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葬女、隱世(二)

鄭清裕黯淡的目光裡,像是隻有一片虛空。張應策注視着他的眼眸,似乎不能再勾起‘人心可救’的慷慨激昂,倒是有些不高興,和葉善理一齊埋怨開他。葉善理忙了大半天,說起來鄭清裕也不能這樣辜負,便將心中的怨氣都散出來;張應策怨他自己斷了生路,爲朋友嘆了一聲。鄭清裕空虛的眼睛裡突然滲進一束銀光,是張應策手上拿的碎銀子,直接送到了他的面前。鄭清裕到走也沒道一聲謝,揚長而去。張應策看着鄭清裕走在月色之下,是如此的冷清。月光並沒有照亮前路,彷彿在無言地吞噬着他。此時,背後的聲音在他耳內慢慢迴繞:

“張兄你看,德宗這人沒良心……”

此後無論村裡還是府內,鄭清裕就猶如死了,再沒有人記得他,也不可能再想念他,至於鄭清裕在此活了大半輩子,有什麼意義呢?沒有意義,他就像在一幅名畫上突兀的一個黑點,與畫蛇添足無異。哪個會品鑑的人也不會留住它,只是廢棄入舊紙堆中,做那毫無影響與意義的一點。

但鄭清裕畢竟未死,不過流離何處卻鮮有人知。唯一一條有關的流言是,他數年後,乘船向那士人才子極度嚮往的南京城去了。

南京的衛德輝,正是鄭清裕的表侄。他字夷光,生就一副學究模樣,後來真的進了南京國子監教書,在南京一域頗有才名。鄭清裕本在船上無事,想起他來,決定暫且去避一避,便決定叫船調頭往南。到得陸上,鄭清裕又行過許多州郡,但他急匆匆趕路,只記得一路吃不慣的南方菜慢慢變得習慣後,才終於到了南京。

鄭清裕無心觀覽這裡雄闊的城牆,只是悶頭穿過幾條街,走了大一會兒,方在秦淮河河邊歇住腳,倚在欄杆上看了會兒船,想起這位表侄的住處,才徑直走向河對岸的一帶河房,走到各家門壁前詢問,才尋着衛德輝的家。出來開門的是衛德輝的長子,叫做衛允迪,字厥德,看起來年紀十七八左右。

“你是什麼人?”衛允迪打量起他的衣着,懷疑地看着他。

“老夫是衛夷光的表叔,姓鄭。”他的態度毫不恭敬。

“哎呀,”衛允迪慌忙作個揖。“真是叔公?我沒聽家父說過。”

“你不信,等你父回來。”

衛允迪看他如此沉穩,若真是這種輩分的親戚,也不好拒之門外。“那就您……快點進來。”說着,向裡面喊一句:

“母親,鄭叔公來了!”

他引鄭清裕進去,他的母親李氏自裡面迎出來,鄭清裕也行了禮,然後穿過露天的庭院,就進了正堂。只見堂上歪擺着三四張椅子,中間一張裹着青布的供桌。鄭清裕剛纔坐下,稍攀談了一陣,便忽聽見敲門之聲,衛允迪連忙跑出去,開了門,才發現是一位半老的、長得古板端正的官員進來了。

必是衛德輝了。鄭清裕想道。

衛德輝望向正堂,眼中突然放了光,喝讓兒子解了官服,自己恭敬地向前慢跑,然後恭敬地向鄭清裕作了揖,最後恭敬地說道:

“尊表叔許久未來!”

還沒等鄭清裕開口,他便坐到椅子上,笑着瞧了瞧妻子,說道:“還不快把孩子領過來讓表叔看看呀!”李氏答應了一聲,朝裡面走去。

“是賢侄還有一個孩子?”鄭清裕問。

“是。尊叔遠來,想必不是功成名就,就是博學有名。打小就知道尊叔愛書,如此刻苦,必有大學問……”

“我沒有什麼學問。我現在活都活不了。”鄭清裕苦笑了幾聲。

衛德輝認爲他只是在謙虛罷了,又恭敬地說:“尊叔不要自輕……”

又談了片刻,他擡眼就看見衛德輝背後夫人引着那小兒子來了,待他說完,猛然揚頭一看,是一個五六歲、還編着頭髮的孩子,長得極白淨,身子也不胖,活靈活現,眉毛濃黑,眼睛裡透出英氣。

