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因糧而往

寬甸五堡一帶以浦石河爲界划進千山堡的管轄範圍之後,重心便有向寬甸轉移的趨勢。即便蘇翎並未明令作此安排,將寬甸五堡改編成千山堡模式而派出的大批人員聚集起來,自然便形成轉移,就連蘇翎自己,也因忙於寬甸事務而將千山堡的一切都交由胡顯成處置。

大致分下來,郝老六掌管太平哨一帶的軍政事務;胡顯成不僅延續千山堡的管轄權,還附帶着渾江渡口北岸的那些村落的管理,以及與術虎在海西、東海一帶的配合,另外,鴨綠江上的船隊貨運仍然佔了整個千山堡物質補給的大部,再有便是集安對面朝鮮滿鋪鎮的商貿往來;蘇翎則與趙毅成專心處置寬甸事務,再有則是將觸角向鎮江堡以及更遠的金州延伸。

這之中自然是胡顯成壓力最大,處事最多。這也從另一面兀顯千山堡人力不足的弱勢。迄今爲止,千山堡所有的管事都是來自下層。相對於大明朝而言,這些人以往根本沒有任何機會能夠出頭露面,而千山堡卻完全不同,蘇翎一直致力於身份差別的消除,廢除奴僕僅是最爲顯目的一項,其餘有關女真與漢人的差別,財產多寡的區分,甚至識字與不識字之間的距離,都在蘇翎的種種舉措下趨於消退狀態。正如蘇翎與那些老兄弟們的除夕夜話中所提到的,蘇翎用大量的需求來引導那些具有一定技能,且能夠用自己的腦子儘量創新的人走出人羣,在衆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才智。這些無論是在農事上關於耕種的管理、協作,還是在器械的打造、研發,都取得不小的進展,就連騎兵中間那些以往只知道聽命行事的逃軍以及歸降的人,也因這種氣氛而躍躍欲試,再加上武官整訓的消息,更加促使那些心思靈巧的人踊躍獻出種種奇思妙想。若是千山堡到底有何不同,那便是這裡人人都有被重視的機會,甚至只要肯踏踏實實地做實事,也有機會出任基層的管事一職。時日一久,就連那些在屯田新村裡的降兵們,除了個別圖謀逃逸者被毫不留情地格殺之外,也漸漸被千山堡百姓的態度所軟化,至少有一半的心思,不再抗拒千山堡的存在。

這些存在使得千山堡不缺幹實事的人,即便從千山堡抽調出五百之多,也仍然使千山堡保持原樣,而千山堡的特色也將隨着這些派出的人在每一村子裡彌散開來。但再高一層的管事,便很難挑選出合適的人選,這是千山堡的現狀所決定的。就連胡顯成、趙毅成,也是因諸事重壓下成熟起來的,蘇翎雖然刻意去培養那些可以升任的人選,但畢竟非一日之功,這便使所有事務,最終還是落在這幾個人的頭上。

看着胡顯成面色憔悴,蘇翎心中略微有些歉意,但這並沒有停留太久,這幾個兄弟都與蘇翎保持一致,爲着親手創建的一片土地而忙碌着。

從六月起,遼東便甚少雨水,這到了八月,乾旱的態勢愈發明顯。千山堡各處的農田大都依山傍水,除了河水水位下降,讓灌溉莊稼比較費力之外,這旱情並不算嚴重。但大約有二十多個村子在附近的農田中發現蝗蟲,那些精於農事的管事們不免擔心受到更多蝗蟲的侵襲,便紛紛上報。胡顯成也因事務繁忙,這農事只是其一而已,最初對此也並未在意,等到二十多個村子的消息都傳到面前,才發覺有些不妙。胡顯成一面派人向所有管理農事的管事們發出警訊,並讓其先行處置,一面馬不停蹄地趕往寬甸堡。

旱災與蝗災並立,在遼東已不是頭一回了。其所導致的後果,對於千山堡來說,可不僅僅是糧食減產。

蘇翎與胡顯成一樣,雖重視農事,對這樣的旱情加蝗災卻是頭一次面對。他立即下令,讓寬甸五堡的管事們全部到下面去調查詳情,另外讓趙毅成的哨探緊急打探遼東一帶的情形,看是否也出現類似狀況,同時傳書郝老六,讓其趕往寬甸堡,一起商議這件頭等大事。

