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空城以待

看到袁應泰已經完全同意遷移遼陽百姓的方案,蘇翎當即命祝浩在其營中抽調出二百名原屬虎旅軍的士卒,歸屬袁應泰調遣。

這位遼東經略經此一戰,身邊除了一個何丹旭,再無一人跟隨,這要辦事,沒有人可是不行。待二百名經略大人的隨從護衛們到位,蘇翎又令從那些叛敵大戶們的奴僕中選出三十名男僕,十名女僕送到袁應泰的府上,以便暫時能伺候飲食起居。當然這些人都是經過一番挑揀,均屬老實人,不至於拿袁應泰報那殺主之仇。進了袁府,便由何丹旭管帶,蘇翎便不必多事了。

袁大人再次掌政,這經略行轅自是要讓出來的。蘇翎在於袁應泰商議片刻之後,便帶隊離開,前去巡視顧南與郭傑中等的新兵營。離開之前,又命祝浩將所得銀兩送一萬兩到袁應泰府中,以供其所用。此時對於遼陽城中的府庫,袁應泰已自覺不多問,他估計經努爾哈赤在城中一番折騰,究竟還能剩餘多少,可不是他目前想知道的。是故只管按與蘇翎商議的辦事,其餘的,一律不管不問。

有了那二百名士兵做幫手,袁應泰便開始發佈命令。以袁應泰作爲遼東經略的名頭,在遼陽城中還是人人皆知的。袁應泰先自遼陽城中招募近五十名能寫會說的書生,又費了番周折尋來紙張,開始書寫榜文。

此時遼陽城內居民尚多,倒是遼陽城外的百姓已近全數逃亡,隨處是空村虛寨。按榜文上所述,倒是未必全部前往鎮江堡。袁應泰先述說建奴兇殘,殺人無數,然後說爲免再遭殺傷,命遼陽百姓有可投奔親朋的,俱都在二日之內前往避難,無處可去者,則可前往鎮江堡。那裡已設有安撫接應之人,一應糧食、住所皆無須多慮。

對於鎮江方面,蘇翎自然已派出快馬,報與趙毅成與馮伯靈知曉,令其準備

接應事宜,同時。袁應泰寫好的至朝鮮的公文,也隨身攜帶,讓馮伯靈立即過江,與朝鮮元帥姜弘立取得聯繫,即刻辦理“借住”朝鮮的一應準備

實際上在進入遼陽的前一夜,袁應泰就與蘇翎就“借住”二字商議了好一番時辰,是故這公文之中,不僅要求朝鮮爲大明逃難百姓提供住所、糧食、衣物等等,並劃出一部分土地作爲春耕所需。這番要求。根本無視朝鮮是否同意。並且,以袁應泰這位來自天朝大國的遼東經略的措辭,自然是要比蘇翎的明言直述要來得婉轉。但其中地含義卻是非常明白,且字字暗含威懾之意。這可是文官的長處,蘇翎也不得不自愧不如。

在袁應泰命那些書生抄寫榜文之際,又令派十名虎旅軍士兵,快馬奔往廣寧一帶,命駐防廣寧等地的官員立即將袁應泰親手書寫的奏書送往京城。這份奏書實際上是兩份,一份是言遼陽失而復得的一番苦戰,以及如遼東巡按張銓等一應死節文官的詳盡過程,併爲其大書特書。由此引出十萬火急調遣兵馬進駐遼陽。以免再次遭受淪陷之苦。

這一份呈上去,自然會引起一番震動,想必彈劾者必衆,且疑惑甚多。當然第二份便屬於大捷地呈報:赫圖阿拉大捷,界凡大捷,遼陽這裡,也應該算一份。然後,爲蘇翎的一番部署詳盡描述,且更爲誇張地爲蘇翎所部的戰功赫赫請功。其中所述。收服女真部署近十萬,焚燬村寨無數,搗毀敵酋所有屋舍、農具,殺死牛羊等等,甚至直接將蘇翎所說的建奴將因此困於糧草的估算也都寫在上面。

這兩份奏書,必定會使朝臣們大驚大喜,但估計迴文必定不會很快。這些,便留給大臣們去反覆商議了。袁應泰按蘇翎的要求,只刻意強點兩點。一是立即發兵進駐遼陽;二是給蘇翎所部發餉、運送鎧甲兵器。且無需朝廷輸送至遼陽一帶。只請朝廷將聚集在山海關、天津以及山東登州三處的軍需立即撥付,由水師運往鎮江堡。當然。開具了一長串經過蘇翎補充過的賞賜名冊,並請按十萬之數發餉。

