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欲赴蒙古

天啓元年三月二十四日,遼陽城內僅剩下一萬多人尚未離去。據鍾維澤稟報,這些人各式各樣,既有富戶大室,也有窮苦百姓,儘管有人勸說,但卻始終不願離去。蘇翎對此搖頭作罷,吩咐鍾維澤不必再管,由得他們去。

午時,城外的黑甲騎兵稟報,說有二百四十多人來到遼陽城下,聲稱是援遼兵馬,爲首一人名叫張神武,所帶之人具是其家丁。

蘇翎有些好奇,這遼陽城都快逃空了,竟然也有人敢於帶着二百多人馳援,這份膽子倒是不錯。當下,蘇翎進入袁應泰的經略行轅,直接問袁應泰是否知道此人。

袁應泰當即大喜,立即要讓張神武進城。蘇翎揮了揮手,示意照辦,那報信的黑甲騎兵隨即離去。

蘇翎便問道:“袁大人,這人是誰?”

袁應泰大約爲此人前來遼陽支援所打動,面色紅潤,說道:“此人原籍江西新建,萬曆甲辰武科第一人,曾任四川都司籤書,因事繫獄。前日由我舉薦,令其援遼,立功贖罪。倒沒想到來得如此之快。”

蘇翎說道:“倒算是敢戰之人,不過,人手少了些。”

袁應泰一怔,倒未繼續說什麼。援遼兵馬一向動作遲緩,反覆催促才能到得一半。如今這張神武到來,至少還算是有人支援吧。

蘇翎接着說道:“袁大人,方纔哨探回報。說過虎皮驛一直到瀋陽附近,都未見建奴大軍的蹤跡。想必這遼陽這幾日不會有何危險,我這便要去蒙古一趟,這遼陽城,便要留給大人了。”

“怎麼?你要走?”袁應泰忙追問一句。

“是地。”蘇翎答道。

“爲何去蒙古?”袁應泰接着問。

“進襲界凡的人馬,會繞道蒙古返回。這幾日尚無消息,我要前往接應。”蘇翎說道。

“那這遼陽如何處置?”

“袁大人不必多慮,如今這張神武不是來了?大人自可坐鎮遼陽,繼續等待後續援兵。”蘇翎說的輕鬆。

“這......”袁應泰沒說完。言下之意必然對援兵的行進速度沒有把握。

“袁大人,”蘇翎接續說道,“放心,這遼陽已是座空城,我已留有哨探,若是建奴發兵來遼陽。至少會有半日的準備。到時我會讓鍾維澤告知大人,大人即可帶人向鎮江堡方向退去,或是前往廣寧亦可。”

袁應泰想了想,便又問道:“城內不駐兵麼?”

“不必。袁大人,我走之後。除非遼陽能屯兵十萬,否則定是守不住。大人切記!”蘇翎正色說道。

袁應泰當然明白,屯兵十萬,沒幾個月是不可能的,也只有按蘇翎的安排去做了。

說完,蘇翎便告辭出去,自去佈置,留下袁應泰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沒多久。那叫張神武的人,便到了門外。

不說袁應泰與那張神武見面是何種情形,蘇翎很快召集到顧南、郭傑中以及祝浩、鍾維澤前來,當然披髮軍的田大熊也不列外,趕進遼陽城內領命。

待幾人全部到齊。蘇翎便一一授命。

“田大熊。”蘇翎首先叫道這位新任武官。

“在。”田大熊昂首挺胸。

蘇翎瞧了瞧。說道:“我已經讓袁大人上書朝廷,保你一個遊擊將軍地武職。”

“謝將軍。”田大熊的臉上依舊看不出什麼表情。

“跟着我好好練兵。你的前程不止一個遊擊。”

“是。”田大熊再次挺直了身子。

“待我帶騎兵啓程之後,你便前往璦陽堡。袁大人會給你公趣,令璦陽一帶的所有的官兵都聽你的號令,你給我好好守着,別讓努爾哈赤從那一路出現。另外,糧草你自己要帶夠,至少半月,沒有補給。”

“尊令。”

蘇翎又轉向祝浩,說道:“城內剩下地軍需,抓緊時間運送。帶不走的,一律妥善處置。明白麼?”