郝老六在接到蘇翎的命令後,也立即派人收集太平哨一帶的實情,待他趕至寬甸堡與蘇翎見面,其它幾路的消息,也紛紛傳來。這耽誤了近十天的功夫,但至少使蘇翎等人掌握到比較詳實的訊息。

最終彙集的消息,讓蘇翎半是寬慰,半是擔憂。

整個遼河以東的土地上,旱情與蝗災果然在每一處農田衆多的村子裡存在,尤其是金州衛,這個遼東都司人口最多,土地最廣,被稱爲遼東糧倉的衛所,災情分佈最爲廣泛。消息說雖然不至於嚴重到顆粒無收,但糧食減收卻是必然。好在由南向北,災情逐漸減輕。鎮江堡比金州衛要好,而寬甸又要比鎮江堡略輕,至於千山堡的情形,在這裡面算是最好的了。這都是千山堡位於山中之故,再加上河流較多,這旱情便不是致命的。而蝗蟲的滋生,與旱情密切相關,這程度相比金州衛,可謂輕之又輕。但即使是這樣使蘇翎感到寬慰的情形,也註定今年糧食遠非預料中的產量。

經過管事們地估算。至少要減產三成。這還是樂觀地估計。若後面災情繼續加重。五成地損失也會成爲事實。

這些結果最終擺在面前。蘇翎等人作出地反應。也只能是儘量減輕災害帶來地損失。對於旱情。通常地做法不過是興修水利。用蓄水來彌補不足。這在此時倒是不需多費人力。寬甸一帶地農田早就具有一般設施。此時不過多費些功夫罷了。蘇翎下令讓每個村子集中使用人力。用羣體地努力。來保證用水地需求。至於蝗蟲。沒有更好地辦法。也只能讓每個出現蝗災地村子自行想辦法解決。蘇翎將保證人力、物力地供給。

事實上。這些災情地解決。蘇翎等人並無更加有效地辦法。還得依靠那些真正面對莊稼地農夫們。不論他們相處何種處置手段。蘇翎能提供。唯有這些而已。對於天災。整個大明朝以及努爾哈赤地後金。都是如此。區別也只能在後續手段地多少以及力度地強弱而已。

抗災地事由管事們去處置。那五百新近調集地管事有些甚至還未結束整訓便急匆匆地被派出做事。而這些人地態度最終又將寬甸堡地百姓向千山堡推進一大步。這或許是一個未曾預料地收穫。

蘇翎、郝老六、趙毅成、胡顯成四人聚在一起商議地。便是由此引發地變數。

經過幾日地休息。胡顯成地疲憊已消除大半。精神要好很多。這災情雖令人不安。卻不同戰事。時間並沒有少到火燒眉毛地地步。在軍事上。蘇翎等人是絲毫不會放鬆地。這是千山堡立足地根本。甚至可以說。就算是千山堡顆粒無收。只要武力尚存。千山堡也不會消失。

所以在蘇府的一間較爲涼爽的房間裡,已得知估算結果的幾個人可以略作從容地喝着茶,看着一張長案上攤開的地圖,商議要事。

“這樣算下來,我們的糧食,只能維持到明年四月。”胡顯成說,“若胡德昌仍能保證以往的糧食數量,勉強能夠再延後幾個月,但是否能接上明年的收成,還很難估算。”

趙毅成接過去說道:“胡德昌怕是不好保證。今年這般情形,到明年開春,定然出現糧荒,本地可買的糧食難說還有多少。有消息說朝鮮那邊也有波及,估計朝鮮糧食也不會有太多運到鎮江堡。”

蘇翎一時沒有說話,看着地圖入神。

郝老六最近變得有些謹慎,獨自掌管太平哨,讓他的脾氣有些轉變,但顯然在這時沒有顯現出來。只聽他說:“乾脆我們也動一動,這麼多人馬都在這兒守着,咱們又不是遼東都司,未必還要學着修一條邊牆?”

這話似乎對蘇翎有所觸動,他擡起頭,看着郝老六,問道:“往哪兒動?”

