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廣州繁會

“放!”

✿ tt kan✿ ¢O

“砰砰砰——”

冬月末,伴隨着明軍步槍的聲音在中南半島發出聲響,交趾佔婆府的六萬叛軍在面對六千明軍時,僅在一瞬間便被打得潰不成軍。

他們瘋狂的往身後密林逃去,但卻被密林中涌出手持短兵的交趾兵馬司和拱衛營兵馬擊退一波又一波。

當日落斜陽,六萬叛軍已經不存半數,所有人都蹲在了地上,恐懼的舉手示意投降。

“收割首級,屍體火化。”

.ttκΛ n.¢○

馬背上,年過六旬的戚元功隆聲開口,戚武隆也當即指揮兵馬受降俘虜。

等夜色漸黑,戚武隆才帶人返回了行軍大帳。

“爹,擊斃兩萬六千多,俘虜三萬多。”

戚武隆帶着消息回了大帳,脫下甲冑,頭髮花白的戚元功聞言也用手撫了撫額頭:“你自己看着處理吧,你也該獨當一面了。”

不想沾惹胭脂氣的四人把車停在了官府的驛館,徒步走回了玉帶濠。

不過對於這些建築,朱慈燃興致缺缺,不太感興趣,並且隨着時間推移,玉帶濠的街上人流漸漸變多,繼而熙攘,車水馬龍。

有一些愛美的人,還會頭戴金質如意形牡丹、鳳鳥束髮冠,耳朵上有葫蘆形耳墜,做工精緻絕倫。

除了死牛比活牛貴的宋代,元明兩代對於百姓是否能吃牛肉這件事情管得並不嚴重。

每天雞還未打鳴,花農們便起牀開始裁剪花朵,隨後等着城門一開,花農們立馬將鮮花推往了城內的花市。

這還只是一個城門,如果放眼廣州所有城門,那恐怕每日涌進的牲畜不下萬頭。

不過相比較人口稠密、文化老邁的江南,嶺南民間表現出來的蓬勃活力,卻如東風吹柳,爲沉甸甸的歷史,抹上了一道耀眼的亮色,使之變得鮮繁繽紛、生機盎然。

“走,進去逛逛去!”

或許對於他們父子來說,這一夜很是難熬,而對於朱由檢來說,那個位置也如坐鍼氈。

“我都在農忙的時候回去養豬,來到城裡,你看看,我還不是綢緞穿在身上揉麪?”

“怎麼這麼說?”朱慈燃一遍吃麪一邊詢問,店主也根本不怕得罪人,而是樂呵呵的笑着,好似一個彌勒佛般解釋:

“江南、湖廣和閩浙、廣東的百姓,就算是城外面的菜農,花農,進了城裡也得把家裡壓箱底的綢緞衣服穿在身上,要面子的人還會穿絲綢和蘇繡。”

高第街以西是濠畔街,濠畔街則是以玉帶濠相連。

“沒錢?去碼頭當十幾天力夫就能買一身綢緞穿了。”

朱慈燃看到了沿街店鋪清一色的販賣女性成衣、首飾、這才反應過來那店家的表情是什麼意思。

不過逛街這種事情,往往還是女人偏多,只是相比濠畔街,玉帶濠的女人穿搭稍顯正常了。

因此在全國範圍內,朱由檢准許的高層建築基本都是各地寺廟、以及坊市的商業街。

“來了!”看着被拉進城內的土豬,朱慈燃好奇的打量。

戚武隆是第四個孩子,生他的時候,戚元功已經三十有六,也算是老來得子。

“那是!”店家還未走遠,聽到了朱慈燃的話,也對着他們說道:

見識到了廣州城門口的景象,朱慈燃對於城內的情況就更好奇了。

“掌櫃的,來四碗牛肉麪!”

