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異域奇事

夜海上“風平浪靜”,連白日裡舷窗外那一直飄動不5T小旗,也都懶散地垂了下來。

冬季的北風倒也不是日日呼嘯,至少此時夜裡行船,與那大江之上有些類似。

這山東登州至遼東旅順之間,有一股海流常年由東向西流入渤海灣內,然後在山海關附近左右分流,一向北沿遼東海岸繞向東去,一則向南,沿着天津、山東海岸迴流至東。裝載吳家這批商貨的船隊,出海之後因是逆風,這向東北向駛入深海,行得極爲辛苦。當然,在吳琪雪眼裡根本看不出什麼門道,只知那船上水手們都在忙碌,將那幾片帆不停地變換方向,這看起來,人雖累,船倒是沒行多快。不過,至少吳琪雪已經明白這逆風行船的大致規律,這繞來繞去,也不過是向北行了一段海程。

這若是放在夏季,東南風盛行,由山東登州可直放旅順,一日一夜間便可抵達。這會兒正是北風正猛,一日間,也才挪到一半的海路上。那風平浪靜之時,船隊恰好進入那道海流區域,便隨着海流加速向西行駛。

適才吳琪雪與吳九奎說話間倒沒察覺到什麼時候變得稍稍“風平浪靜”的,不過,這船隻掉頭換了方向,卻是被那些不斷吆喝着的水手們所提醒的。吳琪雪這才感覺到那顛簸起伏已經大大減緩。

吳琪雪暫時忘了閒話的內容,好奇地瞧着外面,問道:“九叔,他們這是做什麼?”

“我也不甚明瞭。”吳九奎搖搖頭,說道:“在京城時,那徐熙只說這一段日子海上不會有大的風浪,海上這段路,全由船隊處置便是,不必我們操心。”

“他們還會看聽風辨雨?”吳琪雪更好奇了,接着問道。

吳九奎眯着眼睛想了想,說道:“小姐,其實那蘇將軍帶着的這些人,還當真做下不少稀奇之事,這些話我倒也問過。那徐熙只說,這是他們尋了一些常年在海上謀生之人,大多都是年過半百了,這海上的風雨、浪頭等等消息,都是由這些人彙集而成的。”

“哦,”吳琪雪想了想,說道:“這不是跟那些農莊裡的老人差不多的意思麼?我還當真能呼風喚雨呢?”

吳九奎笑了笑,說道:“小姐,這話說了倒是不稀奇,想想也都能做得到。但你可聽說過還有何人做過此事?”

“那倒是。”吳琪雪側頭說道。

吳九奎又道:“這天下事。能想到、說到地。可是多了去了。但這能做到地。便就罕見了。朝廷海禁多年。這纔開海運也沒多久。能在這幾個月裡便做到這一點。只怕不會是倉促之間想到地。”

吳琪雪一雙眼睛忽閃着。琢磨這吳九奎地話。說道:“九叔是說。這些早有預謀?”

“預謀?”吳九奎想了想。說道:“這個說法不太妥當。若是說苦心積慮。到有些與老爺相似。小姐。你瞧這些船。當然。你也沒見過多少海上地船。”

“船又如何?”吳琪雪問道。

“你瞧這些。”吳九奎指了指這客艙裡地傢什。說道:“這明明都是新地。這整個船隊中。一多半都是新船。這船地樣式也不必多說。那是與那些沙船大不相同。小姐只需知道。這個樣式。可更適合海上行船地。”

“九叔,你是說這些也都是早就想好要造的?”吳琪雪疑惑地問道。

吳九奎點點頭,說道:“要不怎麼老爺會如此看重此人呢?小姐,那遼陽大捷,也不過是三月底的事情,這雖過了半年多,可你想,這些新船能一下子都造出來麼?”

