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

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

在朱由檢手中、這是一份戶部關於遼東軍餉的財報,但其中的內容卻讓人瞠目結舌。

自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到泰昌元年九月,支出1051萬5723兩。

算下來,就是30個月,平均每個月35萬兩的支出。

按照邊軍兵一員、年12兩,而在京衛所無家小者僅有5.6兩的軍餉來算,僅僅遼東一鎮,每個月支出的軍餉就能養35萬大軍。

當然、軍餉不能這麼算,畢竟培養新軍的各種裝備是十分昂貴的。

按照《紀效新書》中培養三個車營需要10萬兩白銀來算,一個車營三千人、三個車營九千人,那麼每年十萬兩的支出並不高。

每個月35萬兩,一年就是420萬兩,哪怕考慮到通貨膨脹,物價翻倍,但420萬兩,也足夠養21個車營,也就是63000名新軍。

這還是用戚繼光的標準來培養的新軍。

如果這樣的軍隊出現在遼東戰場上,別說能不能守住遼東,就連建奴的祖墳都能給他揚了!

花了上千萬兩銀子,卻培養出了一支無法和後金正面野戰的軍隊,朱由檢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遼東沒有足夠的地方財政養活軍隊,就只能靠其他地方轉移支付,而這個目標就放到了皇帝的內帑,也就是內承運庫上。

朱由檢這一番話,立馬讓他們少賺了二十幾萬兩,任誰都不會高興。

這四百萬兩的缺口,只有靠皇帝的內帑填補。

可這樣操作後,卻需要戶部和兵部再拿出一筆錢去買糧食,只因爲明末的低溫期,北方糧食產能不足。

“那遼東鎮、在永樂年間不過駐守七八萬人,眼下卻駐遼兵九萬,客軍七萬,輜重民夫十萬,總計二十六萬。”

但沒有人會這麼做,也沒有人敢這麼做。

崇禎時期就有一個沈廷揚主張走海運,前期也爲北方省下了幾十萬兩,不過那是崇禎已經把官員殺怕的情況下。

原因就是一羣言官只知道爭吵,卻拿不出任何一個減少遼東軍餉的方法。

那二十六萬遼東兵馬,大半部分都是缺額,被遼東當地將領拿來賺錢的東西。

那漕糧走漕運,還要被官員小吏攔吃卡拿,三百多文的糧食運到北方,價格飆漲。

表面上,言官們說的是漕運兩岸百萬民夫需要漕運討生活。

“自然是有的……”朱由檢苦笑,他感覺他把這些事情說了之後,遼東當地的軍門會恨自己入骨。

“另外再免去石柱需要繳納的貢金,並免賦稅三年。”

他不可能看着朱由校貼錢去做這件事情,戶部讓朱由校犒賞,實際上就是趕緊還欠響。

“臣弟聽聞、石柱土司秦良玉派遣了其兄秦邦屏、其弟秦民屏前往遼東支援,眼下已經行軍至洛陽。”

但是這欠響發下去容易,能不能到九邊士卒手上就難說了。

並且就算如此,沈廷揚還是遭遇到了天津衛、山東等地的官員威脅。

“臣弟的建議是、兵在精不在多,加上遼人從軍者,往往不到一月就會北逃,因此可調客軍駐守,想必熊廷弼也是這麼想的。”

因此朱由檢想了想後、纔開口道:

但朱由檢面對朱由校的話,還是繼續說道:

同一時間,遼東一石糧食一兩,南方江浙一帶或許才四五百文,湖廣只有三百多文。

遼東自從高淮亂遼之後,遼人對明朝普遍不信任,寧可投靠蒙古和女真,也不願意在遼東屯墾。

實際上、這裡面可以貪污的銀子,是每年數以百萬計了。

“不過怎麼發響、這是需要商討的事情。”

朱由檢知道這事情怎麼做,但是他卻不能自己做,而且他也沒有信得過的官員去做。

不過內庫大多數時候都需要補貼朝廷,例如朱由檢老爹朱常洛剛上臺就從內帑撥兩百萬兩填補九邊軍餉。

明朝皇帝的內帑,每年收入是六百萬兩,佔據明朝財政的30%。

沈廷揚眼下不過是一個還在家中苦讀的學子,朱由檢也沒有辦法讓他去做這件事。

“這些人馬,人數雖多,戰鬥力卻很差,而且很多士兵都是吃空餉,真正遇上戰事的時候,就會遇到無兵可用的尷尬境地。”

“如此一來、這舉措能爲朝廷省下最少十六萬兩的銀子。”

“石柱土司的土兵,雖然人數只有三千,但是戰力斐然,當催促他們前往遼東,駐紮瀋陽。”

熊廷弼麾下的遼東鎮,每年所用420萬兩,有近三分之一都是花在了糧食上。

“好!”朱由校好聞邊軍事宜,中午的時候被方從哲他們說着各種事情,吵得不耐煩搬到了幹清宮。

由此、他看朱由檢也不由更加順眼了,心中更是問道:

“弟弟說的這個方法不錯,可還有其他的方法調換遼東鎮的兵馬?”

“省下的三十萬兩,完全可以撥十萬兩,以石柱土兵爲客軍,每一士卒每年二十兩的軍餉讓其駐守瀋陽。”

解決的辦法也有,那就是直接從湖廣買糧,沿長江走海運直接抵達遼東。

他當然知道爲什麼會花費這麼多錢,原因只有兩個字“糧食”。

“臣弟以爲,發響以昭告天下和邊防士卒,傳遞皇兄對他們的重視,這是應該的,並且不能少,只能多。”

“兵部調遣支援遼東的兵馬中,還有一支浙兵,是戚少保侄子戚金在聽聞薩爾滸開戰時,出山所訓練的新軍。”

這是萬曆留下的鍋,這件事情導致了遼人北逃,三百萬遼人無法養活定額軍隊只有六萬的遼東鎮。

“如此、瀋陽原先駐守的三萬人馬,可以裁撤老弱,只留五千人馬,每年便可以省下三十萬兩。”

卻不想、這被朝中臣工吵得熱火朝天的事情,居然這麼簡單就被自己的弟弟解決了。

自從努爾哈赤起兵後,明朝在遼東鎮投入的銀兩,等於其他八鎮加京營的總和。

“雖然是新軍,但戰力不弱於石柱土兵,人數更是有四千人。”

“他們善於防守,也善於進攻,如果能調往遼陽,那麼完全可以將遼陽當地的兩萬兵馬裁撤。”

“這兩萬兵馬的軍餉,可以爲朝廷省下二十四萬兩。”

“哪怕浙兵一人二十兩來算,加上將官、輜重,頂多十五萬兩支出,因此可以爲朝廷省下九萬兩銀子。”

(本章完)

第96章 扶弟魔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57章 解決兵員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150章 大小曹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466章 終末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79章 出兵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71章 遼鎮敗壞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82章 黃口小兒有蠻力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564章 西征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
第96章 扶弟魔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57章 解決兵員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150章 大小曹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466章 終末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79章 出兵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71章 遼鎮敗壞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82章 黃口小兒有蠻力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564章 西征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