城門一開,第一批涌進來的,總是那些運花入城販賣的花農。

這樣的景象,還是朱由檢已經遷移過許多次廣州人口的結果。

雖然也是穿着綢緞,但沒有了許多誇張的頭飾。

“萬一我們真的是沒錢呢?”朱慈燃好奇心上來了,但店家卻鄙夷道:“現在人人都有六七畝地,就算沒地也能打工。”

回驛館的路上,朱慈燃也抱怨起了自己的選擇。

在遷移之後,廣州城區開始改造,水泥被應用於房屋、道路等建築。

《皆明》

在聊天下,他們才得知廣州南邊被沖刷出來的一些土地被人稱爲河南地,這上萬畝土地上被人種滿了鮮花。

騎着四輪車行駛在這裡,瞧見的是人煙輻輳,貨賄山積,沿濠兩岸,千廡萬室,人煙湊集。

河裡,一艘艘烏篷船帶着新鮮的魚蝦沿着河划船,有人呼喊便停下販賣,所有人臉上都洋溢着逛早集的笑容。

“要不是有很多人吃黃牛肉、水牛肉、雞及大量的魚,豬的消耗量將達一萬或一萬頭以上。”

加上泰昌元年戚元功跟隨父親戚金北上遼東,對兒女的教育也落下了一大截。

瓷器、漆器、傢俱、刺繡、景泰藍、宣德爐等,千模萬樣,皆一時之盛……

因此在擠進城內後,他們沒有離開,而是把車推到了兵馬司崗亭的後面,坐在車上看起了城門不斷涌入的花農。

朱慈燃不在意這些,他更多的是在體驗廣州城的人文風景,因此他的目光多在四周行人與街道店鋪裡的百姓身上。

證書的字太小,朱慈燃坐得太遠,沒看清,但想來應該是批准販賣牛肉的證書。

“吶……你們看看你們,粗布麻衣、短衣藍褲,一看就是西邊來的纔會這麼不注意形象,又不是沒錢。”

“當然是先逛高第街了……”店主不假思索的回答,並且看着四人的衣着調侃道:

“你們這衣着,一看就是西邊來的。”

尤其是朱由檢,他只讓官府統計耕牛數量,然後把控好數量就行。

“你們這樣一碗牛肉麪,我也就賺了你們一文,好吃的話下次繼續來,做做我的回頭客。”

在他看來,高層建築對於大明來說沒有必要。

“公子,我餓了……”

推薦一本朋友的書

在濠畔街頭,身穿各色紵絲綾羅紗衣服的少女、婦人穿梭往來,香霧成陣,春色滿城。

這樣的生機盎然,在朱由檢執政的十二年間不斷地被催生。

因此朱慈燃很難想象,在萬曆年間的廣州城到底有多少人。

“那這樣不會很麻煩?”劉順好奇詢問,但店主揉着面說道:

“做生意嘛,最重要的就是講誠信,薄利多銷,只要有賺就行,不要在乎賺多賺少。”

“我難以想象,這樣的消耗,城內到底居住了多少人,恐怕要比裡本斯的人口多上數倍。”

在他眼裡,廣州兩岸的遊人或是臨水賞景,或是悠閒品茶,又或者在木行等手工業作坊定製傢俱,也有在銅錫老店親手敲打茶壺、刻字鐫碑的書生遊人。

廣州的繁榮也離不開朱由檢的支持,從天啓六年開始,他責令六部對當地進行的整治。

店家的話僅聽文字有些刻薄,但配合他的笑容和語態,卻並不讓人反感。

這個時代的廣州要比後世距離大海更近,順德、番禺、中山等地的大部分還沒有被珠江沖刷出來。

戚元功並不只有戚武隆一個孩子,只是在朱由檢大規模推廣《外科實錄》之前,大明的接生和育兒水平並不算高,因此他夭折了三個孩子。

在歐洲人心目中,黃金、刺繡、象牙一類的藝術品,都屬於奢華品,得到特別的尊敬,因爲它們的材料相當珍貴,常用來裝飾祭壇、聖人遺物或貴重書籍的封套。

懷着心裡的難受,劉順勉強擠出一個笑意:“卑職……領命……”

朱慈燃還沉浸在廣州的人文風景中,劉順卻摸了摸肚子,說出了有些煞風景的話。

到了成化、弘治年間,官府更是基本不管了,而到了萬曆年間,別說吃牛肉,你就是戴着違禁品的“鐵胄”出門都沒人管你。

曾經說出來就要人打量的話,此時說出來卻顯得無比正常。

“這裡是賣首飾的街,怪不得那麼多女的……”

“哼唧……”