吳琪雪對造船一事,只大概聽說過那南京江邊一些船場的消息,這海船自然沒見過,但想來花的時間可也不會少。

吳九奎接着說道:“若是幾家船場一齊開工修造,到也能做到。只是,這木材、工匠,還有船場裡造船的器械等等,可不是說有便有的。想必在蘇將軍出兵之前,便有所預備。”

吳琪雪既然是吳家的女兒,平時雖然不常拋頭露面,可吳家家風卻是也傳承了不少。這九叔的話,使得吳琪雪立即想到,這是一盤大棋。既要保證出兵便一舉功成,又要在後面籌備這些繁雜瑣事,這可真是非同一般人能做到的。

吳九奎又說道:“小姐,就說我們坐在這條船,你也覺很大是吧?要我看,怎麼也得算是八百料的海船。要知道,如今除了福建一帶,這沿海可連四百料的船也都見得不多。”

“我瞧着好像還有兩條比這條更大的?”吳琪雪沒有把握,試探着說道。

吳九奎點點頭,說道:“我本打算問問的,不過,這些船上的人,可除了客氣,其餘的是一概不答。”

吳琪雪陷入沉思,好一會兒才擡起頭,看着吳九奎說道:“九叔,這遼東大捷是他,京城的商務局是他,這大海船也是他”

趁吳琪雪還在想的空子,吳九奎接過去說道:“到了遼東,想必還有看到更多的不同。”

吳琪雪眨了眨眼睛,面上顯出一副與年紀不太相符的神情。

“九叔,你說他想做什麼?”

吳九奎略顯得有些神秘地看着吳琪雪,低聲說道:“小姐,老爺也問過這樣一句。”

吳琪雪伸手提起細脖長頸的青花酒壺,自顧給自己斟了一杯,緩緩端起,若有所思地低聲說道:“九叔,按說他這種擁兵數萬的人,最大的嫌疑,便是謀反”

吳九奎搖搖頭,說道:“不會,老爺專門派人在京城裡打探過,至少如今朝廷上可沒半點類似的說法,再說,這謀反也總得有個理由吧?就說今年九月間,那奢崇明反重慶,攻成都,還有福建等幾起兵事,可都尋得出緣由。蘇將軍到目前爲止,可是沒有任何理由。論官職,總兵官也是做武職的最高職位,想必日後朝廷必有封賞,少說也是個世襲都督吧?論資財,皇上發內帑三百萬,那蘇將軍還能少得了銀子?”

吳九奎向門外瞧了瞧,又壓低了聲音說道:“蘇將軍身世既然還有不解之處,怕是這家仇之類的,也未必沾得到邊兒。真要算下來,朝廷待其也是不薄,就連袁大人,不是也是說過,在遼東二人相處甚至融洽?這一節,老爺已然否決了。”

吳琪雪想了片刻,又說道:“那他是爲了什麼?還是背後有其它什麼人?”

吳九奎搖頭說道:“沒有。小姐,你也知道的,朝廷上的大小官員,吳家可都清楚的很,哪一個也與蘇將軍沒有牽連。若不是這次大捷,朝廷上連一個知道名字的人都不會有。”

吳琪雪又看向吳九奎,問道:“九叔,那我爹如何看的

微微一笑,說道:“這便說回來了。老爺自然是將)與蘇將軍的彼時,放在一起來看的。”

吳琪雪也被吳九奎的話又拉了回來,嘆了口氣,說道:“總歸都是猜測,倒要我走這一趟。相機行事,如何纔算妥當?就算我不顧女兒家的臉面,人家不正要成親了麼?未必還得我巴巴地趕去做妾?”

吳九奎看着吳琪雪,見其雙眼微紅,遲疑了一下,低聲說道:“小姐,這吳家這麼些年,可不能依着常理來做事。那妻妾之說,也不必放在心上,凡是,以吳家爲主。這在來之前,小姐不是答應老爺了?”

吳琪雪點點頭,沒有說話。

吳九奎又說:“小姐,我不妨將老爺說的,也都告訴你。

這不論蘇將軍成親與否,只要有了吳家的骨肉,也就算是了了老爺的心願。這話是不太中聽,但卻是吳家最緊要之事。具體如何,待到了遼東,見到袁大人,再行商議便是。再說,老爺還有另一番安排,蘇將軍的親事,也難說會不會按期舉行。”

吳琪雪一聽,擡眼望向吳九奎,問道:“我爹想的什麼法子?”

