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攤牌

第115章 攤牌

鹽引、這東西和茶、酒、鐵在古代絕大時候都是朝廷專營的東西,在明朝卻放的寬鬆了些。

在明朝前期、由於北方百里無雞鳴,偌大的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省人口加起來不足一千五百萬,因此不如南方富足。

由於地區的物資十分貧乏,駐守北疆的軍隊需要花大價錢才能買到物資。

爲了應對這種貧乏,明朝制定了一條規矩,那就是鹽引需要商賈運糧食去邊鎮地區才能夠換取。

這制度極大緩解了北疆將士的物資問題,不過自從弘治五年改納糧開中爲納銀開中之後,大家只需要向朝廷這邊繳納銀子就可以獲得鹽引。

大鹽商基本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有人,所以很多時候只是象徵性地繳納一些銀子就可以獲得大量的鹽引。

可以說他們的鹽,幾乎成本爲零,更多的花費則是花費在上下打點上面。

一些商賈以“潤筆費”爲名,請勳貴、官員題字,將一個字以數百乃至數千、上萬兩銀子炒高,變相賄賂。

明朝的鹽引制度是“綱鹽制”,即持有鹽引的商人按地區分爲10個綱,每綱鹽引爲20萬引,每引折鹽300斤,或銀六錢四釐,稱爲“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運輸)銀三兩。

大明紙面上每年鹽產量是6億斤,鹽稅收入本來按照產量來說,每引官府得銀6兩6錢4分,6億斤鹽全部售出後,官府應該收入1328萬兩白銀,但實際上大明最多時只有250萬兩白銀。

是啊、私鹽價格便宜,百姓可不就都跑去買私鹽去了嗎?

“承恩、你幫我寫信!”

只要江南和兩淮的文官勢力不聯合彈劾朱由檢,那麼事情就能夠控制,但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京城內的勳貴會怎麼想?

北方私鹽,實際上大多都和勳貴有關,這種事情、從嘉靖開始,皇帝就已經知道了。

朱由檢一開口,王承恩就在旁邊的桌上拿來了紙張,並親自研墨,隨後等着朱由檢開口。

想到這裡他就牙疼,所以只能不斷地想怎麼改鹽制。

這點人數,連皇城都打不進去,估計就要被朱由檢的七衛一營給蕩平了。

商人將茶運至賣茶地,還需向稅課司按三十取一繳納銷售稅。

朱由檢說這話的時候,王承恩手都在抖。

他們唯一還能用的兵權,或許就是被吃了都不知道還剩多少人的京師三大營。

朱由檢忍不住開口詢問,而王承恩聽到卻不覺得是什麼值得羞恥的事情,直接道:

但是勳貴是皇權的一張牌,可以不用,不能沒有,所以皇帝一直在妥協。

由於大明對於商茶實行均引法,因此戶部將茶引付產茶州縣販賣,凡商人買茶,赴官具報所賣斤重,行茶地區,納錢買引,許向茶戶買茶出境貨賣。

“十幾萬?!”聽到這個數量,朱由檢後槽牙都差點咬碎了。

對於他來說、與其被那些貪官污吏吃,還不如他自己吃。

“那我就告辭了。”得到答案,王安起身就走。

感情在大明正規買鹽賣鹽是賠本買賣啊,那些合理販鹽的網文怕不是看的地攤文學。

想到這裡、朱由檢手又癢癢了,而王承恩卻頭皮發麻的提前開口道:

只是這個問題很好解決,私鹽收入他直接交給好皇兄就行了。

“這個……”王承恩是真的不敢說,而朱由檢則是自顧自道:“幾萬引還是能給的吧……”

【希望哥哥在明年開春,我掃平了薊鎮和順天府的衛所後,能對我在海邊做些小生意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算出這個數據,朱由檢簡直想吐血。

由於眼下剛過了午時,因此王安沒有耽擱,直接坐上了馬車,向英國公府趕去。

至於抓他做童工的人是誰,他沒說,但估計好皇兄一看到這封信,就知道朱由檢在暗戳戳的指他。

【另外、近來我口渴的不行,希望哥哥能給我發一萬引商茶引,弟弟會老實交稅的……】

他拿着這信對王安和魏忠賢、客氏揮舞道:“你們看看,我這弟弟真是什麼都敢要!”

