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

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

“這就是第三版的蒸汽機?”

天啓八年十月十七日,伴隨着朱由檢的聲音在軍備院內響起,原本空蕩蕩的軍備院,此刻已經是庭院林立。

原本僅有的三大院,在眼下細緻的擴充成爲了十幾個研究院,佔據了大半的軍備院城。

朱由檢所在的,是工業科的庭院中。

在這庭院之中的一個露天廣場上,一臺巨大而笨拙的機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這臺機器高一丈,長一丈五尺,寬五尺。

它靜靜的矗立在廣場上,而四下是圍觀他的上百名軍備院博士和前來看熱鬧的朱由檢,陸文昭等五人。

“殿下,這就是王徵博士改進而出的第三版蒸汽機!”

當宋應星的聲音響起,朱由檢順着他指着的方向看去,只見一名年近六十的人正在對他作揖。

不管是織布、精紡、還是礦業、農業,蒸汽機的出現都會影響到許多人。

它主動的臣服,倒是免去朱由檢一番手腳。

南掌山高林密,平原沒有幾塊不說,要打它明軍還得修一條條路進去。

“一千料蒸汽機船一百馬,開啓風帆下,每個時辰時速三十里,每十里消耗七百斤煤和兩千斤水……”

南邊來了消息,朱由檢聽聞便知道了東籲的想法。

至於南掌臣服,這倒是讓朱由檢稍微頷首。

第一是沒有那麼道德化的世界規則,眼下這個時代,不管哪個國家都在殖民,並且還在暴力的對付原住民。

眼下御馬監南場近二十萬紡織工人怎麼辦?

眼下紡織工人們所用的水力織布機,一天可以織布一匹,每年都有七千萬匹的產量。

至於他們的老婆孩子,大明一定會給她們輕鬆的工作,來照顧她們活下去。

想着,朱由檢便準備繼續詢問這個蒸汽機的力能,然而不等他開口,畢懋康又給朱由檢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這就是大體量王朝的弊端,也是它的優點。

儘管比起他們的貢獻來說,這樣的嘉獎有些低微,但他們卻已經覺得受寵若驚了。

更別提,如果不分男女老弱的都好好照顧,那大明根本就無法佔據主體民族的地位。

“裝備可以迭代了,或許將老舊裝備賣給諸藩是個不錯的交易……不過還需要等等。”

這人便是改進製造出第三版蒸汽機的王徵,而朱由檢也在路上想起了他這個人。

王徵所說的許多詞彙,都是朱由檢留在課題上的詞彙,對這些詞彙他還特意做出了註解。

一旦推廣,那大量低學歷的工人只能回到家鄉,面對自己的幾分地。

《奇器圖說》這本由王徵所寫的書,對明末西方科學技術傳入大明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朱由檢記得的是,這書中敘述許多科學知識,其中包括地心說,重心及其求解,求水體積、浮體體積,比重,簡單機械及其聯合使用。

“民工科繼續挑選課題攻克,其他科院也早早攻克手中課題,需要銀子的就說一聲,能滿足的朝廷會盡量滿足。”

“伯爵?!”聽到這話,所有人瞪大了眼睛。

“殿下……”

“蒸汽機船呢?”朱由檢對蒸汽機船短期不抱希望,所以將希望放到了蒸汽機船上。

“按照固定的比例和時間流水化熔鍊後,較爲穩定的鋼材就出現了。”

“另外、東籲進入九月以來,一直派遣兵馬監視騰越八關,似乎是想看看我朝有沒有對八關征調兵馬。”

大不了他就十里佈置一個驛站,每個驛站準備一節足夠跑十里的煤水車廂。

要是好吃好喝的照顧他們,那大明的礦山誰去挖?道路誰來建設?

因此朱由檢面對畢懋康的話,直接回應道:

“所有參與研究這三樣的,都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

“你們爲朝廷做出了貢獻,拿到這升賞是應該的,更何況你們又不是沒有看過我所著的課題?”