吳九奎搖搖頭,說道:“老爺沒明說。只是讓我們到了遼東,自會有些消息傳來。”

吳琪雪一聽,便也就作罷,不再問了。如今既然都已經到了海上,這回頭路自然不會有。吳琪雪那點女孩子心思,到底沒敵過吳家的千鈞重擔,只是這數杯酒喝下去,不久便雙眼迷離、面帶紅暈地伏在桌上。

吳九奎見了,便悄悄招手叫過寒雨、易煙,兩個小丫頭倒是一直對海面上的動靜感興趣,此時正小聲嘀咕着瞧着。吳九奎令二人服侍吳琪雪睡下,自己便也就回艙裡去了。

吳家的這批運往遼東的商貨,在海上足足漂了三天,這才遙遙望見海岸。

這期間,吳琪雪沒有再與吳九奎交談,只是在艙裡躲了一日,最後一天,便帶着雨寒、易煙在甲板上觀望海景。也幸得天公作美,這幾日海上風浪很小,加上吳琪雪已經適應了海浪的波動,在船上行走自如,這心情倒是看起來不錯。吳九奎見了,也略感放心。

船隊在海面上左折右繞,倒是沒有自山東登州直抵旅順,而是半道上順着海流向西,中途與那天津往營口的一隊也有幾十艘船的船隊匯合,這才向北而行。聽船上水手們閒聊,這隊船上,也是運往遼東的商人們乘坐的,運的什麼倒是不太清楚,不過,那些水手胡猜的話中,倒是有不少物品,甚至連胭脂水粉也有猜的。吳九奎暗暗點頭,這商船如今規模,那遼東還能缺什麼商貨?

待抵達三岔河入海口,如今的營口小鎮海岸,那兩隻船隊大概是做了某種商議,吳九奎的這支船隊先行靠岸,而吳琪雪與吳九奎乘坐的這艘,又是從百多艘船中率先靠岸。看來京城的徐熙倒是將什麼都安排妥了,吳九奎與吳琪雪,便站在船頭,看着衆多水手們將諾大的海船撐向岸邊。

三岔河入海口處,此時已不再是昔日那般模樣。單說這海岸處的港口,便經過一番修繕,一條棧道遠遠地伸向海中,一直到能夠停泊大船的稍深的海中。那些粗大的木樁,也不知用的什麼法子,直接打入數丈深的海底。厚實木材鋪就的棧道很寬,大概能容三輛大車並行。這樣一來,大船上的商貨,便可直接裝上大車,免得人力搬運多費時間。此時海中尚還能見到浮冰,但並不大,不會給海船造成麻煩。

吳琪雪與吳九奎在船上看着緩緩靠近的棧道,見那道寬寬的三岔河,一直向遙遠的北方蜿蜒而去,那霧氣濛濛的北方,正是吳家預定的方向。

此時,棧道上已經停滿了一輛輛的大車,趕車的民夫身穿一色的藍布棉袍,都帶着厚實的帽子,手拿長鞭,站在套車的騾馬邊拉着繮繩,以免騾馬亂奔擾了順序。吳琪雪與吳九奎看見那一色的民夫,還有明顯是一式打造的大車,甚至連騾馬架的套子都是一模一樣一個顏色,便相互對看了一眼,二人均對這一幕,印象深刻。

在棧道的頂端,被修築成諾大的一塊平坦的平臺,看樣子一次能容五艘海船停靠。此刻,正聚集着數百民夫,拿着繩子、扁擔之類的傢什,等待卸貨。而其中一側,卻停着一輛用海青色圍幔遮得嚴實的大車,前面站着兩名年輕人與十幾個從人,此刻正向船上的吳家主僕張望着。

那兩個年輕人均穿着厚厚的皮祅,均是一色純黑,連帽子也都是黑的發亮,兩雙眼睛倒是顯得十分熱情,看樣子,年紀也不過二十多歲而已。

那棧臺修得別有講究,船靠上時,那邊緣到正與船弦邊一道打開的門相差不多,待水手們將船固定住,吳九奎便率先邁步,站到棧臺上,回身看着吳琪雪小心翼翼地也下得船來。此時吳琪雪自然又將面目遮住,兩個丫鬟則離得遠遠的,並不跟吳琪雪站在一起。這外人看來,這位下船顯得過於小心的人,身子未免單薄了些。隨後,那幾十名護衛以及那些年輕管事從人麼,也都跟着陸續下船。

那兩名年輕人打量了下吳九奎,便笑着迎了上來,其中一人便雙手抱拳,作揖,問道:“請問老伯可是姓吳?”