“另外、朝廷沒有銀子了,五殿下準備弄私鹽來補貼內帑。”

加上他們手下的人,恐怕上千萬畝軍屯田都被侵佔了一個乾淨。

朱由檢手裡御馬監南場的一千二百茶引,只需要交課稅三百六十兩,就能買到一萬兩千斤芽茶。

“萬歲……”王安作爲朱由檢的人,首先開口道:

不過他還是起身對朱由校道:“萬歲、英國公那邊……”

當王安一開口,朱由校便輕微頷首應和了起來。

王安也清楚,因此對張維賢道:

“我就不瞞你了,五殿下已經在昌平練兵五萬有餘,沒有虛額……”

這換算下來,一年收入……六萬兩!

在沿海選十塊好低,圈上幾萬畝好地來弄私鹽,哪怕只有夏季,以及晴朗天氣能曬鹽,他也能穩定搞出一兩億斤鹽。

上千萬畝軍屯田中,哪怕再少,在京的勳貴也最少侵吞了三四百萬畝軍屯田。

“是嗎……”朱由校頗有深意的呢喃了一聲,過了數秒後看向了自己手中的信。

“回萬歲……”魏忠賢獻媚的笑道:

“那孫傳庭不愧是五殿下舉薦的人,到畢節不過半個多月,就已經把畢節衛中七星關所的軍屯田清查,並且招募了數千兵馬。”

畢竟在朱由檢之前,亂搞鹽引,亂搞私鹽的藩王不是沒有,相反是很多。

“嗯、你去說一說吧,包括和他說一下,順天府和永平府的衛所裁撤一事。”

【只要事情能成,我保證每年給哥哥的內帑交兩百萬兩銀子!】

說着、朱由校看向王安道:

“告訴戶部,再發茶引兩萬給御馬監南場,這茶引的課稅需要正常繳納,不得拖欠。”

“這麼少?那我只要一萬引就行。”朱由檢厚着臉皮開口,又叫王承恩在信的末尾提到了茶引的事情。

“我的意思?”張維賢無奈的笑道:“我又能有什麼意思呢?”

“承恩、你說我要是和皇兄要茶引,他會給多少?”

經營了兩百年的英國公府佔地三十餘畝,哪怕明朝房價不高,但在京城這寸土寸金的地方,還是價值千金。

這十二萬斤芽茶,如果花上關係,直接買最好的那種茶,手一翻就能賣出一萬兩千兩銀子,六十多倍的利潤。

朱由檢只在順天府、永平和天津三地搞私鹽,這是牽扯不到江南和兩淮勢力的做法,他們雖然也會彈劾,但想必力度不大。

三十六衛、二所……

他想了半天,最簡單直接的辦法,還是他也跟着搞私鹽。

如此的話,一個綱只有三十萬兩的收入,十個綱頂多三百萬兩。

這封信已經是昨日寫的了,但朱由校一眼就看出來這是王承恩代筆的。

“此二人都能得如此恩寵,更何況殿下……”

朱由檢撓了撓頭髮,最後開始大吐苦水。

曬鹽成本最低,不過上千斤鹽的成本也不過十幾文,一旦形成規模,朱由檢就能靠賣私鹽起家。

“或許更多也說不定。”王承恩篤定的開口,併爲朱由檢解釋道:

“弘治年間,張皇后的兩位弟弟,建昌伯和壽寧候就經常向孝宗敬皇帝要鹽引,每次不是十萬引,就是二十萬引。

那麼先不提遠的地方、就說近的內喀爾喀、喀喇沁、土默特、鄂爾多斯、察哈爾、科爾沁等六部蒙古,大概就能消化兩百萬斤鹽。

不過、如果朱由檢拿了一個綱的鹽引,然後專門對蒙古人貿易,以一斤鹽三十文錢賣出去。

“殿下……”聽到這離譜的話,王承恩忍不住道:

“殿下、私茶是賠本生意啊……”

“奴婢遵命……”王承恩都快哭出來了,而朱由檢又對他問道:

“等等!”

