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黨爭再起

第98章 黨爭再起

朱由校的聖旨下達了,速度之快、叫內閣猝不及防。

“唉、多事之秋啊……”

文華殿內、當內閣首輔方從哲接到聖旨的時候就知道了風暴降臨。

果然、還沒等他和孫如遊商量、文華殿內的東林黨官員就彈冠相慶的聚集到了一起,毫不避諱。

從連續的幾道聖旨,不難看出、這次皇帝的意思是京察主要針對江南和浙江,其次牽連山東。

因此、作爲楚黨的官員,雖然名義上和浙黨是聯盟,但卻是一副看戲的模樣,而浙黨官員全部緊皺眉頭。

齊黨官員中、年過六旬的右僉都御史亓詩教則是一臉愁容。

亓詩教作爲浙黨方從哲的門生,加上齊黨魁首,這次東林黨京察,必然不可能放過他。

他還在爲此擔憂,而旁邊的齊黨官員也愁容滿滿。

唯一高興的、只有以內閣次輔劉一燝爲首的東林黨官員們。

南直隸作爲賦稅大省,常年佔據大明四分之一的賦稅,每年交糧六百萬石,其中僅僅蘇州一地便上交近兩百萬石,幾乎佔據大明十一之一的田賦。

“當是如此!”

“說得容易、可真的如此嗎?”忽的、昆黨的顧天峻開口,表情平淡道:

“萬歲要提前京察,並且着重對南直隸出手,原因是什麼?”

浙黨和清流黨的鬥爭間,東林黨迅速壯大,從而引起了浙黨的注意。

“這麼多人,難怪萬歲會生氣……”

如此一來、以六人爲首、一個覆蓋了大明官場五成官員的巨大聯盟便展露了出來。

便是自己的嫡系,有的時候也會因爲一件小事,給上司惹出大麻煩。

事不關己的楚黨魁首官應震也冷哼道:

他震驚之餘,更是對導致這件事情發生的齊黨和浙黨深惡痛絕。

京察之事、必然不能改、而東林黨,也決然不能掌權。

孫如遊的話,讓百官心中一凜。

這樣的舉動、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不管時代再怎麼變化,永遠都不會缺少投機者,而投機者的本性,本就是貪婪成性。

不過怎麼應對京察這種事情,必然不會在文華殿討論,他們應該只討論了一個時間和地點,隨後所有人都走了出來。

東林黨御史袁可立更是觸怒浙黨黨首的首輔沈一貫,而沈一貫則是慫恿萬曆皇帝將袁可立直接罷免。

不過事情談到了這裡、各黨算是統一了針對皇帝和東林黨的態度。

因此、看到自己把人團結的差不多之後,劉一燝就放下了心,隨後就聽到了急促的腳步聲。

不過,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還是趙南星。

只有下面的人託的足夠穩,上面人的位置才能更穩。

這樣的做法、讓人心寒,但是卻最有效、最直接。

如果說前面的還能糊弄過去,那麼眼下就是必須該割肉的時候了。

“我等還好說,可大部分人對京察修改一事意見不同,難以統一。”御史袁化中皺眉開口,而這一點也說出了東林黨內部的問題。

“沒錯!”昆黨顧天峻、宣黨湯賓尹紛紛附和,只有齊黨的亓詩教猶豫不決。

如果不是東林黨,楚黨最應該掐死的就是浙黨,因此楚黨和浙黨在小事情上經常相互彈劾,只有面對東林纔會一致對外。

“萬曆六年,淮安府戶一十萬九千二百五,口九十萬六千三十三。”

劉一燝見狀、便繼續對四下的東林官員交代道:

“京察修改一事,明日常朝必然會被提出來,到時候諸多黨派必然羣起而攻,明日上殿常朝的官員,都要早早準備。”

這種長年積攢下來,就成了一筆不小的數目,楚黨心裡更是氣的冒火。

加上組織鬆散,因此很多時候東林黨自己內部都能吵起來。

至於離開的所有官員,他們則是紛紛前往了孫如遊在京城的府邸。

漆黑的順天府京師中,街道上五城兵馬司的兵役巡邏着,更夫也時不時敲打銅鑼。

當時的東林黨實力還很弱下,但這次京察他們幾乎是主要彈劾力量,齊楚浙三黨都被彈劾結援同黨,大批的大臣被罷免,均被斥黜。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而眼下劉一燝的話說出來後,立馬得到了所有東林黨人的推崇。

“不是我等咄咄逼人,我看應該是爾等咄咄逼人。”官應震道:

“田賦加派,已經讓天下百姓難以承受,必須把田賦的加派,分攤到雜項上!”