花市整體是用水泥混凝土和部分木質幹架搭建起來的,整體呈“口”字,將裡面的花市圈起來。

經過工部燕山官員的規劃,廣州城的大南門、歸德門、小南門、正東門、正西門、大北門、小北門等大大小小的城門附近基本都做了花市。

由於玉帶濠沿着一條河,一路向南,因此在往南走的路上,各類沖天招牌奪人眼目,呈現一派熱鬧景象。

人流的變多,最引人矚目的便是街上踩高蹺、煙火水嬉、舞龍戲獅、弄棒使械的雜耍班子,以及在戲臺上表演“走海倭子進寶”等江湖把戲的戲臺表演。

朝廷不準民婦穿的大紅衣裙,一樣有人穿,還有人穿沉香色、元色、醬色、玉色等五彩斑斕的衣服。

晚明尚且如此,更別提眼下的天啓一朝了。

這也正常,畢竟他從小生活在京城,對於城池的繁華他深有體會。

在玉帶濠,朱慈燃看到最多的就是花卉店,這點從街上男女喜愛在頭上戴花的形象就能知道爲什麼花卉店會那麼多。

這一年,李自成還在當驛卒,張獻忠更是流落鄉間。

“……”見父親這麼說,戚武隆沉默數秒,隨後才緩緩作揖:“是……”

或許有人覺得牛是生產力不能殺,但大明卻沒有禁止,因爲這種事情越禁止,反而越有人會逆反屠戮,例如宋代禁止過甚,導致死牛比活牛貴,百姓爭先恐後讓活牛“自然死”。

“小子告退……”戚武隆作揖退下,待他走後,戚元功也拿起了一份燕山兵書閱讀了起來。

百姓的富裕,加上南洋的收復,海上貿易的放開,這些環境和政策極大刺激了民間工藝美術的繁榮。

隨着北方和南州大片草原被開發,大明在對於牛是否宰殺的態度上格外開放。

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強大,不是用建築的高低來評價的,況且大明地廣人稀,也沒有到需要建造“鴿子籠”來困住百姓的地步。

他們的四周是一車車的鮮花,繁花如海、香氣撲鼻。

在這樣的要求下,百姓們並不感覺壓抑,而且也不影響商品交易和貿易。

芬香撲鼻的鮮花被一擔擔、一車車的帶進城裡,的遠處就是熱鬧的花市。

各種各樣的店鋪沿着河邊開設,一眼看不到邊。

戚武隆算是燕山第三期學子,不過他謹遵祖父戚金的教誨,沒有和燕山派在一起抱團,這也是朱由檢爲什麼會選擇他去護送朱慈燃的原因。

當穿着綢緞的店家把牛肉麪一碗碗擡上桌,朱慈燃看了看碗裡切了厚厚六七片的牛肉,也不免在店家離開後對劉順說道:“這廣州的店主倒是還挺實誠的。”

既然距離大海更近,那貿易上自然就更爲繁華。

“誒!”

嘉靖三十五年尚且如此,更別提天啓十六年了。

“先去高第街買衣服,然後去濠畔街。”

他們騎着四輪車,慢慢的騎行在廣州城內那七丈寬的主幹道上,隨後在當地人的指點下,前往了南城的高第街。

如戚武隆也是直到十二歲,才被戚元功送往了燕山官學。

到天啓十年,廣州城已經面貌一新,整個城市整潔了,當地百姓的精神彷彿也清爽了。

瞧他沉默的模樣,戚元功也察覺到他護送朱慈燃回來後的變化,因此皺了皺眉:

“我知道你這一路與太子相談甚歡,但廟堂的渾水不是伱我能趟的。”

————

每天辰時一過,沿街的店鋪陸續開門營業,一夜無聲的城市,像河渠開閘放水般喧鬧起來。

“還是鄉村好玩些,城裡沒什麼玩的。”

除去這些,還有商鋪、酒樓、茶社、當鋪、錢莊、相館、畫寓、戲臺、浴堂、廟宇、民房等錯落其間的建築。

他還想繼續說下去,但戚元功卻擡手示意他別說了:

按照面館店主的話,換了行頭的他們來到了濠畔街,但一來到這裡他們就傻眼了。

廣州城雖然繁華,但相比較京城,那是拍馬也不及的。

只要農戶上報要宰殺家牛,那基本都能宰殺,官府並不阻攔。

宋元明以來,牛肉雖然屬於禁品,但並非不可以販賣。

“乖乖……這些鮮花如果送去京城,那得賣多少銀子……”

相比較滿是女人的濠畔街,這繁華狹長的玉帶濠才更適合他們四個老粗閒逛。

這兩地背靠廣州和大明各省的市舶貿易,從一個荒涼漁村,搖身變成世界矚目的繁盛商港。

看着四周的花海,一名錦衣衛忍不住開口,朱慈燃也在和旁邊進城的花農聊着天。

哪怕在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只要官府確定牛是正常死亡,那基本就可以正常流入市場。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高層建築的老化問題。

“額……”聽到這話,朱慈燃倒沒想到自己的低調到了廣州後,反而成爲了異類。

公元1628年,明毅宗崇禎元年。

這一年,大海盜鄭芝龍成功上岸,被授以遊擊將軍。

“你們外地顧客要是在廣州的店鋪裡買了貨品,幾天後發現有瑕疵,拿去更換,店主基本都會準允的,並會不刁難。”

首先就是禁止歐洲人在廣州城貿易,另外遷移廣州大量城外農民前往舊港。

這些花市之大,僅素馨花每天就賣出不下數百擔,其它的各種鮮花加起來,不下千擔。

除去花卉店,其次最多的就是書店,然後是胭脂水粉店和各種小吃攤店,以及眼鏡、成衣等店鋪。

“去濠畔街幹嘛?有什麼好玩的嗎?”朱慈燃反問,但店主的表情卻耐人詢問:“去了你就知道了。”

外面作爲圍牆的房屋都只准許有兩層三丈的高度,在如今的這個時代,朱由檢並沒有因爲水泥的產量在提高而催生一大片高層建築。

修建高層建築,等到建築開始老化,那需要付出的拆卸成本就很高了。

只是由於逛街的人太多,劉順等人生怕人羣裡有人慾行不軌,因此在簡單逛了一圈後,他們就帶着朱慈燃返回了驛館。

“是!”見戚元功這麼說,戚武隆沒有露出很高興的表情,而是有些難受。

這樣的繁榮不僅僅體現在了經濟貿易上,也體現在了小民生活上。

她們大多揹着一個斜跨的布包,包裡裝有一些胭脂水粉。

遠遠地,朱慈燃他們還沒有看到廣州城的城牆,便看到了盤踞在外圍的許多集鎮。

“牛肉麪來了,收您十六文。”

朱慈燃數了數被運進城的家禽和牲畜數量,結果僅僅一個城門口,便涌入了上千輛裝着家禽、活豬、活牛的車子。

店主的廣味官話很有意思,朱慈燃聽着很有趣,也詢問道:“逛廣州城應該怎麼逛?”

當牛肉進入市場,並且站穩腳跟,那一條與之配套的養殖體系也會建立,牛商們也不會殺雞取卵。

“你下去吧……”戚元功看着聽不進去的戚武隆,嘆了口氣示意他下去好好想想。

“這羣人不怕被搶嗎?”

儘管不是第一次來廣州,但相比於太原、涼州、成都、昆明、桂林等諸省省治,廣州顯得要繁榮不少。

正當朱慈燃在打量花市的時候,伴隨着“哼唧”聲,一頭頭被關在木柵欄裡的土豬被挽馬車拉進了城內。

和朱慈燃交談的花農大聲開口,這引起了朱慈燃的興趣。

如眼下,混在排隊進城的隊伍裡,朱慈燃他們的四輪車顯得格格不入。

即便到了十八世紀,這種心理依然存在,而相比較香港和舊港這兩個新興城池,廣州則是歐洲人尋找這些奢華品的最大市場。

過了不到一刻鐘的時間,他們四人就穿上了綢緞做的圓領袍,稍微洗漱了一下,除了有一些黑瘦外,倒是和城裡的百姓沒什麼區別了。

朱慈燃看了看這家麪館,館內是桌椅凳子,牆上張貼着官府蓋章的證書。

朝廷不準佩戴鐲釧,結果一樣有人戴,有的婦女還用金鍊子把耳挖子、牙籤、攝子、小刀串起來掛在胸前,作爲裝飾。

“廣州城裡的統治官員命令調查每日的食品消耗量,結論是光是豬肉就要五六千頭。”

