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商務二局

胡秋青在遼陽只停留了三日,便急匆匆地返回了屬於自己的那片草場平原。

在這短短的三日裡,蘇翎又從遼東經略袁應泰處爲胡秋青拿到了數道公文,以遼東經略袁應泰的名義,致書遼東巡撫王化貞,令其繼續給予胡秋青一部糧餉、軍需撥付。同時,蘇翎也與遼東經略袁應泰談了許久,最終讓袁應泰不僅對由胡秋青選擇一處合適的地點開啓馬市表示支持,並另有了新的想法。

當然,以遼東經略袁應泰對朝中事務的熟悉程度,自然是不能以馬市這樣一見便知的名義行事,仍舊是按袁應泰說的那句話,凡事做了再說。如今只要對遼東局勢有利的,袁應泰是完全贊同,並會主動補充蘇翎所慮不周之處。比如蘇翎與趙毅成所設想的,欲使那些山海關內的商人主動販運商貨前往蒙古交易的法子,便是由袁應泰想出的一個好辦法。

其實,袁應泰的辦法也不算是新的東西。大明朝以往便有數種令山海關內直至江南一帶的商人主動運送糧草、商貨前往遼東的辦法,用以彌補朝廷運力的不足。不過到最後,均是因各地官吏盤剝過重,以至商人們誰也不願幹這賠本的買賣,最好的狀況,也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略略持平的結果。

這些弊端,遼東經略袁應泰當然清楚,所以,袁應泰又給少年天啓皇帝上了封奏書,請求恩准關內商販無論大小,只要願意往遼東販運商貨的,一律放行。這不論是海運,還是陸路,只要持有特許的通關文書,沿途的關隘、哨卡均不得阻攔,並應給予相應協助。

這封奏書是洋洋灑灑足有萬言,袁應泰充分發揮了其一隻筆的生花效果,將整個遼東的過去、現在、將來。是說得詳而又詳,弊端幾何,是效果幾何,都一一列明闡述。其中最重要的,是袁應泰將整個遼東日後所需的軍用糧餉以及治理民事所需鉅額費用,都做了初步估算,那數目當然是要嚇死一應戶部、兵部官員的。當然,袁應泰隨即筆鋒一轉。轉而說起這商路暢通的好處,且其能節省多少費用,也是略作估算,前後對比,這結果便一目瞭然。

自然,這其中核算地銀兩數目到底是不是準確,已無人覈對。如今單是給蘇翎撥付的軍餉。內帑便有三百萬兩,至於前面撥付的銀子卻換來一敗塗地的那些總數,更是令一衆官員頭痛。袁應泰的這封奏摺,無疑具有無比的吸引力,當然十分例外的沒有人反對。天啓皇帝當即恩准,且是親筆披紅,令部當即辦理。

不過。袁應泰解決弊端的法子。是在京城設立徵夷大將軍商務局,專門辦理關內商販地通關文書。其遼東所需何物,需要多少。均由徵夷大將軍商務局覈准。當然,在提出這一大明朝罕見的建議之前。袁應泰已經將所有可能的弊端都講得清清楚楚。是故,關於此局的人員配置。袁應泰奏請皇帝恩准,由徵夷大將軍蘇翎派專人管理,但不設品級,不設官職名稱,只是一個辦事之人而已。此舉自然避免了其它任何人的染指企圖。袁應泰更是在奏書中明言:若是要節省遼東軍事、民事的鉅額花費,必須另用新人,其他任何管理一概不得插手。

按說這件事該以遼東經略袁應泰的名義辦理更加合乎道理,但袁應泰早就預料到有此一問,是故在奏書中坦言,若要此事辦得順利,不至於到最後又落入朝中黨爭地老路上去,必得用遼東總兵官、徵夷大將軍這個新人的名義辦理。其中更是有驚人之語,所謂:“遼事全看蘇翎,欲使遼東得百年安定,必得蘇翎之名”。

當然這句話在朝中大臣們看來,可是過分得離奇。但如今大捷的餘音未了,皇上內帑是接二連三地拿出來,一改往日求二給一的態度,且那蘇翎的確是取得了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功績,就算是對袁應泰的言辭有所不滿,反對地聲音卻也暫時沒有出現。再說,袁應泰抓住了關鍵之處,這商務局地名字,可與軍需毫無關聯,這以文統武派的老臣們可沒什麼可挑剔地。而且,這負責之人沒有品級,也沒有職銜,說起來也就是蓋個大印,讓那些商人拿去通關而已,既不收稅錢銀子,也沒什麼其它可巴結的地方,倒是沒什麼人對此有興趣爭奪。當然,內裡難說有沒有相互盯着想找對方麻煩地擔心存在。這個位置,除了想在商人身上撈點好處的人,還當真入不得朝中官員地眼。何況袁應泰奏書中已經說得明白,這事一旦辦不好,那自然是管事的人貪污索賄,誰還敢自己找上門去?萬一真耽誤了遼東軍事,可就是自尋死路了。

這個徵夷大將軍商務局,既然不涉及到朝廷政事,也無關稅收,且只對遼東局勢有利,何樂而不爲呢?