畢竟袁可立一手建立了東江鎮、遼南防線,並且在他執掌山東、遼事的時候,可以說固若金湯。

“沒錯!”

楚黨的官應震,身邊依附着川黨,而川黨和楚黨、以及河南的鄉黨都是主要耕種糧食的地方。

至於死去的那幾十萬人?他們算是人嗎?不過是一筆劃過之後的孤魂野鬼罷了,就好像大明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羣人。

“到底死了多少人,稍微計算一下便知……”

湯賓尹一席話,讓整個正廳都沸騰了起來,餓死十四萬人的人禍,這種程度的禍事,難怪皇帝會生氣。

劉一燝說完,頓時四周就一羣東林官員附和了起來,不過在這其中,究竟有幾個人能像左光斗、楊漣、劉一燝、高攀龍等人一樣爲民着想的,就未曾可知了。

望着正廳的衆人,孫如遊知道所有的討論,不過是六個魁首的討論罷了,因此便看向了其餘五人道:

“若是讓劉一燝等人成了京察之事,恐怕在座諸位、能在朝堂者十不存一。”

所以當初熊廷弼被彈劾時,他也默默出了一份力,而淮北的事情、鳳陽等地的官員早就告訴他了。

二人的談話、便充分表現了職場、官場的一種無奈。

雖然他也是在南直隸出身的官員,但他也知道、如果大明朝亡了,他們的一切都會失去。

孫如遊沉默數秒後、緩緩開口,而這一開口便讓所有人的心懸了起來。

“如數上交?”官應震譏諷道。

“景文、我們該如何?”

這時期朝廷的黨爭形成南黨和北黨之爭,互相攻擊,京畿道御史徐兆魁說:“東林所至,傾動一時,能使南北交攻,角勝黨附”。

“一千四百六十四人?不止吧……”湯賓尹譏諷道:

“我看十四萬人還差不多!”

距離丁巳京察不過三年時間,東林黨想報仇的心理有多麼強烈,三黨官員經過座談後已經十分清楚。

官應震和顧天峻連人的話,冒頭直指浙黨,而原因更是簡單。

“掃除他們,才能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說白了上面的人能坐上位置,除了個人能力,還有就是下面人的襯托。

“眼下耽誤之急、是先把京察之事落實,只要京察之事落實,便可以用江南的事情大做文章。”

“駁回?商量?”顧天峻冷笑道:

“難道孫閣臣不知道這次淮北的事情是誰惹出來的?”

“哼!”聞言、湯賓尹雖然心中憤怒,但是也沒有辦法。

想到這裡,孫如遊只覺得十分疲憊,猶豫着看向了方從哲後,見對方也點頭後,才道:

“誰惹出來的,就由誰自己擦吧……”忽的、宣黨湯賓尹也開口了,矛頭直指浙黨和齊黨。

袁化中提出的話、可以說是東林派系官員致命的一點,而他們之後被魏忠賢手下齊楚浙三黨所組成閹黨攻破的原因,也是因爲這一點。

東林黨的京察主張,在座大部分人都是見過的。

“饑荒能解決,但是屍首呢?淮北大飢到底死了多少人?他們敢告訴你們嗎?”宣黨湯賓尹大聲質問。

東林黨掌權,他們就沒有活路了!