“請殿下三思……”宋應星等人又開始了聯合勸諫。

“我等自然知道,只是即便如此,但直接授爵也太過牽強了,若是我等研發出蒸汽機車,蒸汽機車,攻克各類課題,倒是再授爵也不遲啊……”畢懋康勸解着。

不止是他們,便連王承恩和陸文昭都勸阻道:“殿下,若是研究出一個蒸汽機就賞爲伯爵,這未免有些太過了,文武百官上估計很難服衆啊……”

當聽到軍工科取得的成就,朱由檢下意識的想到了這個,然後又搖了搖頭。

農業和礦業雖然有一些,但也不值得大明出兵。

“怎麼不說了?”朱由檢看向了王徵,顯然不知道王徵的酸楚。

“是這樣的殿下……”王徵迴應道:“下官將車船的力能用殿下所說的“馬”來表示。”

更何況,鑄鋼炮的耐受力也比鑄鐵炮強,因此可以承受新式的火藥,射程自然有所提升。

人生古來稀,王徵已經五十七歲了,活到這個年紀才遇到支持機械的掌權者,不得不說是他的無奈。

“殿下,這賞的確實太重了。”王徵也忍不住開口,畢竟他也做過官員。

哪怕運三千斤糧前往三千里外需要三十萬斤煤,他個人也認了。

說起他這個人,許多人並不清楚,但如果提起一本書,那麼很多人都會想起。

時速六公里,並且十里消耗一千斤煤和三千斤水……

在他們看來、朱由檢給予他們官職,還讓他們專心研究,提供金銀,這已經是對他們最大的獎賞了。

蒸汽動力的紡織機和織布機自然好,能更釋放更多的勞動力。

別看這只是讓每門炮減少了幾百斤重量,但要知道這幾百斤重量的消失,會讓明軍的運輸壓力大大降低。

“回殿下,事情是這樣的……”畢懋康解釋道:

“事情是從冶鐵科開始的,他們攻克了殿下所說的坩堝制鐵工藝。”

“是……”王徵重拾了心情,隨後繼續介紹道:

只聽說過給人封爵高興接受,從沒有聽說過有人拒絕封爵的。

在他們看來、這蒸汽機都還沒有做出什麼有用的事情,就要將王徵等人封爲伯爵,這是不是太過誇張了?

朱由檢深吸了一口氣,隨後對陸文昭和王承恩道:

南場的布匹,實際上有九成都在國內銷售,只有一成是運往舊港,銷售給奧斯曼、波斯、歐洲各國商人。

一旦有了錳鋼,那麼使用它來作爲拉刀、拉動坩堝鋼步槍膛線就簡單多了。

一個天竺,近一億人的市場等着大明的紡織業,哪怕他們一年才換一套衣服,那也是三千多萬布匹市場。

“還是得儘快的開拓市場……”

聽到朱由檢的話,便是畢懋康四人也有些受寵若驚的制止起了朱由檢。

“在推演中,蒸汽機車的馬力是一百,每個時辰時速二十里,並且十里消耗一千斤煤和三千斤水……”

“之後,軍工科開始將炮身規模變小,最後將五斤炮的重量降低到了七百斤,而在黑火藥中添加部分雷酸汞作爲起爆藥後,五斤炮的射程同樣達到了二里半。”

如果貿然使用動力織布機,那固然可以讓御馬監製造更多棉布,但一個新的問題也來了。

近三億人的紡織市場,全部拿下後,每年的布匹市場將會在兩億到三億之間,而每匹布的利潤會高達二百文。

這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這麼做。

不僅如此,朱由檢還會讓他們來往書信,這些囚犯得知老婆孩子過的很好後,也會獲得希望,老老實實的,不會傻乎乎的跟着人暴動。

“如果能將眼下蒸汽機的力能提升到一百到兩百的力能,那蒸汽機車完全就可以拉動上百萬斤的貨物,只需要用三分之一的載重來供給鍋爐,就可以實現數百里的跨越。”

