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

“真個是‘大義滅親’誒!”

柳鎮年痛快地大笑,伸手拽出那本奏章,放在參政晏溫面前。

“晏參政,我不就是爲了蒐集證據才擔擱到了今日;現在他兒子親自參他,他可百口莫辯嘍。”柳鎮年上前擊了一下他的背,晏溫卻面無悅色,擡頭看向他:“葉隆本無確鑿之罪,他兒子爲避禍才如此行事。難道將軍非要致葉隆於死地不可?總得留條後路吧。”

“去他媽的後路,”柳鎮年甚爲不屑,“晏參政不要講這種話!我當年鎮討南蠻,要是想着留後路,今日就入不了京!果真給他條後路,他丁點都不記得!”

“將軍不要急嘛……”晏溫把奏章看罷,摘下眼鏡,輕輕揉了揉眼睛,“此事與鎮討南蠻終非一理。將軍要歸天下之心,便要施仁義、養德行;若容得葉隆自辭官職,過路驛站俱令厚加款待,就算不能使彼感恩戴德,然也可讓中外拜服,更無把柄於人也。”

柳鎮年卻聽得心不在焉,待晏溫說到臨末,便搖了搖頭:“不妥。還是按我的主意辦罷。”

“悉聽尊便。”晏溫撫着鏡片迴應道。

葉隆的雙手被緊緊拷着,上面早磨破了一層皮,手紋也被土灰掩蓋得無法看清;臉也因久受風霜變得黯淡無光,只有瞳孔還算清楚的閃着。晏溫用明滅的燭火照着他,端詳了他一遍,便將蠟燭遞給下人,搓了搓手。

“這才幾天,葉御史模樣都變了……”晏溫喟嘆道。

葉隆閉口不應。“還多虧了你的親兒子,”晏溫道,“纔將你參下來嘍。”

“什麼意思?”葉隆還是忍不住問道。

“葉永甲親自寫書參你,這案子才了結哩。”晏溫的聲音極爲篤定。

“誰……誰會聽你這信口雌黃!”葉隆的罵聲帶有絲微顫抖,用力注視着他,“真有此事,爲何不把奏章拿出來!”

站在晏溫身旁的下人不待吩咐,便拿出奏書來甩到地上;晏溫趕忙彎身撿起,將奏章重又疊好,笑着雙手捧給葉隆。

他翻開奏書,剛看第一眼,身體便有些支撐不住;勉強再看下去,咽喉裡好像急着涌出什麼東西,但被他生吞下去。那雙睜大的眼睛繼續上下運轉,但他身體已近乎僵直——隨後,耳朵如被轟雷貫穿了一般,震聲乍響,眼睛頓時發黑,身軀重重地向後傾倒下去。

……

獄卒用白布緊緊裹住屍體,放在破舊的木擔架上,轉身詢問坐在椅上愣神的晏溫:“葉隆因氣急攻心,立即便沒了氣息……是直接埋葬還是……”

“啊……”晏溫還有些驚慌失措,“怎麼說他也是朝廷大臣,這麼做不合適。”

“可是柳將軍之前吩咐我們……”

“還是聽我的意見,呈稟聖上,令回鄉埋葬。”晏溫停頓了小會兒,一瞅那人的神情,繼續說道:“你不用怕,若惹惱了柳將軍,責任我來擔。”

“是。”

擡棺的馬隊肅靜地踏過城外每一寸土地,向城內慢慢進發;道旁的百姓看見晃盪而來的白旗,都站在原地茫然思索。有識字的人認得旗上的字,分明寫是“左都御史葉隆靈柩”。衆人方纔知曉,皆譁然不止、面面相覷,紛紛退避讓道。

柩重重地停在議事廳前,沿着棺板跪了十幾號人,無不面如死灰。只維持了小會兒平靜,他們便成堆地哀嚎起來。只有成從淵死死地把頭摁在地面,一言不發。

“主子這會兒心境差不多定下來了。”從議事廳走出來的人道。

“剛纔靈柩來的時候,主子差點哭昏過去……”寇中一邊喟嘆,一邊擦着眼淚,眼珠裡充着血絲,“誰……誰想到老爺……”說到此處,他覆按捺不住,低聲嗚咽開來。

“這絕無可能!”寇中大喊道,聲音近乎啞。“定是府裡頭有人使什麼陰招……”

成從淵咬着牙,眼睛緊緊閉起。

“逼得老爺如此!”他直視着成從淵。

“我也覺得蹊蹺,”那人道,“寇管事要有主見,去找主子相商也好。”

“還是……等主子出來罷。”

“不用。我出來的時候主子吩咐過,若寇管事有事商量,隨時能進來。”他環視了一遍衆人,說道。

“那好!”寇中用衣袖抹乾眼淚,爬起身來徑直向廳內跑去。

葉永甲兀自靜坐着。他伏在桌上,雙手捂着整個臉,條忽聽見衣服輕蹭在門上的聲音,便端坐起來,不敢發一絲聲息。在沉悶的氛圍下,任何作響都顯得極爲刻意。

“寇管事麼?”葉永甲定定地朝屏風後看着。

“是奴才。”寇中身子從那轉過來,面向葉永甲一點頭,準備跪下。“不用跪了。有事坐着說不妨。”葉永甲語聲低沉,說起話來還喉嚨作痛。

“主子,老爺過世……官府的人怎麼說的?”寇中坐在一旁,彎腰詢問道。

“你是覺得有隱情?”