不久,當徐熙返回京城之時,便有一個太監帶着從人找上門來,交待徵夷大將軍商務局地掛牌辦事事宜。此事居然有內宮太監出面辦理,可見皇上對此的重視程度。不過,這件事日後在做交待,這裡僅僅略略一提。

蘇翎對袁應泰在此事上花的心思,那是多有感激,卻是無法言傳。自此,蘇翎對帶袁應泰的態度,也略有改變,至少袁應泰看向自己的那種長輩對晚輩的眼光出現時,蘇翎不再感覺不適。這一步,算是蘇翎將腳踏進了京城,而京城裡在風月場中已經小有名氣的徐熙,也換了個位置出現。當然,風月花酒那是照舊不誤,對徐熙來說這可沒有什麼顧忌,那些聞風而來的商人,原在這些地方談事,要自在得多。

袁應泰做的,還遠不止這些。實際上這也正是蘇翎的武力之外所缺乏的部分,以一場大捷換來朝廷的全力援助,卻不能保證所有的需求。正如蘇翎估計的,那些運往遼東的糧草、軍需、餉銀,可都是有數的,能用多少,用多久,在朝廷上的官員們可都掐着指頭算計着呢。而蘇翎所用,卻不完全是揚言的十萬大軍所用。如同胡秋青拿出糧食救濟那些蒙古騎兵家眷一樣,這般用法,蘇翎可也不是一件兩件了,鎮江堡數萬遷居的百姓人口,便是其中較大的一件。

說起來,原來大明朝的武官貪污也好,虛報名冊吃空額也好,這銀子是到了自家腰包,若是從結果上看,蘇翎怕也是一樣,唯一的區別便是去向不同。這蘇翎估計得用到冬天,也還是粗略一算,總之是一片混亂,至今也沒有一個完全系統的建制形成。只要有用,蘇翎是照撥不誤。

在鎮江堡的胡德昌等一干商人,所作之事蘇翎全然未問,全都交給胡顯成,總之目前一切都顯得富餘,暫時不用擔心。而胡顯成與胡德昌等人,倒是自有一本賬算,這纔是蘇翎的最大後盾。

而袁應泰的盡心扶持,多少對蘇翎的這些漏洞、缺陷有着不小的彌補作用,將可能的麻煩減少了不少。京城裡得到朝廷的准許答覆之後,袁應泰又連續致書遼東巡撫王化貞,令其一定要確保所有入關的商隊不受官兵侵擾,同時,還得擔負起由山海關至三岔河段的安全問題。自然,山海關以內,不論是海上、陸路,各地官府、鈔關等等都已得到朝廷的命令,大致意思並無二致。真要說起來,這種專爲商路的開通而發佈如此廣泛的朝廷命令的,也屬鮮見。

此時商人在大明朝的地位,仍然不值一提,但朝中各級官員,自家在做生意、經營店鋪、田莊的,還真找不出沒有的。徵夷大將軍商務局掛牌之後,倒是真沒有人干擾,但沒過多久,那些拿着各種證明背後是誰的名帖、書信等等的人,便佔用了徐熙不少時間。銀子當然不會有人不賺,這其中不少人還是相當有實力的商人,算是對商務局有着不小的支持。

說其這個,是要說在這遼東,同樣也有類似的人。京城裡徐熙掛牌子開張之後,在遼陽城裡,也同樣掛其了一模一樣的牌子。唯一的區別,是京城徐熙手裡,有一枚朝廷鑄造的“徵夷大將軍商務局”的大印,這還是頭一回朝廷給一個沒有絲毫級別的部分鑄印,而遼陽城裡的商務局,用的是袁應泰命人刻的,當然,憑這個印還出不了山海關,還得另加遼東經略大人的大印纔可。

在遼東,蘇翎的作用自然比袁應泰在京城的作用大一些。袁大人給王化貞去的是公文,蘇翎給遼東巡撫大人用的,卻是銀子。這回當然不是現銀,那胡秋青拿着蘇翎的信,直接見到王化貞,商議這今後販馬之事。