“奴婢領命……”聽到這話,王安知道私鹽的事情八成是成了。

可是在皇權面前,沒有兵權的勳貴,就如同待宰的羔羊。

這原因,除了貪官污吏,還有一點就是官鹽定價太高。

全天下的鹽稅加起來才兩百多萬兩,有的時候只有一百多萬。

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之中,哪怕位置再高的人,也是需要一個人拉、一羣人舉的。

朱由檢要順天府和永平府的所有衛所裁撤,那就牽扯了二十幾個衛所,這些衛所,所牽扯的,是數百萬畝耕地……

這麼看來、鹽稅這玩意,還真的不是官員不想收,是按照官鹽價格賣不出去啊……

“萬歲讓我來、是準備問問您的意思……”

總之、這傢伙把自己說的很慘,非常慘,甚至敢說出自己每天只睡兩個時辰的謊話。

不過這樣的問題存在於,容易先搞死官鹽。

哪怕打擊私鹽後,官鹽定價十文一斤,也能收到近六百萬兩的鹽稅啊。

過了數秒、他才無奈一笑道:

朱由檢咬着牙、心裡在肉疼,並將腦中思緒想好了之後,最後試探性對王承恩確認道:

他看向了旁邊的魏忠賢,岔開話題道:

“弟弟派出去畢節衛的孫傳庭,乾的怎麼樣了?”

“罷了、弟弟平日裡不與我要什麼,每次要的東西,都是爲了幫我,私鹽和茶引就給他吧。”

別的不說、單單福王、秦王、蜀王、楚王等等藩王,每年搞私鹽的事情都有人彈劾,但動靜都不大。

一引三百斤鹽,哪怕最低的十萬引都有三千萬斤鹽,按照眼下北直隸一斤鹽五文,那麼十萬引鹽只能賣出十五萬兩。

朱由檢手一擺、王承恩立馬苦着臉道:“真送啊……”

張維賢頭也不擡的就說道:“看你這模樣,顯然不是好事……”

如果市面上沒有私鹽,只有官鹽的話,那麼定價多少還不是朝廷說的算。

茶引每引一百斤,官府按行茶的地區遠近,定上路程限制,經過地方都需要批驗,檢查茶引的數目,和茶葉的重量才能放行。

但想了想好皇兄對自己的縱容,朱由檢一咬牙,還是直接拍手道:“幹了!”

至於茶引的價格,葉茶每引200文,芽茶每引300文,取中值250文,相當於每斤茶徵稅2.5文。

“快、叫人快馬加鞭,送到養心殿給好皇兄。”

想到這裡、朱由校又想到了對北直隸衛所,還有天下衛所清查的事情。

“這臭小子……”

是啊……

“整個天下的商茶引,也不過只有二十幾萬引啊……”

朱由檢想吐血,但很快他又反應過來,似乎在他的記憶裡,除了明朝以外,其他王朝的鹽稅都是財政收入大頭,那麼爲什麼其他王朝能賣出這麼多銀子?

朱由檢反應過來後,立馬就咬牙切齒的說出一句話:“打擊盜版……”

到時候私鹽販子賣五文、他就賣四文,私鹽販子賣四文他就賣三文,總之就是搞死私鹽,然後把控鹽場再提價。

“萬歲知道老國公你忠心耿耿,因此纔會告知你這些事情。”

“只要全大明的百姓都吃我的鹽,哪怕一斤五文,也能年入千萬兩了。”

和鹽一樣,戶部主管全國茶務,確定課額,並設巡察御史以懲辦私茶,設茶課司、茶馬司辦理徵課和買馬,設批驗所驗引檢查真僞。

在門口的小廝見到熟面孔的王安後,連忙叫人去通傳,順帶領着王安向英國公府的花園走去。

要在京勳貴放棄數百萬畝耕地,這是多麼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順天府和永平府、或者說整個北直隸的軍屯田,到底有多少被勳貴侵佔?這是一個無法統計的數量。

