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舊交替

入秋以來,鎮江堡外的振武營軍營內,一直是殺聲震天。

營門處還站着兩排身形魁梧的守門士兵,均是着裝整齊,肅然而立。附近經過的百姓、行人,均是腳步匆匆,不敢稍留。這等架勢,是以往從未有過的,就連營內上空飄揚的旌旗,也似乎帶着些虎虎生氣,在風中不時發出“啪”“啪”的裂響。

十月中的一天,蘇翎帶着趙毅成、祝浩等人以及二百護衛騎兵一路馳至軍營門口,就在馬蹄踏起的塵灰中列隊門前。蘇翎見營門口的兩排士兵紋絲不動,微微點頭,感到滿意。

餘彥澤的手段顯然已經見效,這些原本是農夫的新兵,已經練就了遵守最基本的軍令。再加以時日,這些新兵便會擁有基本的戰力,而隨後的整個冬季,振武營內還將持續響起漢子們聲嘶力竭的吼叫聲。

忽然,軍營內傳出一陣數百人齊唱的歌聲,細聽之下,正是千山堡騎兵們流傳的軍歌。雖然調子多少有些走樣,但還算整齊,伴着隱約可聞的兵器撞擊聲,已經初步顯露出與千山堡騎兵們相似的味道。

蘇翎對上前來詢問的守門武官搖搖頭,示意自己不會進營,隨即拔馬迴轉,猛抽一鞭,向着鎮江堡馳去。

鎮江堡外新開闢的市場佔據很大一片空地,已有一部分屋舍依次圍出一條街的模樣,大部分的簡易棚屋裡也都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鎮江堡的位置自然是要比寬甸堡便利,這市場的熱鬧程度明顯要高出許多,眼下正是秋糧集中的時候,可以看見大批的騾馬、大車源源不斷地進進出出,這裡每天的糧食交易,足夠振武營內七千士兵一月的口糧。荒年剛過,糧食價格依舊居高不下,這鎮江堡外的市場此時幾乎全是各地運送過來的糧食,遠處的江面上,足有近百面船帆的影子緩緩而來。

這是遼東唯一糧食充足的時候,蘇翎勒住戰馬,遠遠地觀看市場上熱鬧的景象。他伸手遮住刺眼的陽光,在人羣中細細搜尋了一番,但沒看見熟悉的人影。

趙毅成見狀,忙上前兩步,用馬鞭指了指遠處,說道:“胡德昌的糧店在那裡。”

蘇翎向趙毅成指的方向望去,見市場靠近鴨綠江一側,果然飄着一面諾大的店招,雖然隨風翻動之下看不清字號,但相比定是寫着三江糧行的字樣。看那裡一片搭起的棚架,這糧食交易不會是小數。

蘇翎心中一動,側頭看向趙毅成,問道:“胡德昌的銀子夠麼?”

趙毅成搖搖頭,說:“這得問周青山,或許他才知道。”

蘇翎皺了皺眉頭,沒有言語。

“大哥是擔心銀子不夠?”趙毅成追着問了一句。

“嗯。”蘇翎說道,“這後面招募新兵用的銀子不會少,這裡又得買糧,每月都得上萬的銀子花銷。”

趙毅成倒像是不太擔心,笑着說:“大哥,這銀子到底有多少,現在咱們也每個準數,都由胡德昌自己報,想必周青山也弄不清楚。不過,直到現在胡德昌也沒說銀子不夠使,也不知他怎麼弄的。”

蘇翎見趙毅成這麼一說,也笑了笑,繼續向遠處張望。

這胡德昌的生意如今是越來越大,遠到京城、南京、蘇州,近到遼陽、南四衛以及對岸的朝鮮,手下辦事的人蘇翎等人都不知道確切數目,但僅蘇翎派去的,至少能跑腿辦事的,就有三百多人。胡德昌連同傅升、嚴壽三家的男丁幾乎都在外奔忙,只留下一幫子女人、孩子在家打點祖上留下的那點田產。

這生意上的牽扯,蘇翎等人均沒有時間瞭解詳情,除了趙毅成的哨探在其中擔任兼職能有定數外,其餘的夥計、幫手,怕是不會少於千人。但這個情形,一個周青山斷斷是算計不出胡德昌經手的銀子數目。只是的確如趙毅成所說,胡德昌每月都會送銀子到寬甸堡,加上趙毅成哨探小隊的劫殺大戶所得,使蘇翎在寬甸堡的銀庫還顯得略有結餘,從未見胡德昌抱怨銀子不夠使的。

