趙毅成胡顯成等縱馬奔來,在騎兵們正前方停下。蘇翎望着眼前的騎兵們,緩緩掃視一週,然後縱馬

上前幾步,來到術虎面前,伸手要過術虎手中的長槍,身後的胡顯成連忙送上一塊紅色的東西。頃刻間,一面火紅的戰旗出現在校場中間,與騎兵們頭上的紅纓相互輝映,象是一團烈火迸射出無數的火花。

蘇翎鄭重地將火紅的戰旗交給術虎,隨後高聲喝到:“術虎聽令!”

“屬下在。”術虎高聲答道。

蘇翎再一次向騎兵們看去,厲聲吼道:“出發。”

術虎不再回話,勒轉馬頭,面對騎兵,將手中火紅的戰旗高高舉起,稍停,便衝騎兵前列的隊長們以點頭,隨即頭一個向堡外馳去。隨後,騎兵們按順序一一催動戰馬,騰起大片塵灰,在馬蹄聲中涌向廣闊的山林。

千山堡的利刃,終於第一次刺向潛在的敵人。

那面戰旗,是陳芷雲帶着十個女人連夜縫製而成。蘇翎所部原本沒有預備軍旗,在山林中的戰鬥打出一面鮮豔的旗幟,是愚蠢的行爲,對於蘇翎所部長於隱秘行動的特點來說,旗幟是不需要的。但這一次,蘇翎與術虎、郝老六等人商議決定,還是要打出旗號,最終蘇翎選擇了這種火紅的顏色。亮出旗幟的那一刻,蘇翎從騎兵們的眼中看出了效果,那無疑是被引燃了的豪氣。當然,這旗幟不過是勝利在望時才能展示出來的威嚴,這個無需多做交代。而隨後的戰鬥中,無數面火紅的戰旗會在勝利之後揚起,這終將成爲蘇翎所部的標誌。

選擇這一天出發,剛好比努爾哈赤發動攻明的行動早上十天。

在隨後四月十五日,努爾哈赤發動蓄謀已久的襲擊,率領召集的人馬,越過邊牆,直奔撫順,並與歷史記載一樣,喝令撫順遊擊將軍李永芳投降,並斬殺撫順千戶。隨着撫順淪陷,東州、馬根單等五百餘城堡也隨即淪陷,當地的民衆被掠人畜近三十萬。努爾哈赤如願以償,進佔撫順,並在隨後不久,擊敗遼東總兵官張承胤、副將頗廷相來援之兵一萬,殺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及千把總等官五十餘員,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這一仗可謂大獲全勝,所繳獲之物正是努爾哈赤盼望已久的,不僅有武器,馬匹,還有糧食,人口。這些都是躲在邊牆之外所不能得到的東西。那努爾哈赤與其說是以七大恨發動復仇,說穿了仍然是如以往一般劫掠財貨人口、馬匹罷了。當然,作爲日後的開國梟雄,自然有含義深遠的舉止。那名聲大響的李永芳被授予副將,娶了努爾哈赤的孫女爲妻,被稱爲“撫順額駙”,並得到大量賞賜,而那些被俘的降民,則仍由李永芳統管。這樣一來,這李永芳算是因禍得福,反倒不用操心如何填報呈文了。

但這與歷史不同的是,幾乎是在四月十五日的同一天,術虎率領八百騎兵正式越過邊界,進入長白山一帶。

與術虎同行的,是古裡甲帶着整個牛錄的人驅趕的大批馱隊,因熟悉地勢,且常年與山中行走,這馱隊僅僅落後術虎半日的路程。古裡甲不僅攜帶着術虎八百騎兵的給養,還另外攜帶着大量的糧食、鹽、鐵器以及種子農具等。蘇翎果然兌現承諾,所有古裡甲所需要的都全部給付,根本就不算古裡甲用來交換的山貨。以至古裡甲出發時被龐大的馱隊驚呆了,那些馱馬的數量足足有來時的三倍還多。蘇翎笑着對古裡甲說,這些算是蘇翎與古裡甲合夥做的生意,全都由古裡甲做主支配。結果古裡甲不用多說,便將蘇翎的意思明白個一清二楚。實際上蘇翎要的是名,而古裡甲則要的是利,當然,這最後所獲還是要分蘇翎一半兒的,古裡甲還沒貪心到那個程度。這種規模遠遠出乎古裡甲的意料,卻給了古裡甲足夠的信心去完成這額外的任務。所以當術虎進入長白山時,古裡甲幾乎完全成了蘇翎所部的人,帶路、宿營等等絲毫沒有生疏之處。