“奴才覺得……和成先生有關。”寇中嘴有些打顫。“說一說吧。”葉永甲緊皺着眉毛。

“按理說……老爺連帶着葉府,罪責定會怪到這裡;可如今不僅我府無事,老爺的柩還原原本本載了回來。這恐怕是……有人作祟。”

“說清楚點兒。”葉永甲死死盯着他道。

“是……是……”寇中連忙跪地賠禮。“我怕是成先生爲了保全葉府,寫了一道奏本,彈劾了老爺;成先生本就位高權重,行此事輕而易舉,所以……”他突然把話嚥住。

“我明白了,”葉永甲愣神似的向門外看着,“把成從淵架過來。”

繞過屏風,成從淵看見了清一色的白衣。地位卑賤的奴才侍衛在左右,寇中則站立在葉永甲一旁;葉永甲直直地看向他,目光如刀。衆人的臉都呈一色,死一般灰白。燭火雖亮,但此刻卻放射出暗光,將整個議事廳吞噬。

外面或許傾盆大雨,夾雜着雷聲。他似乎聽見。

他跪在地上。葉永甲閉起眼睛,好像承受不了他將說的事實。

“正如寇中所言——”

他說道,“我以主子的名義參了老爺。”

葉永甲登時睜開眼睛,眼神空洞。

“你枉負老爺之託!”寇中大吼。外面的雷聲轟鳴大作。

“我枉負老爺之託……”

雨低聲灑在昏暗的道路上。

“你忘恩負義,對不起葉家!”寇中句句逼迫。

雷聲接連炸響。

“我……”

“夠了罷!”葉永甲顫抖着聲音道。

“爺,我對不起老爺,也對不起您……”成從淵哽咽道,“可我不能算是不忠……我……”

“押下去!”葉永甲不再容他多說。“把這混賬……關到書房裡去!讓他在老爺的靈前悔過!”

兩邊的人將他拽了出去;成從淵嘴裡好像還說着什麼,但立刻在一衆白衣間不見蹤影。

雨停雷止。

葉永甲猶自愣着,眼圈通紅,面上仍附着淚水,但已沒有了感覺。

成從淵被一把推進書房的院子裡,隨後是一陣此起彼伏的鎖門聲。東門是最後鎖上的,栓上鎖後,鎖門人狠狠地把鑰匙甩下來,那串鑰匙便重重打在門上,此後,萬籟俱寂。

書房內架設成了靈堂,一口厚重的棺木橫放在門口。正前方的桌上嚴肅地立着葉隆的靈牌,還陳列着些祭品。用盆收着。成從淵不敢目視棺材,一眼看去它好像在向他言語,但他卻做不到聆聽。

成從淵感到百無聊賴,只得去南門尋了掃帚,幹他的本分工作。一把竹掃帚果然倚在門口,原封不動。他將掃帚一拽,忽聽見“咣啷”的一聲,原放在掃帚後面的鐵壺便一下子滾到自己的腳邊。他彎腰身把壺拎起,揭開壺蓋,一股酒香味直鑽鼻而入。

也再不用考慮是何人送酒,他徑直走回房內,隨意找了盞茶碗,一股腦喝了一碗。幾碗下肚,他又覺不盡興,乾脆將碗推開,對着壺嘴飲去。他便不再想此外的事,那些足使自己爲之壯士斷腕、赴湯蹈火的事就不復存在。酒在身子裡燒着,火勢蔓延開去,好似在沸騰着;焚燒了的有仇恨、悲傷、掙扎、束縛,權力傾軋在瘋狂間燃燒殆盡。此後,腦內便是一片空白,眼前的事物均被漆黑抹去;他站起來,儘管什麼都看不見,但他仍義無反顧的撞去,像他之前做得一樣,撞碎漫無邊際的黑暗。

……

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五)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六)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四)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十章 通鹽、焚誣(二)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五)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六)第九章 瞞情、謀符(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六)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六)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三)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六)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二)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二)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
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五)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六)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四)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十章 通鹽、焚誣(二)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五)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六)第九章 瞞情、謀符(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六)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六)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三)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六)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二)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二)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