吳九奎看了看兩個年輕人,那兩張笑臉倒是令人覺得,這兩個年輕人有着旁人不一樣的朝氣。吳九奎便回了一禮,笑着說道:“正是,請問兩位是”

兩個年輕人一聽,連忙站直了身子,一起再次行禮,說道:“晚輩胡世雲、嚴正安,恭迎吳老伯。”

吳九奎也再次回禮,眼裡卻是疑惑不解。那京城的徐熙只說到了遼東自有人接待,卻沒說何人來接?想必便是這兩位年輕人,不過,這如何安排的,卻是絲毫不知。

胡世雲笑着說道:“晚輩二人專責遼陽商務局事務,這凡是來遼東的商賈客人,都由晚輩專職接送。請吳老伯這便上車,這裡我們自有人安排卸貨。遼東天冷,此去不遠便有客棧歇腳。”

嚴正安也笑着說道:“吳老伯儘管放心,這卸貨之事不勞操心,保管都安置妥當。請。”

吳九奎瞧了瞧那輛大車,見甚是寬敞,便回身與從人交待了幾句,也就不客氣地走向大車。那吳琪雪也跟着吳九奎的身後,站到車邊。那兩名年輕人也不好奇,伸手掀開簾幕,再次請二人上車。吳九奎便與吳琪雪先後跨上去,裡面倒是前後兩排座位,相向而設,倒是正好可以坐下,不像一般的大車只能盤腿而坐。

看吳九奎與吳琪雪二人都已落座,那胡世雲便笑着說道:“二位坐好,這片刻便到。”說完,便放下簾幕,衝車夫做了個手勢,

大車一齊沿着棧道向岸邊走去。到得陸地,這纔將)E騎上,隨着大車一路而去。

棧道端的那些管事從人,此時正與一些遼東人商量了幾句,便開始招呼民夫卸貨。這次,這些吳家從人可是省了不少心思,只管手拿清冊在一旁清點便是,至於別的,全都由哪些人代勞了。這在吳家做事這麼多年,這還是頭一次行商運貨如此輕鬆。

不過,這輕鬆可只是相對而言。因吳家此次僅糧食便運了一萬石,此外還有不少布匹、瓷器以及江南的種種雜貨,什麼燒酒、摺扇,什麼兔毫筆、琉璃燈、柳箱、藤枕,紗巾、蒲鞋等等林林種種怕不下數百種,光是那箋紙,便有杏紅、露桃、紅天、水碧以及金縷等五色品種,至於如刺繡一類的手工絹紡織物,也都帶了來。當然,這數量倒是不多,算不得大宗貨物。但論及價錢,可也得是翻倍的利了。

這些江南常見之物,本是打算送給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的禮物,吳老爺與袁應泰這也有多年未見,若不是因此一事,怕互通訊息的時候也是不多,是故這些也算是尋常禮物。當然,一向重商的吳家也不會放棄做買賣的根本,這帶了來的,除去糧食算是投了蘇翎所需,其餘的瑣碎物什,可也一向是遼東大戶人家爭相購買的稀罕商貨。

更爲稀奇的,也有。這些船中,還有整整兩套傢俱。按說這遼東不乏木材,傢俱也該不會帶到遼東來貿易,但這兩套足以裝飾兩座宅院的傢俱,俱都是黃花梨木、紫檀木等打造,就算在江南,也是大戶人家必備之物。這遼東可沒法找這兩樣木材,說稀奇倒也罷了。但這兩套傢俱,倒是不是用來賣的。