蘇翎走出袁應泰的經略行轅,自有自己地一番部署。

對與鎮江堡地趙毅成。蘇翎倒沒太多說什麼。至需交待目地。其餘地一切。趙毅成自會思慮周全。以往與趙毅成所談地構想。此時已然成爲事實。而對馮伯靈。蘇翎特意單獨去書一封。令其到朝鮮後。與朝鮮元帥姜弘立一起。大力收集船隻、水手。有多少要多少。同時。在朝鮮一側。開始興建船場。將趙四等人已經尋到地會造船地工匠藝人都遷到鴨綠江對岸居住。並在朝鮮同樣收集所需人手、工匠。

在遼陽城裡。不待袁應泰地榜文貼出來。蘇翎便召集胡德昌地屬下聯繫到地商賈。一方面述說遷移鎮江地緣由。一面許諾給予特許。在鎮江以及朝鮮義州均給予行商方便。而要求他們做地。則是需協助運輸遼陽城內地所有糧草、軍需等物。這遼陽城內。除了官府。也唯有商人們能夠擁有招募人手組成馱隊運輸地能力。眼下袁應泰人手不夠。且遼陽城內地建制都已毀壞。要單靠袁應泰或是祝浩。遠遠不夠處置遼陽所有地物質。

對與遼陽城內地商賈而言。倖免於努爾哈赤之手。已經是天大地運氣。而此時帶兵收復遼陽地武官蘇翎親自召見。又哪兒不踊躍出頭?儘管與蘇翎並不熟悉。且處置那些叛敵地大戶們地手段極其兇狠。但經胡德昌地屬下一番講述。大多數商賈都對未來生出幾分幻想。這遠比一般百姓地流離失所要好上許多。商人地眼光。本就要多繞幾個彎子。此時形勢所迫。也由不得多想。很快。不少商人開始在遼陽招募人手。組建無數個大小馱隊。人擔車載。連同自己地家財。一併向鎮江堡進發。

此時遼陽城地百姓還未動。但已經有遷移地人流了。

蘇翎與商人們談完。又令祝浩召集遼陽城內數千地工匠。這些人還是自熊廷弼上任時便不斷聚攏在遼陽城內地大小作坊之內地。鐵匠、木匠。以及打造弓箭等等軍需地匠人幾近萬人。若非遼陽失而復得。這些人也將被努爾哈赤全數留下。不僅不會殺。還會繼續從事本業。打造出更多用來攻打大明地兵器甲杖。如今蘇翎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些難得地匠人。銀子不缺。何況運起來也十分麻煩。很快。在每人五兩地銀子賞賜下。各式各樣地工匠們開始攜家帶口。前往鎮江堡。

並且。對於遼陽城內還存儲地數十萬石糧食。蘇翎也令這些工匠們只要能拿得動。儘管去取。以供這一路上吃食所用。好在平日裡工匠們就已經是有組織地。此時只需在其中制定具體地人選。派出數人打開糧庫。便足以辦這件事了。當然。催促是一定有地。以至到了午時。遼陽城內已經開始出現東向行走地大批隊伍。

這一切都有些像搬取戰利品,不僅無數,也沒有人去統計到底拿走了多少軍需、糧食。蘇翎只命在城內留下兩萬大軍一月的糧草備用,其餘的一概取走。並且,負責這部分糧草的士卒還被命收集柴薪,以備在不測之時,焚燒剩下的糧草,以達到不給敵人繳獲的目的。

至於遼陽城的百姓願不願意遷移,蘇翎並未過多去考慮,除了袁應泰發佈的榜文上說的十分清楚之外,也並未派人督促、勸說,肯定會有不少的百姓遲疑不定,也有捨不得放棄自家產業的。但過了午時,城內的大部分商人開始舉家東遷,匠人們也都紛紛出城,城內已沒有任何一家商鋪開門營業,想買一針一線都已做不到。此時,那些猶豫纔開始變爲擔心,照這樣下去,至少糧食,柴薪、煤炭等等,都無法得到,諾大一個遼陽城,少了某些生活必須的行業,自然無法生存下去。

於是,到了晚間,大部分的猶豫者也開始收拾傢什,哭哭啼啼的動身遷移。到了這時,再不走的,便是因家貧沒有多少存糧,無法湊齊路上吃食的人家。當然,招募這些人組成馱隊運送軍需,便是很容易之事了。對於窮人,幾乎用不着銀子,只需有飯吃,做事反而更加賣力。祝浩的隊伍,便又多了數千勞力。

而最後剩下的,蘇翎已不再去管,如今已經可以將遼陽城搬空,不論是什麼理由留下的人,都不會給努爾哈赤帶來什麼好處。至於是否有性命之憂,便是其自己的考慮了。

這數十萬人的遷移,將遼陽城東面的驛道,是填得滿滿的,老遠便可看見一條粗大的人流,緩慢而毫不停滯地向前蠕動。入夜之後,遼陽城已經安靜許多,至少有一半的遼陽百姓已經出城,走得雖慢,但方向是堅定的。