說道具體問題,郝老六便指着地圖說道:“咱們這個位置,也只有三面可走。向西,努爾哈赤如今兵馬都在鐵嶺一帶,留駐赫圖阿拉的並不多,面對我們這個方向,努爾哈赤只留有兩千兵馬戒備。向東,朝鮮的滿鋪鎮應該是個不錯的地方,那一帶糧食也不少。再有就是向南,趁現在還有餘糧,那些農莊裡應該還有不少,要再等下去,過了冬天,可就不會多了。”

聽這麼一說,幾人都看着地圖暗自琢磨。

“現在就對努爾哈赤動手麼?”胡顯成問道。努爾哈赤如今兵勢正盛,這個時機合適麼?

“就是我們不動,”郝老六說道,“未必這糧荒他努爾哈赤不會遇到?說不定也跟我們一樣,正想着向哪兒走呢。”

“這天災努爾哈赤一樣會有,”趙毅成接着郝老六的話頭說道,“按努爾哈赤的兵馬人數,恐怕就算是有所繳獲,也未必比我們好過。只不過他現在未必能想得這麼遠,據哨探帶來來的傳聞,努爾哈赤大約是準備

向葉赫動手。要想這些問題,也要在打完葉赫之後了。到那時,說不定他也會將我們作爲一個方向來選。”

胡顯成想了想,說道:“朝鮮滿浦鎮,這能打到多少糧食?是買來的多,還是搶的多些?畢竟我們與朝鮮還沒有直接對陣,這要好好算算才妥當。”

蘇翎點點頭,對胡顯成的意見表示贊同,說道:“鎮江堡也是如此,以咱們目前這些人馬,一戰而勝是可以做到的,但接下來,我們能不能站得住腳,便值得多考慮。有鎮江堡在,至少來自朝鮮與山東等地的糧食、布匹會繼續被商人們運來,這對我們是有好處的。若是一旦攻下,這商路便斷了。”

這纔是一直不向前走的原因。但眼下這個局面,該如何選擇?

作出決定並不難,任何選擇都會帶着些博弈的成分,如何取捨,那都是事後才能見分曉。

蘇翎隨即發佈命令,讓胡德昌即刻全力收購糧食,並讓京城的徐熙全力協助,通過天津、山東海運,藉着朝廷向遼東輸送糧餉的機會,一併將所收集到的糧食運往鎮江堡,這部分不管多少,都將會有幫助。又命趙毅成,按着上回鎮江李氏李家堡的法子,分頭潛往遼東腹地,將選中的大戶農莊用雷霆手段一舉拔除。若是情況允許,可以依照李家堡的做法留住農莊,若是不成,則將糧食財物盡數運走。這勢必造成遼東腹地的驚慌加劇,而

李亞良散佈的傳言,更是使得那些稍有家產的大戶人家紛紛生出逃亡關內的主意。趙毅成帶領的人馬,不再只是那些武官們出動,而是讓他們作爲真正的武官帶領另一批經過挑選的騎兵們單獨行動,隱藏的刀鋒甚至一直伸到金州衛的城牆之下。趙毅成率隊掀起的血腥氣,全數都算在了努爾哈赤的頭上。而胡德昌此時也出現了另一幅面孔,往返山東、天津的船隊,讓其暗自裡散播出一個價碼,一萬兩銀子,可保全家被送至關內。與此同時,那些地裡尚還長着不錯的莊稼的土地、田莊,被胡德昌低價收購,這些儘管也遭受災情的農莊,依舊會有一定的收成。

至於郝老六,蘇翎命令其帶隊向坎川嶺另一側運動,將努爾哈赤的農莊小心謹慎地剷除,出了能帶走的之外,其餘盡數銷燬,這在某種程度上與努爾哈赤在邊牆一帶做的是一模一樣。儘管這定會遭致努爾哈赤的報復,但對於千山堡與努爾哈赤來說,這不過是一場預演,遲早會來的戰爭,不會因爲一方的忍讓而消除。

蘇翎這一番令下,千山堡幾乎所有相關人員全都動員起來。此時熊廷弼仍然在奔往遼陽的路上,努爾哈赤正向世仇舉起屠刀,而蘇翎這麼一手,雖說起因是糧食,卻將遼東的局勢,攪動得更加撲朔迷離。

