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洗劫建奴

大明天啓元年三年十九日,晨曦初露,鴉鵠關一線五里長的山谷從暗夜中醒來。

若是從兩側陡峭的山崖上看去,似乎是一夜之間,這道因不適耕種而顯得荒涼的狹窄山谷便長出了利齒。無數旌旗被穿谷而過的山風托起,長槍如林,鋒利的槍尖在微亮的天光下閃爍着冰冷的寒氣;黑甲騎兵們頭戴鐵盔,頂子上一色的紅纓子象是佈滿山野的火苗,就要掀起燎原之勢;而大片黑色鎧甲更像一團濃厚的烏雲,隱含着無窮的力量,要將這片充斥着野蠻與恥辱的羣山徹底摧毀。

在峽谷中一處稍平的高地,振武營與騎兵營相接處,蘇翎召集餘彥澤等一種管帶千人的武官,做最後的戰前部署。兩營出征之前,一切可能都已在無數次商議中得到推算,這些武官的心中都有數種可能出現的應對措施。就目前爲止,戰事進展一如所料。

敵兵不多,戰力不強,且對蘇翎所帶兩營的襲擊毫無防範,再加上延伸出數裡的遊騎劫殺,後金一方對峽谷中近萬人的隱伏毫無察覺。峽谷出口處的處農莊,正陸續地升起炊煙,寧靜得一如遼東腹地久無戰火蔓延的村莊,甚至連雞犬之聲,也毫無二致。

蘇翎全身戎裝,內穿千山堡特製棉甲,外披那副大明朝廷特地送給蘇翎這位密旨參將的精製鎧甲,不過,蘇翎令人去掉了那些過於華麗的顏色,與黑甲騎兵們一樣,是烏黑一片。列隊屹立在蘇翎馬後的祝浩等人,均是與蘇翎一致的裝扮,猶如一堵銅牆鐵壁般地護衛着主將。再加上那五位管帶千人的黑甲騎兵武官整齊地列在一旁,便構成了黑甲騎兵營特有的逼人氣勢。

餘彥澤與其餘幾位振武營的武官,則幾乎是按大明朝一貫的服飾裝扮,顏色豔麗。所謂“鴛鴦戰襖”,是用紅梭布面,白布中襯。在加上裡面一層藍布襯裡,可反穿。原本振武營得到的軍裝,有紅、紫、青、黃四種顏色,以便各隊分穿,易辨別部隊,只是蘇翎命馮伯靈在取得軍裝時。只選取紅色一種,再將千山堡所制棉甲略作縫補,便成了振武營的標準服飾。這與騎兵營相對,是一黑一紅,截然兩樣。

大戰在即,蘇翎簡要發佈命令,餘彥澤與各位武官隨即領命而去,在已經上馬待命地騎兵營與振武營的士卒旁奔過,回到各自管帶的隊伍中傳令。按軍紀所規定的。所有士卒領命一律看各自隊長,而隊長則只看上級管帶各隊的武官,如此一來。便可衆人一致行動,這也使得各隊彼此緊密靠在一起,不會失散。

在等待大軍各武官歸隊的短短一刻,蘇翎瞧了瞧不遠處那處於祝浩時刻監視下地三十六名披髮兵,略略一想,便縱馬上前,在其面前停下,掃視一週,開口叫道:“田大熊。”

“在。”田大熊越衆而出。上前兩步。蘇翎身後的祝浩不由自主地握緊了腰刀,緊緊盯着田大熊。

蘇翎再次看了看田大熊那副身板,說道:“一會兒大軍一動,沿途村寨的阿哈成千上萬,不論你們用什麼法子,只要你們都能收到隊伍裡,不管是女真人還是漢人,有一百人你便是百總,有一千人便是千總。想升官發財的,就給我好好辦。”

“是。”田大熊低頭答道。

蘇翎又轉向其餘地人。說道:“你們也一樣。都聽到沒有?”

“是。”衆人不敢大聲說話。均低低地迴應。

蘇翎用低沉地聲音繼續說道:“我不管你們以前是什麼人。從今往後。都給我把腰挺直了。做個響噹噹地一條漢子。想要榮華富貴地就拼命去幹。”