術虎按照臨行時的約定,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要橫掃海西、東海那些原本被努爾哈赤收復的部落。這種行動的模式從長白山一帶開始,因努爾哈赤幾乎調光了這些處於邊緣地區村落裡能戰的士兵,術虎一路毫無阻礙,幾乎是所向無敵。一路上凡是不肯歸降的,抵抗者全部殺絕,而那些願意歸附的,則進行甄別,首先殺光努爾哈赤派來的相關人員,然後將剩餘的人選出頭領管帶這一部分的人,並立即重新劃分原有的土地財物,當即給付,並且,原來的強勢家族的人,都被帶走,秘密處決。這是重新劃分當地人員勢力構成的做法,實際上這樣辦的並不多,這些村落部族在八百騎兵的包圍下幾乎沒有多少抵抗者。而隨後古裡甲的馱隊又帶給這些人以往想都想不到的東西,尤其是鹽,這武力加貿易的方式,很快就消除了負面因素。不論這些人是否真的歸順,至少在這些人心中埋下了蘇翎所部的影子,這在將來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當然,古裡甲也發揮了其本地人的作用,至少在長白山一帶,很多村落部族都是不戰而勝的,甚至在見到古裡甲之後,至少有近百人主動要求歸附到千山堡去。

術虎也是在長白山一帶的行動結束之時,才搞明白真正的形勢,並將結果報給蘇翎得知。原來這努爾哈赤多年進行的征服之戰,幾乎將所有歸附者中有較大實力的,都遷移至赫圖阿拉一帶,而剩下的,都是如古裡甲一般的小股人馬,也僅能提供爲數不多的財務以及人員。這纔是術虎所部遇到輕微抵抗的原因,並且,在歸順者的幫助下,一路上是越走越順利,到後來,那些該殺,那些又該勸降,幾乎成了十分明瞭的事情。待術虎進入海西一帶,更是如魚得水,這本就是術虎的家鄉,甚至當年認識的人都還在。這使得蘇翎的計劃得以更順利的實施,術虎不僅將昔日的仇人手刃,還有效地重新組合了海西一帶剩餘的部族村落,並且按蘇翎的交代,讓那些人仍然表面服從努爾哈赤的管轄,只等蘇翎所部召喚,時機一到,便羣起響應。

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得術虎完美地結束了兩個多月的征戰,戰果顯著,而損失的人馬,只有七十多人,但其帶回來的,卻又多了近百人。自此海西、東海一帶的剩餘部族都已知道蘇翎的名字,並且被術虎展現出來的武力所震服。再殺光努爾哈赤派遣的官員之後,這些人很難再產生反叛的心理,尤其是術虎並不要求他們立即亮出叛離努爾哈赤的舉動,何況古裡甲如影隨形地跟在後面,大批的糧食、鹽、鐵器,讓那些人說什麼也捨不得拒絕,甚至有些部落裡,所得要比術虎帶走的更多。這次旨在削弱努爾哈赤後備力量的出征算是告一段落,表面上看努爾哈赤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這效果會在日後顯現出來。特別是這一趟走下來,古裡甲真正成爲女真族內的第一商人,這條商路完全打通,且由古裡甲的族人全部掌控。除了古裡甲,沒有別的人能夠從蘇翎所部帶走貨物,這等於是變相控制着海西、東海一帶的勢力。這種商業的力量,術虎算是略有心得,不能說完全等同武力,但至少能夠起到相當的輔助。

若說術虎所帶的人馬是作爲一種將來的伏筆行動的,則蘇翎與郝老六則進行的是另一種戰鬥行爲。

沿着太平哨一帶的邊界地區,蘇翎帶着騎兵們隱秘接近,凡是遇到小股巡哨的後金小隊,則不動聲色地就地殲滅,務必不使任何一人漏網。並且在牛毛鄔一帶掃清所有村落,開闢出一條近百里的無人區,所有的人都被帶離,稍有反抗則全部殺掉。很快,就在術虎返回的同時,這條無人區已經使努爾哈赤那方面得不到任何關於寬甸一帶的消息,不僅原來存在的村子成爲空無一人的棄地,所餘的房屋田地也全都焚燬,連水井都被填平。而那些前來查看消息的遊騎,往往都是一去不返,以至到後來,莫名其妙的後金一部不敢再派人前來探察消息,甚至以爲是鬼神之過。而這種行動在蘇翎與郝老六的精心設計下,沒有損失一兵一卒,除了幾匹馬丟失之外,可以說是完勝。

那邊的努爾哈赤絲毫不知這些變化,正放心地在撫順一帶享受勝利果實。牛毛鄔一帶的消息封鎖,自然千山堡的危險減少了幾分,而術虎進行的行動,也因平時努爾哈赤根本無暇顧及那偏遠之地而延遲了很久。實際上努爾哈赤的根本並非是他所征服的廣大土地,而都集中在赫圖阿拉一帶。這時候的後金也不過是稍大一些的部族,算起來,也就是幾十萬人,而真正能起作用的,也不過四五萬人的戰力。這種情形其實從撫順的陷落便可知一斑,努爾哈赤多半仍然是試探性質的劫掠行爲。攻陷撫順之後,努爾哈赤並未繼續進攻,而是走一步,看一步,但顯然明朝遼東的人馬讓其非常失望,連場像樣的戰鬥都不曾有過,被遼東軍馬成爲建奴的部隊竟然屢戰屢勝,這極大地激發了努爾哈赤的野心,嚮明朝發動進攻,是效果巨大而損失幾乎可以忽略的選擇。