其中一套自是送給袁大人的禮物,另一套嘛,則必然是給遼東總兵官、徵夷大將軍安家所用。至於這裡面有沒有與蘇大將軍的新婚喜事相關的用意,倒是外人所猜不到的了。當然,吳九奎與吳琪雪倒是知道此次遼東之行的貨物清單中有這些東西,但也沒有過多去想。往遼東運送一萬石糧食,就已經是吳家以往從未做過的事情,這些小事,也就不奇怪了。那吳九奎雖說跟着吳老爺日久,知道吳老爺的脾氣,這凡是必然有其用意,但此次倒也沒多想什麼,所謂相機行事,自然也有等那蘇大將軍看了這批禮物之後在再做打算的意思。

海港碼頭上的棧道並不只有一條,吳九奎等人所見,只是其一而已。還有數條,是在那些船隻抵達岸邊時,才被發現的。想必是爲了處置類似次日這般海船等待靠岸的浪費,是故這些棧道相隔有數裡之遠,也難怪吳家主僕都未看到。

這批貨從船上卸下來,足足用了兩日,這還是胡世雲、嚴正安緊急調派的結果,至於那另一隊船,還要登上一些時辰。這已經算是最快的速度,短短几日間卸下一百多艘大海船上的貨,在當今大明朝可也是少見。且不說棧道上那些民夫都算是訓練有素,手腳麻利,再加上協調有方,倒顯得僅僅有條,絲毫不亂,但那一艘艘海船靠上、離去,卻要花更多的功夫,還得避免彼此碰撞,那其中的小心、謹慎,自是外人所不能體會的。

當然,這些吳家管事的年輕從人忙這些份內之事,也沒出什麼岔子,晚間儘管點燃火把繼續卸船,卻也得到了精心照料。吃食等等瑣事,在胡世雲、嚴正安的安排下,相應的人手都算是做熟了的,這頭幾天,吳家上上下下的人,倒是對遼東的第一印象,頗具好感。

當然,當吳琪雪與吳九奎乘大車離開時,那些身具功夫的護衛,卻有些犯愁,此時有五十多人聚在一起,這些人是專爲護衛吳家小姐的,那些貨到不用他們幫忙看守。這大車一離開,護衛們便在吳九奎吩咐的那人的招呼下,分做數批遠遠跟了上去。五十多人一起行動,怕讓人看了,不起疑纔是怪事。

那吳琪雪與吳九奎坐在車裡,待車一動,才仔細打量着大車內部的裝飾來。這是一輛四車,在大明朝境內還是鮮見的代步工具。不過,顯然這四車要比常見的兩輪平穩、寬敞,吳九奎與吳琪雪各坐一方,還能再坐下幾人,估計能坐下六到八人的樣子。

大車除了兩面上下的簾幕外,還開有四個小窗,貼着窗紙。吳琪雪待車一動,便耐不住摘下了帽子,露出姣好面容來。看到小窗上的花紋,吳琪雪好奇地伸手撥弄着,卻發現那窗是可以開合的,便掀開一條縫隙,向外張望着。這冷風一吹進來,吳琪雪才發覺車內比較暖和,便四下打量着,發覺那熱氣是從腳下傳來的,略略俯身一瞧,便看到一長條的火槽,似乎設計別有竅門,這既聞不到煙火氣息,卻又能取暖。

吳九奎間吳琪雪那般查看,也俯身瞧了一眼。

“九叔。”吳琪雪低聲叫道:“你瞧,這車子可算是稀罕物?”

吳九奎也打量着四面木壁,且伸手摸了摸,感覺光滑無比,顯然打磨精緻。兩人的座位上都鋪着絲絨軟墊,坐着十分舒適,便說道:“四車倒也不難,只是誰家用的這般大的車?這像是專門供多人乘坐的。”

吳琪雪低低笑道:“也是,做得起這樣的車的,也該算是大戶人家,大戶人家裡,又有哪個是這麼多人擠在一起?”