當然蘇翎、趙毅成沒想到過胡德昌的生意經。不管蘇翎是將這些銀子發作軍餉,還是用作購置糧食、鐵器等等,胡德昌都有法子讓這些銀子重新又回到自己的商隊手裡。本身胡德昌的商隊便遍佈千山堡轄內的各個角落,一邊販賣日常所需,一邊收購山貨、藥材、皮毛,兩下一進一出,倒還是進多出少。更不用說那些大筆的糧食、布匹採購。等於說胡德昌是一手進,一手出,兩邊可都是他一人經辦。

更爲重要的是,千山堡轄內的大批藥材等山貨,再加上古裡甲從渾江北岸所販運到千山堡的,以及術虎所部收集的,足有往年的五倍還多,僅人蔘便有上萬斤。胡德昌怕是隻會擔心的這人蔘太多跌了價,不得不向法子向更遠的大明腹地延伸,尋找更多的合作伙伴。

不過,這銀子沒個總數,心中始終不是個事,但眼下蘇翎也毫無辦法,既然能持續下去,便也只能日後再說。

看罷那堆積如山的糧食,蘇翎帶隊直入鎮江城,馮伯靈可正在等着交待遼陽一行的結果。

馮伯靈在遼陽耽擱了幾日,倒不是爲熊廷弼送行,實際上除了那次見面,馮伯靈再也未見到熊廷弼第二面,甚至連熊廷弼何時走的,都不清楚。

馮伯靈拿到熊廷弼爲其額外開恩出具的行文,便立即讓遼陽城內哨探隊長鍾維澤傳信回去,讓胡秋青立即帶人趕赴遼陽與其會面。

胡秋青拿到行文之後,便帶着二十多個蒙古人一路向西北而去,在明軍的轄區內,自可暢行無阻。而只要接觸到喀爾喀部蒙古人,只要提起喀什克圖的名字,便也是諸般順利。這一趟,可比當初簡單得多。

馮伯靈在胡秋青走後,趁着便利,將遼陽城裡裡外外看了個遍,這是臨行前蘇翎特意交待的。

蘇翎、趙毅成與馮伯靈見面,也不必客氣,便開始聽馮伯靈將面見熊廷弼的前前後後一一詳述。

馮伯靈剛一說完,還未等端茶潤潤略乾的嗓子,就聽趙毅成急着問道:

“熊廷弼都給了什麼?”

聽這一問,馮伯靈似乎有些得意,放下還未喝的茶盞,右手伸出一個手指,說道:“一萬石糧食。”

“這麼多?”趙毅成很是吃驚。

“還有五千付鎧甲、兵器。”馮伯靈的笑不是一般的開心。

他派出徵集糧草、器械的隊伍,可是很難有這麼大的收穫。眼看着自己昔日水師千總麾下數百人,變成如今上萬人的隊伍,比個總兵官也絲毫不差,焉能沒有得意之色?

“在何處?”蘇翎也很吃驚,這簡直比跨海奪糧還要幸運,未必真有運氣一說?但他的話卻沒有趙毅成那般誇張。

“金州衛。”馮伯靈說道,“我已經派那兩千新兵去搬運。早些拿到也踏實些。”

蘇翎看了看趙毅成,兩人都微微點頭。這運回來,纔算是真的。

“熊廷弼.....”蘇翎不太理解,“怎麼會這般大方了?”

馮伯靈搖搖頭,他只管高興,可沒去想爲何得到這些額外的照顧,或許還是熊廷弼念着當初跟隨的那丁點兒舊情?

“你在說說當時是怎麼說的?”趙毅成又問。

馮伯靈便又細細地說了一遍。

趙毅成望着蘇翎,說道:“我怎麼覺得熊廷弼象是滿腹怨氣。”

馮伯靈隨口答道:“怎麼沒有怨氣?這般灰溜溜的罷官回鄉,論誰都不會服氣。畢竟這遼東可是費了番心血的.”

