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

“留下的人可不多了……”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當朱慈燃在戚武隆的護送下前往忠州時,京城官吏坊內卻有人輕聲開口,讓數人輕輕桌案,示意喝彩。

作爲燕山派留守京城第二號人物的李德茂,面對秦家雙壁薨殂的消息,他卻沒有外面人那麼慌亂。

不僅僅是他,應該說是在他院內的許多燕山官員,他們都沒有那麼慌亂。

十個燕山官員坐在狹窄的會廳左右,所有人都老神在在,誰也沒有開口,而是似乎在等什麼人到來。

只是,瞧着他們嘴角掛起的笑意,顯然、對於秦家雙壁薨殂的消息,他們還是比較高興的。

這倒不是說他們希望秦家雙壁死,畢竟他們也是受忠君愛國的教育長大,對於秦家他們是敬重的,但對於秦家雙壁死後,皇權在軍中威信被削弱,他們是打心底的高興。

皇帝的本錢不多了,齊王的本錢也不多了……

想到這裡,燕山派衆人心裡舒坦了不少。

也在他們舒坦的時候,小院的門被打開,走進來的是穿着一身素色道袍的成德。

【是歲結餘一千九百九十一萬六千四百三十七兩。】

“若是隻是爲了國事,爲何上疏之人不是孫應元、滿桂、戚元功三人,而是黃蜚和各府都督同知呢?”

且不提老一輩的武隆侯秦民屏和石柱侯秦良玉還在,單說秦家二代人物裡還有馬祥麟,那這個家就很難被打散。

“這些基本都是天啓元年以前的老將,他們退出後,空出的位置還會有很多,軍中有沒有值得推舉的人?”

聞言的朱由檢微微頜首,並沒有做出調整。

【是歲,天下戶口之數三千一百二十七萬六千四百三十七戶,口數一億六千七百九十七萬四千三百二十七人。】

原本應該餓死幾千萬人,瘟疫屠殺幾千萬人的局面也沒有出現,因此大明的人口實際一直在增長。

【天下官民田土共九百三十三萬九千三百一十九頃八十三畝,蠲免田土二百三十二萬六千四百頃三十二畝。】

“常平倉的糧都賣的如何了……”

“還有江西的韓景通也不錯……”

“還有七年……”

因此,不管朱慈燃處理的怎麼樣,誰想給他臉色,就得做好守孝三年的準備。

他坐下後,燕山派的這十名官員才稍微坐正,示意自己在聽。

“兩位老將軍鎮着場子,秦家散不了,我們也沒插手,別沒撈到好處,還惹得一身騷。”

他看了看關於關外單于、漠東、北山、東海四省和麓川、交趾、舊港、南州南方四省的耕地和人口情況,十分滿意的點了點頭。

成德的判斷與話述完全沒問題,儘管在許多人看來,秦家雙壁薨殂會引起許多震盪,但對於燕山派這羣正四品以上京官來說,他們很清楚秦家的勢力不會散。

“天啓十年畢業的楊展身長七尺餘,戰術、行軍、後勤、戰略都是同年第一,並且已經是參將了,提拔提拔可以作爲總兵。”

不過規矩放在這裡,他任期半年就是半年,朱由檢也不能徇私舞弊來讓他成爲國朝集鎮功績的魁首。

“調曹文詔任單于總兵,曹變蛟爲上直都督府都督同知,暫領四騎衛。”

或許是因爲長期疲憊,又或者是因爲秦邦屏和秦邦翰兩人的離世,總之在消息傳達京城不久後,朱由檢便染上了風寒。

繁瑣的東西太多,朱由檢略過了許多,只看了一下人口數量和田畝數量,以及收入和支出,最後將目光放到了結餘上。

“是……”王承恩作揖應下,朱由檢也看向了其它的奏疏。

“天啓十四年的王祥也不錯,可以填上參將之位。”

“賣的差不多了,江南還剩三千萬石,北方還有九千萬石。”