這話正理,大明朝上上下下,這尊卑有別,主僕有差,就算是朝中大員,也要分個品級、爵位的,哪兒還能坐在一起?就算是大戶人家內眷,可也很少有女主人帶着這麼多人一起乘車的。至於一般人家,也沒必要打造出這樣奢侈的大車來,也沒什麼用處,還不如就做個兩輪車,省事。

“早知道,”吳琪雪笑着說道,“該把那兩個丫頭叫上來,這下寒雨、易煙得走着來了。”

吳九奎一笑,沒有接話,知道吳琪雪是隨意說說,這若是一到遼東便將兩個丫鬟弄在身邊,還不定那兩個年輕人怎麼想呢。

此時車子微微一晃,似乎下了木板棧道,緊接着,便像是走上了土路,聽不到初上車時的那般聲響。

吳琪雪忍不住,接着掀開小窗,露出巴掌大的縫隙,向外張望着。

“小姐,”吳九奎阻止道,“小心旁人看到。”

吳琪雪回頭嫣然一笑,說道:“九叔,算了吧,我瞧着也瞞不住。人家都上門接了,這一會兒保不定還得見面,難道當真就躲在屋子裡悶着?那樣不是更令人疑心?”

吳九奎一怔,隨即說道:“小姐的意思是”

吳琪雪點點頭,說道:“索性便露面又如何?遮遮掩掩的也沒什麼用處。”

吳九奎沉默不語,在心裡默默地

可能的利弊。

“九叔。”吳琪雪說道,“你瞧適才那些人”

“你是說那胡世雲、嚴正安?”吳九奎問道。“倒是蠻精神的兩個年輕人。”

“不僅他們兩個,”吳琪雪笑着說道:“我是說那些趕車的,卸貨的,都是穿着一色的服飾。”

“這倒是,”吳九奎想了想,說道:“大概是專門在這碼頭上做事的。”

“嗯。”吳琪雪說道,“九叔,這麼看來,這遼東,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先便準備好的。我總覺得”

“什麼?”吳九奎問道。

“我總覺得,”吳琪雪微微皺眉,想了想措辭,才接着說道:“這遼東好像有些什麼不一樣,這人變得爽快了一些,不像在江南,人人都端着架子說話。九叔,你不覺得麼?”

吳九奎回想了一下適才見面的情景,微微點頭,說道:“這倒是。大概遼東人生性豪爽吧,這辦事、說話,自然比江南不同。”

“我覺得這樣蠻好。”吳琪雪笑着說道,“有話直說,有事便辦事。也不必那麼多虛情假意的,九叔,你瞧適才那兩人說話,不是很利索?將該說的說完,便緊接着辦事?”

“嗯,”吳九奎點點頭,說道:“是這個樣子。那兩個年輕人,看起來倒不像是常做生意的,至少那眼裡,看不半點說慣了的客套。”

吳琪雪想了想,說道:“那兩人叫什麼?”

吳九奎倒是一聽便記住了,說道:“胡世雲、嚴正安。”

“說什麼商務局的?”吳琪雪適才低着頭,這話到都聽進去了。

“遼陽商務局。”吳九奎想了想,說道:“朝廷那邊,倒沒聽說在遼陽還有個商務局,袁大人最後一封信裡也未提及,想必,是與京城裡的徐熙是一樣的職事。那兩人不是說了麼?這到遼東的商賈,都由他二人接待?”

“那這大車怕就是做這用處的。”吳琪雪說道。“這主意倒是蠻好。”

吳九奎點點頭,說道:“這到遼東來的,怕大多都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接待,這頭一遭的見面,便是不錯。那兩個年輕人,與京城的徐熙倒是有的一比。”

吳琪雪又說道:“九叔,你瞧,這軟墊也像是新的,車裡也都潔淨,半點污漬都沒有。”

吳九奎微微想了想,說道:“小姐,你瞧這遼東,是不是值得一來?”

吳琪雪一怔,稍稍側頭,卻不置可否。

“這些細處,”吳九奎說道,“再加上那些大事,你說是不是難得之人?”