在看過遼陽的城防之後,連馮伯靈這等不熟知防禦的人,也能看出熊廷弼花了多大的人力、物力整固遼陽城。

“不是說這個,”趙毅成搖搖頭,說道,“我是說,熊廷弼這番話像是不想給新任遼東經略留下太多東西。”

“這麼說?......”馮伯靈沒有說完,按這麼說,這事可就是另一個意思了。

“熊廷弼會這麼做?”蘇翎也將信將疑,按熊廷弼的脾氣,似乎不會,但文官的心思,武官是永遠不會理解的,這很難說。

“按熊廷弼的部署,這遼東的戰事雖達不到收復失地,卻也能穩住陣勢。如今不是兩方對峙麼?”趙毅成邊想,便說出自己的看法。

“眼看着這遼東的兵馬越集越多,糧草、器械都囤積數萬之數,接下來便是向努爾哈赤進襲的了。這個時候罷官回鄉,不是將這個果子給別人摘去了麼?”趙毅成這番話聽着像是有理。

蘇翎與馮伯靈都暗自點頭。

“不管是誰來接任遼東經略一職,這熊廷弼種下的果子,定然是被別人不費氣力便收去了。”趙毅成接着說道。

“而馮大哥恰好在這時見他,便給了他一個出氣的機會?”蘇翎順着趙毅成的話頭說下去。

“按傳回來的消息上說,熊廷弼是身長七尺,有膽略,精通武藝,能左右開弓.....”

趙毅成還未說完,馮伯靈便插言道:“這個確實,看熊大人那身板兒,倒是結實的很。”

趙毅成點點頭,接着說下去。

“又說他是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爲人下。”說道這裡,趙毅成看了看馮伯靈,這回他到什麼也不說了。

“徐熙送回來的抄本上寫的,萬曆三十九年(1611)六月,熊廷弼離開遼東,改任南直隸督學御史。到四十一年(1613)因杖死生員芮永縉被劾聽勘,就被罷官回鄉,這一呆就是七年。直到萬曆四十七年(1619)三月才被起復任遼東經略。這才一年,又被扔回老家。這能不灰心喪氣?”

做官做到這個份兒上,看來這一輩子是沒什麼指望了。

“照這麼說,”蘇翎順着趙毅成的思路,緩緩說道,“若是馮大哥不去見這最後一面,熊廷弼想必也不會生出這個念頭。”

馮伯靈未能明白這話的意思,直直地望着蘇翎。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新皇初立,那些大臣們立即便那熊廷弼開刀,這一來可以在新皇面前展示一下自己是如何的憂國忠心;二來,解決這遼事,也是爲新皇分憂。”

蘇翎一邊說,一邊站起身來,來回走了幾步,像是在理順自己的思路。

“這中間肯定不乏熊廷弼昔日的同僚,那些文官之間的關係......”蘇翎搖搖頭,徐熙倒是傳回一些關於大明朝廷上黨爭的內容,但蘇翎沒有細看。

“這一邊是失望,一邊是馮大哥這個舊相識。”蘇翎停下腳步,看着馮伯靈,繼續說道:“這既是給馮大哥一個出頭的機會,也是留一些難題給後來者。這些文官,心都是些什麼做的。”

按蘇翎這最後的幾句話說的,怕是熊廷弼當真是如此想的。

“不管怎麼說,這對咱們是好事。”趙毅成笑着說道,“這好運氣是一個接着一個。天意啊。”

看趙毅成這般模樣,蘇翎與馮伯靈也跟着一笑。琢磨文官的心事兒,可不是他們要做的。

“馮大哥,這後面的事,還是按原定的辦。”蘇翎收起笑意,正色說道,“既然熊廷弼給了這些,你這兒的事兒可就容易了。剩下的,還要抓緊。”

“是。”馮伯靈正色答道。

“既然熊廷弼給了行文,這南部四衛徵集人馬、糧草的事還要儘快辦,實在不行,你親自走一趟。此刻糧食正多,你不去收,就給別人收去了。”蘇翎說。

“是。”馮伯靈再次答道,“我立刻就辦,練兵的事兒有餘彥澤,水師眼下還談不上練兵,左右都不過是行船。”

剛說道這裡,只見外面闖進一人,卻是馮伯靈身邊的一個親信。

“稟告將軍。”那人說道。

這遊擊將軍的實職是已經到手的,這稱呼叫起來最快的,自然是跟隨馮伯靈已久的人,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等待了。

“快說。”馮伯靈催促道。

“遼陽傳來行文,新任遼東經略袁應泰命各軍主事武官前往遼陽商議軍情。”

“這麼快?”

