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一)

朱澈聽罷,汗流浹背,戰戰兢兢地伏在地上:“此……此乃外人無禮,多有冒犯,望二公包涵!”

二人便再將怒眼向元龍一瞪,示意他趕緊賠個不是。

哪知元龍依舊面不改色:“院長差矣,吾等爲百姓謀利,非爲私人之事,豈能受了他一點恩澤,便要行三拜九叩之大禮?況我身任國子監司業,論品級與他知府大抵相當,焉有跪理!”

那兩個使者面面廝覷,感覺這個夏元龍不好對付,怕真惹出什麼事端來,便僅朝他使了個白眼,不予追究,開口宣讀道:“府衙茲以此文告思和書院朱澈等曰:近聞汝等欲設參政於院,大論政體,而不躬行教化,甚離本職,實乃古今罕有之事,難言決斷。然今國事紛擾,民事又重,似宜以此平撫物情,安綏人心也。故可準其暫立參政書院,凡事皆得以院名上諫,然不得預軍政大計,擾亂地方。蘇州知府…親筆。”

朱澈急忙伸手接書,像是捧了聖旨,雙手緊緊掐着,又叩了個響頭:“知府大人英明!二位差公辛苦!”

“不必跪了,不必跪了,”兩位使者臉上都笑開了花,假惺惺地伸手扶他,“這可是大禮呀。我二人即當回去交差,不勞朱先生款待了。”

“我等也有些事要議,就恕不遠送了。”他抱了抱拳,旋即打了個送客的手勢,令書童將他們引出去了。

“夏副盟,就算你硬氣,不怕這些人,也得跪上一跪,不然以後和官府還怎麼打交道?你讓晉圭評評,是否是這個道理?”宋章見已送了客,立即將矛頭對準了夏元龍。

王鎮圭緩緩起身:“……夏公縱有補天之志,亦需一忍再忍,不可衝動。宋先生說話雖粗了些,亦有幾分能聽之處。”

朱澈亦將頭一歪,窺看那位副盟主的臉色。

元龍不以爲意,反而淡然一笑:“官府素來仗勢欺人,就專逮那些愚懦之輩下手,你越不反抗,他越是得寸進尺。如此時向其示弱,日後怎與之分庭抗禮?”

朱澈一肚子的不滿,趁此發作起來:“副盟主,我說句難聽的話,你也太天真了!沒了官府的支持,咱們的書院想參政就是無稽之談!天下的命脈都掌握在他們手中,不去與他們聯合,空靠那羣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靠得住嗎!”

堂上瞬間吵嚷起來,有好幾人都要進場參與這次論戰,但都被王鎮圭及時阻止了。

夏元龍不予回答,卻反問之:“那你渾身不帶一根刺,做個老實本分的良民,憑什麼東西能把官府拉到談判桌上?官府又怎會正視你一眼,和你書院合作?”

“那就是握住手中的權力,退讓一部分利益,”朱澈毫不猶豫地說,“以退爲進,此爲計之高着也。”

“退,退,退!”夏元龍生氣地一拍大腿,“一步退,步步退,到時候沒有路了,就該繳械投降啦!”

朱澈無話駁他,心裡暗罵了幾句‘腐儒!’,便甩開袖子,忿忿而去;許多支持朱澈的給元龍留下了個憎怨的目光,亦作鳥獸散了。於是整場辯論,不歡而散。

夏元龍因此遭受了打擊,但還是滿心想着穩固書院的方針,以致於茶飯不思,在酒店裡呆了兩個時辰。

正在他擺弄着筷子思考之際,房門忽然被敲響。元龍初時還未聽見,敲了三五遍,外面的人才大喊:“衛先生急信!南京急情!”

嚇得夏元龍騰時站起,差點被凳子絆了一跤,跌跌撞撞地去開門。

見是衛懷身邊的書童,夏元龍便大膽地問:“怎麼了?南京的黨爭有新情況了?”

書童汗流滿面,坐下喘了口氣,說道:“我也不清楚,只是衛、衛先生說,萬老爺派胡契來,言之若肯協力聲討陸放軒,便許參政書院設立。”

夏元龍連拍額頭,仰天長嘆。

“先生……還派我問您,蘇州的行動到底開始沒有?”

“我……”他一時語塞,“一路上辛苦你了,這我回去告訴他便是。”

“你是怎麼來的?”

“騎馬。”書童見他那緊張兮兮的樣兒,不由得害怕起來。

“難爲你了孩子,但我現在還走不得,尚須和人家交代交代,”說着,夏元龍掏出二兩銀子,“這錢拿着,去僱輛馬車在東面城門口等我,這玩意走得快。”

“多謝!”他飛快地點兩下頭,腳底生風似的走了。

驛館,半個時辰後。

“是我,放心,不用瞧。”

夏元龍的語氣中已帶些頹唐的情緒,王鎮圭明顯感覺出了這樣微小的變化,小心翼翼地走上前來。

夏元龍拿着壺酒,用三根手指挽住壺把,那酒就傾倒下來,入了盞中,宛如道道清泉。

“這是我第一次請晉圭你吧?哈哈,快喝一口。”他還強裝笑意。

“我看您不太高興的樣子……”王鎮圭望着這位副盟主,他默默不語,可似乎是承認了。“蘇州正自興旺,書院方得參政,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何必大喝悶酒?”

“我要走了。”他的話簡短而有力。

鎮圭先是一怔,其中的意味並無悲傷,亦無快樂。

“如今剛起了個頭,便要回去,良爲可惜,萬望夏公三思。”他連忙相勸。

元龍擺擺手,引喉喝下盞中之酒:“這個我自有分寸,你倒不必擔心。這次請你來,單單是要委你以大任。”

王鎮圭立馬跪下:“王某不敢!”

“舉目書院,人人都畏首畏尾,要與官府妥協,丟下百姓於水火之中。這些文人骨頭太軟,只會把書院帶到絕路。唯獨晉圭不一樣,你隨我時那雷厲風行的手段,支持新政的態度,真讓我眼前一亮……除了你,我無法再信任別人了。”

王鎮圭緘口不言。

“鹽政,你幹這行,自然知道百姓不易,千萬不要拋棄他們,拋棄他們強烈的呼聲。生死存亡,只在晉圭一念之間。”元龍沒有別的辦法了,只有求打動他的內心。

“敢不奉命!”王鎮圭乾淨利落地回答道。

“好,好……”夏元龍露出了些許苦澀的微笑。

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一)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四)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三)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二)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五)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二)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二)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三)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四)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五)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三)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五)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七)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五)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五)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三)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
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一)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四)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三)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二)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五)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二)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二)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三)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四)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五)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三)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五)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七)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五)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五)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三)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