【天下共入田賦八千二百三十六萬四千三百石,共入商稅……】

王承恩猶豫着開口詢問,他很清楚“弔唁”只是表面,實際上朱由檢是讓朱慈燃去收攏秦、馬兩氏人心。

爲朱由檢解釋事情緣由的同時,王承恩走到了他自己的桌案,從其中找出了幾本文冊後走回朱由檢身旁,將文冊放在桌案上的同時也說道:

“除了文冊,還有南崑崙和小西洋、齊國、關外四省、南方四省的文冊彙總。”

朱由檢看着總冊紙面上的“結餘”二字,只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疼。

想到距離旱情結束的時間只剩下了七年,朱由檢彷彿重新燃起了鬥志。

大災之年,大明朝不僅沒有被拖垮,反而實現了全年淨收入近兩千萬兩的“壯舉”。

“回殿下,吏部已經準備派他前往泰寧府密陳縣擔任正八品縣丞。”王承恩把翻了翻手中的文牘後說出結果。

大明幾乎佔據了亞洲最好的大部分地方,甚至包括了澳洲。

顯然,孫應元三人和秦邦屏等人有感情,做不出人死就搶位置的事情,但他們做不出,下面的人卻可以做出,因爲他們對秦邦屏等人十分陌生,黃蜚也是同理。

說罷,成德不等衆人開口,便向着院外走去,而李德茂等人見狀也紛紛起身離場。

“這段時間先安穩點,等王府的諸位郡王長大些再說。”

這麼一看,似乎和朱由檢估計的一億五千萬人口很接近了,但問題人口是會增長的。

“按照這樣的速度下去,只要拖拉機的投入不中斷,關外四省自給自足應該就在三年左右。”

西軍和南軍還算好,朱慈燃如果去了北軍和東軍,或者朱由檢統領的上直,那才叫事事皆得看人臉色,哪個人的情緒一旦沒照顧對,恐怕就會讓五軍都督府對皇室更爲不滿。

當然,這是紙面數據,真實情況是今年遭災絕收或減產的田地數量在兩億三千多萬畝,其中經濟作物還佔據了一億三千多萬畝,大明百姓的人均糧食只達到了五百斤左右。

王承恩把最重要的一些文冊給備份留了下來,因爲他知道自家殿下病癒之後會看。

官員父母去世,正常都要守孝三年,戚元功之所以沒有守孝三年,是因爲朱由檢給予了“奪情”。

說到底,齊王府底下的文官武將開始針對皇帝,本來就是從朱慈燃誕生之後纔開始的。

大明的科技水平可能不如第二次工業革命,甚至只達到了十九世紀中期的水平,但論起規模,大明的規模遠超十九世紀中期各國的工業規模。

朱由檢並不覺得秦拱明等人會那麼愚蠢,但他也清楚,朱慈燃這一行,看人臉色是難免的。

“這麼說,天啓十五年畢業的曾英也不錯,雖然年輕,但同年第一不說,上任一年就已經成爲守備,可以觀望一下。”

成德走進來後,與坐在主位右位的李德茂點頭示意,算是打了一個招呼,隨後便坐到了左首位上。

“忠州王和酉陽王薨殂,此乃國之不幸,四川當地的官員,還是得去弔唁一下,畢竟秦家許多子弟比較傾向我們。”

“北地治理魁首?不是國朝今歲魁首?還有人能超過他?”朱由檢很好奇有誰能超過他,王承恩也在他好奇是說道:

“這倒不是超過,而是孫可望只督管鎮安鎮半年,功績只做半,所以纔是北地魁首。”

朱由檢沒給王承恩任何思考的時間,詢問起了孫可望幹得如何。

大明並不缺能打的將領,最少從目前往後二十年來說並不缺。

簡單的資源調配,大明就收穫了這麼多稅收,這其中火車和輪船出了多少力,朱由檢比誰都清楚。

但同樣,只要熬過旱情,以眼下的田地產出,九億多畝耕地全部復產來養大明這兩億人口,那百姓天天吃肉就真的不是問題了。

“河西天啓十三年畢業的米剌印不錯,眼下是參將之位,可以調去任一總兵。”

