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大用人才

第110章 大用人才

“鐺……鐺……鐺……”

順天府京城鐘樓、伴隨着晨鐘作響,一名名位高權重的中樞大臣紛紛上朝。

有的人前往了大明門左右的五部衙門和五軍都督府,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的官員需要走遠一些,前往宣武門裡街的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

在朝廷不舉行大朝的時候,真正能參與常朝的官員往往是少數的。

數百官員前往了紫禁城外廷的文華殿、武英殿,與昨夜值守的官員交替後,大明朝中樞朝廷又繼續運轉了起來。

只不過相比較前幾日,今日前往文華殿常朝的官員,卻是前幾天的兩倍有餘。

烏壓壓的兩百餘名文臣在文華殿內守着,靜靜等待着已經十天沒有上常朝的朱由校。

自從上次京察改制後,朱由校連續請了三次假,每次休整三天。

十天的時間,讓本來習慣龍椅上有人的百官們心中焦急了起來,生怕朱由校會學習萬曆和泰昌兩位皇帝不上朝的習慣。

好在這一日沒有讓他們失望,腳步聲從文華殿一側傳來,百官們心中欣喜之餘,不由紛紛低垂眼簾。

至於問責斬首之後,所有田畝充入御馬監、這行爲讓百官們皺眉,因爲這些人背後的田畝,是數百萬畝之多的,併入御馬監的話,不難預見御馬監的崛起。

大漢將軍揮舞淨鞭,淨鞭聲瞬間傳遍了整個文華殿前的大廣場。

“萬歲!臣姚宗文彈劾,南京戶部尚書胡疇宗、南京兵部尚書張克景、南京吏部尚書劉瓚、南京刑部尚書許周,浙江……”

“命楊漣、左光斗協同,事情結束後各自前往山東、湖廣巡查。”

朱由校的話,讓衆人心中一鬆,緊接着又是一緊。

作爲內閣次輔的劉一燝卻並不覺得奇怪,說白了東林黨的組織結構並不緊密,大部分人都是因爲聊的投機就站隊的人。

不僅在雲南打獵講課,偶爾還在地方官包庇下,前往各省遊玩。

歷史上王安和東林黨人交好,移宮案更是幫助東林黨人救了朱由校,扶持他登基繼位。

當這些名字寫出來,朱由檢微微皺了皺眉,隨後又在他們之下寫出了盧象升、沈廷揚、宋應星、宋應昌……

作爲隆慶五年的進士,周嘉謨曾經在張居正的手下執行過對方的變法,看着大明中興。

至於孫承宗,朱由檢微微皺眉,這傢伙眼前是好皇兄的講師,自己指揮不動。

“再命楊漣前往山東巡查,左光斗前往湖廣巡查,御史顧天峻前往浙江巡查。”

果然、在他出任吏部尚書後,用人唯才,罷斥朋黨之首及奸邪,使得朝局稍微改善。

“殿下、萬歲命殿下可以叫陸文昭停止繼續查南京勳貴和文官的步子了,另外新設御馬監南場,請殿下推薦內宦前往管理。”

“幾十萬人的性命,就這麼沒了嗎……”

再往後的徐光啓和孫元化,朱由檢都沒有多想,就將他們的名字下面寫下了陝西。

眼下的局面,若是將王安調走,那麼魏忠賢那一派的太監就得勢了。

他要調走王安,就是爲了不讓王安和魏忠賢起衝突。

別說他們,甚至大部分東林黨官員也站了出來。

有一個不會篡位的弟弟幫他掌兵,這就代表他能做的事情更多。

因此到這裡便不難看出,孫如遊是想用這個方法把淮北大飢平息。

之後任崇禎朝戶部尚書時,軍事頻繁,國庫空虛,他提出節支建議24項,併到九個邊疆督扶鎮所清查兵馬數,堵塞漏洞。

眼下東林黨戰勝了浙黨,但爲了避免這羣傢伙只知道嘴炮,朱由檢必須將有能力的人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

“三司會審後,由兩京十三省的各省都察院御史票擬,選出三司所定的官員罪行。”

彈劾的理由便是扣押秋稅漕糧、加派銀徵收不利,以及淮北大飢案件牽扯的各個官員。

朱由檢看着這個名字,十分頭疼,這傢伙的能力可以,但爲人沒有擔當,就放到最不容易起禍亂的河南就行。

“另外徐州、淮安所抄家田畝、宅院,均歸入御馬監之中,新設御馬監南場管轄。”

退下那個位置、意思是讓王安現在自己上疏,主動前往江南,擔任御馬監南場太監嗎?