“必須馬上派人前往南直隸,必須弄清楚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不然我們只有束手被擒的結果。”孫如遊緊張道:

“只有瞭解了事情,知道事情的關係,才能應對東林的反擊。”

“雖爲同盟,但是有些事情,有些人做的並不地道。”

至於其他幾人,則是在萬曆朝時著名的清廉官員。

大明賦稅、主要是徵收田賦,其次是雜項。

“宣黨和昆黨來人了。”

“這次淮北大飢,我們已經詢問了,淮北大飢罪在徐州知府和淮安知府。”

顧天峻問出了關鍵的問題,這個時候宣黨的官員和浙黨、齊黨的官員有些露怯了。

哪怕到了後世的職場中,中層做出一些事情,上層也不一定能清楚瞭解全部。

但浙黨不僅不交,還庇護下面的小鄉黨,這麼一來昆黨就成了唱戲小丑。

但是浙黨官員總是扣下兩省的賦稅,牟利之後再運往北方。

在他們徹夜長談的時候,其他各種鄉黨紛紛離開文華殿,最後留在文華殿的,只剩下了無黨無派的官員,以及熱火朝天的東林黨官員。

右側、是齊黨魁首,方從哲弟子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亓詩教。

而此時、類似孫承宗這樣的東林黨人,在東林黨內部人才中,根本排不上號。

“明日早朝、若是文孺能趕來,你好好詢問他,看看能不能抓住這羣鄉黨的把柄!”

“這次我們佔據大義、萬歲和五殿下也站在我們這邊,哪怕意見不同,京察之事也能拍板!”劉一燝緊鎖眉頭道:

最終、在萬曆四十五年的丁巳京察,齊黨亓詩教、周永春,楚黨官應震、吳亮嗣、浙黨姚允文、劉廷元等三黨大肆斥逐東林黨人,至此朋黨之爭,愈演愈烈。

孫如遊知道不能徵雜項,因此寧願田賦多交一分,也就是百分之一,也不願意多交一分雜項。

類似劉一燝這種老臣,背後又是盤踞在鄉野上的鄉紳。

“明歲的可以商量一下,減去四川和湖廣的加派銀。”孫如遊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用明歲的加派銀來讓利,但官應震卻道:

“恐怕那個時候就不做數了吧?”

“聖旨好說,扣押在江南的秋稅和加派銀怎麼說?”楚黨官應震繼續追問,而孫如遊只能道:

“漕糧和漕銀、加派銀會很快押運北上,不過需要一點時間湊齊。”

這就是東林黨最失敗的一個政治政策,黨同伐異……

三人左右,則是楚黨黨首,太常寺少卿官應震,昆黨黨首御史顧天峻,宣黨左春坊左諭德湯賓尹。

國事很重要、但如果宣黨的官員留不下來,那麼又怎麼能處理國事呢?

方從哲走到了孫如遊的旁邊,兩人看着十數步外的劉一燝、以及左光斗等人得意的模樣,眉頭鎖的越來越緊。

“依照他的性格,恐怕眼下已經在回京的路上了。”

“淮安知府彙報,淮安府死於饑荒者、一千四百六十四人……”

尤其是策反劉愛塔,建立遼南防線,可以說牽制了後金極大的精力。

“雜項不可徵,不如這樣、明歲浙江的田賦多交一分,其他各省少交半釐如何?”

“便是其他鄉黨不同意,只要我等堅持,必然可以改變京察的制度,將這羣貪官污吏掃出官場,還大明朗朗盛世!”

“嗯、我清楚。”左光斗長得十分清秀,儘管年近四十五,但一尺美髯留得讓其有些年輕。

這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不過爲了二十幾萬兩,這羣人居然扯皮到如今。

劉一燝瞥見後,便對左光斗道:

“這次的事情,我詢問了內廷,聽聞是五殿下麾下的一名錦衣衛進宮後,才發生的事情。”

因此、眼下必須駁回皇帝修改京察期限的聖旨,更是要在這未來幾年反擊東林黨!

想到這裡、孫如遊繼續道:

“如辛亥京察一樣,只要我等同仇敵愾,必不會讓東林佞臣得逞!”

最後就導致,沒了這羣人的東林黨,徹底成爲了嘴炮大師,崇禎年間只有袁可立、孫承宗、李邦華、徐光啓,倪元璐,範景文等少數能臣。

他回答得十分剛硬,與他的性格一樣。

如楊漣、左光斗等人,背景基本是富農和貧農,而惠世揚、錢謙益、高攀龍等人背後則是盤踞在府縣之中、又是士大夫的士紳。

“我們已經叫他們迅速放糧,很快就能解決當地的饑荒。”

“把他們彈劾下去,我等執掌權柄後,便能叫天下安康。”

“當地的饑民屍體,淮安府的官員已經開始處理了。”孫如遊緊接着繼續道:

“等楊漣南下時,只會看到太平景象,而淮北,也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因爲大飢而死的饑民。”

真的只有這麼點人嗎?