“明白。”祝浩答道。

“鍾維澤,你的哨探要小心探視。一旦建奴來襲,便全數撤走。尤其是袁大人,要保他平安離去。”

“是。”鍾維澤答道。

“另外,若是緊急時刻,城內的這把火,得由你親自動手。要確保不留下一粒糧食。”

“是。將軍。”

蘇翎點點頭,這才轉向顧南與郭傑中。

“你們二人,一駐城西,一駐城東,將哨探都派出去。遼陽城環城太子河對岸,都要密佈哨探遊騎,一旦發現敵蹤,便拔營而退。”

“是。”顧南與郭傑中答道。

“顧南,你那一營沿海州退往金州,若是建奴緊跟不退,便往鎮江堡一帶退去。若是建奴停在遼陽,你便持袁大人的公趣,前往金州、復州、海州、蓋州四衛,接管所有衛所軍兵馬。我已讓袁大人在公趣中說明,抗命者斬。你只管去辦。”蘇翎交待着。

“是。”顧南答道。

“郭傑中,你地營一樣,若是建奴逼近,便退往弓長嶺。有兵逼近,便再退往鳳城與璦陽堡之間。同樣,袁大人也會有公趣給你,命沿途各堡寨悉聽你的調遣。”

“是。”郭傑中答道。

蘇翎將衆人環顧一週,說道:“你們都是初次獨自帶兵,都務必小心從事。號令要嚴,軍紀要緊。”

“是。”這回是幾人一起應聲。

“按這兩日的情形來看,建奴不知在做什麼。但有一點是肯定地,八旗兵不會立即兵臨遼陽。若是一旦來襲,這何時該打,何時該撤,就看你們隨機應變了。謹慎與膽識,都不可缺。”

“是。”幾人聲音稍低,顯然都在思索這話裡的含義。

“最壞的估計......”蘇翎稍停一下,才繼續說道,“若是都退往鎮江堡。便都聽從趙毅成的調遣。”

“尊令。”

“你們去吧。”

幾位新任武官行禮退去。蘇翎便又將一直閒着無事的李永芳招了來。

“這兩日如何?”蘇翎望着李永芳,問道。

“聽候將軍差遣。”李永芳一直等着蘇翎對其下令,但卻一直未被賦予任何使命,這不免令其有些不安。

蘇翎盯着李永芳,半響才說:“我給你一萬兩銀子,你去分派賞賜。讓你地人分別潛入瀋陽與薩爾滸。這你該有辦法吧?”李永芳連忙點頭,說道:“只要有銀子,屬下還是能做到的。”

蘇翎笑着說道:“你別省銀子,辦好這件事,少不了屬於你的銀子。重賞之下。也得做出幾件大事來。”

“是。屬下一定盡力。”李永芳答道。

“這一,自然是打探努爾哈赤的動靜。瀋陽城內守軍如何,糧草幾何,這些不必我細說了吧?”

“屬下明白。”

“另外,那些跟從努爾哈赤地人,能夠拉攏地,不妨去試一試。這個你該清楚,只要投奔過來。也算是你地一件大功。”

“是。”李永芳一個勁兒地點頭。

“銀子眼下我不缺,你儘管開出價錢去。只要將努爾哈赤弄得七零八落,你使出什麼法子都行。”蘇翎大方地說道。

“是。”

蘇翎再次給李永芳吃了個定心丸,說道:“你放心,朝廷那邊自有我來應付。只要你真心爲我做事。哪怕朝廷不赦免你。我也會保你安穩無憂地過下半輩子。”

“謝將軍。”李永芳似乎果然爲此擔憂,聽這麼一說。自然放了幾分緊張。

蘇翎沉吟片刻,接着說道:“當初見你時。你可記得我說的話?”

