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村落糧稅

秋季商議的最後結果,蘇翎等幾人並未對外透露,在會議結束時,一直護衛左右的祝浩等人也沒有看到任何不尋常的表情。

對於這幾位在生死與共之中結下情義的男人,祝浩是打心眼兒裡佩服,甚至偶爾會產生晚生了幾年的懊惱,若是當初也在振武營做一名夜不收,如今他也可理直氣壯地叫聲“大哥”。儘管知道蘇翎等人也是從遼東最底層的兵做起的,但如今作爲數萬人口、萬多鐵騎的頂層武官,幾個男人卻絲毫未改往日習性。這吃食自不用說,平日裡與騎兵們相差無幾,就算是飲酒,也並不比軍營裡特供的果酒要多。至於什麼女人、金銀之類的,更是未見蘇翎、郝老六等人有過特別的嗜好。這自上而下,不僅騎兵們人人敬重,單那不行跪禮,以及每一個騎兵能夠依靠自己所長而得到重視的律令,也足以讓這些騎兵們將往日所在營伍中的墮氣盡數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作爲千山堡騎兵的榮譽感。蘇翎命令軍營中傳唱的那幾首軍歌,更是讓這些普通的漢子們吼出平生從未有過的力量。當每人二兩的餉銀第一次發放之時,即便騎兵之中仍然有少數心神不定者,也都將猶豫扔到九霄雲外。考慮到銀兩未必能夠及時湊齊,蘇翎在發放銀兩時並未說明這是每月都有的定數,但即便這樣,也讓每一個領取餉銀的騎兵成爲那些百姓羨慕的目標。這與遼東都司中衛所軍戶們的地位截然不同,有關提高騎兵地位的舉措正逐步地實施。

會議結束後的第五日,術虎便帶着大批的馱隊踏上返回海西的旅程。這些馱隊在寬甸市場啓運了大批的布匹、鐵鍋等物品,其餘還包括諸如釜、席、缸、瓶、碗、碟、匙、筷子、水桶、簸箕、槽、盆等雜七雜八的物什,這些家居用品多數是寬甸五堡的本地百姓自制的,爲此蘇翎付出不少的銀兩,當然這些物品並不值多少銀兩,但對於那些出售的百姓,卻是一大筆收入,這正是蘇翎設立市場的初衷之一。術虎的馱隊還將在千山堡啓運一部分糧食,作爲海西兩城的補給,同時,古裡甲還將在隨後的冬季裡運去來年春耕所需的糧種與農具。這些都將對術虎在海西一帶的發展有更多的助益。

不爲人注意的是,在術虎的馱隊中夾雜着兩支十人小隊,他們各攜帶着五十粒上好的東珠以及百張極爲難得的毛皮,在渡過渾江渡口之後,一隊將越過萬遮嶺,向東前行;一隊則在抵達海西之後,由術虎幫助尋得嚮導,再向更遠的北方行去。與此同時,還有一支同樣的小隊,渡過浦石河,向璦陽方向潛去。他們將在遼陽一帶的哨探幫助下,也是向東行去。

郝老六返回太平哨,開始着手即將到來的冬季裡的全軍整訓。秦瞎子的隊伍被作爲典範在全軍予以推廣,同時郝老六親自出馬,在軍營中設立騎射校場,有步射,騎射,以及短弩的比試,獎品有兩項,一是將獲得在軍營出操時領唱軍歌的機會,二是,會被排在前往武官學院整訓的名冊之中。類似提高戰力的舉措,還會不斷地推出。

蘇翎在郝老六、術虎等人離開寬甸之後,便開始着手處理在寬甸第一次稅糧的徵收事宜。

由千山堡派遣的五百管事,分由五堡的五名縣長管帶,中間每十人設一組,設一人做上下聯絡之用。這五十五人被緊急招至寬甸堡的管事學院進行爲期三日的徵糧特訓,本着在千山堡的經驗,結合最近在寬甸五堡所接觸到的實情,這些人各抒己見,將稅糧徵收做了一次詳盡的預演,所以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有數種方案以供商議。

蘇翎在聽過衆人商議的結果後,做最後陳辭。話並不多,但隨後便毫無疑義的被實施。

“這次你們是第一回徵糧。”蘇翎目光掃視衆人,說:“鑑於今年的天災,這糧收起來不會容易。每一個村子,都要設立徵糧處,另外,同時設立賑災處。不論收成多少,每一戶都必須上繳稅糧。那些收成不夠自家吃食的,在上繳稅糧之後,讓他們到賑災處登記名冊,我們將保證其全家都能夠過冬。”

下面有一個管事問道:“若是有人虛報,瞞報如何處置?”