如果只有這麼點人,那麼皇帝爲什麼會發這麼大的脾氣,做出這麼多的調整?

這雖然不算割肉,但一年下來、田賦加其他的賦稅,也會多交二十幾萬兩,算是換取了各黨的支持。

“如此可以。”楚黨官應震點頭,其他黨派魁首也紛紛附和。

“早年方從哲爲首輔,用京察來排擠我等有志之士,眼下風水輪流轉,也該到我們懲治他們了!”

官應震很清楚,朝廷缺銀子,四川和湖廣的加派銀近五十萬兩,皇帝是不可能免去的,並且兩地也沒有遭遇什麼兵禍和天災,沒有理由。

能進入正廳內外的,無不是京官七品以上的官員,可見這五大黨派勢力之大。

但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真正的重頭戲在萬曆三十三年。

沈鯉藉機貶謫浙黨官員,而沈一貫乾脆擺爛,直接稱病閉門家居,最後內閣只剩朱賡一人。

諸多坊市中點着燈籠,看上去即便是宵禁,也依舊繁華。

“只要我們堅持,萬歲真的想修改京察年限的話,便直接彈劾方從哲、孫如遊等人。”

“萬歲突然對江南如此嚴厲,必然是江南出了什麼大事。”

一言既出、衆人沉默……

“沒錯!”旁邊的人也附和了起來。

“何必咄咄逼人呢?”孫如遊也被官應震問惱了。

左光斗大氣凌然,而袁化中也道:

孫如遊的反應很快,而方從哲也是如此,他急忙道:

“若是江南出事,那今歲以來,只有淮北大飢值得關注。”

當時、東林黨人楊時喬與左都御史溫純主持乙巳京察,期間爆發了“僞楚王案”,形成浙黨沈一貫與清流黨沈鯉兩大集團的鬥爭。

南薰坊內的一處府邸正廳上,如上朝般、主位端坐七六人,而他們面前則是烏泱泱兩百餘人,一直蔓延到正廳之外還有。

所站立場不同、政見便難以統一。

浙黨魁首、內閣大臣、東閣大學士孫如遊端坐主位六人最中間,他的左側、是內閣首輔方從哲。

昆黨的成立、說白了也是要減輕蘇州大小地主的負擔,而浙黨一直抗稅,這基本就是和昆黨對着幹了。

他當初可是憑藉一己之力,將浙黨攪成了渾水。

當投機成功,他們貪婪地本性就會慢慢釋放,最終比曾經的貪官污吏更貪婪。

這麼一來、只要叫一些鄉紳、士紳放出一部分佃戶,就足夠讓淮北地區在紙面上沒有死人。

“這羣人,恐怕要聯合抗拒萬歲修改京察的旨意。”

倒是這個時候,方從哲和齊黨亓詩教沒有遮遮掩掩,反而大方承認道:

在他看來、這不是天災,這是人禍。

這一刻、似乎所有不是東林黨的其他鄉黨官員,都成了東林黨的敵人。

兩省田賦、每年上繳三百萬石,雜項十幾萬兩,結果運抵南京之後,直接被浙黨扣下,再上繳時只有只有九成了。

因此他只能道:“扣押一事,可以商量,眼下耽誤之急還是先討論如何駁回萬歲聖旨。”

東林黨被持續的壓制,在齊楚浙三黨的打壓下,也形成了黨同伐異的政治風氣。

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淮北的事情有這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被江南的浙黨官員給坑了。

將才能平庸的人推上了檯面,無異於加速一個王朝的坍塌。

只可惜這羣人在歷史上,大部分都被依附魏忠賢,被稱爲閹黨的齊楚浙宣昆各黨迫害致死。

相較於楚黨,昆黨更慘。

由於不是鄉黨、沒有統一的利益,所統一的意見不過是爲了讓大明向更好的方向前進,因此各人的背景不同、政見不同。

並且、因爲這件事情,東林黨將第一次執掌大權,很難說以他們諸多黨派曾經對東林黨的壓迫經歷,東林黨會“反饋”什麼惡果。

可東林黨要執掌京察的事情,卻讓這五大黨派紛紛畏懼,便不難看出、京察到了晚明時期,到底是多麼恐怖的一件利器。

“這怎麼可能?”