“這是小兒,還沒名字,這幾天籌謀讓他上私塾,我還想按聖籍裡起,但罷了,還是您年長多才,起個名字。”衛德輝摸着那小孩的頭道。

鄭清裕蹲下,看着那孩子笑,孩子嘴張得大大的,也看他笑。“我給你取個名字?”孩子靦腆地點點頭,沒有說話,但眼珠轉了幾圈。

“好,就叫……”鄭清裕腦袋裡閃得飛快。

“衛懷。怎麼樣?你覺得好聽嗎?”鄭清裕戳了戳孩子的臉。

這名字在衛德輝看來,並沒什麼典故,不過是衛己之心懷的意思,眼睛裡着實顯出來些失落,思前想後,還恐怕外人譏諷他一個名儒,怎麼給孩子取了個如此隨便的名字來。但又不能不聽,違心誇讚了幾聲,甚至開始認爲鄭清裕真的“活都活不了”,哪裡所謂“博學有名”?

衛懷雖然不出一聲,但心裡倒覺得這名字極佳,取所謂典故反倒生硬沒趣,父親爲什麼偏固執《尚書》裡“允迪厥德,謨明弼諧”這些亂七八糟的字眼?從此對鄭清裕心存感激,常常想接近這連起名字都有趣的老頭,但卻畏手畏腳,每次想去看看他,但一到那兒,看到老頭子獨自個悶悶地踱步,一副不願理人的模樣,就不由自主地止住腳回去。

私塾建在河房處不遠,是衛德輝親自出錢的,還題了匾,請了與自己交好的宋舉人,去學裡教書。鄭清裕說也要幫襯幫襯,衛德輝正想試探他的學問,順水推舟說讓他出教,鄭清裕明白,但還是毅然推辭了,說他只是想進學充當打掃之職,以圖鍛鍊筋骨。衛德輝又請了三請,鄭清裕推了三推,確認後者不是謙虛後,便一副覺得可惜的樣子,只能派他去了,可心裡只顯出不屑,見鄭清裕走後,才背過身去,嘟囔着:“真有意思……”捋捋鬍子,發出冷笑。

私塾建得很闊敞,除了上課的屋子,外面都是大院,鄭清裕心裡比較高興,這大片的院子夠他掃了。每天就在這裡把着掃帚,時不時有意臨近教課的屋,聽那位宋舉人講些什麼。宋舉人從第一天教就開始講破題承題之類的,僅限學生讀《四書》、《五經》,兼《論語》之類,其他書一概禁止,過了幾年,又讓看近代程文,照範例寫文章。鄭清裕又想起自己在葉府之時教給孩子們的話,他倚在樹根旁,心神彷彿遊離到別處。

那些孩子們放學無事,也就和鄭清裕湊近說話,漸漸搭上話頭。他便與孩子們講一些旁門雜類,什麼詩詞歌賦、野史逸聞,有時也講當世方略、所聞所見。衛懷聽人說他這叔公家中早年經亂,遊歷四方,對世上之事多有見解,便認真地聽起來。

“這歷朝歷代都行過茶鹽榷法,本朝最厲。這鹽法是有好處,這好處你們看,存銀子,存的銀子夠你們百十口吃三五十年的糧食哩。這錢都從百姓身上取的,才造就一個四五十年的盛世。可壞處呢?鹽法是朝廷施行的,由官府轄制,商人不能干預,就釀成官吏掌權,貪墨無度。你們看戲聽書裡那包老爺,鍘了多少人哪?可鍘人鍘不出一個天下太平,就如你們學文,不學根本,空學其枝幹,粗通大略,那就是假儒嘍。”

“叔公,難道廢了鹽法天下就沒貪墨了?”孩子裡只有衛懷挺身出來說話,那眼睛裡的英氣閃着亮光。

“問的好。不過這改革需要慢慢來做,就如你們沒學透也不會去考呀。急功近利不可取啊。”他笑着說。

“我也不求你們非得當官,講究行文出處是首要。或隱或仕或從諸業,只要肯睹國家利病,有自我之見解,足矣,足矣……”

