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罷黜百官

第238章 罷黜百官

“渾……啪!”

“入班——”

天啓四年八月十七,伴隨着鴻臚寺卿的唱聲,大明闊別已久的常朝再度召開。

皇極殿內,烏壓壓的二百餘位五品以上官員入班,相較於幾年前,可謂減少了太多。

這樣的一切,自然是因爲吏部尚書趙南星。

無可否認,趙南星確實知道“冗員”對於大明的危害,而他也在一直強調裁撤多餘官員,並且一直在這麼幹。

天啓元年,大明文官增長至二萬有餘,武官增長至九萬有餘。

三年半的時間,武官在朱由檢革除衛所、九邊後,數量降到四萬三千多人,而文官在趙南星的裁撤,考功下,數量降回到了萬曆十年的一萬六千人。

文武官員的數量降低,卻絲毫沒有影響大明的行政效率,反而提高了不少,這也是爲什麼朱由校一直沒有動東林黨的緣故。

原因很簡單、趙南星這羣人確實很有能力。

但畢竟是自家弟弟開口……

“地方按察使選拔州縣官員時,過於隨便,升降過速,且不考察官員的才幹品行,而根據選官者的自身利益來推舉,以致地方官員貪墨橫行,民生凋敝,此爲“州縣之害”

“東林那邊,若是有把柄,最好把把柄都交給崔呈秀。”

他並沒有生自家弟弟的氣,他生氣的是東林黨明明有不少有實力和能力的文官,卻要爲了那羣沒有能力的言官蹚渾水的舉動。

只是到了現在這個時候,文官數量已經無法降低,而黨爭也開始劇烈的爆發,東林黨也該被收拾了。

偌大的皇極殿內,安靜的只剩下了朱由校查閱奏疏的聲音,過了許久後,在羣臣忐忑不安的心情中,朱由校放下了最後一份奏疏,隨後開口道:

“您桌案上的,可都是爲禍百姓,禍害家國的奸佞之輩,如果這樣的人不除,大明朝如何能夠中興?”

同時、朱由校也上了步輦,並臉色陰沉的向着幹清宮趕去。

一個“黨同伐異”就註定了朱由校不可能用它們。

朝中的事情說完了,朱由校也開始關心外朝的事情了。

“是……”魏忠賢和客氏分別應下,而朱由校也起身走出了偏殿。

“戰事應該在臘月或者正月打響……”

可眼下、趙南星送上來的這些奏疏名錄,所指的人名幾乎是閹黨的所有骨幹。

他雖然手段不行,但察言觀色的本領卻是一流的,在看到皇帝見到齊王的奏疏後而臉色不好看,他也沒有自作聰明的去挑撥離間,而是等待一個人的開口。

他在確認,確認崔應元沒有被東林策反。

“先帝繼位之時,老臣已經六十有九,對徵召辭不就職。”

“殿下沒說,臣的行爲都是在曹秉筆和王秉筆的指示下進行的,以往的舉動也是殿下指示二位,由二位或者陸指揮使轉達。”

當他們走出幹清宮,走到其他奴婢十幾步開外,魏忠賢才開口道:

魏忠賢也命人將司禮監的奏疏一份份的放到了偏殿的龍案上。

於是、當他走上二樓見到朱由校的時候,已經十分平靜,老實作揖道:“參見萬歲……”

“鐺——”

“是……”

“即,我朝官員爲謀求官職,而相互詆譭,不務實而務虛,此爲“幹進之害””

只是當百官起身後,東林一系官員瞬間站了出來:

“臣李騰芳,彈劾提督操江右僉都御史劉志選貪墨軍餉。”

“萬曆十二年、朝廷起用臣擔任文選員外郎,當時臣曾經闡述天下“四大害”

總不能,真的讓朱由校用武力干涉朝堂吧?