努爾哈赤與蘇翎,便在這一明一暗的行動中各自收穫着成果,到了六月地,雙方几乎都達到了各自的目的。蘇翎成功地掩藏了己方的形跡,而努爾哈赤,則再次聚集人馬,劫掠邊牆一帶,併成功地於七月攻陷清河堡,肆意劫掠一空,完全忽略了背後隱藏着的真正的威脅。

當然,這種隱藏是不可能持久的。當努爾哈赤得勝回營,帶着搶奪過來的無數牛馬財物糧食返回時,千山堡終於出現在努爾哈赤的視線中,千山堡真正的考驗,也終於來臨。

第16章 各有所專第48章 喬裝赴遼第13章 定移營第6章 海濱遇匪第2章 贈書助力第11章 天朝小國第87章 一敗塗地第27章 黃雀在後第15章 因糧而往第74章 雙喜臨門第7章 六月風過第4章 豪酋遲暮第1章 天災人禍第70章 天啓內帑第45章 鎮江新城第58章 變通之道第31章 兵臨遼陽第85章 用心險惡第72章 海上船隊第1章 旗軍戍邊第28章 死而復生第31章 攻守同進第21章 餘波未止第18章 羣山缺口第11章 遮掩形跡第15章 兵事之初第16章 嚴寒將至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6章 各有所爲第36章 空城以待第1章 夜不收第15章 兵事之初第32章 山東水師第33章 跨海揚帆第5章 上行下效第89章 殺光慶功第11章 遮掩形跡第8章 千山書坊第14章 遼東經略第9章 莽撞之餘第28章 無主之城第51章 提督遼東第36章 孤注一擲第30章 蒙古騎兵第6章 破金大陣第27章 悍兵來源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4章 軍政之分第25章 各取所需第3章 武裝辦案第15章 因糧而往第58章 各算各的第60章 豪酋頹途第75章 袁家遷族第6章 烈火焚城第27章 黃雀在後第21章 水師一部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2章 兵將之選第61章 再聚雄兵第11章 撥雲見日第21章 且變且行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4章 驅虎吞狼第19章 峽谷藏兵第33章 叛將結局第10章 聯手剿賊第4章 女真人第9章 莽撞之餘第31章 攻守同進第5章 白沙溝第89章 殺光慶功第3章 西洋之慾第88章 斬草除根第65章 豪爽胸懷第34章 銀莊遍佈第93章 遷居移民第23章 戰雷隱隱第32章 衆心所向第27章 分而擊之第87章 一敗塗地第26章 背影如煙第26章 商務總辦第43章 七虎獵熊第6章 獅子張口第32章 城下收兵第17章 嗜血之兵第18章 千山浴血第2章 新舊交替第31章 練兵收心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3章 鐵壁消融第46章 籌辦喜事第24章 海上將軍第19章 峽谷藏兵第81章 合圍瀋陽第24章 布場作坊第75章 袁家遷族第34章 臨時整軍第17章 鹽參商
第16章 各有所專第48章 喬裝赴遼第13章 定移營第6章 海濱遇匪第2章 贈書助力第11章 天朝小國第87章 一敗塗地第27章 黃雀在後第15章 因糧而往第74章 雙喜臨門第7章 六月風過第4章 豪酋遲暮第1章 天災人禍第70章 天啓內帑第45章 鎮江新城第58章 變通之道第31章 兵臨遼陽第85章 用心險惡第72章 海上船隊第1章 旗軍戍邊第28章 死而復生第31章 攻守同進第21章 餘波未止第18章 羣山缺口第11章 遮掩形跡第15章 兵事之初第16章 嚴寒將至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6章 各有所爲第36章 空城以待第1章 夜不收第15章 兵事之初第32章 山東水師第33章 跨海揚帆第5章 上行下效第89章 殺光慶功第11章 遮掩形跡第8章 千山書坊第14章 遼東經略第9章 莽撞之餘第28章 無主之城第51章 提督遼東第36章 孤注一擲第30章 蒙古騎兵第6章 破金大陣第27章 悍兵來源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4章 軍政之分第25章 各取所需第3章 武裝辦案第15章 因糧而往第58章 各算各的第60章 豪酋頹途第75章 袁家遷族第6章 烈火焚城第27章 黃雀在後第21章 水師一部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2章 兵將之選第61章 再聚雄兵第11章 撥雲見日第21章 且變且行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4章 驅虎吞狼第19章 峽谷藏兵第33章 叛將結局第10章 聯手剿賊第4章 女真人第9章 莽撞之餘第31章 攻守同進第5章 白沙溝第89章 殺光慶功第3章 西洋之慾第88章 斬草除根第65章 豪爽胸懷第34章 銀莊遍佈第93章 遷居移民第23章 戰雷隱隱第32章 衆心所向第27章 分而擊之第87章 一敗塗地第26章 背影如煙第26章 商務總辦第43章 七虎獵熊第6章 獅子張口第32章 城下收兵第17章 嗜血之兵第18章 千山浴血第2章 新舊交替第31章 練兵收心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3章 鐵壁消融第46章 籌辦喜事第24章 海上將軍第19章 峽谷藏兵第81章 合圍瀋陽第24章 布場作坊第75章 袁家遷族第34章 臨時整軍第17章 鹽參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