只要他能在戰場上露臉,哪怕沒有什麼斬獲,下面的將領都能給他軍功,讓他火箭升官。

朱由檢很清楚,大明真正的人口數目還沒有出現在他的眼前。

“堵胤錫是被調往交趾佔婆府皉南縣擔任縣丞。”王承恩翻了翻堵胤錫的文牘,繼而回應朱由檢。

“還是先下放驍騎衛做百戶吧。”

聞言,王承恩作揖迴應道:“是今歲北地治理魁首。”

文牘隔了半個時辰被吏部官員送來,朱由檢對比之後才發現,堵胤錫是全年功績,而孫可望是半年功績。

成德一開口,便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而這個看法也贏得了衆人的拍案。

看似達到了後世七十年代末的人均擁有糧,但如果對比疆域就會令人汗顏。

如果說天啓四年以前,邊塞還面臨着北虜和建虜的威脅,那從天啓六年開始,大明基本都保持着向外開拓,擠壓的戰爭手段,大明境內人口根本沒有遭遇戰亂。

“今歲的常平倉糧還需要加購,在原本各省的糧食缺口上,再加購一億兩千萬石,盡數送往江南常平倉。”

十年的時間能增長多少人口不用多說,對於眼下大明的人口,朱由檢保守估計是在兩億左右。

各都督府都知道變天了,也相繼向五軍都督府舉薦將領,而這些將領的名字也在經過整理後,於十五日擺到了朱由檢的案頭。

“另外,江南和各地秋收後的物價總錄也在這裡。”

如眼下的這種事情,不僅僅在這個狹小的會廳上演,而是分別在顧府、施府分別上演。

“接到了,目前已經抵達平越地界,應該能在二十日內抵達忠州。”

只是,此刻的朱由檢狀態並不算好。

不僅如此,四騎衛和上直十六衛軍都知道李定國,也都見過他,許多將領都還抱過他。

朱由檢詢問起了賦稅的問題,因爲按照時間,今年大明的歲入應該已經彙總交到承運殿了纔對。

從天啓元年的“人均”十四畝到現在的人均五畝半,這不是國力的下降,而是大量隱戶被清查出來後,大明的一個“較爲真實”數據。

拿着手中的奏疏,身披大裘的朱由檢有些難受。

把李定國調去驍騎衛做百戶屬於明降暗升,驍騎衛作爲上直四騎衛,打仗的機會反而是最多的。

只是讓李定國上戰場,這讓從小看着他長大的王承恩有些心疼。

這次派他去,朱由檢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正好他也想看看朱慈燃會以什麼性格、姿態、手段來處理這件事情。

他去上直十六衛軍不會有人針對他,反而還會得到關照。

這麼看來,如果讓孫可望當一年鎮長,那今年的國朝集鎮魁首應該是他纔對。

“……”看着成德穿着素色,許多官員面露不忿,或者帶有幾分譏諷。

初十到十五這幾天他一直臥病在牀,這也是他爲什麼沒有親自親自前往忠州,而是派朱慈燃去的原因。

朱由檢話裡帶着幾分疲憊,他只希望自家這個大侄子能懂事一些,不求革新,但求主政平穩。

“皇店那邊還積欠着六千萬兩的購糧銀,恐怕需要把這批糧食都慢慢賣了,然後給農戶發銀子。”

如果朱由檢不給奪情,那哪怕是顧秉謙、施鳳來也等立馬下崗回家,守孝三年後再回來任職。

“是的殿下。”王承恩回禮答覆,朱由檢聞言也要來了孫可望和堵胤錫今年的功績文牘。

“鎮安鎮的孫可望,做得如何了?”

朱由檢對此有些欣慰,同時也打開了戶部交上來的賦稅總冊。

“送過來了,只是那兩日您臥病在牀,萬歲命人將奏疏都運往了仲夏宮,不過奴婢讓人留了賦稅總冊的備份。”

至於王承恩話裡所謂的不妥,朱由檢心裡並不擔心。

截止天啓十六年九月末,大明的人口是接近一億六千八百萬人,田地數量是接近九億三千四百萬,人均耕地五畝半。

“既然是並列第一,他今年過後也應該升任正八品官了吧?”