可王安退了之後,誰又能上位呢?

很快、常朝結束,而不出意外的是,在朝會結束後,方從哲也找到了朱由校,並提交了自己的自己乞老的奏疏。

“張問達!”

李長庚在,不止可以約束南京的勳貴,還能將南方的漕運和加派糧北運。

之後王安被客氏和魏忠賢弄死,東林黨和魏忠賢更是不死不休,這才導致了之後楊漣等人的慘死。

“回萬歲……”周嘉謨雖然年老,但依舊中氣十足。

不過本着殿下說什麼就是什麼,王承恩沒有追問,而是在行禮後,退出了勖勤宮。

這對於自家殿下,應該算不上好事纔對。

湯賓尹、顧天峻、方從哲等人紛紛站了出來,一瞬間站出的、不止是齊楚浙宣昆五黨人士,甚至很多無黨派的官員也都站了出來。

至於吳阿衡則是會放在四川牽制洪承疇,而楊文嶽前往湖廣。

日後一旦朱由檢要對河套、乃至青海的蒙古人用兵,梅之煥絕對不會讓他失望。

並在就任期間主持修復南海、三水、高要等邑被洪水所毀圩岸。

這麼一看、似乎誰都不虧,甚至東林黨內部分人都將目光放到了劉一燝、韓爌等人身上。

東林能獲得權力,也能在孫如遊離去後推行新政,將他們所想的政治主見推廣。

有兵無人,哪怕把文官都殺了,換上來的人還不是各黨的學子?和沒殺有什麼區別。

“吏部尚書周嘉謨!”

似乎事情就這麼結束了,楊漣和左光斗等人想繼續的做法也即將被勒令制止。

“準”朱由校回了一個字。

“萬歲……”孫如遊悲慼一聲,連忙手持笏板跪下道:

“臣已經古稀之年、如此年齡,行事難免昏聵,請萬歲准許老臣歸鄉乞老。”

看着這樣的局面,劉一燝長嘆一口氣,不由在想楊漣和左光斗他們見到這場景會作何感想。

所有人都不是傻子,這些人留給京察的左光斗等人去查,恐怕最後的解決都是抄家。

朱由校對他的映像很深,只因爲萬曆曾經指着周嘉謨的奏疏對朱由校說過,此人可用。

可能在他們看來、淮北大飢這件事情,充其量也就是日後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至於那些死去的饑民,並不能影響他們大部分人。

魏忠賢把東林黨內能幹事情的都殺的差不多,只剩下了袁可立、徐光啓、孫承宗等幾個還能看得過去的人。

眼下他彈劾孫如遊,無非就是報當年被浙黨的方從哲和孫如遊彈劾的衆多清流之仇罷了。

朱由校悲喜不顯的聲音響起,百官們山呼萬歲,緩緩起身,手持笏板而立,而當所有人起身後,當鴻臚寺卿唱禮結束,孫如遊便站了出來,唱聲道:

朱由檢分完了所有人的位置,唯獨西南沒有佈置,這是因爲西南他早就有安排了。

王承恩聞言、微微一愣,不知道該說什麼。

罷免流放還能在地方官包庇下回家享受一番,等日後浙黨勢大再回來,但是抄家就不一定了,能不能活過年底都是兩碼事。

看着周嘉謨、朱由校語氣平淡道:

“周尚書,你以爲此案應該如何?”

高攀龍這個人,除了有一身硬骨頭外,最大的本事就是那張嘴,其他別的都沒有。

姚宗文被推上了檯面,以浙黨官員的身份,洋洋灑灑彈劾了齊楚浙宣昆等五黨八十一名官員。

在這個吃人血饅頭的時代,別說死幾十萬人,就是死幾百萬人,也不會讓大部分官員心生愧疚。

一旦牽扯到利益的事情,那麼其中大部分人都會拋棄他們,選擇站在利益的那邊。

燕山所和御馬監都給加速了……

這樣的才幹,放在山西十分不錯,而李長庚爲官清廉還有才幹,放在南直隸則是剛好不錯。

要知道,到了晚明,流放其實並不嚴重,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嘉靖年間被流放的楊慎。