嘉靖三十五年在廣州生活過的傳教士就在《葡萄牙人來華的見聞錄》中寫道:

在戚武隆之後,他又生有三子兩女,不過這些兒女的才幹顯然不行。

只是相比較他們,伴隨着時間推移,一路向南的朱慈燃也在冬月的最後一天抵達了這個時代的廣州城。

“算了,明日繼續出發吧。”

“我們戚家,不參與廟堂,只知行軍打仗,保衛家國……”

廣州雖然是千年商都,但民風依然淳樸。

寺廟閣樓的高度不能超過二十丈,坊市商業街的高度不得超過五丈。

明代之所以放得開,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清楚百姓的逆反心理。

朱慈燃本想調侃一下他,但感受了一下肚子,便和劉順三人把車停在了一家牛肉麪攤旁邊。

許許多多人口被遷移之後,廣東省的百姓也漸漸富裕起來,尤其是熬過了天啓初年的那三年大旱後,廣東百姓的生活也更上一層樓。

戚武隆看着老邁的戚元功,心裡忐忑的說出這句話。

花農們“吱吱呀呀”挑着一擔擔素馨花,把馥馥香風也帶進城裡,讓朱慈燃他們也身處花海之中。

作爲大明本土南部四大港口之首,廣州港每日接待的商船也在數百艘之多。

感覺沒什麼意思的朱慈燃選擇繼續出發,這話讓本以爲能休息幾天的劉順幾人像死了親孃一樣難受。

“去高第街,我們都喜歡到那裡買布料和縫製衣服,又便宜,料子又好。”

“花還算好的,你現在要是在城門口等着,不到半個時辰,等我們都進去了,你就能看到一羣家禽、牲畜被運進城裡了。”

這其中,尤其以澳門和香港兩地的發展最爲迅速。

江南心學的盛行,反映了士人對現實的退縮心態。

在歷史學家眼中,晚明的大明朝正處在一個政治壓抑的年代,而就文化學術而言,已失去了唐、宋時代那種渾然的氣派。

“爹,這次的事情,我感覺沒那麼簡單。”

對於一個人口大城,廣州的人口可以從豬肉的銷售量,推測一二。

瞧着這羣穿金戴銀的人,朱慈燃和劉順四人好似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四處張望。

廣東經過十六年的不斷移民,人口僅有三百二十萬,這其中僅僅廣州府便有七十餘萬人口,而作爲省會和府會的廣州城則是以南海、番禺兩縣合建而成,有常駐居民二十餘萬,佔據廣東十六分之一的人口。

這一年,崇禎帝平臺招對袁崇煥,袁崇煥大膽提出五年復遼計劃。

“在鄉下才是農民,進了城裡你就是城裡人了。”

一船一船的繡品、絲綢、金銀、麝香、珍珠、象牙精製品、細工小器、漆器、瓷器,從珠三角的三個港口起航,經過南洋、小西洋的航線,在大明與歐洲商人的交易下,被源源運回歐洲。

即便是冬季,即便只是一個城門口,但運進城內的鮮花還是絡繹不絕,讓人眼花繚亂。

“行!”店主這話倒是說的很有意思,朱慈燃他們聽後也表示知道了,因此在吃完了面後,他們便騎車順着路邊的路標,向高第街進發。

集鎮上生活着許許多多百姓,他們農忙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閒時就在廣州城的港口打工,不可謂不舒服。

這一年,後世穿越而來的朱存極要求活,他要用手中之刀殺出一條血路。

他不想有揚州十日,他不想有嘉定三屠,他不想有廣州謝恩裡。

他想這天下是漢家的天下,他想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他想這天下是自己的天下。

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75章 回京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564章 西征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26章 截胡工部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26章 截胡工部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143章 大反攻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40章 海運之爭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112章 落幕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60章 謀劃草原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136章 出塞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179章 出兵第19章 倔老頭楊漣
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75章 回京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564章 西征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26章 截胡工部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26章 截胡工部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143章 大反攻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40章 海運之爭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112章 落幕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60章 謀劃草原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136章 出塞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179章 出兵第19章 倔老頭楊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