“謝齊王隆恩……”

在眼下的基礎上,大明可以直接將坩堝鋼添加一定的錳,得到強度和綜合性更好的錳鋼。

不過如果能提升一點,那自然是最好的,因此朱由檢特意詢問道:

“依你之見,這第四版蒸汽機,大概什麼時候可以研究出來。”

眼下蒸汽機有了,再有錳鋼,或者進一步尋找鎢礦,獲得鎢鋼,哪怕大明的鎢鋼產量會很低,但如果用於拉刀也液壓的話,不管是民用還是軍用,都能取得許多進步。

雖然他知道蒸汽機車剛出現時很坑,但他沒想到會這麼坑。

至於眼下的王徽,他在萬曆年間就已經研製過水力、風力和載重機械,並寫成《新制諸器圖說》。

因爲市面上的布匹夠多了,三百文的一匹布已經足夠便宜,如果皇店爲了留住紡織工而降價,那就是逼着所有人跟着降價。

畢懋康是主軍工的,軍工取得這樣的成績,他自然十分高興,因此纔會彙報工作。

當朱由檢嘆氣宣佈新的升授,畢懋康等人終於作揖應下了嘉賞。

不過他們的舉動,也給朱由檢老老實實的上了一課,那就是不管科技再怎麼發達,在它沒有在世人眼中展現出巨大價值的時候,世人都不會去歌頌發明者。

在朱由檢後悔時,一名錦衣衛從院外走了進來,觀摩蒸汽機的同時,在朱由檢身旁小聲彙報道:

“安南有消息,南掌國臣服,願意繼續朝貢我朝,洪經略請示殿下,是否還要進攻南掌國。”

那時候,朱由檢必須想出一個讓百萬紡織工有去處的辦法,不然他要面對的,就是後世英國工業革命時,紡織工人打砸紡織場的局面。

以它的地形,明軍出兵後,哪怕佔領他,也需要陷入長期的叢林游擊戰,得不償失。

儘管他很不屑馭民之術,但馭民之術用來對付外人還是不錯的。

王徽說着高壓,力能、熱效率什麼的,朱由檢解決不了,但他相信工業科這麼多人,總有人能想出能解決的手段。

“二十里路?”朱由檢微微皺眉,他折算了一下,差不多就是每個小時六公里,並且七千斤的重量中,有四千斤要用於裝載燃料,只有三千斤可以用來載貨。

雖然是散階,但俸祿還是正常發放,以還沒有決定下發的《官吏定祿》來說,資政大夫每歲俸祿二千兩銀子,奉政大夫五百兩銀子。

“下官計算過,眼下的第三版蒸汽機動能,只能支撐建造一臺淨重八千斤,載貨不足七千斤的機車,並且這版蒸汽機,在簡單的推演中,每十里需要消耗一千斤煤,三千斤水,每個時辰最多走二十里路……”

三十萬斤煤雖然多,但爲了徹底掌控西域,這筆銀子他還是能出。

他雖然不知道怎麼研究,但架不住他“知識豐富”,在他看來汽車上內燃機的馬力,應該和蒸汽機也可以通用纔對。

“若是殿下再早三十年出生,或是老夫我再晚三十年出生就好了……”

不過要走這種模式,就還需要絕強的軍事力量來保衛大明。

“蒸汽機出現後,代表的是什麼,你們難道不知道?”