祝浩將一千有馬的士卒跟隨移民一起行動,算是維持秩序之用。而蘇翎則命披髮軍在太子河與驛道之間紮營駐守,以防萬

等到遼陽城內快成空城之時,蘇翎纔會進一步地行動。到時不論遼陽城是否還有人在,都無法阻止蘇翎戰略部署的完成。接下來的麻煩,當屬趙毅成那邊。至於路上是否會有人員損失,在這亂世之中,已不在蘇翎考慮的範圍之內了。

第62章 事本尋常第2章 贈書助力第52章 蘇系武官第43章 七虎獵熊第3章 西洋之慾第75章 躍躍欲試第38章 營口小鎮第7章 女人問題第8章 千山書坊第54章 攻守易勢第63章 黑山之城第37章 酒肆客棧第20章 遼系一派第87章 一敗塗地第36章 各有所爲第31章 攻守同進第10章 此長彼消第11章 故人相見第82章 震懾之戰第92章 開疆拓土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8章 鎮江堡第26章 背影如煙第4章 雷厲風行第83章 一勞永逸第43章 七虎獵熊第52章 蘇系武官第21章 遙相呼應第31章 練兵收心第34章 銀莊遍佈第50章 逃亡官兵第71章 京城兄弟第67章 長斤斧軍第42章 固定航線第35章 太平新城第41章 遼陽又變第81章 合圍瀋陽第5章 商人心思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18章 振武染血第15章 兵事之初第19章 鐵甲斷金第14章 千山堡第89章 殺光慶功第8章 暗流涌動第52章 旁敲側擊第39章 江湖人士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9章 死生未卜第23章 興京易主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4章 海上將軍第84章 以火剝皮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8章 千山浴血第73章 襲擾規模第68章 燧發短銃第10章 計奪寨第24章 斷酋根本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49章 順勢而爲第39章 兩軍相聚第74章 相見之宴第5章 鎮江參將第14章 將軍視角第24章 驅虎吞狼第49章 順勢而爲第65章 豪爽胸懷第26章 振武新營第19章 峽谷藏兵第1章 旗軍戍邊第22章 兵將之選第20章 洗劫建奴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7章 蒙古饑民第22章 登州城下第10章 聯手剿賊第17章 鹽參商第1章 遼東監軍第10章 轉念餘韻第25章 各取所需第32章 城下收兵第9章 整編軍第21章 撫軍心第54章 越來越近第11章 顧此失彼第32章 衆心所向第63章 黑山之城第49章 人算天算第38章 部族分立第27章 新世界第54章 攻守易勢第75章 躍躍欲試第79章 梟雄鼠輩第64章 依計漸進第17章 村落糧稅第1章 遼事再變第76章 再組商行
第62章 事本尋常第2章 贈書助力第52章 蘇系武官第43章 七虎獵熊第3章 西洋之慾第75章 躍躍欲試第38章 營口小鎮第7章 女人問題第8章 千山書坊第54章 攻守易勢第63章 黑山之城第37章 酒肆客棧第20章 遼系一派第87章 一敗塗地第36章 各有所爲第31章 攻守同進第10章 此長彼消第11章 故人相見第82章 震懾之戰第92章 開疆拓土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8章 鎮江堡第26章 背影如煙第4章 雷厲風行第83章 一勞永逸第43章 七虎獵熊第52章 蘇系武官第21章 遙相呼應第31章 練兵收心第34章 銀莊遍佈第50章 逃亡官兵第71章 京城兄弟第67章 長斤斧軍第42章 固定航線第35章 太平新城第41章 遼陽又變第81章 合圍瀋陽第5章 商人心思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18章 振武染血第15章 兵事之初第19章 鐵甲斷金第14章 千山堡第89章 殺光慶功第8章 暗流涌動第52章 旁敲側擊第39章 江湖人士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9章 死生未卜第23章 興京易主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4章 海上將軍第84章 以火剝皮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8章 千山浴血第73章 襲擾規模第68章 燧發短銃第10章 計奪寨第24章 斷酋根本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49章 順勢而爲第39章 兩軍相聚第74章 相見之宴第5章 鎮江參將第14章 將軍視角第24章 驅虎吞狼第49章 順勢而爲第65章 豪爽胸懷第26章 振武新營第19章 峽谷藏兵第1章 旗軍戍邊第22章 兵將之選第20章 洗劫建奴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7章 蒙古饑民第22章 登州城下第10章 聯手剿賊第17章 鹽參商第1章 遼東監軍第10章 轉念餘韻第25章 各取所需第32章 城下收兵第9章 整編軍第21章 撫軍心第54章 越來越近第11章 顧此失彼第32章 衆心所向第63章 黑山之城第49章 人算天算第38章 部族分立第27章 新世界第54章 攻守易勢第75章 躍躍欲試第79章 梟雄鼠輩第64章 依計漸進第17章 村落糧稅第1章 遼事再變第76章 再組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