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五)

哪知陸放軒在盛怒之下,尚能聽進鄭師嚴的諫言,當即平息怒火,只是兇狠地看着齊諮:“鄭把領如此低聲下氣地給你說話,若不是看在他的面上,你今日就是死了。快滾!”

項上的枷一拆,齊諮知道自己撿回了條命,惶恐地磕了幾個頭。

“救你的是鄭把領!”

他轉而面朝鄭師嚴,猶豫片刻,才咬牙拜了下去。

齊諮將衣服換好之後,便帶着金銀細軟,出了越府的門。剛走過一兩步,見鄭師嚴跟在身後,便停下腳步,看他有何想說。

“齊把領,陸公打心裡就不願殺你,那些話是說給衆將聽的。你不必太過失落,若能幡然醒悟,起復是遲早的事情。”

齊諮本還鎖眉,聽了這話,頓時活躍起來:“我也料是如此,故不向衆人求情,等他開口恕罪便好了。都一塊打天下的兄弟,真能殺我不成?”

鄭師嚴嘆氣道:“你看看,怎麼又來說這些。你趕緊回去反省!”

“我中了賊人的奸計,必要反省一番,鄭把領倒不必擔憂。就怕我在家過着逍遙日子,你們卻缺個得力的幫手,齊某不放心。”

鄭師嚴苦笑一聲:“陸公自有辦法,你就別操心了。”

齊諮即言了告辭,兩人便不再談敘,各自走去。

沈竟經過柳鎮年的許可,徑直走進皇上的‘寢宮’。這房間裡不點蠟燭,僅窗外有少許的光芒穿入,打在皇帝的臉上。

皇帝已將近四十了,髭鬚渾黑,直垂到衣領口處;目光深沉,身上帶着一股嚴肅沉穩的氣息,令人望而生畏。

“奴才參見陛下。”沈竟伏拜在他面前。

皇帝左手握着一把短刀,刀面雖有磨損,仍清楚地反射出沈竟的臉。他拿出金黃色的、刻着龍頭的刀鞘,將刀收了進去,仍然緊緊藏在手邊。

從皇上的二十多歲起,他便害了疑心的毛病,連身邊的太監見他,都要先令親衛搜身一遍,方可近身。但他覺得不夠,想要拿件防護的東西,必須找柳鎮年要。他果真和柳鎮年說:“朕想揣把匕首。”大臣們以爲權勢滔天的柳鎮年定一口回絕,以免出現危機的可能。

但他直直注視着皇帝的眼睛,“臣遵命。”便將隨身的短刀跪獻給了皇帝。

沈太監不明白柳將軍爲何這麼好心,惹得他一見皇上就心慌膽顫。

“萬和順怎麼久不覲見?”皇帝擦着刀鞘,問。

“柳大將軍按陛下的吩咐,不許常人來打攪您的清靜,便不曾來了。”沈竟稟道。

“哦……”

“柳大將軍說,史修慎染了病,禁軍裡缺人,可否再替一人?”沈竟將柳鎮年教他的一五一十地說了。

“那指派的人由桂太尉擇定罷,人也聽他的。”皇上吩咐道。

“聖意英明。在下即去叫柳大將軍知道。”

沈公公從屋裡出來,關上門,便轉身朝柳鎮年稟道:“皇上準了。不知司禁擬定何人出任?”

柳鎮年看了看身旁的晏良,晏良獻策道:“隨駕的呂迎山勇謀足備,且爲公之心腹,能爲您窺察形勢,總比史修慎要好。”

柳鎮年點點頭:“此話不假。但那史修慎也是聰明,見我們將大打出手,他一個外人怕不方便,才搞了這一出‘讓賢’。”

“禁軍雖然落入我手,可比起萬陸二黨,仍是寡不敵衆。應當先贏取道義上的支持,才爲長久之計啊。”晏良繼續勸道。

“道義?”柳鎮年以爲聽錯了詞。

“衛懷乃是南京第一文人,號爲文壇盟主,因力求改革,百姓皆尊若父母。得此人相助,便可得人心矣。”

柳鎮年頗覺滑稽,便笑道:“老夫在外的名聲可不好呀,這等書呆子自恃清高,驢一樣的脾氣,都恨不得扒了我的皮,那會輕易歸附?晏侍郎,此計我可用不上嘍。”

晏良卻輕輕一笑:“衛懷和葉永甲熟識,葉知府已效了死力,正可差他一往,以作說客。他不給您面子也要考慮葉知府的臉皮嘛。”

“好!”柳鎮年方纔信服,一跺腳,指着他去辦了。

“什麼?”葉永甲撓了撓耳朵,驚訝地問,“晏侍郎,你叫我……勸衛先生歸順?”

“你幹不得?”晏良近乎喝斥的質問。

他見晏良的口氣如此兇惡,心知無法推託,便暗自嗟嘆一聲,無奈說道:“我盡力吧。”

葉永甲又一次來到了書院。夏元龍不在,他見到衛懷自己一瘸一拐地來開了門。

“衛……”

葉永甲剛行了禮,話都沒說出來,衛懷便甩開袖子走了。他心中焦急,忙一路跟了上去,拉住衛懷道:“衛先生,你這是……?”

衛懷怒橫着一對劍眉:“葉知府,知府大人,你是柳黨了,應該巴結柳鎮年去,幹什麼找我呢?!”

葉永甲不知該如何解釋,想了半天,便低頭道:“這事有些難言之隱,在下不好和先生說……可我決不是想在那兒要榮華富貴,實屬被逼無奈啊。”

衛懷極厭與柳黨扯上關係,但又不忍將這曾經的學生拒之門外,只好用藤拐一點他:“念在昔日師徒的份上,我聽聽你來說什麼好話!”

葉永甲和衛懷對面坐下,僕人端來一壺清茶,給兩人倒滿。

葉永甲叉着十指,額頭皺起一道道深紋,四下亂瞧,總定不了神。

衛懷見他這副緊張的模樣,便冷眼一瞥:“你是不是來給柳黨作說客的?”

葉永甲愣了一會兒,回答:“或許……”

“或許什麼?”衛懷的語氣十分嚴厲,“你願意攀附國賊那是你的事,衛某反正不齒與他們爲伍!你要來爲私事,我能心平氣和地敘兩句;若所來只爲公事,懷便只視葉知府與常人無異。”

葉永甲感到有些寒心,還要向他解釋什麼,但擋不住衛懷的怒火,他騰地站起來,向屋內慢慢走去。

葉永甲惆悵地看着衛懷的背影,他羞慚萬分,又倍感落寞。他悄無聲息地回到府內,但也明白,空手而歸是不行的。

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七)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四)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二)第一章 識舊、移基(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三)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一章 識舊、移基(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五)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六)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二)序章 葬女、隱世(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六章 名歸、飭法(二)第九章 瞞情、謀符(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三)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三)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九章 瞞情、謀符(三)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五)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三)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
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七)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四)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二)第一章 識舊、移基(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三)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一章 識舊、移基(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五)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六)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二)序章 葬女、隱世(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六章 名歸、飭法(二)第九章 瞞情、謀符(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三)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三)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九章 瞞情、謀符(三)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五)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三)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