蘇翎不加思索,回答道:“這次我會給你們每一支徵糧小隊配備一個小隊的騎兵,若是有這類現象,我讓你們全權處置。規矩便是,虛假瞞報者,沒收全部家產,全家驅離寬甸轄區。有敢於頑抗的,就地格殺。”

寬容並不代表軟弱。對於可能出現地狡黠之人。蘇翎不會有任何手軟之處。

全場靜默片刻。一人又問:“請問將軍。這如何才能判明是虛冒?”

蘇翎說道:“將規矩都張貼在每一處徵糧點上。讓他們自己報。你們地首要是徵糧。這是否虛報自有各家田畝數可估計。你們不必做到最詳盡地估算。先徵糧。至於其中矇混地。我自有辦法處置。你們都明白這先後順序了麼?”

“是。明白。”衆管事齊聲應到。

蘇翎滿意地微微點頭。隨後又說道:“前些日子。你們也都瞭解了一些村子裡地情形。千山堡地規矩在這裡鋪開。還都要靠你們來做。但有一點你們要清楚。”

蘇翎略停一下。看了看管事們。說:“千山堡地規矩。說地是每個人都是一樣地。沒有高下之分。這是爲了讓每一個人都能憑自己地本事吃飯。用自己氣力換糧食。這一點你們要向村子裡地人講清楚。他們可以擁有自己地土地。自己地家產。只要是自己肯下氣力去做。不會有人奪取他們地東西。但。這並不是說可以藉此不服從規矩。以後每個村子都將再選出一人作爲你們地助手。具體實情由此人向你們提供。你們將是村子裡地一言九鼎地人物。言出必行。違者必究。明白了麼?”

“明白。”經過訓練的管事們,這應聲還算齊整。

“先徵糧,再辨真僞。”蘇翎再次強調這先後順序。

這幾個字作爲管事們的徵糧原則,被迅速執行下去。同時展開的,是較爲詳盡的戶籍造冊,這使得寬甸堡一帶的徵糧一直延續到年末。每一個村子,每一戶人家都被寫在名冊上,其所擁有的土地也第一次與戶籍聯繫在一起。按千山堡的規矩,所有的土地暫不允許私下買賣。若是在千山堡,這種事情也不會發生,確有困難需要幫扶的,千山堡也有許多辦法給予幫助,遠不至於需要變賣土地。而寬甸五堡這一帶,因尚未完全建立起千山堡的模式,這變賣土地只是不允許私下買賣,但可以由蘇翎所部收購,價錢也算公道。這僅僅是一種臨時性的規矩,實際上出現的買賣土地倒並非是窮困所致。這裡的百姓在經過初次清洗之後,貧富差距並不明顯,家家都是以農事爲本,土地作爲活命的根本,是再窮也不至於賣地的。但寬甸市場的逐日興旺,讓一些原本有手藝的人,可以通過市場換取銀子、糧食,並且這足以超過自家田裡的收入。那些家中缺乏壯勞力,或是在寬甸市場尋到活計而無暇伺弄自家所有田畝的,便將一部分土地賣出。被公家收購,算是彌補將土地荒蕪的一種預防措施。蘇翎在寬甸一帶基本上消除了佃種的現象,真正做到了家家有地,戶戶有田的地步。那些多餘出來的勞力,可以狩獵,採集山貨,或是充當看上去永遠不會止歇的馱隊的一員。儘管那酬勞有時僅僅是一袋糧食,或是幾斤鹽,但這在寬甸一帶也是能夠爲自家換取更多財富的一條途徑。