一引鹽300斤,交稅六兩六錢四分,等於一斤鹽22文,而天下百姓吃的私鹽才四五文,湖廣一帶十幾文就被百姓罵的不可開交,這也是鹽引沒有辦法實際收上來鹽稅的問題。

沒有可能說、連文官看不起的廢物勳貴都能搞私鹽,而他一個有兵馬、有錦衣衛的王爺搞不起來。

“你確定皇兄會給我這麼多?”

想到這裡、張維賢咬緊了牙關,過了片刻纔開口道:“我勸!”

“另外你派人回信給弟弟,就說私鹽之事,等他什麼時候將順天府和永平府的薊鎮兵馬更換,衛所裁撤,再來問我。”

如今、御馬監南場手中的就是商茶的茶引。

“這兩個人的下場可不太好啊……”聽王承恩說起這兩個傢伙,朱由檢莫名發虛。

“估計用不了多久,就能徹底把畢節衛整頓爲畢節府了。”

“老國公,再多的話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您自己想一想、是要保勳貴,還是保大明。”王安想要張維賢做出抉擇。

“衛所的事情,還有私鹽的事情,薊鎮兵馬的事情,你其實比誰都清楚,即便我說了,也不頂什麼用。”

【因此、臣弟想了一個辦法,既然無法擊敗私鹽,乾脆就加入他們。】

他並沒有不高興,只是在吐槽罷了,這一點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他可清楚,自己殿下每天不睡夠四個時辰根本就不會起牀,有的時候還要賴牀半個時辰。

如果真的按照朱由檢信中所說,由他經營私鹽,隨後每年能交上上百萬兩銀子的話,這件事情並非不可以做。

朱由校明明在埋怨朱由檢,可臉上卻是帶着笑意的。

到了信的末了,朱由檢臉不紅心不跳的直接說道:

【哥哥、眼下這鹽價,私鹽才四五文,官鹽卻要最少二十二文才不會賠本,所以百姓都買私鹽,不買官鹽。】

但眼下、朱由校有了一個好弟弟,一個可以用的人,勳貴成爲了阻礙他的攔路石,那麼就必須把它搬開。

拉的人毫無疑問是那至高無上的皇帝,而舉的那羣人,便是因爲利益聚在一起的人。

商茶每年的稅收入,不過十幾萬兩,而實際上江南一帶的粗茶也能賣出十幾文一斤的價格,好茶甚至可以賣到兩百文。

然後他就能靠這幾萬畝鹽田,實現年收入百萬兩銀子的夢想。

“廢話!”朱由檢皺眉道:“你家殿下我說出去的話,有收回來的說法嗎?”

張維賢對朱由校倆兄弟一點點剝奪勳貴的利益無動於衷數次,眼下已經有一部分勳貴對他不滿了。

【弟弟苦啊,苦的每天夜裡都在哭,哭的不是自己,是哥哥你啊。】

末了、當王承恩寫完信,額頭已經是一片冷汗,而朱由檢則是接過信笑呵呵的看着,似乎這就是發財的寶貝。

沒錯、他跟着搞私鹽,只要他能整頓順天府和永平府的衛所,就可以直接在沿海一帶搞曬鹽。

“對於你們來說,確實不是。”王安微微頷首,隨後道:

“老國公、我也就不遮掩了,萬歲準備讓五殿下裁撤順天府、永平府的衛所兵,更替薊鎮兵馬。”

“私鹽一事、如果真的如五殿下所說,其實也並非不可以。”