他臉色不變的看完了奏疏,隨後合上。

朱由校已經看過朱由檢的奏疏,自然知道朱由檢想這麼做是要收拾齊楚浙宣昆五黨的實權派,但他還是詢問了崔應元。

這個時候、魏忠賢也隱晦示意客氏出來,而客氏見狀也跟着走了出來。

至於東林那邊,被抓入詔獄的東林言官也全部解決,但朱由檢希望朱由校能留楊漣一命……

言官早就該改制了,這點朱由校想做很久了。

一盞茶後,所有奏疏和笏板收集到了朱由校的面前,而朱由校也慢慢的閱覽了起來。

東林之中是有能臣的,只不過庸碌之臣多過了能臣。

朱由校看的明白,這也是歷史上他爲什麼對崇禎說“忠賢可用”的話。

但眼下除了自家弟弟外,所有人都在阻止他革新文官。

即便他們兩個能鎮住下面的武將和軍頭,但他們之後呢?

如果他全都批准了,那麼閹黨自此就會跌入谷底,朝廷局勢將會變成“東林黨—齊王黨—閹黨”的局勢。

天下士子數以百萬,識字者幾近千萬,一批官員倒下,還有會另一批登臺,他從不擔心沒有人可以用。

當鴻臚寺卿再度唱聲,身爲皇帝的朱由校也走出屏風,坐上了龍椅。

說實在的、楊漣這種人,他並不願意留下來,他需要的是旁人不敢再忤逆他,而總喜歡直諫的楊漣與他的想法相悖。

“臣孫居相……”

“傳崔應元、李若璉去內官監船廠……”

朱由校開口了,他讓魏忠賢叫人把所有奏疏、笏板呈上來,而此刻的魏忠賢心裡忐忑,腳步發虛,但依舊示意左右太監去收集。

“我告訴你,陛下和齊王的事情,誰都別摻和,誰摻和誰倒黴。”

“萬歲……”趙南星直視朱由校的眼睛,再度上前一步道:

“直到萬歲您再三催促,臣才以七旬高齡再度出仕,想爲萬歲革除天下弊病。”

朱由檢所送來的奏疏內容很簡單,那就是趁着這個機會把閹黨之中的齊楚浙宣昆官員給解決,而緊密依附魏忠賢的官員則是可以留下。

“上朝……”

WWW ▪Tтkд n ▪C ○

“但疏中所抨擊的官員全都被當朝達官所庇護,於是臣幾乎被貶,最終因病回家。”

“荒謬!”

“神宗皇帝見狀,提拔臣爲戶部主事,參與“一條鞭法”行政。”

東林一旦再度勢大,齊王黨和閹黨便難以支撐。

趙南星的話說完,皇極殿內靜的連滴水聲都能聽得一清二楚,作爲內閣首輔的葉向高更是腦中飛速運作,想要化解這一局面。

“奴婢參見萬歲……”客氏看到了魏忠賢的舉動,隨後立馬陪笑行禮,又緊接着說道:

至於他暗歎的同時,忽的也回憶起了今日東林黨手握的證據和自家弟弟奏疏送來的時間。

“臣魏大中、彈劾副都御使李夔龍收受賄賂,縱容江南私鹽。”

“南洋之事已經在籌備,殿下已經命廣東、福建、浙江三地所有軍屯田秋收的糧秣和銀錢都運往琉球府。”

“是……”崔應元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答,而朱由校聽到後,臉上也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南洋之事和復套之事如何了……”

“着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會審遭受彈劾的官員,此外詔獄之中的言官無論官職大小,通通流放雲南!”

шωш ⊕Tтkan ⊕¢O

忽的、寂靜的朝堂被一個人的出現給打破,衆人聞聲看去,赫然是不怎麼在外廷遊走的王承恩。

朱由校一席話說完,便站起身來,不給趙南星反駁的機會,轉身便離開。

“臣饒伸……”

王承恩走上了高臺,雙手呈上了一份奏疏,小聲道:“殿下派快馬送來的……”

“之後,由於朝中“冗員”嚴重,臣被神宗皇帝再次起用,擔任考功郎中,並在萬曆二十一年組織了癸巳京察,爲朝廷剔除了一批只知道貪污受賄的官員,而臣也被當朝達官彈劾,被削職爲民。”