說罷。蘇翎一勒馬繮。便向前奔去。祝浩等人緊隨而去。

小半個時辰之後。大軍中地每一個士卒都得知行動目標。略作調整。便一切就緒。

蘇翎站在大軍中部。搖搖望見前後幾隊軍旗搖動。便下令出發。

就聽得一聲“碰”,一枚煙火信號騰空而起,蟄伏在峽谷中的大軍立即行動起來。起初是微微蠕動,隨着千軍行出谷口,速度明顯快起來。

前鋒是蘇翎的五千黑甲騎兵營,當先一千騎兵一出狹小地河谷,便立即縱馬狂奔。隆隆的馬蹄聲在寬闊處掀起波浪,一直向第一個農莊涌去。

炊煙屢屢的農莊約有數百人口,屬於努爾哈赤麾下貝勒們驅使無數阿哈們墾荒種田、養馬放牧爲其積蓄私財而建的農莊之一,管事者不過數人,攜有兵刃的不足五十。此時驟然聽見猶如巨浪般奔涌而來的馬蹄聲,紛紛從溫暖的木屋內奔出,衣衫不整者屢屢皆是,更不用說刀槍弓箭。

這些日子隨着努爾哈赤戰果輝煌不可一世,這些處於後方的農莊毫無防範之心,即便是處於鴉鵠關這一帶重地,也未有任何心思去預想遠在重山險嶺之外的大明,會採取什麼動作發動襲擊。何況,努爾哈赤地偵騎、哨探們將大明每一處軍營都盯得很緊,足可提前數日得知明軍動向。

就在前幾日處於鴉鵠關的後金守軍還稟報說,瀋陽陷落後,原定駐守璦陽的總兵胡嘉棟、副總兵劉光祚的青州兵一萬多人便已拔營開赴遼陽,以至清河、璦陽一帶幾乎沒有明軍的一兵一卒,此刻又哪兒冒出這震天的馬蹄聲?

一千黑甲騎兵的前鋒很快便衝進農莊,但卻並不停留,沿路只要遇到手執兵器,或是帶有弓箭的,便是刀砍槍刺,稍遠一些的便是張弓搭箭,“嗖、嗖”幾聲弦響,一向以騎射對付大明軍隊地後金兵卒,也嚐到了這種移動中飛來的羽箭的滋味。片刻的功夫,整個農莊已經再無一個人具有反抗的企圖。但騎兵們只是穿過,繼續向前飛奔,而後續的騎兵大隊更是彼此連成一線,源源不斷的向遠方奔去。

騎兵營過完,緊接着的,是振武營的騎兵隊。當中分出一個百人隊,開始在農莊中逡巡,尋找殘餘地後金士卒。不用說,特意交代地田大熊帶着自己三十五個屬下,也在農莊中四下奔走。

數百人的阿哈們,大多數都是漢人。其中不少都是最近一年來被八旗從邊牆一帶掠來,要說更久地,可達數年之前。驟然看見馬隊奔進農莊,慌亂是有的,卻不像那般管事們害怕,腦子反應稍快的,已經在留意來襲者地旗號,但對黑甲騎兵卻是不知,而振武營的大明軍旗。卻是一眼便知的。

望見曾經是自家的大明朝軍馬,這些阿哈們心情是悲喜交加,當然。多數還是麻木不仁,被努爾哈赤當牲口一般驅使,這心中多少都成了逆來順受的天下。但看着農莊中昔日屢屢鞭打、喝罵自己的後金兵丁、頭目被一刀刀砍死,那恨得久的,便跳出來泄憤,有一名藏身與穀草棚中的後金小兵,被一幫子農夫用石頭、木棍等等隨手拿到的傢什活活打死。

應對阿哈,趙毅成在此次出征之前,便與屬下們商議出數種辦法。並由此派人前往各營中予以詳盡解釋、說明。這無外乎激勵人心、宣揚大明解救之意,效果不論大小,至少那田大熊,很快便擁有了數十名新兵。想必很可能是當初在大明當兵被俘之人,這騎馬挎刀倒也熟練。當然,尋找農莊財物、糧草地事宜,只需交代幾句,這數百名阿哈便羣起而動,幾乎收拾了所有能拿得走的東西。牽馬套車,等振武營大軍過完,便由一名振武營士兵帶隊,拼命奔向鴉鵠關,然後向鎮江堡逃去。

要說的是,這處農莊中還是十幾戶屬於女真諸申地,也就是努爾哈赤屬下的平民,平日裡欺壓阿哈的,自然難逃一死。妻兒老小一概不活。而平日對待阿哈不錯,且又甘願俯首歸降的。則被裹挾在百姓隊伍中,嚴加看管,向鎮江堡而去。

這一過程,也就是從蘇翎的騎兵先鋒,到振武營隨後尾隨所花的時辰,可謂快刀斬亂麻,沒有絲毫拖沓。農莊中但凡有任何一人拖延,都會遭到處置此事的騎兵一頓呵斥,並揚言留下此人不顧。這當然會使人明白是個什麼下場,再說,不論回到鎮江堡是何種處境,但總比做奴僕要好。自然,騎兵們也會順帶着說些有田有房的美好描述,這讓逃命的百姓更增添了幾分脫離苦海地勁頭。

