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

容青的氣終是消了。他無精打采地坐起來,命人將蔘湯再溫一遍,自己卻只心不在焉地喝了幾口,實在沒有胃口,便分與衆人喝盡了。

眼看到了酉時,柳鎮年將要坐不住了,正想派人去催,就見容青已穿着白衣白袍,到廳前無力地作了個揖。

“你身體好些了?”柳鎮年高昂着頭,問。

容青仍作着病,捂住心口說:“承蒙柳公厚愛,下官養得好多了。”

“我看你身體還不利索,故特意備了馬車,就在這殿門外放着。時間不早啦,請吧。”

“請。”容青強作微笑,反請鎮年先走。

時日愈迫,而存肇在家裡徹夜苦想,爲此幾乎愁破了頭,卻只換得一籌莫展的窘境。他越慌心越是亂,隨後簡直沉不下心,便只能放棄獨自一人的默想,召來幾個信得過的親衛,共議策略。

“這容易,您將與太子之間往來的書信全部一把火燒了,豈不省便?”衆人一開始便向他提出這個法子。

“不妥,”存肇道,“那些文書證據大半都掌在皇叔手裡,此事需經他的同意。可叔爺畢竟是年老了,悟不出我的用心,勸他則必不肯聽,還要責罵我一通,原本的計策也定遭毀壞。”

衆人聽罷,沉默半晌。

“不如這麼樣,”一名心腹伸出根手指,在桌子上比劃起來,“派人以傳遞家書爲名,將容青造反之事皆寫於書信之上,絕不提及太子。若有柳黨搜查求證,亦無波及太子之患。”大家聽了,都覺得漏洞百出,僅爲紙上談兵之語,不足取信。

存肇撇了撇嘴,正想回絕,但不知爲何,這話忽激發了他的一點思緒,忙上前抓住那人的手臂:“你這話頗有些可聽之處,只不過得想得透徹些。”

存肇見衆人愕然,便坐下來,詳細說道:“堂叔所轄的東營雖隨陛下東巡,然尚留有幾個人在京師看守,此等人忠心耿耿,沒有泄露消息的隱患,比派任何人都要合適。令遞家書,必然無虞。爲防我叔接信燒燬,應另差一人直赴行在告變,使其無反應之機。證據不能是空口白話,應再費力搞些假造的公文,以假亂真。這個之後再談。”

他繼續說道:“這樣的話,弒君的罪只能集中在堂叔一個人身上,柳黨一時半會兒還無法牽扯上我們。待堂叔犧牲後,再去勸叔爺銷燬證據——先斬後奏,就沒什麼可顧慮了。”

“是啊,只要讓老皇叔沒了親情之慮,剩下的便好辦多了……”方纔那人讚歎道,“還是大人英明!”

“不過我等尚有一疑。”身後衆人面面廝覷,向他笑道。

“痛快說。”

“若去送信的軍士未曾跑掉,倒被柳賊抓獲,對您心生怨恨,把您的這番舉動全供出來,豈不滿盤皆輸?”

“那就派人假扮西逃的軍士,先到我堂叔府上告變,其家人惶恐之餘,必然委託禁中兵士前往搭救。不過這假扮的任務,需要挑一個膽大心細之人,方能勝任。”

“大不了我去!”有一人推開人羣,自告奮勇道。

“好!”存肇見他甚有膽氣,頓時起身,“來,同我到裡屋去,我與汝密談此事。”

那軍漢跟着他便往裡屋走,只聽幾個人在背後大嚷:“司禁大人!司禁大人!假造公文一事該如何處置!”

存肇回過頭去:“我自有安排。”

當日商議完後,已近傍晚,那軍漢被衆多同僚擁着進入大營,皆問司禁所言何事。前者只搖着頭:“司禁叫我保密,不得外傳。”

此話一出,更激起了他們的好奇,連連逼問,又把他逼出幾句話來:“這次任務甚重,不是玩笑,說了可要掉腦袋的!”

坐在官署裡的太肅正藉着燭光看書,聽見外面的吵鬧愈來愈遠了。

“參見叔爺。”存肇信步走了進來,關上門,行了禮。

“存肇啊,”太肅放下書本,移了移椅子,“剛纔大營裡頭亂糟糟的,怎麼了?”

“哦,沒事,平常不也這樣熱鬧。”存肇一句話搪塞過去,而那位皇叔也並不在意。

“快是你的班了,你不去巡夜,來此作什麼?”

“晚輩已經和史大人調換過了,到一更纔是我的。”存肇的眼睛直往四處亂瞧,像在找些什麼。

“你找什麼?”太肅一皺眉。

存肇忙低下頭:“晚輩想着……堂叔的印先前是否存於此處?”

“問這個做什麼?”

“晚輩要救堂叔,故尋枚印章,危急時或有用處。”存肇只好臨時編了理由。

“容青的官印是放在東軍營裡,但這裡有一枚私印。他當時爲圖省便,在我這兒寫過家書。”

存肇聽了,眼前放光:“也行,也行!煩勞您拿出來。”

太肅從一個櫃子裡拿出一枚小印出來,“這就是了。”

存肇握在手心,見上面刻着容青自取的雅號,字體飄逸靈動,極爲有趣。

“那晚輩帶回去了?”他生怕被太肅懷疑,不自信地問了一句。

“可以,可以。”太肅擺着手,示意他退下去了。

登州的天氣開始熱了,儘管兩個人吹着海風,但已明顯感覺出了暖意。容青的病裝不下去了,他只是以‘天氣轉暖,散去病氣’爲由,便不再裝模作樣地演下去了。

可是心中鬱積的恐懼完全遮住了這種所謂的‘病氣’,使得精神愈發消沉,面色持續地發黃,柳鎮年也沒看出他到底是好轉了沒有。

二人齊步走進登州大堂,見知府拿着一份滿是污漬的文書,在那兒仔細地觀看。

“呦,這不是皇弟嗎!”知府連忙陪笑,“您也來了?”

“嗯,皇上叫我來看看案情,以期儘快了結……”容青偷偷往那文書上瞅了兩眼,“那份文書……是審出的口供嗎?”

“是的,”知府拿了起來讀道:“張隆祿系貪贓八千……”

“唉,念這個多沒意思,”柳鎮年陰沉地一笑,按住他的手臂,“事不宜遲,該把那些拿出來了。”

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五)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三)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六)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二)第一章 識舊、移基(二)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一)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三)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四)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八)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四)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一)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二)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六)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二)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
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五)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三)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六)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二)第一章 識舊、移基(二)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一)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三)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四)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八)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四)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一)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二)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六)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二)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