方案有兩種,一是胡秋青將馬都交給王化貞,而換得所需的糧食等物,是賺是賠,各自經營。這二是由胡秋青全權辦理,王化貞提供所需,仍按各類價格付銀子,但事後,王化貞將得到一成的紅利。那王化貞只猶豫了片刻,便選擇了只拿淨銀,這是十分明智的選擇。這不僅是不受牽連、無人能抓住把柄,也還有王化貞一向主張的聯合蒙古人制敵的策略原因。

自此,一張向遼東聚集的商業大網就此全部開通,剩下的,便看那些商人是否願意賺這遼東的銀子了。

第9章 整編軍第9章 莽撞之餘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3章 波光之下第18章 羣山缺口第17章 工部庫存第13章 如箭在弦第17章 工部庫存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16章 太平哨第52章 旁敲側擊第51章 提督遼東第31章 兵臨遼陽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9章 新學堂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1章 撥雲見日第7章 變中有變第15章 十字路口第10章 轉念餘韻第21章 餘波未止第44章 鎮江新城第72章 策反八旗第60章 豪酋頹途第14章 將軍視角第81章 合圍瀋陽第46章 心存高遠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1章 遙相呼應第2章 兵部題稿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24章 斷酋根本第9章 以血授職第67章 蘇府新家第27章 分而擊之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0章 計奪寨第57章 臉面交情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1章 遙相呼應第61章 好事多磨第20章 棄婚約第12章 兩岸相連第5章 七月流火第4章 女真人第58章 變通之道第50章 夜話姻緣第28章 草場新城第11章 撥雲見日第3章 七恨起兵第10章 此長彼消第15章 兵事之初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5章 鎮江參將第12章 奪命斬第93章 遷居移民第10章 此長彼消第77章 外圍殺戮第13章 以牙還牙第24章 驅虎吞狼第29章 新學堂第39章 江湖人士第91章 瀋陽屯田第19章 英雄美人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25章 女真戰俘第8章 煙花柳巷第12章 奪命斬第60章 豪酋頹途第1章 遼事再變第74章 相見之宴第19章 英雄美人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0章 聯手剿賊第9章 整編軍第14章 千山堡第53章 疑慮重重第6章 烈火焚城第37章 酒肆客棧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9章 死生未卜第1章 旗軍戍邊第10章 聯手剿賊第26章 遼陽血戰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21章 餘波未止第9章 整編軍第69章 大展宏第6章 獅子張口第57章 臉面交情第10章 身份之疑第81章 合圍瀋陽第16章 嚴寒將至第24章 驅虎吞狼第15章 三十天第1章 夜不收第26章 商務總辦第15章 堅城瀋陽
第9章 整編軍第9章 莽撞之餘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3章 波光之下第18章 羣山缺口第17章 工部庫存第13章 如箭在弦第17章 工部庫存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16章 太平哨第52章 旁敲側擊第51章 提督遼東第31章 兵臨遼陽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9章 新學堂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1章 撥雲見日第7章 變中有變第15章 十字路口第10章 轉念餘韻第21章 餘波未止第44章 鎮江新城第72章 策反八旗第60章 豪酋頹途第14章 將軍視角第81章 合圍瀋陽第46章 心存高遠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1章 遙相呼應第2章 兵部題稿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24章 斷酋根本第9章 以血授職第67章 蘇府新家第27章 分而擊之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0章 計奪寨第57章 臉面交情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1章 遙相呼應第61章 好事多磨第20章 棄婚約第12章 兩岸相連第5章 七月流火第4章 女真人第58章 變通之道第50章 夜話姻緣第28章 草場新城第11章 撥雲見日第3章 七恨起兵第10章 此長彼消第15章 兵事之初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5章 鎮江參將第12章 奪命斬第93章 遷居移民第10章 此長彼消第77章 外圍殺戮第13章 以牙還牙第24章 驅虎吞狼第29章 新學堂第39章 江湖人士第91章 瀋陽屯田第19章 英雄美人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25章 女真戰俘第8章 煙花柳巷第12章 奪命斬第60章 豪酋頹途第1章 遼事再變第74章 相見之宴第19章 英雄美人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0章 聯手剿賊第9章 整編軍第14章 千山堡第53章 疑慮重重第6章 烈火焚城第37章 酒肆客棧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9章 死生未卜第1章 旗軍戍邊第10章 聯手剿賊第26章 遼陽血戰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21章 餘波未止第9章 整編軍第69章 大展宏第6章 獅子張口第57章 臉面交情第10章 身份之疑第81章 合圍瀋陽第16章 嚴寒將至第24章 驅虎吞狼第15章 三十天第1章 夜不收第26章 商務總辦第15章 堅城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