李永芳回憶片刻,點頭說道:“屬下記得。”

“那好,以後這遼東,便會有另一番樣子。你好好做事,自有你地好處,我也不會再拿你以往的事敲打你。你可明白?”蘇翎問道。

“屬下明白。”李永芳是說什麼答應什麼,不知是一貫如此,還是自努爾哈赤那段日子裡養成地。

“你先去分派,再過一個時辰,你隨我走。”蘇翎揮了揮手,並未說明要去哪裡。

李永芳也不敢問,俯身退了出去。

蘇翎隨即下令黑甲騎兵準備行裝。先是召集起鍾維澤屬下的蒙古哨探,讓其隨隊前往蒙古,一方面是帶路,一方面也算是個通事,畢竟黑甲騎兵裡可沒有會說蒙古語的。又在祝浩的隊伍了調集了三百匹騾馬,帶上糧食以及五萬兩銀子,預備着跟蒙古人打交道。按廣寧一帶的規矩,這些蒙古人只要給了賞銀,倒都是乖乖聽話,不再有任何進一步地舉動。爲此,蘇翎特意將明軍大旗多帶數十面。進入蒙古境內,能不衝突,還是避免開戰的好。

對於郝老六一路,蘇翎並不十分擔心,儘管現在還不知道是否救出了宰賽,但有胡秋青在隊伍裡,郝老六一部進入蒙古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胡秋青與喀什克圖的聯絡,至少能保證郝老六一部的糧草不會斷絕。就算是萬一有什麼意外,憑郝老六所部的戰力,擊敗蒙古人也是做得到的。只要不是所有喀爾喀蒙古都全數進攻,郝老六一部騎兵憑一己之力,也可以遊走於蒙古草原。

再說,已經有傳聞說努爾哈赤進攻遼陽之時,喀爾喀蒙古一部便已襲擊了瀋陽邊境的堡寨,儘管沒什麼戰果,但至少表明喀爾喀蒙古沒有與努爾哈赤聯手,這也便是郝老六地好消息。蘇翎只是趁着努爾哈赤還未有所反應之前。前往蒙古,進一步敲定這種鬆散地聯盟,將套在努爾哈赤脖子的鎖鏈拉得更緊一些。

在這一個時辰之內,鍾維澤帶着銀兩,招募城中剩餘的窮苦人家的勞力,爲蘇翎地黑甲騎兵準備炒麪。但那些留在城內地人,卻提出可否給糧食,不要銀兩。看來留在城內的人不是不知道所在地處境,但仍舊選擇留在城內。不過。鍾維澤稟報蘇翎之後,蘇翎當即答應,吩咐只要儘快準備好所需的乾糧,糧食儘管由鍾維澤負責分派,卻對其留在城內地原因,依舊不聞不問。

有了這個答覆。遼陽城內很快便滿城飄動着炒麪的香味兒。雖然事情緊急,遠沒有千山堡所製作的炒麪添加的內容多,但鹽、油、豆粉等,在遼陽城內還是不缺的。一個時辰裡,這些香味兒便變成了足夠蘇翎四千多黑甲騎兵們食用五日的乾糧。將每一名黑甲騎兵早就配備地口袋裝的滿滿登登。但這並未停止遼陽城內香味的蔓延,既然已經召集到製作乾糧的人手,則田大熊與顧南、郭傑中營內的乾糧不妨一併解決。

李永芳也從祝浩手裡領到了一萬兩銀子,至於怎麼懸賞他屬下地那些人,蘇翎並未過問。而李永芳也辦的十分利索。畢竟這種事情其一直在做,不免延伸出“精益求精”的態勢來。以往在努爾哈赤營中,經李永芳之手策反的普通士兵,低級武官。甚至一些書生、商人,也虧得李永芳記憶深刻,倒是沒忘了一人。

至於那些人該用哪種方式,而哪一個屬下派往何處刺探軍情,李永芳與屬下倒是盡心盡力地商議了許久。直到蘇翎召喚其隨行出發。這才吩咐那些屬下一一散去。留在遼陽的鐘維澤,成爲這些人所探得消息的彙集處。並約定若是遼陽有變,則俱都前往鎮江堡。面呈趙毅成。爲此,鍾維澤專門爲這些人準備了一套標記、暗語,以供事態緊急時,不至於耽誤大事。