當然,對於一般的百姓來說,還是憨厚老實的人,埋頭苦幹,聽從規矩是普遍現象,甚至說逆來順受也不算過分,不論是誰做了這片土地上的主人,這繳稅糧都是免不了的。但人的私心有時總會矇蔽住危險的徵兆,在看到徵糧隊的人數實在不多,且都忙得不可開交,一些人或許是因家中糧食確實太少,另一些人則是不想繳納太多,這瞞報、虛報的便開始出現了。這一旦有人得逞,便有蔓延趨勢。這些樸實的農夫們,被常年的勞作磨練得一種異常珍惜糧食的心理,看到的,只是眼前的糧食,儘管徵糧管事們身後都製作了一塊木牌,上面將規矩寫得清清楚楚,並且,爲大多不識字的人方便,每隔上一段時間,管事們會不厭其煩地讀上兩遍,應該說不知道後果的,沒有。

懲罰來得稍稍顯得遲緩,最先出現的,反倒是賑濟行爲。在一戶人家只繳納了一石糧食,但全家人口都算上的話,剩餘九石糧食遠不足以支持到臘月。很快,在管事們抽出一人略作調查之後,便撥付第一筆賑濟糧,五石,並言稱在三年之內還清便可,沒有利息,或是以參加寬甸堡的一些工程代替償還。若是五石不夠,到時還可申請。這自然使得看見的、聽到的人略略詫異,不說那些內裡暗暗點頭的人,只說那些心思不正者正琢磨着是不是也把自家弄得窘迫一些時,懲罰隨即到來。

到徵糧結束,總計有近一百戶被剝奪了全部家產糧食,其中僅三十人因頑抗被殺,其餘的則被騎兵們立即帶往浦石河,驅趕至河對岸,一時間,哭聲、喊聲震天動地,但這並沒有帶來絲毫憐憫。這些行動都發生在徵糧中途,賑濟加上懲罰,使得後面的徵糧行動進展十分順利。這些虛報、瞞報者,大多是家中糧食尤多,這次旱災蝗災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損失,而這些人便想着鑽個空子。也不知是否是貪意蒙了心,這農田畝數一覈實,就算是遭受災荒,也不會僅僅只繳一石糧食吧?隨後騎兵小隊入戶搜查,這些人竟然連藏匿都未做好,不論如何反悔,懲罰依舊降臨。這麼做並不能將虛報完全除盡,但隨着管事們進入每一個村子越深,這些總會有一日完全杜絕。

這次徵糧,讓蘇翎將寬甸一帶的百姓完全控制在自己手裡。而寬甸地區的百姓也真正明白了蘇翎的規矩,只要聽話,這位將軍會帶給他們比以往更多的好處,但一旦違令,則會遭致滅頂之災。另有一點,就是派駐到村子裡的管事,便是蘇翎的化身。雖然看上去那人也就與村民們一樣,很多甚至也是農夫出身,據說還準備在村子裡紮根落戶,也有田耕種,但這次以後,沒有人敢對管事的話不予服從,即便沒有那些黑甲騎兵在場,僅憑一人,也足以掌控全村。令村民們略感放心的是,那位管事看來只是辦事,其餘的倒不多加干涉。偶爾出現的鄰里糾紛,除了蘇翎有明文規定的以外,大多采用村民們熟悉的方式與辦法處置。在隨後的冬季裡,閒下來的村民們被管事們逐一劃分成數個小組,按千山堡的互助模式編排,同時又選出幾個大家都信得過的人作爲管事的助手。未開春,管事們已經開始與這幾人商議來年的農事,以往的各自耕種將變爲互助性的集體勞作,至少開挖引水渠之類的工程,是一戶人家所不能,但卻對全村人都爲有益。

這些管事們的行事方法,都是經寬甸的管事學院教授,甚至做起來也很少有所差異。這基本上就奠定了蘇翎對村落這一最基層的管理模式,以後所有的管事都將在管事學院整訓後派駐。