旁邊的王承恩瞧他這樣子,心裡也難受的緊,躬身安慰道:

“殿下,諸位都督也只是爲了國事罷了,您別太往心裡去。”

成德掃了一眼衆人,不出他的意外,眼下的燕山派確實發展的十分迅猛。

“成績如何?”朱由檢端起熱茶吹了吹,王承恩聞言也綻放笑容道:“順天、應天兩府兵家第一,按照這成績,應該能以守備的身份下放。”

“我看了看奏疏,魯欽、楊肇基等六名總兵都在今年乞請致仕。”

朱由檢沒有回答王承恩,則是做出了一系列安排。

朱由檢的心情難得高興了許多,他也不由對王承恩吩咐道:

如果按照這個人口數量來推斷,那大明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四畝六分不到。

“堵胤錫?”聽到這個名字,朱由檢愣了愣,他不是看低堵胤錫,而是他覺得堵胤錫在治理上的能力,好像不如孫可望。

成德的話讓衆人頷首,下一秒他也起身道:

朱由檢手拿着滾燙的茶杯,卻一點不覺得燙手。

三年看似不長,但在官場這種地方,三年時間足以清洗乾淨一個官員的所有痕跡,更別提朱由檢手裡還有官學,還有兩千多萬學子可以用來做官了。

但這些表情,都在成德跨進會廳的時候驟然消失。

秦拱明和秦翼明、秦仲明幾人雖然挑不起大梁,但在馬祥麟下面打打下手完全沒問題。

他不可否認孫可望和堵胤錫是人才,但目前他們只是一縣之地的人才,在他們的能力沒有達到歷史上那樣高度的情況下,朱由檢是不會重用他們的。

“今年的賦稅總冊,戶部送來了嗎?”

今年還不是大災最厲害的時候,因此在見識到了火車和輪船的運輸力後,朱由檢也對王承恩說道:

“讓工部加緊鐵路的建設,各地船廠也加快速度建造輪船,煤場的採煤速度也得跟上。”

然而在大旱下,百姓卻依舊只能勉強吃飽,甚至一旦災情擴大,大明百姓就要面臨喝稀粥的局面。

在坐的十二人,清一色都是正四品以上京官,可以說是在京燕山官員官職最高,掌握實權最多的十二人。

“這次事情過後,西軍應該不會出現太大的調動,聽聞殿下已經上疏,將武隆伯和石柱伯加封爲侯。”

“這……百戶?”聽到朱由檢的話,王承恩愣了愣。

休息了六天,身體稍好些的朱由檢便再度坐在了承運殿,整個殿內,唯一值得慶幸的事情,或許就是朱由校在得知朱由檢染上風寒後,命人將這幾日的奏疏都送往仲夏宮了。

守備是拱衛營官職,管五百四十五人,百戶則是隻有一百來人,不僅降了官職,還降了兵力。

瞧着這份名錄,朱由檢心裡不知作何感想。

成德詢問着衆人,衆人聞言也紛紛交頭接耳的討論了起來。

“天啓六年畢業的李自成、劉宗敏、李自敬等人不錯,只可惜眼下已經是邊塞總兵了。”

“今歲沒有國朝魁首,分爲南北兩地,算是兩個並列第一,與其並列的是交趾府大定鎮的堵胤錫。”

以眼下的朱慈燃來看,他顯然不屬於拳頭大的那一方,所以朱由檢得給他找個拳頭大的人,好在這個人他早在十幾年前就找到了。

“堵胤錫呢?”朱由檢抿了一口茶。

朱由檢將名錄丟在了桌上,王承恩也被他這話問的不知道作何感想。

這樣的宏偉藍圖在自己手中一點點實現,很難讓人不自豪。

平抑糧價本該是朝廷該做的事情,但眼下朝廷卻用平抑糧價來賺了銀子。

【歲支……】

皇帝之位不好坐,齊王之位也不好坐,太子之位更不好坐。

秦、馬兩氏二、三代的子孫若是做的過火了,那朱由檢用“守孝”二字就能壓倒秦拱明、秦翼明、秦仲明等人。

西軍對朱由校的支持還在,最少未來三十年都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只是這種支持會慢慢走向衰弱,就好像明初的沐氏一樣。