沿着已經變得寬敞的山谷、河灘,蘇翎率領黑甲騎兵營是好不停留,一路衝破無數村寨,即便是遇到圍有木欄的寨子,也隨即被下馬的騎兵們眨眼間便攻破,隨即大肆屠殺,直至沒有一人攜有兵器爲止,才繼續向下一處奔去。而振武營以及田大熊再次依法炮製,無往不利,勢如破竹。

不消一個時辰,努爾哈赤分配至鴉鵠關後二十里內的山谷中依河而建的農莊、村寨,便被血洗一般乾乾淨淨。並由此形成兩條人流,一路是田大熊不斷增多的新兵,一路則是向鴉鵠關拼命奔走,並幾乎每人都攜有糧食、衣物,或是牽牛趕羊,更有一些青壯將被殺死的後金兵卒、諸申等遺下的兵器、甲杖拾起,成爲逃難百姓中地護衛。

餘彥澤派出收拾殘局的騎兵們,很快便學會了所謂劫掠的技巧,這村寨、農莊中頭領的住所極易辯認,在殺光反抗者之後,便進入屋中一陣亂翻,專揀金銀、甲杖一類所需,然後再讓被解救出來的百姓一哄而上,猶如螞蟻一般收拾得一乾二淨,然後或是套車,或是裝入口待揹負,迅速離去。

軍紀是早就三令五申,士兵們不會因此犯事。而那些阿哈本無財物可言,聽說帶回去這些戰利品的,會被分給一部分,且優先安置土地、住房,頓時踊躍,有什麼拿什麼,一些憨厚老實的,連耕田的犁鏵、屋裡的鐵鍋、鐵鏟都一股腦地背在背上。振武營沒有絲毫干涉,只要拿得動,走得快,隨取隨拿。

而振武營斷後地一百騎兵,則再次檢視一遍村寨後,一把火燒光所有可燃之物。

沒有人統計到底這一路上有多少逃命地百姓,這其中又有多少是漢人,多少是女真諸申。並且,那些阿哈中,也有女真族人,對這些人,蘇翎所部並未有絲毫歧視,反正只要不是拿刀對抗的,便是一律放過,但最後地一把火卻是不允許任何人留下,抗命者,無論男女老少,一律當場格殺。

趙毅成在構想這一幕時,已經做了最大的想象。那些被派去經辦阿哈事宜的武官、小隊隊長,都得到密令,當場殺人時,務必斬草除根,不使留下任何隱患。這一幕在那些一時猶豫而放下武器的女真族人當中,有着巨大的震撼力,以至在逃亡途中,沒有一人敢於私自離開隊伍。當然,對於這個級別的女真人,對與努爾哈赤還遠沒有什麼忠誠之說。畢竟努爾哈赤統轄女真,也纔沒幾個年頭,何況,得到好處的,也不會是這些地位低下的女真人。

那些被洶涌而來的鐵騎亂刀砍死,或是紛飛的羽箭射中胸腹的死人,很難辨別其中是否有漢人降官在內。這幾年努爾哈赤每次戰後,都有大量的降兵降官入手,除去挑選出精壯補入八旗,這種地、放牧,以及那些工匠們當中,也有不少被委以小官小職的。這些人若是擁有兵器的,則必然一死,而其後見到大明軍旗的,除非當即投效到田大熊的軍中,否則被百姓指認出來,一律斬首。這一次,被解救的百姓之中,也進行着一次大清洗,不論是否有本事,只要是爲努爾哈赤做事而沒有當即投效的,均難逃一刀斃命的下場。

田大熊的新兵隊伍,迅速膨脹,不知那三十六人都使用了什麼言辭挑撥,總之剛剛聚集的五百人左右的新兵,個個都似乎有着血海深仇,殺那些村寨中的頭領時毫無懼色,這自當兵之日起,便完成了振武營剛剛完成的浴血一關。不過,隊伍中仍然是漢人佔了多數,女真阿哈不過百人。這得自努爾哈赤的殘酷刑法說起,此爲旁話,暫且不提。

鴉鵠關一路,不過是後金赫圖阿拉所在山谷的一個分支,沿河而建的村寨、農莊僅僅是努爾哈赤身上的一個牛毛,算不得什麼重要部分,設置的兵馬大多是看守阿哈而已,最大的寨子,也不過五百左右的兵卒,且與八旗兵相比差的很遠,自然無法阻止蘇翎所率五千鐵騎,最大的的傷亡,也未及五十人。