到後面,他直接把後世長蘆鹽場給提前搞出來,弄出幾十萬畝鹽田,年產二十幾億斤鹽。

當王安來到花園時,正好見到了坐在涼亭內煮茶看書的張維賢。

面對他的咄咄相逼,張維賢猶豫不決。

這數百萬畝軍屯田,能爲大明交出上百萬石糧食。

幹清宮養心殿內、當朱由校皺着臉看完朱由檢叫王承恩代筆的信時,瞬間被氣到了。

這種事情也不需要他去做,找錦衣衛弄幾個沒有關係的普通人,花些精力就能搞起來。

王承恩幫他寫信的時候,心裡都在煎熬。

商茶行於江南,官茶行於陝西漢中和四川地區,而商茶允許商人買茶引販賣,官茶卻是地方買馬需要。

聽說過勳貴和藩王搞鹽引的,但這搞私鹽還告訴皇帝的做法,自家殿下還真是千古第一人。

“我知道。”朱由檢白了他一眼,隨後上前笑呵呵道:

由於年齡相仿,加上張維賢也是當初支持朱常洛的勳貴之一,因此王安來到後便坐在了他的對面。

他先是說御馬監怎麼怎麼艱難,又說南場還沒有丈量好田地,最後說如果七衛一營調往薊鎮,那麼新招募兵馬又如何如何。

勳貴不一定是保皇黨,也有可能是吸血最厲害的那一批。

王承恩回頭,還以爲是自家殿下後悔了,卻不想他卻笑呵呵道:“那茶引,也給我講講。”

“他還說要搞私鹽,叫我對文官的彈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們說說、有這道理嗎?”

至於王安、他則是繼續說道:“勳貴的力量太過薄弱了,五殿下和萬歲聯手之後,他們的手段你應該是看到了的。”

“昔日不可一世的齊楚浙宣昆五黨都吃了一虧,何況你們呢?”

他吃了還能將賺來的銀子給好皇兄,鹽商和勳貴、文臣吃了,那是在爲大明掘墳。

“或許在外人看來,我張維賢是勳貴之首,但你王安還能不清楚?”

反正到了最後,這整篇信看起來,不知道的還以爲朱由檢被人抓去做了童工。

張維賢的話,王安聽到後沉默不語。

朱由校頗帶深意的看了一眼王安,王安也明白他所說的深意,便微微行禮後,退出了養心殿。

一句話說出、張維賢的想要拿茶杯的動作一頓,顯然被這個消息驚住了,但很快就恢復了鎮定。

“是……”王承恩哭喪着臉,只能爲朱由檢解釋了起來。

“但這是在爲難我啊……”張維賢放下了手中的茶杯,長嘆一口氣。

但大明規定每引鹽需要繳納六兩六錢四分,十萬引,朱由檢就需要交出六十六萬四千兩。

但眼下大明的鹽引,平均下來一斤鹽是二十二文,而私鹽才五六文,貴的地方十幾文,傻子纔去買官鹽。

“京營的人馬能有多少?你們還有多少牌可以打?”

“若是殿下要鹽引,以萬歲對殿下的態度來看,恐怕能要十幾萬引……”

明朝的茶分商茶和官茶,以茶易馬爲官茶,放出茶引並收課稅的是商茶。

不過、如果官鹽的鹽稅價格能降下來,朱由檢倒是可以在這裡面操作。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王承恩道:

“承恩、你說我要是和皇兄要鹽引,皇兄能給我多少?”

看着他的背影,張維賢只能擺手叫來了府內掌事,對他交代道:

“告訴在京所有勳貴家主,叫他們來府內正廳議事……”

“是”聞言、掌事退了下去,開始去通知各府的勳貴。

望着掌事的背影,張維賢長嘆一口氣道:

“萬歲、您難道就真的以爲,練兵那麼容易嗎?他們不會相信的,您也被五殿下矇騙了……”

一點還有一章

(本章完)

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620章 國債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81章 天賦異稟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150章 大小曹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121章 備戰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36章 出塞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98章 黨爭再起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93章 大仇得報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33章 客氏惱怒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32章 百般無奈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
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620章 國債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81章 天賦異稟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150章 大小曹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121章 備戰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36章 出塞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98章 黨爭再起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93章 大仇得報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33章 客氏惱怒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32章 百般無奈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