【收藏、推薦,謝謝】

第36章 百萬之初第34章 遊擊將軍第15章 堅城瀋陽第16章 各有所專第73章 先走一步第51章 提督遼東第69章 經略媒人第3章 經略奇功第10章 身份之疑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1章 暗磨刀第1章 旗軍戍邊第82章 震懾之戰第26章 整軍威第1章 遼事再變第61章 好事多磨第49章 人算天算第45章 鎮江新城第30章 事在人爲第8章 征服日第53章 疑慮重重第4章 紅色戰旗第3章 西洋之慾第93章 遷居移民第7章 女人問題第13章 定移營第7章 蒙古饑民第90章 借力蒙古第34章 臨時整軍第8章 征服日第61章 好事多磨第9章 整編軍第1章 旗軍戍邊第18章 兌現軍功第4章 豪酋遲暮第22章 赫圖阿拉第31章 兵臨遼陽第9章 李氏農莊第7章 全心備戰第93章 遷居移民第40章 虛張聲勢第59章 將軍賜名第28章 死而復生第69章 大展宏第3章 經略奇功第9章 嬌顏如雪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8章 鎮江堡第84章 以火剝皮第15章 兵事之初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42章 固定航線第8章 征服日第89章 殺光慶功第19章 英雄美人第27章 蒙古一部第16章 太平哨第37章 酒肆客棧第41章 遼陽又變第15章 十字路口第22章 京韻邊聲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1章 撫軍心第35章 遼陽移民第51章 異域奇事第15章 小勝暗襲第70章 天啓內帑第10章 兵鋒初顯第3章 武裝辦案第69章 大展宏第17章 村落糧稅第56章 牛錄歸附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43章 擢升總兵第1章 牛錄商人第22章 赫圖阿拉第2章 新舊交替第27章 悍兵來源第17章 村落糧稅第92章 開疆拓土第10章 兵鋒初顯第50章 逃亡官兵第53章 將軍幕僚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8章 鎮江堡第3章 七恨起兵第27章 悍兵來源第6章 海濱遇匪第28章 雪夜湮滅第14章 千山堡第20章 部族戰爭第57章 女真國策第27章 黃雀在後第74章 相見之宴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17章 村落糧稅第8章 暗流涌動
第36章 百萬之初第34章 遊擊將軍第15章 堅城瀋陽第16章 各有所專第73章 先走一步第51章 提督遼東第69章 經略媒人第3章 經略奇功第10章 身份之疑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1章 暗磨刀第1章 旗軍戍邊第82章 震懾之戰第26章 整軍威第1章 遼事再變第61章 好事多磨第49章 人算天算第45章 鎮江新城第30章 事在人爲第8章 征服日第53章 疑慮重重第4章 紅色戰旗第3章 西洋之慾第93章 遷居移民第7章 女人問題第13章 定移營第7章 蒙古饑民第90章 借力蒙古第34章 臨時整軍第8章 征服日第61章 好事多磨第9章 整編軍第1章 旗軍戍邊第18章 兌現軍功第4章 豪酋遲暮第22章 赫圖阿拉第31章 兵臨遼陽第9章 李氏農莊第7章 全心備戰第93章 遷居移民第40章 虛張聲勢第59章 將軍賜名第28章 死而復生第69章 大展宏第3章 經略奇功第9章 嬌顏如雪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8章 鎮江堡第84章 以火剝皮第15章 兵事之初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42章 固定航線第8章 征服日第89章 殺光慶功第19章 英雄美人第27章 蒙古一部第16章 太平哨第37章 酒肆客棧第41章 遼陽又變第15章 十字路口第22章 京韻邊聲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1章 撫軍心第35章 遼陽移民第51章 異域奇事第15章 小勝暗襲第70章 天啓內帑第10章 兵鋒初顯第3章 武裝辦案第69章 大展宏第17章 村落糧稅第56章 牛錄歸附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43章 擢升總兵第1章 牛錄商人第22章 赫圖阿拉第2章 新舊交替第27章 悍兵來源第17章 村落糧稅第92章 開疆拓土第10章 兵鋒初顯第50章 逃亡官兵第53章 將軍幕僚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8章 鎮江堡第3章 七恨起兵第27章 悍兵來源第6章 海濱遇匪第28章 雪夜湮滅第14章 千山堡第20章 部族戰爭第57章 女真國策第27章 黃雀在後第74章 相見之宴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17章 村落糧稅第8章 暗流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