淮安府和徐州的耕地可不在少數,如果抗拒交稅,那麼按照大明賦稅定額來看,中小地主和百姓就要承擔御馬監南場的份額,家破人亡也說不定。

首先便是袁可立、袁可立的能力毋庸置疑,戰略眼光也十分獨到,把他放在江南太委屈他了。

“萬歲聖明……”聽到朱由校的補充,戶部尚書的無黨人士李汝華唱聲行禮,其餘人也紛紛行禮。

眼下的局面、只要朱由校點頭,事情就能平安渡過,權力成功交接。

剩下的人裡,大部分都是嘴炮,最後連扶持錢謙益對抗溫體仁和周延儒都做不到,堪稱廢物。

至於山東和湖廣,牽扯的人數不多,估計也罪不至死,頂多抄家流放,所以交給了楊漣和左光斗。

不過和孫如遊一樣,他也被朱由校用各種理由勸退了。

他屬於剛纔沒有站出來的那十幾個人之一,只因爲他看不慣這種用政治手段抵消死去百姓的做法。

“所有結果,需呈上御案,另、淮安、徐州兩地所有牽扯淮北大飢的官員紛紛抄家、斬首示衆。”

在這羣傢伙的襯托下,倒顯得劉一燝、韓爌,還有楊漣左光斗等人忠貞了起來。

想了想、朱由檢還是決定把袁可立放在山東,因此他在袁可立名字下方寫下了山東兩字。

朱由校看着他的背影,微微皺着眉,隨後便叫人擺駕返回幹清宮。

至於朱由校,期間他沒有開口說一句話,只是看着底下的大臣們各自演戲,輪番上臺。

至於最後的陳奇瑜……

所以、他將目光放在了梅之煥、陳奇瑜、李長庚和畢自嚴身上。

但後來因爲魏忠賢異軍突起,王安和魏忠賢起了衝突後,便直接導致了東林黨和魏忠賢也衝突了起來。

“御馬監南場……”聽着這刺耳的五個字,朱由檢在心底自嘲了一聲:

“原來我也是吃人血饅頭的其中一員……”

“萬歲、臣東閣大學士孫如遊有事上奏。”

朱由校得到的好處,可能就是賦稅和加派銀不會被延遲或者剋扣,而東林黨則是得到了朝堂上的主導權。

又來了……

在雲南期間,他彈劾黔國公沐昌祚侵佔民田八千餘頃案,後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加右都御史,積極加強邊防,防止安南的後黎朝侵犯。

“唱禮~~~”鴻臚寺卿擊中,瞬間百官們紛紛跪下稽首,手持笏板唱聲:“萬歲、萬歲、萬萬歲……”

眼下既然同意交稅,那麼昆、宣等南直隸黨派就不擔心了,而李汝華也不怕稅收變少。

袁可立、徐光啓、孫承宗、孫元化、梅之煥、陳奇瑜、李長庚、畢自嚴……

王安的背後不止他朱由檢,還有劉一燝、韓爌的東林黨。

他們爲什麼敢這麼做?不就是因爲沒有能威脅他們的東西嗎?

王承恩沒有繼續往下想,更不明白爲什麼自家殿下要在這個時候將王安調走。

而眼下、他需要做的就是擴大皇權。

說到底、便是自己的好皇兄,面對齊楚浙宣昆五黨文官的撂挑子,也不能把事情做絕。

畢自嚴歷史上與袁可立互爲犄角,專飭海防,修戰船、治兵器、建水軍,曾鎮壓北直隸、山東的白蓮教起義。

首先、淮安府和徐州的官吏和士紳,乃至衛所軍官都難逃問責,這是無法避免的。

事情出現了變化,變化便在朱由校這裡。

“浙江,南直隸,山東,湖廣,河南等地有牽扯者,一律抄家流放雲南,甘肅。”

王承恩見他這副模樣,便叫人都退了下去。

東林黨和魏忠賢的矛盾必須起來,而朱由檢現在要做的就是先幫東林黨推出新政,減輕百姓的負擔,增加百姓對接下來十幾年的旱情抵抗力。

他們這一站、瞬間就只剩下了劉一燝、韓爌等十幾個政治立場堅定的人了。

但是眼下可不是報仇的時候,見高攀龍站出來,劉一燝和韓爌皺了皺眉,韓爌也只能上前道:

“萬歲、眼下應該先準備京察,至於姚給事中彈劾的事情,應該交給京察調查。”

但他沒有掀桌子的實力,不管是政治還是軍事上……

自此、鬧的沸沸揚揚的淮北大飢案件被按下了暫停鍵,一匹匹快馬帶着加急文書南下,而朱由檢知道常朝最後結果的時候,卻愣在原地不敢相信。

在四川按察的他,見到萬曆派下去榷礦稅的宦官丘乘雲橫徵暴斂,更是害死秦良玉丈夫馬千乘後,數次彈劾邱乘雲。

“臣在……”無黨派的張問達緩緩回禮,而朱由校在之後說道:

“剛纔給事中姚宗文所說人名,南直隸由你親自前往調查。”

朱由校眯了眯眼,隨後開口道:

不久後,他升任兵部右侍郎,仍巡撫雲南。

不能做絕的原因,便是如果五黨官員撂挑子,那麼大明三分之一的疆域賦稅都會停擺。

想到這裡、朱由檢返回了自己的書桌前,提筆將東林黨內部、以及一些無黨派官員中能用的人名寫了出來。

“待司禮監批紅,再送往萬歲查閱,最後萬歲確認無礙後送往吏科,吏科確認無誤後立即執行。”

之後、張居正病逝,他被閒置五年,朝廷無人可用纔將他旋升爲四川按察使。

想到這裡、朱由校只能面露擔憂道:“吾年紀尚幼,仍許孫閣臣輔佐,此事不許再提。”

“萬歲!臣等以爲當速速罷免……”

“渾……啪!”

“萬歲聖明……”羣臣繼續推金山倒玉柱,再次誇讚了朱由校的聖明。

“萬歲、臣在。”年過七旬,發須花白的無黨派吏部尚書周嘉謨走了出來,對朱由校作輯。

不過……

孫如遊連賜骸骨歸田裡的話都說出來了,這樣的措辭,倒是讓朱由校心生不滿。

只不過爲了清靜,萬曆調他前往雲南,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雲南。

不過在見到大部分東林黨居然爲了利益和齊楚浙宣昆各黨站在一起的時候,他心底卻輕蔑的嗤笑了一聲。

“萬歲、臣以爲當立即將姚給事中彈劾之人紛紛罷免!”齊黨魁首亓詩教見狀、站出來要求速斷。

聽到高攀龍的彈劾,朝堂上衆人紛紛皺眉。

因此、大部分人都對於這樣的安排很滿意,只是對於御馬監開設南場的事情並不贊同,所以準備繼續尚書。

徐光啓孫應元修建水利,增加陝西的抗旱風險,孫傳庭則是在必要的時候負責裁撤陝西的衛所。

“在判定之後,三司再將需要罷免的官員名錄遞交吏部,由吏部查閱確認無誤後遞交內閣,內閣批閱後送入幹清宮。”

“鐺……”

他攥緊了拳頭,關節青白、可見心底有多痛恨這種政治妥協。

朱元璋有淮西勳貴,有國子監,朱棣有刀子,朱見深有宦官和十團營、御馬監,而朱由校他們只有訓練不足三個月的七衛一營兵馬。

不過、朱由校也給了面子,姚宗文提供的名單中,南直隸的官員和浙江的官員,交給無黨派的張問達和昆黨的顧天峻去查,罪不至死。

他看上的是徐光啓在水利上的才能,而陝西作爲天啓年間就開始爆發旱情和動亂的地方,將徐光啓師徒放在陝西是最好的選擇。

最少他們知道自己的政治訴求,也能站穩自己的政治立場。

但姚宗文的彈劾結局是,要求將所有人罷免流放,這樣的懲處不過是免了官位罷了。

勖勤宮、書房中的朱由檢看着窗外的大雪,這才反應過來,高層政治手段的黑暗。

他是想削減浙黨的勢力,但孫如遊這麼說,天下人會怎麼看他?百官會怎麼看他?