那些經胡秋青招募而來的蒙古人,大多都已給了銀兩賞賜,而此次蘇翎每人再賞十兩,並在四千黑甲騎兵中每一隊都分有蒙古人,前鋒哨探更是有數名一起行動。

經過一番詢問,蘇翎最終選擇一處叫“黃泥窪”的地方,作爲進入蒙古地界地入口。

此處爲渾河與太子河的彙集段,再往南,便與遼河合流。黃泥窪一帶河水較淺,大軍可徒步直接涉河而過。而與此處相距不遠便是長安堡,正是蒙古人趁努爾哈赤攻打遼陽時,趁機攻佔的堡寨。換句話說,黃泥窪便是蒙古一部炒花的地界。

蘇翎巡視黑甲騎兵,見諸事全部備妥,便下令出發,以蒙古哨探爲先導,直奔黃泥窪而去。

那袁應泰站在城牆上望着黑甲騎兵遠去的背影,一時間有些悵然若失。與蘇翎相處地這幾日,對袁應泰而言,印象極爲深刻。從昏昏然中醒來之後,所見所聞均是令人驚異。而這遼陽,果真又回到自己手裡,自己依舊是奉皇命而赴遼東經略地重臣。

想到這裡,袁應泰不禁收回目光,轉向站在身邊的張神武。

這位赴遼立功贖罪地武科第一人,果真不負袁應泰的推薦,執意要來遼陽。其實當張神武抵達廣寧之時,已經得到遼陽失陷地傳聞。當地武官都勸其就在廣寧留下,一樣算是援遼兵馬,但其仍然帶着自己那二百四十名家丁,趕赴遼陽。這一舉動,適才已經對袁應泰說過,經略大人的雙眼算是又紅了一次。

袁應泰此時才問道:“你在路上可見潰兵?”

張神武答道:“自廣寧至三岔河,沿途均是。”

袁應泰神色黯然,又問:“你估計,有多少人馬?”

張神武望着袁應泰,略略遲疑,答道:“十萬總是有的。”

袁應泰搖搖頭,無聲地嘆息。自瀋陽失陷之後,袁應泰幾乎將全部兵馬都收縮到遼陽,遼陽之戰開始時,算下來有近十三萬的明軍,可惜除了已經在遼陽駐守的實數之外,大部分都還僅僅是趣書上的數目,且有不少都徘徊在三岔河與海州一帶。更多地都推說路上馬匹倒斃,或是天雨泥濘,軍伍難行,而遲疑於海州與廣寧之間的路上。明顯是能拖便拖,大都等遼陽的消息明確之後,再做進退選擇。

更有甚者,袁應泰收到的兵馬名冊中,還有報說已近遼陽,人實際上還未出山海關的。袁應泰在遼陽一戰之中能指揮得動的。都是自瀋陽一帶調回的兵馬,而來自廣寧方向的援兵,怕是也只有眼前這位張神武了。可惜,也僅僅二百多名家丁而已。

想到廣寧一帶已經風傳遼陽失陷的消息,袁應泰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儘管他已經派人快馬急報,但算算時間。怕是廣寧報往京城地消息,還要早上一日。那麼,朝廷上,很難說是否在袁應泰的奏書抵達之前,便下達對袁應泰的處置結果。當然袁應泰沒有料到的是。廣寧的傳聞中,他這個新任遼東經略,已經死於遼陽東門,且一樣是舉火。

想到自己寫的奏書,袁應泰當即振作其精神。

那兩份捷報,該當掃除所有對袁應泰失地陷城地責難。不管這之前傳聞如何,赫圖阿拉這幾個字,定然會使朝廷大臣們大吃一驚。僅這一筆,就夠了。

蘇翎給袁應泰所描繪出的前景,袁應泰此時倒未失去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對遼陽城的處置,袁應泰雖然贊同,但心內仍然抱有幻想。畢竟失而復得來之不易。而在一次丟掉。更是難以接受。