衛懷好像並沒聽見這最後一句,也不知因何事,早拽開步子走了。鄭清裕看着衛懷,當年自己站在月光下的影子一閃而過,身形有些孤清。

交了秋月,衛德輝與妻兒開始商量要趕了鄭清裕,這功不成名不就的表叔並沒有什麼效用,在此空費飯食,按理說也不該留他,就委婉地言了家中錢糧出入的情況,鄭清裕一點沒有求的意思,就藉此告辭,正合衛德輝的心。

他別了南京,一路坐上了船,船上有人說話,只鄭清裕悶着頭。他恍恍惚惚又上了岸,恍恍惚惚又上了船;恍恍惚惚又有人說話,恍恍惚惚又睡着了。

直至一日,他在九江通遠上船後忽然得了大病,船家與船上好心的客人急得亂轉,當即就擡鄭清裕上了岸,又沒有大夫,就將他擡上附近山裡的一座小觀——名叫守心觀,在那處安養。鄭清裕迷迷糊糊的,不知爲何把他擡進這裡;精神慢慢回覆後,才知道這地道長俗姓何,自稱不賢,從不告人以道號,醫術甚通,多有人上這裡治病,他便從無推辭。

鄭清裕就進觀裡,自然想着要謝一謝恩人。他一路沒看見其他道士,心裡頭奇怪,這觀裡只有那位道號都沒有的道長,還算什麼道觀?

他沿着大殿走到道士休息的處所,好像有人,他就叩了叩門,沒有聲響。

“你是叫鄭德宗吧?”他感覺肩胛骨被人輕輕一拍。

鄭清裕回頭一看,一位穿着青灰布衣,蹬着麻鞋的人輕快笑道,還斜戴一頂略顯油亮的斗笠;長相瘦削,扁腮挺鼻,頭髮亂蓬蓬,沒有束髮。

“不賢未曾親自去見,罪過也。”

鄭清裕向前作個揖:“道長如閒雲野鶴,自在閒遊,清裕莫能尋也。”

“方纔不過無聊,上山尋樂,潮溼得緊,故如此穿着而去。”他上前攜住鄭清裕的手,“遊得累了,不知老先生可否與我弈一局棋?正好說說話。”

他拉着鄭清裕,從褡褳中摸出一把已鏽得生爛的鑰匙開了門,自己去取棋盤。鄭清裕也就到窗子下坐了,感覺又潮又冷。原來窗邊有幾棵樹,故顯得陰涼。

道士把棋擺在桌上,對面坐下。“我棋力還算不錯,讓德宗三個子。”

鄭清裕擡眼看了看他,納悶道:“你如何知道我的字?”

“知道又怎麼樣?不知道您這號人物恐怕亦無關大雅吧。”

“就像你遊過天下,知道流民大半、朝廷不明,還想教學生正道,可有什麼用?”說着,他就幫鄭清裕在棋盤上提了一子。鄭老先生卻沒有話說,半天才道:“我想教他們正心救國之道……”

“天下鮮有接受這般心思者,你奔波、口舌,有人聽麼?哈哈,休要管別的事、天下的事,修身爲首,修身爲首。”何道士接着說,“像德宗這樣憂國憂民,還不如且憂自身,自己德行既修,則萬事圓滿矣。”

鄭清裕的手只在棋面上摩挲,試着窗外透來的絲絲涼風,半晌無言。“鄭老先生。”鄭清裕聽見這一聲,才猶豫地將棋放下。

“沒氣了。棋。”何道士盯着棋盤。

鄭清裕看了看棋盤,的確是放錯了,慌忙擡手一移。

“你我不過平人,何必心掛天下?老先生與不賢並遊山林,棲居靜所,不能完此生耶?休念瑣事,此世豈不快哉!”他又大笑幾聲,順手提來一壺酒,跌跌撞撞地一手開了後門,鄭清裕跟他前去,原來這後面的門直通那座山,這山並不峻險,筆直的石路極其分明,輕薄的霧如牆一般阻了視線,擠壓得草尖生露。鄭清裕頓時也忘了那些煩碎之事,與道士向山裡走去。隨後,只聽見兩聲大笑,回聲沿着山壁繞了一圈,然後漸微漸渺,直到鴉雀無聲。

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二)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二)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六)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五)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六)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六)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二)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三)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四)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一)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五)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三)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六)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
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二)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二)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六)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五)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六)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六)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二)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三)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四)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一)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五)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三)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六)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