而眼下、淮北就給了方從哲、孫如遊兩人上了一課。

四川和湖廣兩地的賦稅,每年是交足的運往江南,再走運河北上京城。

“不過……”說到這裡、劉一燝又道:

“這些鄉黨勢大,以我等必然不可對抗,必然要重新請回趙夢白、顧伯欽、夏正甫、周季侯、袁禮卿等人。”

正因爲這件事情、導致了張居正留下的萬曆新風氣息被破壞,開始走入下坡路。

萬曆二十一年三月的癸巳京察,便是浙黨吏部尚書孫鑨、無黨左都御史李世達、東林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主持的。

劉一燝所說的這幾人,分別是趙南星、顧大章、夏嘉遇、周宗建、袁可立等人。

“我這就去辦!”聽到這話,姚宗文連忙走出了文華殿,而這一幕也被劉一燝看了一個清楚。

左光斗在他們全部走後,忽的開口道:

到了南明,309個東林黨人只剩下了錢謙益等沒有政治手段的人。

他們的這一行爲,讓劉一燝等人紛紛皺眉,而不多時偏殿中走出一人,前往楚黨的人羣中,將楚黨魁首的太常寺少卿官應震叫進了殿內。

只要意見和自己不符,便是禍國禍民的佞臣!

因此、討論到了這裡,所有東林黨的官員都熱火朝天的聊了起來。

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後期的戶籍大多都是抄舊,如果淮安府紙面上有九十萬人口,那麼真實人口很可能突破了兩百萬人。

這其中,恐怕在後世人看來、名氣最大的就是袁可立了。

所有人沸騰之餘,紛紛看向了孫如遊,而孫如遊卻老神在在,冷漠着臉道:

因此、官應震和顧天峻兩人有怨氣纔是對的,這都沒怨氣,豈不是成了死人了?

所以,孫如遊對於兩人的怨氣也理解,但他作爲浙黨士紳和鄉紳、官吏、商賈推舉上來的魁首,不可能會損害浙人的利益。

“抗拒吧!”劉一燝冷哼道:

等於說、浙黨官員吃了楚黨本該交賦稅的一成,最後賦稅不足,楚黨就被迫拖欠賦稅了。

“不會吧……十四萬?”

但在這繁華之下,卻隱藏着足以滅國的危險……

“只要剪除了昆黨和宣黨、之後便能將齊黨、浙黨、楚黨紛紛掃出朝堂!”

所以在萬曆三十九年的辛亥京察間,浙黨、齊黨、楚黨三黨官員策劃傾覆東林,好在被吏部右御郎王圖制止。

“加上萬歲也平調了文孺(楊漣表字),這麼一來、想必這件事情必然由五殿下引起,而文孺必然也知道不少事情。”

他看向門口,只見一羣人烏壓壓的走進了文華殿,瞥了一眼劉一燝他們這羣東林黨後,便走進了方從哲等人的偏殿中。

“眼下要做的,還是想想怎麼駁回萬歲修改京察的聖旨。”

稅賦是定額的,既然蘇州要少交稅賦,那麼別的地方就需要多交。

左光斗沉着氣,而齊黨的亓詩教等人見到宣黨和昆黨來人,也帶人走進了偏殿之中。

事情一談攏,所有人紛紛回了府邸,連夜書寫了各種奏疏,全部是駁回聖旨的奏疏。

奏疏飛如蝗、好似一把把威脅人的利刃,即將在明日的常朝刺出……

明天應該還是兩章六千字,另外每日更新時間是12點,如果更兩章就是12點和1點分別發表。

最後感謝各位大佬的打賞和月票

(本章完)

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87章 一團亂局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48章 狂攬人才第92章 點醒楊漣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163章 齊王黨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76章 浙黨勢大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465章 拂曉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163章 齊王黨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115章 攤牌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
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87章 一團亂局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48章 狂攬人才第92章 點醒楊漣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163章 齊王黨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76章 浙黨勢大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465章 拂曉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163章 齊王黨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115章 攤牌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