這跨越半個世紀的一家獨大,所導致的就是大明朝越來越內斂,直到嘉靖破壞了泛江南文臣的團結才宣告結束。

面對羣臣的目光,朱由校的大腦也在飛速運轉。

“說吧、東林手持諸多臣工把柄一事,是不是弟弟讓你做的……”朱由校低垂着眼簾,俯視半跪地上的崔應元。

執掌兵權的武將也會逐漸的不把中樞放在眼裡,因爲在他們看來,只要有兵權,就可以隨意的打殺文臣。

“……”回憶着奏疏中自家弟弟的懇求,朱由校想了數秒。

僅僅十幾名言官的被捕和流放,完全不能對東林形成打擊,東林必須也消失一些實權派,才能將它們的勢力也控制下來,恢復三方平衡。

一路上、魏忠賢眼觀鼻、鼻觀心,不敢開口。

不管是什麼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他都在心中做足了準備和回答,而當他抵達船廠的時候,最後一個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答案也被他補全。

“朝中諸如崔呈秀、田吉、閻鳴泰、劉詔、薛貞、吳淳夫、曹欽程,李承祚,田爾耕、楊寰、孫雲鶴,甚至連內閣閣臣魏廣微、馮銓等人都有不檢之舉!”

不過、當奏疏才處理了三四份的時候,朱由校卻不耐煩的把奏疏放下,隨後對魏忠賢和客氏道:

“忠賢伱來處理,客巴巴讓人在內官監船廠準備木料。”

“說說南洋和復套的事情……”朱由校手裡拿着一塊適合雕刻的木料,手中不斷雕刻木料,而面對他的詢問,李若璉則是下意識便回答道:

“趙南星,以吏部之見,這些事情是否屬實?”

等他們返回偏殿的時候,朱由校已經在處理奏疏了,看來是將心裡不舒服的情緒都自我排解了。

“嗯……”聽到是自家弟弟叫人送來的,朱由校接過了奏疏,隨後當着羣臣的面打開。

接到傳喚的他,第一反應便是心虛,隨後才接下口諭,奉命前往船廠。

“當時、臣勸諫神宗皇帝,此這四害不除,朝廷就不可能得到治理,而奏疏出來後,朝中大臣都認爲臣說的對。”

他如果貶謫了閹黨骨幹,東林會瞬間勢大,隨後在一年內拉起一股對抗皇權的勢力。

當步輦到達船廠的時候,昔日繁華的船廠在朱由校失去了一段時間興趣後變得人去樓空,只剩下了百餘名工匠在這裡製造傢俱。

如趙南星這種人,如果能活到崇禎年間,以崇禎年間朝中的那羣臭魚爛蝦,根本就不夠他收拾。

一年、在這個時間裡,眼下是一個很關鍵的節骨眼。

趙南星明白東林眼下的困境,他也並沒有怨恨皇帝和齊王用這樣的手段收拾一些依附東林的庸碌之輩。

朱由校不想殺東林,他想要的是東林和齊王黨、閹黨相互制衡。

“滑天下之大稽!”

“臣陳於廷,彈劾太僕寺署事御史樑夢環、太僕寺署事御史倪文煥二人放縱胥吏貪墨厘金、馬價銀……”

“呈上來……”

“退休官員的權力甚至大過知府、縣令,縱容家丁橫行鄉里,無所顧忌,而敢於制裁家丁的官員卻難獲升遷,此爲“鄉官之害””

閹黨搜刮一千萬兩,交給皇帝一百萬兩,自己獨吞九百萬兩,而東林也只是那意志堅定的數十人清廉,剩下數百名官員與閹黨並沒有區別。

他心痛東林有能力的官員總是愛黨爭不假,但這不代表他沒辦法離開這羣人。

“大漢將軍何在?將犯事官員押往刑部大牢!”