這自然指的便是蘇大將軍了。今日這番做派,自然是大明朝廷所沒有過的,想必袁大人也未必能想出這個主意,這可都要算在蘇翎身上。

吳琪雪沒有說話,只微微點點頭,便又掀開小窗,向窗外望去。

適才在船上,吳琪雪與吳九奎等人只遠遠地望見一片屋舍,這與其餘海港、河港處也沒什麼兩樣,當然,二人不知這取名叫做營口的小鎮,以往是什麼樣子。

此時映入吳琪雪眼簾,正是道路兩旁的房屋,初時吳琪雪倒沒留心,走了一陣子,這才注意到,這些房屋,顯然都是修築而成的,有些甚至還露着原木之色,沒有上漆。且沿道路兩旁,都是店鋪,並不像其餘地方,看不到深宅大院的門戶,倒像是專門的一處集市。

不過,沒等吳琪雪多看,這輛大車便拐了彎兒,走上一條岔道,沒多大功夫,便在一座大宅門前停下。沒等吳家主僕二人詢問,這大車便又走動起來,但走不上多久,便再次停了下來。

只聽得外面有人道:“吳老伯,這便到了。”

吳九奎便應了聲,那簾幕便被胡世雲掀開,二人便魚貫而下。

待二人站定,四下一打量,便見是站在一座看着有幾分精緻的小院前,從來的方向,有一座大門,一條筆直的大道一直延伸過來,兩旁俱都是二人面前這般的小院子。適才大車便是從門上直接駛入的。

“吳老伯,請。”胡世雲依舊熱情地招呼着,伸手示意。

“客氣。”吳九奎笑道,便舉步走入院內。吳琪雪便也跟着進去,此時,那些隨後步行而來的護衛們,這纔剛剛走到大門邊,望見吳家小姐的身影,便加快趕了上來。

“吳老伯,這院子裡一共十間上房,二十間從人住的屋子,都收拾得潔淨的。屋裡都備置齊全了,請二位稍歇,一會兒便有飯食送至。”胡世雲說着,在前邊引路,帶着兩人向前走去。

吳琪雪與吳九奎一路打量着,見這外面看着是小院的宅院,其實卻並不小,走過一道迴廊,胡世雲指了指前面的院子,說道:“吳老伯,就在此地歇息吧。

外面的隨從我已命人招呼了。晚輩還有要事在身,暫且不能奉陪,待晚間再給老伯接風洗塵。”

“不妨,你有事便去忙就是。”吳九奎對這快人快語的胡世雲好感漸增。

“好,晚輩告辭。”胡世雲說着,做了個揖,便轉身出去了。

此時,從前面院子裡走出一個女人,大約三十多歲,穿着倒是乾淨利落。

那女人走到吳九奎、吳琪雪面前,略一打量,便說道:“這位老爺小姐,奴家喚作桂娘,桂花兒的桂,這裡由我管着,需要什麼,只管吩咐桂娘便是。兩位請隨我來。”

這桂娘一眼便看出吳琪雪那嬌嫩的面容是一位小姐,且依舊是快人快語,一身利落。

吳琪雪與吳九奎相互對視一眼,略略一笑,這遼東有趣的事情實在不少,當下,便隨着桂娘,向院內走去。

走進月門,便見三名女子與三名年輕男子正排成兩排站在一側。那桂娘轉身說道:“老爺、小姐,這院子裡就由我們幾個侍候着,不過,他們都住在外頭,只有我在那裡住着,老爺、小姐若吩咐什麼,只管叫我便是。”

說着,便招呼着那六人分別引着到了兩間房內,這一番洗漱、更衣等等,自然不提。當然,吳琪雪的丫鬟寒雨、易煙稍晚一些便也到了,那隨身攜帶的衣物等等,自然都是齊全的。這做院子裡,便僅僅住着吳九奎與吳琪雪與寒雨、易煙四人,不過,空餘的房間還有幾間。吳九奎考慮片刻,便又招喚了十名護衛,住進院子裡。

這出門在外,也不像家裡那般講究個主僕尊卑,萬事以安全爲首。這般安置,在吳家也不是頭一回了。不過,那桂娘自認出吳琪雪的小姐身份,倒是也不顯得奇怪,倒讓吳琪雪白白想了一陣子。