想到這裡,袁應泰當即帶着張神武走下城牆。回到經略行轅中,再次奮筆疾書。寫下數本趣書,交由張神武的家丁們,連夜飛奔廣寧,要緊急調兵前來遼陽。儘管蘇翎說過,沒有十萬之兵,無法守住遼陽,更別說遼陽城此刻城牆都不能算是完好,整固更是非一月可成。但袁應泰下了決心,要讓這遼陽城再次留在自己手裡,爲此,緊急調兵地趣書中,屢屢提到尚方寶劍的功效,要讓所有接到命令的大小武官,領略一下袁大人的“虎威”。

第一道調兵令,便是給廣寧的總兵官李光榮,令其將三岔河以西原用來防禦蒙古人的兵馬,由西平堡、西寧堡直至振武堡、鎮寧堡等等數十處堡寨,所有駐守官兵一律星夜奔赴遼陽,限兩日內抵達,否則定斬不饒。

這還是袁應泰第一次用這等語氣發佈命令,一反其趣官的常態。從廣寧至遼陽,兩日內抵達便是馬匹奔行的極限。但袁應泰已顧不得許多,趁着蘇翎奔赴蒙古,他定要將遼陽城死死握在手中。

就在袁應泰心急如焚、連發數道趣書之時,蘇翎帶着黑甲騎兵卻是不慌不忙地向黃泥窪挺進。

蘇翎臨行之前,便派出哨探遊騎,先一步渡過太子河,與一直遊弋在虎皮驛一帶地哨探匯合,並將消息直接送到黃泥窪。蘇翎要在赴蒙古之前,最後一次判斷努爾哈赤八旗兵的動向。

若是仍然沒有動靜,蘇翎將帶着黑甲騎兵直接過河進入蒙古境內。而一旦有異常消息,這趟蒙古之行便要取消。努爾哈赤若是立刻揮兵再犯遼陽,蘇翎便必須返回鎮江一帶,以便阻止努爾哈赤向東行進。

這是蘇翎所估計的形勢中最壞的一種。以目前的人馬來看,蘇翎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單獨對抗努爾哈赤仍然健全地八旗兵馬。即便一發而搗毀努爾哈赤地後路,蘇翎也不會小看努爾哈赤的全力一擊。跟袁應泰所談地糧草問題,是基於長期的估算。眼下努爾哈赤若是孤注一擲,僅憑瀋陽城內繳獲地糧草,也能再次發起進攻。只是這個方向選擇上,蘇翎是不敢胡亂估算。

努爾哈赤若是一心想要復仇,那麼追着蘇翎死命不放,便是唯一的進攻方向。爲此,蘇翎已打算一退再退,直到鎮江堡,若還是緊追不捨,那麼再退回千山堡便已不合適,唯有朝鮮的義州可以存身。這樣的打算,是對蘇翎現有人馬損傷最小的辦法。保存實力,纔是立身之道。

不過,努爾哈赤若是如此選擇,那麼跟一條瘋狗可沒什麼兩樣。蘇翎已經將遼陽搬空,努爾哈赤就算追到鎮江堡,也不會收穫多少糧食。那些遷移的百姓們,攜帶的糧食頂多夠自己路上吃的,不會給努爾哈赤留下多少。是故,攻打蘇翎,努爾哈赤無法解決其缺糧的窘境。

蘇翎估算着,努爾哈赤作爲一個立國的首領,征戰多年,已經算是擁有不錯的頭腦,他該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那麼整個遼東還有何處有糧食?