對此、崔應元頓了頓,隨後纔開口道:“萬歲、這些事情只有北鎮撫司才知道……”

鴻臚寺卿擊鐘,百官推金山倒玉柱的跪下行禮,隨後在朱由校的“平身”中起身。

步輦在這樣的等待中來到幹清宮門,淨軍打開宮門,步輦被擡着進入幹清宮內,跨過長長的宮道,最後在幹清殿內放下。

朝堂之上,從沒有一家獨大的時候,大明一朝,一家獨大的局面只有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前期。

以後世的角度來看,閹黨利用朱由校的庇護而爲非作歹,所謂的崔呈秀等人徵收比曾經鹽課多兩倍的鹽稅,實際上也是在搜刮民脂民膏。

聽聞這話的趙南星見到朱由校的舉動,也知道皇帝是在打壓三黨,於是壓着怒氣喊道:

崔應元很聰明,沒有選擇欺瞞朱由校,而朱由校見狀則是眯了眯眼睛,判斷着崔應元的話,隨後纔開口道:

“太子和長公主已經入睡了,萬歲還是在偏殿處理奏疏吧。”

七十三歲白髮蒼蒼的趙南星說起了自己曾經的往事,眼中流露出一絲回憶,但很快回憶化爲堅決道:

魏忠賢不會背叛他,朱由校知道,但是他也知道魏忠賢實際上沒有操控閹黨的能力。

過了一盞茶的時間,腳步聲出現,李若璉也上了二樓,並行禮道:“萬歲……”

“萬歲似乎是看到了齊王的奏疏後,臉色纔有些不好看的,你倒是可以去問問發生了什麼事……”

趙南星想得很簡單,他想把庸碌貪腐之輩全部剔除,但他沒有想過剔除了這羣人後,皇帝在朝堂就沒有制衡東林黨的東西了。

“臣領命……”聽到皇帝的話,崔應元知道,皇帝是想讓東林也遭受重創。

閹黨和東林哪個好?真要在茅坑裡找金子,那隻能選出一個不怎麼臭的東林,這點朱由校是明白的。

這個由頭不能開,這也是朱由校和朱由檢爲什麼手執大軍,卻沒有用最簡單、暴力的手段來摧毀文官系統的原因。

趙南星開口,大漢將軍卻並未動彈,直到王承恩開口讓他們動手,他們才整齊劃一的走進了殿內,將遭受彈劾的官員紛紛“請”去了刑部的大牢。

“回萬歲,屬實……不僅屬實,還有所遺漏。”趙南星站出一步,作揖的同時隆聲道:

“鐺——”

“靜……”

在他說出“去內官監船廠”後,步輦太監們紛紛伺候他上了步輦,隨後朱由校便前往了能讓他心靜下來的船廠。

朱由校掃了一眼,便帶人上了二樓,而與此同時崔應元也接到了朱由校的傳喚。

“我問?”客氏白了魏忠賢一眼,隨後道:

“你這老閹貨,讓我去問萬歲和齊王的事情,不是讓我去被呵斥嗎?”

只是看着這一份份奏疏,朱由校沒有處理的意思,只是看着它們,眉頭微皺的發呆。

因爲在趙南星的口中,不僅僅牽扯了眼下的閹黨和曾經的齊楚浙宣昆五黨,還牽扯了大量的齊王黨。

一時間、十數位東林骨幹紛紛站了出來,手持笏板,將自己需要彈劾的人以及對方的罪狀說出。

“臣袁化中、彈劾南京吏部尚書範濟世選材用親……”

“……”趙南星的話說出、皇極殿內安靜的只剩下了呼吸聲,而朱由校的眉頭則是隨着趙南星的話越皺越緊。

他說的這些,並不是像百官所想的逼宮,而是在像朱由校表示,如果他再這樣下去,那他這位老臣,真的再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

當東林骨幹上疏直言,以往還十分淡定的閹黨羣臣紛紛就鬧騰了起來,皇極殿內也吵吵鬧鬧,如菜市口一般。

不過在露出表情後,他向前稍微探出一些身子,追問道:

“弟弟有沒有說過,爲什麼要這麼做?”

因此、朱由校和朱由檢只能用燕山學府的學子來溫水煮青蛙,而眼下距離第一批燕山學子畢業,只剩下一年了。

“莫不是風聞奏事癡呆了乎?”