“因此他們利用軍備院內的泥模,建造一座坩堝後,將鋼水灌入泥模中,冷卻過後得到了新式的火炮。”

百姓是獲利了,但這百萬紡織工和各大紡織廠也會見長期的持久戰中被消耗,最後退場。

“他們應用坩堝,使得熔鍊溫度足夠高,達到滲碳工藝的要求,同時能夠將生產出的鋼水均勻倒出冷卻、製造出高質量的鋼材。”

“殿下不可啊……”

對於大明來說,人口就是市場。

也就是說,哪怕大明百姓人均每年購買三套衣服,也不過能消耗一億五千萬匹布罷了。

“伱們……唉!”朱由檢看着他們,頓時語塞。

本來水力紡織機的效率就是其他大明百姓通用紡織機的五倍,一旦推廣動力紡織機,那麼失業的紡織工,或許會有上百萬人。

想到這裡,朱由檢沒有直接安排,而是對畢自嚴詢問道:

“民科得到了什麼突破嗎?”

哪怕留下三分之一的載重給煤炭和水,然後只能跑二百里路,那對海上運輸也是一個不錯的動力。

顯然是大明徹底征服交趾,讓他們有了兔死狐悲的擔憂,因此擔心大明是否會進攻他們。

儘管這不過是一二百步的提升,但一二百步足夠讓敵軍多付出更多的傷亡。

王徵不愧是引進西方科學的人,比較其他人的彙報,他的彙報讓朱由檢聽得更加清晰和清楚。

“授宋應星、王徵、畢懋康、孫元化四人升授資政大夫,其餘參加蒸汽機項目的,以及參加雷酸汞火藥項目的,皆升授奉政大夫。”

偌大的澳洲和南洋,三宣六慰、安南,以及東北等地區,這近五十億畝的牧場,可開墾三十億畝的耕地,足夠大明百姓走這樣的經濟模式。

可問題是,眼下的大明還沒有做好釋放大量勞動力的準備。

“這種鋼出現的第一時間,各個研究院的博士前來觀摩,而軍工科率先認爲用鋼取代生鐵來鑄造火炮,或許可以提高火炮的性能。”

他們是高興了,但朱由檢心裡卻覺得有些不值。

如果真的沒有人能解決,那即便憑藉眼下的蒸汽機,大明也能用於遠洋貿易和火車軍用。

也就是說,僅僅布匹這一項,大明淨收入兩千萬兩銀子是不成問題的。

“另外、冶鐵科繼續攻克錳鋼,爭取讓軍工科早點用上錳鋼。”

“說一說這個蒸汽機,以它的力,能不能實現蒸汽機車和蒸汽機船?”

不過對於東籲,朱由檢暫時沒有要動兵的想法,畢竟要打東籲,可要比打安南難多了。

“軍工科也早點把擊發槍,子彈底火,火帽,還有步槍車牀,手榴彈等項目攻克。”

不過這並不是說,大明爲了賺錢,就要好吃好喝的照顧天竺和南洋土人。

“殿下,以眼下第三版蒸汽機的力能,如果真的要製造蒸汽機車和蒸汽機船,這並不是不能實現,只是造出來後,它們的動能或許不能讓殿下滿意。”

“民科的動力織布機,紡織機已經研製出了,靠着它們,只需要一個熟練的紡織工,就能監督並使用它紡織出以往水力織布機三倍的紡織產量!”

眼下不過研製出一個蒸汽機,居然就要封賞爲伯爵,這着實讓人大跌眼鏡。

南場的曹化淳給朱由檢寫過一份手書,就是專門講述南場織布產量和售出,以及市場問題的內容。

“回殿下,第四版蒸汽機的難題,下官以爲是蒸汽機的力能和熱效率,以及高壓問題。”

“請殿下收回成命!”宋應星和孫元化分別作揖,而朱由檢卻不忍。

這手段,是朱由檢在大明這麼多年而學習到的馭民之術。

因此在他留下的許許多多奇怪課題中,研究的博士們總是能學會不少新詞。

因此,戰爭牽連的成年男人,必須要前往勞改,在十年的勞改後才刑滿放回。

“賞!得賞!”

“回殿下……”聽到蒸汽機車和蒸汽機船,王徵來了興趣,他對朱由檢說道:

“上疏,爲王徵、畢懋康、宋應星、孫元化四人請賞爲伯爵!”