這次徵糧,蘇翎得到的糧食雖比預計的要少,但還是超過了對天災損失的預估,至少這個冬天,這一帶的人不會缺糧,而蘇翎騎兵們的補給,也添了幾分保障。

隨着趙毅成哨探人員的稟報,寬甸堡又將面對一個新問題,那便是有逐漸增多趨勢的人員流動。這些不是從寬甸流出,而是沿着浦石河,四散着向寬甸境內聚集。

【收藏、推薦,謝謝】

第32章 何去何從第78章 利刃穿心第3章 宿營地第89章 殺光慶功第35章 太平新城第16章 將值幾何第20章 洗劫建奴第2章 一家人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49章 人算天算第21章 水師一部第8章 峰迴路轉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6章 獅子張口第85章 用心險惡第1章 遼事再變第81章 合圍瀋陽第56章 牛錄歸附第21章 餘波未止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85章 用心險惡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7章 嗜血之兵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章 夜不收第29章 商務二局第41章 遼陽又變第55章 再起波瀾第31章 信手拈來第37章 欲赴蒙古第46章 籌辦喜事第27章 黃雀在後第78章 利刃穿心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8章 振武染血第68章 瓜熟蒂落第32章 衆心所向第43章 擢升總兵第18章 千山浴血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7章 六月風過第10章 此長彼消第57章 女真國策第29章 死生未卜第60章 直截了當第24章 布場作坊第23章 思籌謀第4章 雷厲風行第62章 事本尋常第23章 雪夜除夕第17章 嗜血之兵第55章 再起波瀾第8章 暗流涌動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6章 烽火連綿第8章 峰迴路轉第60章 直截了當第51章 異域奇事第5章 鎮江參將第2章 昏官悍勇第24章 斷酋根本第23章 戰雷隱隱第3章 西洋之慾第10章 兵鋒初顯第71章 京城兄弟第47章 重振陳家第24章 布場作坊第52章 蘇系武官第75章 袁家遷族第68章 瓜熟蒂落第8章 暗流涌動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4章 驅虎吞狼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0章 漸變舊俗第67章 蘇府新家第22章 赫圖阿拉第59章 亂上加亂第6章 海濱遇匪第36章 空城以待第35章 後續手段第27章 蒙古一部第27章 悍兵來源第28章 雪夜湮滅第7章 全心備戰第37章 酒肆客棧第18章 羣山缺口第74章 相見之宴第31章 攻守同進第15章 兵事之初第2章 昏官悍勇第4章 雷厲風行第22章 登州城下第25章 各取所需第35章 太平新城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34章 銀莊遍佈第56章 牛錄歸附
第32章 何去何從第78章 利刃穿心第3章 宿營地第89章 殺光慶功第35章 太平新城第16章 將值幾何第20章 洗劫建奴第2章 一家人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49章 人算天算第21章 水師一部第8章 峰迴路轉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6章 獅子張口第85章 用心險惡第1章 遼事再變第81章 合圍瀋陽第56章 牛錄歸附第21章 餘波未止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85章 用心險惡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7章 嗜血之兵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章 夜不收第29章 商務二局第41章 遼陽又變第55章 再起波瀾第31章 信手拈來第37章 欲赴蒙古第46章 籌辦喜事第27章 黃雀在後第78章 利刃穿心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8章 振武染血第68章 瓜熟蒂落第32章 衆心所向第43章 擢升總兵第18章 千山浴血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7章 六月風過第10章 此長彼消第57章 女真國策第29章 死生未卜第60章 直截了當第24章 布場作坊第23章 思籌謀第4章 雷厲風行第62章 事本尋常第23章 雪夜除夕第17章 嗜血之兵第55章 再起波瀾第8章 暗流涌動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6章 烽火連綿第8章 峰迴路轉第60章 直截了當第51章 異域奇事第5章 鎮江參將第2章 昏官悍勇第24章 斷酋根本第23章 戰雷隱隱第3章 西洋之慾第10章 兵鋒初顯第71章 京城兄弟第47章 重振陳家第24章 布場作坊第52章 蘇系武官第75章 袁家遷族第68章 瓜熟蒂落第8章 暗流涌動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4章 驅虎吞狼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0章 漸變舊俗第67章 蘇府新家第22章 赫圖阿拉第59章 亂上加亂第6章 海濱遇匪第36章 空城以待第35章 後續手段第27章 蒙古一部第27章 悍兵來源第28章 雪夜湮滅第7章 全心備戰第37章 酒肆客棧第18章 羣山缺口第74章 相見之宴第31章 攻守同進第15章 兵事之初第2章 昏官悍勇第4章 雷厲風行第22章 登州城下第25章 各取所需第35章 太平新城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34章 銀莊遍佈第56章 牛錄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