第36章 空城以待第21章 且變且行第5章 上行下效第55章 再起波瀾第61章 好事多磨第29章 風雲隱現第68章 燧發短銃第7章 女人問題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15章 小勝暗襲第24章 築江城第34章 遊擊將軍第68章 瓜熟蒂落第18章 鎮江堡第28章 雪夜湮滅第22章 劫掠軍第43章 七虎獵熊第19章 峽谷藏兵第47章 重振陳家第31章 兵臨遼陽第69章 經略媒人第16章 嚴寒將至第34章 遊擊將軍第49章 順勢而爲第29章 死生未卜第33章 鄉鎮攻略第8章 越河演練第22章 登州城下第20章 遼系一派第53章 將軍幕僚第70章 天啓內帑第11章 顧此失彼第4章 紅色戰旗第93章 遷居移民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8章 草場新城第8章 峰迴路轉第28章 草場新城第20章 棄婚約第22章 登州城下第67章 長斤斧軍第85章 用心險惡第46章 籌辦喜事第88章 斬草除根第8章 煙花柳巷第2章 贈書助力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12章 奪命斬第32章 山東水師第30章 來去由心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79章 梟雄鼠輩第8章 峰迴路轉第6章 獅子張口第10章 聯手剿賊第3章 以河爲界第13章 軍心爭功第34章 臨時整軍第18章 鎮江堡第6章 破金大陣第5章 漫長之夜第53章 將軍幕僚第32章 何去何從第4章 雷厲風行第7章 保留地第56章 牛錄歸附第74章 相見之宴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67章 長斤斧軍第25章 以商爲引第4章 東西教派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56章 牛錄歸附第20章 棄婚約第80章 戰事前移第26章 背影如煙第20章 部族戰爭第7章 蒙古饑民第4章 雷厲風行第14章 千山堡第36章 各有所爲第36章 各有所爲第1章 天災人禍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2章 火器四營第58章 各算各的第72章 海上船隊第35章 後續手段第46章 心存高遠第47章 重振陳家第52章 旁敲側擊第28章 死而復生第22章 京韻邊聲第43章 擢升總兵第21章 餘波未止第34章 遊擊將軍第20章 洗劫建奴第93章 遷居移民第50章 逃亡官兵第23章 雪夜除夕
第36章 空城以待第21章 且變且行第5章 上行下效第55章 再起波瀾第61章 好事多磨第29章 風雲隱現第68章 燧發短銃第7章 女人問題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15章 小勝暗襲第24章 築江城第34章 遊擊將軍第68章 瓜熟蒂落第18章 鎮江堡第28章 雪夜湮滅第22章 劫掠軍第43章 七虎獵熊第19章 峽谷藏兵第47章 重振陳家第31章 兵臨遼陽第69章 經略媒人第16章 嚴寒將至第34章 遊擊將軍第49章 順勢而爲第29章 死生未卜第33章 鄉鎮攻略第8章 越河演練第22章 登州城下第20章 遼系一派第53章 將軍幕僚第70章 天啓內帑第11章 顧此失彼第4章 紅色戰旗第93章 遷居移民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8章 草場新城第8章 峰迴路轉第28章 草場新城第20章 棄婚約第22章 登州城下第67章 長斤斧軍第85章 用心險惡第46章 籌辦喜事第88章 斬草除根第8章 煙花柳巷第2章 贈書助力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12章 奪命斬第32章 山東水師第30章 來去由心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79章 梟雄鼠輩第8章 峰迴路轉第6章 獅子張口第10章 聯手剿賊第3章 以河爲界第13章 軍心爭功第34章 臨時整軍第18章 鎮江堡第6章 破金大陣第5章 漫長之夜第53章 將軍幕僚第32章 何去何從第4章 雷厲風行第7章 保留地第56章 牛錄歸附第74章 相見之宴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67章 長斤斧軍第25章 以商爲引第4章 東西教派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56章 牛錄歸附第20章 棄婚約第80章 戰事前移第26章 背影如煙第20章 部族戰爭第7章 蒙古饑民第4章 雷厲風行第14章 千山堡第36章 各有所爲第36章 各有所爲第1章 天災人禍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2章 火器四營第58章 各算各的第72章 海上船隊第35章 後續手段第46章 心存高遠第47章 重振陳家第52章 旁敲側擊第28章 死而復生第22章 京韻邊聲第43章 擢升總兵第21章 餘波未止第34章 遊擊將軍第20章 洗劫建奴第93章 遷居移民第50章 逃亡官兵第23章 雪夜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