過了許久,朱由檢起身走到了窗前,望着窗外的大雪,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比起楊漣、左光斗、袁可立、劉一燝,韓爌等人,高攀龍雖然是東林書院創始人之一,但手上的能力並不行。

想到這裡、他看向了剩下三個人,想了想之後,將李長庚和畢自嚴分別放到了南直隸和山西兩地。

“萬歲、臣以爲當速速罷免!”楚黨魁首官應震帶着一衆楚黨官員站了出來。

“平身……”

只是在朱由校說完後,他又補充道:

“淮北今歲免田賦和加派,另外調漕糧三百萬石賑災淮北,淮北各地准許開常平倉,官倉救災。”

想到這裡、朱由檢長嘆了一口氣,隨後將手中的兵書放下。

見狀、孫如遊持着笏板道:“今陛下衝齡,臣才品又非諸臣比,有累至尊知人之明。乞速賜骸骨,還田裡。”

歷史上東林黨的新政是失敗了的,不但沒有減輕百姓的負擔,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所以連在史書留下名字的資格都沒有。

這種畫面,誰看了都想嘲諷兩句他們。

只是片刻後,當腳步聲從殿外傳來,王承恩的聲音也打破了殿內的平靜。

朱由檢沉默了,他知道了爲什麼淮北大飢這件事情,會在歷史上被一筆帶過了。

朝廷上的人都高興了,卻不會有人去再在意那因爲淮北大飢死去的幾十萬百姓。

前者是已經有了功名可以出仕的,後者是還沒有參加科舉的。

他對着朱由校持着笏板回禮道:

“應該交由都察院審查,隨後都察院將證據交由刑部和大理寺會審。”

但是朱由校並不只希望改變這麼一點的局面,經過朱由檢的點醒,以及手下有兵權的甜頭後,他正在摸索出一條不同於前世歷史上的道路。

或許對於他們來說、那幾十萬性命在讓他們達到了各自的目的後,就已經沒有了用處。

不過朱由校也沒有讓他們反應過來,就繼續補充道;

只要奢崇明敢反,立馬就會被孫傳庭、洪承疇,吳阿衡、楊文嶽四人鎮壓。

他讓出了南直隸諸多官位,眼下東林黨勢大,一旦他讓出,那麼在作爲東林黨人的劉一燝必然會推薦大批東林官員上位。

“御馬監南場需要正常繳納田賦、加派銀,不得抗交。”

這其中、梅之煥是有勇有謀的代表,朱由檢想了想之後,按照歷史上一樣,繼續將他放在了甘肅。

想到這裡、再想到新設御馬監南場的數百萬畝耕地,朱由檢深吸了一口氣,隨後轉身看向了王承恩,隨後冷臉道:

“叫人告訴王安,他該退下那個位置了。”

只是在他走後,朱由檢再度嘆了一口氣。

失敗原因也很簡單,能臣幹吏太少,嘴炮太多,結果推出來的新政成了百姓的催命符。

“唉……”

只是瞧着他離去的模樣,恐怕是已經意識到了不退不行,之後或許會和孫如遊一樣繼續遞交奏疏,乞許辭官。

“周尚書說的很對,諸位居然不知?”朱由校在周嘉謨說完後,冷着臉說出這句話,隨後便將目光放到了左都御史張問達身上。

他們的想法是沒有問題的,但執行起來的問題太大了。

對於周嘉謨,朱由校是十分看重的,並且也在意他的看法。

這兩人指揮兵馬的能力不行,創新倒是可以,但朱由檢腦中創新的想法比他們多太多了。

到時候撈了功績,洪承疇調往雲貴、或者廣西都可以,孫傳庭則是會在之後被他派往陝西。

萬曆末年,齊、浙、楚三黨爭權,官員的任免升降,吏部不能作主,萬曆便讓他出任吏部尚書。

因此、眼下朱由校需要周嘉謨幫自己的忙。

“萬歲!臣光祿寺丞高攀龍彈劾東閣大學士孫如遊,包庇官員貪贓枉法,縱容淮北大飢主謀,導致數十萬百姓因爲無糧而死!”

這樣的安排如果落實,大明就算爆發了連續十七年的旱情,進而引起農民起義,也能快速鎮壓下去。

至於還沒有科舉的那些人才……

朱由檢眼睛一撇,直接放到了盧象升和沈廷揚身上:

“再等等吧……”

(本章完)

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64章 西征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46章 佈局西南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57章 解決兵員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496章 海陸夾擊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57章 解決兵員第73章 秦氏兄弟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37章 浙兵戚金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69章 滿桂到來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179章 出兵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
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64章 西征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46章 佈局西南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57章 解決兵員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496章 海陸夾擊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57章 解決兵員第73章 秦氏兄弟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37章 浙兵戚金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69章 滿桂到來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179章 出兵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