不到午時,奔行迅速的黑甲騎兵營先鋒,已遙遙望見前面一處兩河交錯處的寬闊河谷,一座城池豁然在目。就在此時,迎面奔來數百騎兵,正是駐守赫圖阿拉的後金騎兵。

第1章 夜不收第8章 暗流涌動第25章 進退之間第5章 七月流火第24章 築江城第2章 一家人第19章 峽谷藏兵第1章 遼事再變第6章 獅子張口第6章 破金大陣第34章 遊擊將軍第26章 振武新營第22章 京韻邊聲第17章 工部庫存第6章 烈火焚城第30章 蒙古騎兵第1章 旗軍戍邊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9章 風雲隱現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9章 遼東畫卷第21章 水師一部第52章 旁敲側擊第4章 紅色戰旗第21章 餘波未止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1章 遙相呼應第17章 嗜血之兵第63章 黑山之城第75章 袁家遷族第6章 烈火焚城第4章 軍政之分第13章 如箭在弦第75章 躍躍欲試第16章 各有所專第19章 峽谷藏兵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7章 鹽參商第53章 疑慮重重第68章 燧發短銃第18章 鎮江堡第32章 城下收兵第11章 故人相見第4章 軍政之分第9章 以血授職第56章 疑神疑鬼第47章 大興土木第46章 籌辦喜事第33章 波光之下第74章 相見之宴第12章 將軍手段第29章 商務二局第72章 海上船隊第59章 將軍賜名第69章 經略媒人第26章 商務總辦第51章 異域奇事第4章 軍政之分第9章 嬌顏如雪第13章 強行監軍第21章 且變且行第73章 先走一步第7章 全心備戰第30章 風漸起第20章 阿哈諸申第18章 鎮江堡第10章 轉念餘韻第33章 跨海揚帆第49章 順勢而爲第58章 各算各的第48章 喬裝赴遼第36章 孤注一擲第23章 商人心思第27章 黃雀在後第38章 營口小鎮第48章 喬裝赴遼第40章 虛張聲勢第9章 未來基石第16章 烽火連綿第15章 小勝暗襲第3章 以河爲界第38章 部族分立第8章 征服日第1章 遼事再變第33章 波光之下第20章 阿哈諸申第59章 亂上加亂第50章 夜話姻緣第40章 虛張聲勢第18章 千山浴血第56章 牛錄歸附第12章 將軍手段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0章 蒙古騎兵第89章 殺光慶功第25章 四萬明軍第7章 女人問題第25章 女真戰俘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6章 再選官兵
第1章 夜不收第8章 暗流涌動第25章 進退之間第5章 七月流火第24章 築江城第2章 一家人第19章 峽谷藏兵第1章 遼事再變第6章 獅子張口第6章 破金大陣第34章 遊擊將軍第26章 振武新營第22章 京韻邊聲第17章 工部庫存第6章 烈火焚城第30章 蒙古騎兵第1章 旗軍戍邊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9章 風雲隱現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9章 遼東畫卷第21章 水師一部第52章 旁敲側擊第4章 紅色戰旗第21章 餘波未止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1章 遙相呼應第17章 嗜血之兵第63章 黑山之城第75章 袁家遷族第6章 烈火焚城第4章 軍政之分第13章 如箭在弦第75章 躍躍欲試第16章 各有所專第19章 峽谷藏兵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7章 鹽參商第53章 疑慮重重第68章 燧發短銃第18章 鎮江堡第32章 城下收兵第11章 故人相見第4章 軍政之分第9章 以血授職第56章 疑神疑鬼第47章 大興土木第46章 籌辦喜事第33章 波光之下第74章 相見之宴第12章 將軍手段第29章 商務二局第72章 海上船隊第59章 將軍賜名第69章 經略媒人第26章 商務總辦第51章 異域奇事第4章 軍政之分第9章 嬌顏如雪第13章 強行監軍第21章 且變且行第73章 先走一步第7章 全心備戰第30章 風漸起第20章 阿哈諸申第18章 鎮江堡第10章 轉念餘韻第33章 跨海揚帆第49章 順勢而爲第58章 各算各的第48章 喬裝赴遼第36章 孤注一擲第23章 商人心思第27章 黃雀在後第38章 營口小鎮第48章 喬裝赴遼第40章 虛張聲勢第9章 未來基石第16章 烽火連綿第15章 小勝暗襲第3章 以河爲界第38章 部族分立第8章 征服日第1章 遼事再變第33章 波光之下第20章 阿哈諸申第59章 亂上加亂第50章 夜話姻緣第40章 虛張聲勢第18章 千山浴血第56章 牛錄歸附第12章 將軍手段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0章 蒙古騎兵第89章 殺光慶功第25章 四萬明軍第7章 女人問題第25章 女真戰俘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6章 再選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