大明的人口就業問題對於他來說很簡單,那就是走中小農場配合高精端人才的經濟模式。

“同等大小下的燕山五斤鋼炮,重量超過鐵炮,但射程也超過了鐵炮的二里,達到了二里半的程度。”

“必須得扭轉奇淫巧技的觀念……”

王徽試探性看了一眼朱由檢,發現朱由檢注意力都在蒸汽機上,沒有顯露生氣的表情後,心裡不免鬆了一口氣。

他們之所以這麼暴力對付原住民,是因爲自身沒有體量吃下原住民,也沒有足夠的生產力來消化這個龐大市場。

朱由檢想了想,大明和後世對比後,大明實際上有兩個優點。

古往今來,尚未聽聞誰只是因爲參與了器械研造,就得到正二品和正五品散階嘉賞的。

拿下天竺,再加上大明宗藩體系,最後把東籲也拿下,那麼大明的直接市場就是一點五億人,間接市場就是南亞加暹羅、朝鮮、日本等國近一點四億人。

也正因如此,孫元化才華將他舉薦,而朱由檢也因此提前數年時間,得到了這第三版的蒸汽機。

在眼下人力已經充足的時候,產能是過去織布機三倍效率的動力紡織機出現,會引起什麼?

哪怕皇店壟斷了整個大明的布匹生意,也依舊需要裁撤三分之一的紡織工,並且會讓大明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發生轉變。

一千料的船可以載重十五萬斤,每十里消耗兩千七百斤煤炭和水,對於蒸汽機船來說並不算什麼。

大明的人口占據了這個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根本不怕沒有體量來吃下原住民,而這增加的生產力,也並不會成爲大明的累贅。

這其中,農業是朱由檢要解決的事情。

他也是經歷過萬曆皇帝“折磨”的人,着實是害怕了老朱家皇帝喜怒無常的性格,見到朱由檢對身邊人的性格後,他不免有些酸楚。

“殿下,您或許還需要對軍工科、冶鐵科、民工科的八十餘位博士嘉獎……”

“之後他們陸續用十斤炮、二十斤炮來實驗,十斤炮的射程達到了三裡,重量降低了兩成,二十斤炮則是達到了三裡半,重量同樣降低兩成。”

這幾句話加起來,朱由檢頓時有些語塞。

但問題來了,大明不一樣啊!

“怎麼?有什麼突破了?”朱由檢下意識想到了擊發槍,然而事實證明他想多了。

正如後世爲什麼不推行大農場經濟,以及智能化工程。

資政大夫爲正二品文官散階,而奉政大夫則是正五品文官散階。

“另外……”朱由檢頓了頓,看向了眼前的這個高大的蒸汽機:

首先市場需求來說,紡織場主要是直接供應南場,再由南場供應天下皇店,而大明百姓保守估計是在一億五千萬人左右,一匹織布完整的用來製作一套衣服是可以製作三套。

畢懋康激動的說着,而朱由檢只是一瞬間的高興,表情就難看了起來。

這麼想着,朱由檢有些後悔,早知道他當初就做一個理科生了……

“告訴洪承疇,交趾的事情解決後,儘快回昆明坐鎮,另外南掌就不用進攻了,告訴南掌國王,每年朝貢……”

“是……”聽到朱由檢的話,錦衣衛作揖後緩緩退了出去。

朱由檢看着他離開,最後把目光繼續放到了蒸汽機上。

只是他那閃爍不明的眼眸,很難讓人猜到,他此刻正在想些什麼……

(本章完)

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98章 黨爭再起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554章 書不如人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64章 孜孜不倦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112章 落幕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136章 出塞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68章 海納百川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3章 難兄難弟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466章 終末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121章 備戰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
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98章 黨爭再起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554章 書不如人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64章 孜孜不倦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112章 落幕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136章 出塞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68章 海納百川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3章 難兄難弟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466章 終末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121章 備戰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