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五)

蔡賢卿怕別人看見,便一直將那封奏書塞在懷中,不肯拿出來,準備等一個恰好的機會,派一位真正信得過的梯己遞奏入京。

但卻趕上一個並不恰好的時間。他剛接了衛懷的書後不久,便見王府的人來訪,說王爺興致大發,想要再請一回戲班,令他好生安排。

蔡賢卿點了頭,送那人出了門,回頭便開始忖度起來。他不敢把奏書留在寓中,又怕帶着它前去,會被眼尖的人看見;一旦被王爺發覺,只能用‘孟德獻刀’之法滿混過去。可那萬和順是何等聰明樣人,這種只有故事裡纔會有的小把戲,定然是瞞不過他的。到那時,可謂束手無策、坐以待斃矣。

他又考慮了好一會兒,可惜均無良策,只得硬着頭皮去了。他正想臨時從老郎庵叫來幾個戲子排班,可好在去浙江的班子剛剛歸來,便不令他們休息,繼續練開戲來。

過了兩日,時期已至,王府遂特地派來車子,接蔡賢卿來了。一行人上了車子,直赴至王府門口。

仍是前番那個許老僕出來,行禮畢,引領着蔡賢卿人等進了花園。俱曾表述,便不再多說。

蔡賢卿獨自進了自新堂,透着那道竹簾,看見萬和順正和他夫人無所事事地聊着閒天。

“郡王。”他停在那裡,行禮道。

萬和順扭頭朝簾子外一看:“是賢卿啊……”

他隨即一乜他夫人,喝令道:“暫且退下去。”

“進來吧。”

蔡賢卿輕輕掀開竹簾,在萬和順面前先是一跪。

“小人蔡賢卿給郡王叩首!”他恭恭敬敬地磕了個響頭。

“免了吧。”萬和順笑扶起他。

“郡王……”蔡賢卿一擡頭,正好直視着他的眼睛,一見那好似能看穿人心的目光,登時心虛起來。幸虧他屢經風雨,精神還定得住,沒有顯露什麼失態的神色。

“怎麼?”萬和順仍在笑,不過這次眯着眼睛,只餘留着眼角的一絲縫,皺紋都堆疊起來。

蔡賢卿一見他的神情變化開來,心底一陣寒顫。

“今日聽什麼戲呀?”

萬和順一扳手指:“聽個《得信》、《誑告》、《駭變》,再來個《寇間》……何如?”

“這《得信》是哪裡……”蔡賢卿見他挑的段落似有所指,又不知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了,不禁心裡慌成一團。

萬和順又朝着他笑了:“你一個唱戲的怎麼也不知道了?”

“長生殿!長生殿嘛!”蔡賢卿大笑着,拍着手,企圖用此來遮掩住慌張。

“那就下去安排吧。”

“是。”

蔡賢卿捲起竹簾,從屋內出來,直走到門前的那段過道上,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擦了擦汗珠,嘆了一口氣,怔怔地對着那堵照壁。

自己的選擇太過輕率了,以致他都沒有充足的反應。他腦袋裡空白了一會兒,纔開始思想事情。

他重新將兩條道路擺在面前:一是爲了大義不惜姓命,在所不辭;二是爲了前途和野心,出賣衛懷。蔡賢卿搖擺不定,將那本奏書一會兒放開、一會兒抓緊,徘徊不定。

“蔡師傅,該準備戲了吧?”門外頭的戲子們喊。

“多嘴!在那裡嘮嘮叨叨……喊個什麼!”蔡賢卿心煩意亂地吼道。

他一推椅子,站起來。他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新政的成與敗此刻就像根繩一般,輕輕地系在自己的抉擇之上。他雖也想要利於天下的新政,可最終還是向自己的前程低了頭,將這根繩子狠心地一刀斬斷。

他將那本奏書拿出了來,看了一遍,徑直折返到竹簾跟前。他也不打招呼了,直接拉開簾子,見萬和順仍在那裡端坐着,便向前穩穩地一跪:“王爺,我忘了把這東西給您了!”說着,他將奏書慢慢地遞呈到萬和順手邊。

萬王爺平淡地微笑着,好像並不覺得這是什麼風波,理所當然地接過來,靜靜地掃了幾眼。

“好啊,衛懷真是膽大包天,敢繞開我這裡直遞京師,聰明,聰明……”他冷笑道。

“是這樣,小人見他昨日在淮清橋,行跡可疑,我便套出這廝的口實來,騙他將奏書給了我,小人這才能親手交給郡王……”蔡賢卿用諂媚的語氣述說着。

“他知道柳鎮年的情況麼?”萬和順問道。

“那廝絕對不清楚!”蔡賢卿慶幸自己終於不用扯謊了,如同出了一口惡氣,咬着牙說道。

“他這算撿了一條命……不然此人斷不可留了。”萬和順從鼻子裡哼出幾聲陰笑。

“這廝真沒臉見您!您容忍着他在南京搞那些胡改八改,已是寬宏大量!沒想到這忘八端……”蔡賢卿奮力的討好着王爺,大罵起來。——他能有超然物外的見識,也就會有比任何人都卑賤的時候。

“好了,好了,我們知道就行,不跟他一般計較。”

“戲……還演麼?”

“演呀!”萬和順兩掌一拍,“讓衛懷知道是本官《得信》,賢卿《誑告》,他這一出《寇間》又不成,叫他自去《駭變》罷!”他這方纔敞開心懷,大笑起來。

衛懷因此苦等了三個月。他仍不見朝廷有一片回批,當然極其納罕,往蔡寓處寫了封書,欲問問奏書這事。蔡賢卿因整日繁忙不堪,幾乎忘卻此事,今見衛懷來問,一拍大腿,趕忙琢磨怎麼圓回來。不過辦法一想就通,他便以‘雖遞到了朝廷,但約莫是石沉大海,皇上不曾閱見’爲由,準備草草回了他。不過蔡賢卿還是心懷愧疚,便抽出一個時辰來,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鄭重地回覆過去。

衛懷也只道是這個緣由,一聲嘆息,悲慼萬分。

夏元龍得了消息,亦恨自己一計不成,愧爲盟主之輔弼,頗有‘內不能制懷繩,外不可敵和順’之嘆。

這期間衛懷一事無成,俱被挫敗,文壇內因此人心惶惶,形勢忽變得波譎雲詭。心向楊懷繩的‘楊黨’又東山再起,兩派爭執不下、內亂迭生——這是衛懷從未經歷過的窘境。

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六)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四)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二)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五)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六)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二)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一)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三)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四)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四)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四)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五)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
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六)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四)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二)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五)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六)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二)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一)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三)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四)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四)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四)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五)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