“萬歲萬歲萬萬歲……”

“嗯……”聽到自家兒女的消息,朱由校的臉色好了不少,轉身走入了養心殿旁邊的偏殿。

別看閹黨眼下很聽魏忠賢的話,但一旦牽扯到了利益,魏忠賢也隨時有可能會被他們所拋棄。

但既然明白、爲什麼他還要對東林下手?

這不僅僅是聽了朱由檢的觀點就能解釋的,實際的原因是東林雖然能用,但架不住他噁心。

“奸邪小人詆譭忠臣,以致正臣辭職,奸佞得志,此爲“傾危之害”

只可惜崇禎不明白,以爲殺了魏忠賢和閹黨骨幹就能瓦解閹黨,卻不知這給了齊楚浙宣昆五黨改頭換面的機會。

對此、坐在步輦上的朱由校只能深呼吸幾口氣,隨後在心底暗歎道:“一年、再等一年……”

羣臣都好奇奏疏的內容,至於是誰送過來的?雖然他們沒有聽到,但誰都知道王承恩是誰的人。

這個頭一旦開啓,那麼唐朝中後期的局面就是大明的未來。

只是在徒步前往的一路上,他的大腦在飛速運作,不斷地在想皇帝召見自己是因爲什麼。

“臣鄭三俊……”

這個時候、在朱由校看不到的背影中,魏忠賢隱晦的用脣語說了兩個字:“齊王”

說罷、客氏搖晃柳腰轉身離開,而魏忠賢見狀,嘖嘖兩聲之後便跟了上去。

朱由校也起身跨過步輦,向養心殿走去,只是當他進入養心殿的時候,客氏剛好從裡面走了出來。

一同聯想下,他很快就有了決斷和猜想。

“嗯……”朱由校沒有說什麼,只是應了一聲,等待李若璉的到來。

雖然東林在京官員大部分都有能力,但朱由校根本不在乎東林官員的能力。

朱由校輕飄飄一句話,便想要把事情揭過,而趙南星也知道皇帝會這麼做,因此不惜站出來說道:

“萬歲、臣自萬曆二年爲官以來勤於分內公務,爲朝廷培養人才,治理太平。”

只可惜、這樣的人大多都被齊楚浙宣昆五黨藉助魏忠賢的手給收拾了,只剩下一羣只會黨同伐異的東林庸碌之徒和寥寥數十名不得權的後起之輩。

趙南星的舉動,讓所有人屏住了呼吸,他們都知道,趙南星是在逼迫朱由校做決定,但也都知道趙南星說的話都是實話。

他如果貶謫了東林骨幹,閹黨也會勢大,隨後從一條聽話的家犬,變成一條護食的惡犬。

“萬歲……”

“至於河套……陝西、山西五個塞口的十一萬六千大軍已經開始招募民夫,按照眼下的進度,應該在秋收結束後纔會有大量民夫參軍。”

“此事、交由刑部調查吧……”

鴻臚寺卿擊鐘唱聲,而聽到鐘聲的百官也紛紛閉上了嘴,只是他們的餘光依舊看着左右,耳朵則是等待着皇帝的開口。

朱由校對旁邊的隨身太監開口,而對方也老實應下,並派人去傳喚崔應元和李若璉。

“不出意外,應該在十月初便大軍啓程,收復南洋。”

“嗯……知道了。”朱由校聽完李若璉的話,手一擺,示意他們退下。

不過在李若璉和崔應元起身準備離開的時候,朱由校又補充了一句:

“轉告弟弟、若是銀錢不夠,便來求求朕……”

話音說到後面,朱由校帶着幾絲笑意,而李若璉也崔應元聽到後,也舒展了一口氣,應下後便轉身離去……

四點還有一更

(本章完)

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91章 狠辣遷移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609章 秋風起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523章 荊棘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620章 國債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40章 海運之爭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37章 浙兵戚金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30章 兄弟和睦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490章 師徒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604章 以身作則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56章 盡是空餉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591章 狠辣遷移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
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91章 狠辣遷移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609章 秋風起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523章 荊棘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620章 國債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40章 海運之爭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37章 浙兵戚金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30章 兄弟和睦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490章 師徒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604章 以身作則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56章 盡是空餉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591章 狠辣遷移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