朱由檢忽然詢問王承恩,王承恩聞言微微頷首道:“還有兩個月就畢業了。”

王承恩畢恭畢敬的迴應着朱由檢,朱由檢聽完有些默然。

軍營裡,誰的拳頭大,誰說的就對。

狹小的會廳內,一些官員舉薦着自己所留意的將領,見有這麼多人選,成德也不緊張了,擺擺手道:“列個名錄吧,五軍都督府那邊舉薦一下。”

“那就好……”聽到戚武隆接到了朱慈燃,朱由檢稍微寬了寬心。

可王承恩擔心,如果秦、馬兩氏子弟桀驁,或者朱慈燃處置不妥又該怎麼辦?

“他也快十五了,該經歷一些事情,處理一些事情了。”

他這一安排,王承恩立馬就知道了。

朱由檢沒記錯的話,他穿越前,後世才勉強達到了人均八百斤原糧,而九億多畝耕地復產後所能達到的,是人均九百二十斤原糧。

“我記得沒錯的話,定國應該快畢業了吧?”

儘管朱由檢清楚,賺來的銀子會以以工代賑的方式還給百姓,但一想到災害下百姓們還得自己掏錢買糧食吃,他就不免有些唏噓。

想象着大明正在一步步的邁向工業化,朱由檢心裡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

“人才剛走,就開始想着舉薦自己的人了嗎……”

“殿下……雖然這麼說不太合適,但太子殿下年紀尚輕,由他去弔唁,會不會處理不妥……”

“守備……到也不錯了。”聽到李定國要以守備的身份下放,朱由檢點了點頭,但隨後他又說道:

皇權進一步衰弱讓他們高興,但秦家雙壁的薨殂也讓他們惋惜,這並不衝突。

忠州之行只是一個開始,後面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朱慈燃解決,或許他能解決政事,但軍事卻無法單獨解決。

“同年的陝西高傑也不錯,可以調去擔任總兵。”

就拿眼下的這一億六千八百萬人口來說,有近兩千五百萬人是曾經的“外國人”,屬於大明的人口只有一億四千三百萬人。

因此,當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時,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五軍都督府剛剛交來的將領名錄。

“西軍那邊,這次估計能空出一些總兵和參將的位置。”

作爲“罪魁禍首”,想讓燕山派官員和五軍都督府的新生代將領對朱慈燃有好臉色,這要比他們同意全部跟着朱由檢離開大明還難。

“屆時,第三批工業區也全部投產,第四批工業區看樣子也需要在明年就開始準備了。”

只是,這樣的壯舉是出自什麼人身上,朱由檢比誰都清楚。

【是歲,田賦商稅、十二司歲入折色合計八千四百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七十七兩四錢八分五釐。】

“戚武隆接到燃兒了嗎?”朱由檢倚在桌上詢問,王承恩頷首迴應:

“奴婢領命……”在常平倉糧上,王承恩已經不對自家殿下詢問緣由了。

就今年自家殿下的安排來看,在北方和江南屯糧簡直是神來之筆。

一想到自己殿下知道“小冰河”還能觀測星象,王承恩已經把朱由檢當成了能掐會算的神人。

不僅僅是他,許多大臣都覺得朱由檢或許有小說話本之中能掐會算的本事,不然他爲什麼每次都能那麼清楚的知道哪裡會遭災,並且能提前預防?

只是可惜,他們或許永遠都不知道,這些消息是花了多少人命才被朱由檢所獲取的。

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466章 終末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57章 解決兵員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10章 局勢艱難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64章 孜孜不倦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52章 兄友弟恭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609章 秋風起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87章 一團亂局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98章 黨爭再起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87章 一團亂局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
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466章 終末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57章 解決兵員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10章 局勢艱難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64章 孜孜不倦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52章 兄友弟恭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609章 秋風起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87章 一團亂局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98章 黨爭再起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87章 一團亂局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