蘇翎、趙毅成、馮伯靈均是一怔,這熊廷弼剛走,這位新任的遼東經略又會有什麼新部署?

【收藏、推薦,謝謝鼓勵】

第36章 孤注一擲第16章 大勢所趨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6章 再選官兵第76章 再組商行第17章 村落糧稅第1章 遼事再變第14章 戰線前哨第60章 直截了當第55章 再起波瀾第40章 存身根本第53章 疑慮重重第53章 疑慮重重第7章 蒙古饑民第31章 練兵收心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0章 阿哈諸申第91章 瀋陽屯田第5章 七月流火第57章 臉面交情第87章 一敗塗地第5章 白沙溝第43章 七虎獵熊第5章 商人心思第9章 嬌顏如雪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3章 思籌謀第30章 風漸起第8章 暗流涌動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69章 經略媒人第5章 白沙溝第61章 再聚雄兵第17章 鹽參商第78章 利刃穿心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9章 鐵甲斷金第22章 兵將之選第37章 欲赴蒙古第1章 遼事再變第32章 何去何從第74章 相見之宴第73章 襲擾規模第24章 斷酋根本第9章 整編軍第10章 計奪寨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3章 叛將結局第30章 蒙古騎兵第11章 撥雲見日第19章 鐵甲斷金第90章 借力蒙古第30章 事在人爲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1章 遙相呼應第30章 風漸起第21章 水師一部第19章 鐵甲斷金第12章 將軍手段第15章 三十天第15章 因糧而往第3章 西洋之慾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7章 全心備戰第6章 山中人第4章 東西教派第1章 天災人禍第70章 天啓內帑第35章 遼陽移民第16章 嚴寒將至第58章 各算各的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4章 紅色戰旗第22章 劫掠軍第49章 順勢而爲第33章 跨海揚帆第16章 大勢所趨第6章 三江連號第21章 餘波未止第22章 劫掠軍第44章 賀禮雲集第63章 黑山之城第61章 好事多磨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章 贈書助力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2章 登州城下第76章 再組商行第24章 布場作坊第21章 窮途末路第4章 雷厲風行第2章 新舊交替第27章 黃雀在後第57章 女真國策第41章 擠壓行動第21章 且變且行第71章 火炮長槍第53章 將軍幕僚第62章 事本尋常
第36章 孤注一擲第16章 大勢所趨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6章 再選官兵第76章 再組商行第17章 村落糧稅第1章 遼事再變第14章 戰線前哨第60章 直截了當第55章 再起波瀾第40章 存身根本第53章 疑慮重重第53章 疑慮重重第7章 蒙古饑民第31章 練兵收心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0章 阿哈諸申第91章 瀋陽屯田第5章 七月流火第57章 臉面交情第87章 一敗塗地第5章 白沙溝第43章 七虎獵熊第5章 商人心思第9章 嬌顏如雪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3章 思籌謀第30章 風漸起第8章 暗流涌動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69章 經略媒人第5章 白沙溝第61章 再聚雄兵第17章 鹽參商第78章 利刃穿心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9章 鐵甲斷金第22章 兵將之選第37章 欲赴蒙古第1章 遼事再變第32章 何去何從第74章 相見之宴第73章 襲擾規模第24章 斷酋根本第9章 整編軍第10章 計奪寨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3章 叛將結局第30章 蒙古騎兵第11章 撥雲見日第19章 鐵甲斷金第90章 借力蒙古第30章 事在人爲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1章 遙相呼應第30章 風漸起第21章 水師一部第19章 鐵甲斷金第12章 將軍手段第15章 三十天第15章 因糧而往第3章 西洋之慾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7章 全心備戰第6章 山中人第4章 東西教派第1章 天災人禍第70章 天啓內帑第35章 遼陽移民第16章 嚴寒將至第58章 各算各的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4章 紅色戰旗第22章 劫掠軍第49章 順勢而爲第33章 跨海揚帆第16章 大勢所趨第6章 三江連號第21章 餘波未止第22章 劫掠軍第44章 賀禮雲集第63章 黑山之城第61章 好事多磨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章 贈書助力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2章 登州城下第76章 再組商行第24章 布場作坊第21章 窮途末路第4章 雷厲風行第2章 新舊交替第27章 黃雀在後第57章 女真國策第41章 擠壓行動第21章 且變且行第71章 火炮長槍第53章 將軍幕僚第62章 事本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