廣寧,這是唯一的答案。

以努爾哈赤一向多加哨探的做法,廣寧一地所存儲的糧草、甲杖、器械,其不會不知,若沒有蘇翎奇兵突出直奔赫圖阿拉,努爾哈赤攻下遼陽之後的目標,便也是廣寧。

另外,對與蘇翎來說,這些估算僅僅是其一,而另有的含義,卻只有蘇翎自己知曉,不過,這個問題,也要以努爾哈赤攻打廣寧,作爲必要的前提。

第88章 斬草除根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2章 兩岸相連第32章 城下收兵第21章 遙相呼應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6章 遼陽血戰第32章 何去何從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5章 進退之間第17章 村落糧稅第16章 烽火連綿第11章 故人相見第22章 火器四營第8章 峰迴路轉第68章 瓜熟蒂落第73章 先走一步第54章 越來越近第56章 疑神疑鬼第9章 莽撞之餘第55章 爲奴之選第36章 各有所爲第43章 七虎獵熊第2章 一家人第38章 營口小鎮第89章 殺光慶功第5章 鎮江參將第52章 旁敲側擊第19章 新遼商第5章 上行下效第43章 七虎獵熊第75章 躍躍欲試第8章 征服日第49章 順勢而爲第39章 江湖人士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10章 身份之疑第21章 窮途末路第10章 此長彼消第7章 全心備戰第17章 工部庫存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9章 鐵甲斷金第25章 四萬明軍第6章 海濱遇匪第48章 建奴內亂第24章 海上將軍第89章 殺光慶功第28章 雪夜湮滅第56章 疑神疑鬼第60章 直截了當第25章 女真戰俘第7章 全心備戰第21章 窮途末路第35章 遼陽移民第65章 豪爽胸懷第47章 大興土木第39章 江湖人士第9章 嬌顏如雪第22章 登州城下第37章 欲赴蒙古第30章 風漸起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8章 千山浴血第8章 千山書坊第5章 漫長之夜第13章 鐵壁消融第9章 整編軍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1章 故人相見第27章 十萬知府第5章 七月流火第6章 烈火焚城第29章 死生未卜第13章 鐵壁消融第11章 天朝小國第22章 火器四營第4章 東西教派第34章 銀莊遍佈第9章 未來基石第32章 衆心所向第7章 變中有變第15章 兵事之初第3章 武裝辦案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24章 斷酋根本第70章 天啓內帑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20章 棄婚約第26章 整軍威第31章 攻守同進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23章 經略牽線第15章 十字路口第10章 此長彼消第19章 英雄美人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8章 振武染血第8章 暗流涌動
第88章 斬草除根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2章 兩岸相連第32章 城下收兵第21章 遙相呼應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6章 遼陽血戰第32章 何去何從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5章 進退之間第17章 村落糧稅第16章 烽火連綿第11章 故人相見第22章 火器四營第8章 峰迴路轉第68章 瓜熟蒂落第73章 先走一步第54章 越來越近第56章 疑神疑鬼第9章 莽撞之餘第55章 爲奴之選第36章 各有所爲第43章 七虎獵熊第2章 一家人第38章 營口小鎮第89章 殺光慶功第5章 鎮江參將第52章 旁敲側擊第19章 新遼商第5章 上行下效第43章 七虎獵熊第75章 躍躍欲試第8章 征服日第49章 順勢而爲第39章 江湖人士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10章 身份之疑第21章 窮途末路第10章 此長彼消第7章 全心備戰第17章 工部庫存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9章 鐵甲斷金第25章 四萬明軍第6章 海濱遇匪第48章 建奴內亂第24章 海上將軍第89章 殺光慶功第28章 雪夜湮滅第56章 疑神疑鬼第60章 直截了當第25章 女真戰俘第7章 全心備戰第21章 窮途末路第35章 遼陽移民第65章 豪爽胸懷第47章 大興土木第39章 江湖人士第9章 嬌顏如雪第22章 登州城下第37章 欲赴蒙古第30章 風漸起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8章 千山浴血第8章 千山書坊第5章 漫長之夜第13章 鐵壁消融第9章 整編軍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1章 故人相見第27章 十萬知府第5章 七月流火第6章 烈火焚城第29章 死生未卜第13章 鐵壁消融第11章 天朝小國第22章 火器四營第4章 東西教派第34章 銀莊遍佈第9章 未來基石第32章 衆心所向第7章 變中有變第15章 兵事之初第3章 武裝辦案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24章 斷酋根本第70章 天啓內帑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20章 棄婚約第26章 整軍威第31章 攻守同進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23章 經略牽線第15章 十字路口第10章 此長彼消第19章 英雄美人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8章 振武染血第8章 暗流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