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

“你?”

“是,”夏元龍走到楊懷繩面前,“我騙了及民,讓他以爲你真是答應了,這件事不就好辦了麼。誰曾想……你沒去國子監。”

衛懷鬱悶地轉過頭去,沉默地看着窗外。

“你!”楊懷繩一拎他的衣襟,逼視着他,“人英你怎敢爲了此事來瞞着我說假話!”

“仲方兄,”夏元龍跪下了,“你若真能明白道理,我何必要瞞着你和及民呢!我也不想壞了我們的情誼,可爲了新政,元龍有時也必須捨棄這些情義!望仲方三思……”

“爲了新政你都肯弄虛作假起來了,不怕把我們的仁信之名都敗乾淨麼?!”楊懷繩喝問道。

“楊兄,我知道我乾的不仗義,你數落我便是,我不會有一字怨言。”

“仲方兄,”衛懷不得不說句話了,“這事兒人英是挺對不住你。不過我打算此刻就停了商議,還請你看在都是兄弟的面上,饒恕了他罷。”

楊懷繩又一看夏元龍,便將他扶了起來:“我心裡倒不介意,只是人英你這麼做太傷人心了……以後有事正大光明地商量,別作弄你這聰明瞭!”

“謝楊兄寬恩!元龍必謹聽楊兄之言。”

“散了吧,散了吧。”衛懷雖不計較,但卻頗覺無趣,懶懶散散地說道。

這個雄偉的計劃也因此無疾而終,草草收尾了。此後,他三人看着倒也仍如前般和睦,彷彿無事發生;但心中都多少有了些隔閡。平日除了要緊之事,之間的聯繫也變得不像原來那麼緊密了。

夏元龍自於此事上失了策,便欲另尋補救之法,遂與衛懷說道:“前番計略不成,須再以他法圖之。不若找一可用之人繞開萬和順的南京,直遞本至京師,由朝廷裁決新政,豈不省去了編撰的功夫?”

衛懷正寫着《行要》,聽他一言,當即擱下筆,說道:“我也曾這麼想過。但我在官中得罪了不少人,形同孤立,哪有信得過的人助我上遞奏書?”

“這的確也是問題。”夏元龍道。

“你們在這商議事呢?”楊懷繩從後面走來,問了一句;然後走到牆角那兒,翻着書櫃。

“是啊……”

“我拿個東西,不打攪你們議論了。”楊懷繩抽出本書來,說道。

“仲方兄,你的病可好些了?”衛懷問。

“還是不大好,昨日起病又重了……”他起來摸了摸額頭,“還是頭疼。”

“那你最好在家歇息幾天,別這麼勞累。不要把這風寒之症看輕了。”

“《行要》的事還需我在此幫忙,不打緊的。你們商量自己的罷。”楊懷繩說罷,轉身欲走。

夏元龍急忙攔到門口,笑道:“這件事還得問一問仲方公啊!你好歹也是這書院的副盟主。”

楊懷繩突然站住,本想着提一嘴他私瞞衛懷的事,但及時收住口,只道:“說罷。”

夏元龍便將剛纔對衛懷說的話複述了一番,便道:“你可知有此等樣人?”

楊懷繩瞅了眼他,語氣平靜:“蔡賢卿呀。”說着,他顧自從堂屋這兒出去了。

“蔡賢卿?”夏元龍回頭一看衛懷。

“依衛懷之見,此人正能荷任!”衛懷將《行要》的稿子推到一旁,“我這就再寫一封奏書。”

夏元龍一抓他的臂膊,“他與我們素無交集,況且乃是萬和順一黨,輕易託付給他……恐怕難以成事。”

“他能爲救我出獄而在所不惜,且他沒想要一分錢;如今不過是差個人遞個奏的事……我信得過他!”

夏元龍方纔沒話說了。

衛懷揣着奏章,問了蔡賢卿的住處,在大街上尋找起來,不曾尋見,直直走上了淮清橋。

他慢慢走着,身後忽被人拍了一下,轉頭一看,正是蔡賢卿。

“我正找你呢,蔡公!”衛懷滿心歡喜地迎過來。

“我知道。剛纔看衛祭酒問我的名字,我就一路跟來了。能在此地碰上先生,幸會,幸會!”蔡賢卿行了禮,“這裡人多,不好言談,還望先生可入府中一敘!”

“當然,當然!”衛懷大笑着,隨他從橋上走出來,徑往其府。

二人走進一條巷子,在東壁那堵白牆下停住,看見前面這間屋子掛着‘蔡寓’兩個字的匾額,蔡賢卿就拿了鑰匙,推開門來。

衛懷本度着屋內定然喧鬧不止,卻只見前方一大圈空地,正廳亂放着五六張椅子,兩旁耳房前堆滿着柴火,一片冷清。

“蔡公不是教了許多唱戲的孩子嗎?怎麼沒見一人出來呢?”

蔡賢卿大笑道:“近來兩浙那裡有老爺來請戲班,我就差他們去了;有些還在老郎庵那邊兒,哪有在我府上的。”

“是如此……那蔡公還不曾娶妻?”

蔡賢卿捶了捶胳膊:“昔日有妻,在我四十三歲時亡沒了,便不想着再娶,反正老了嘛!”

衛懷見他如此親切,什麼事皆敞開心胸地說來,便有些真心敬他。

二人入座,蔡賢卿親爲他斟了茶,問道:“我見衛先生有急事尋我,如今何不說一說?”

“噢,”衛懷從懷裡捧出一封奏疏來,“這是我勸諫萬親王實施書院制度的書信,可王爺未曾答應。我想着直接遞到朝廷那邊兒……繞開這一關。”

蔡賢卿吃驚地望着他,然後舉目四顧,吐了一口重氣:“不得不說,有點膽大。”

“怎麼?”衛懷緊張地問。

“您不就是想借着柳鎮年和王爺的關係來趁機行事嗎?”

“柳鎮年?我這是遞皇上的,和他一個武臣有何干系?”衛懷自覺蹊蹺地問。

“原來祭酒大人不知道這事?不知道那在下就不跟您多說了,這些事知道越多越麻煩。”

衛懷雖仍跟耿於懷,但又不敢再問了,只回答道:“那好。”

“我只能說,”蔡賢卿摸了摸鬍子,“會招致麻煩。”

“這……”衛懷爲難起來。

他看着衛懷心境低落的模樣,內心現出幾絲糾結。可他不想讓自己在最敬仰的人面前顯得像個不能成事的懦夫,像個投機取巧的鼠輩;他雖然身爲萬王爺的黨羽,但自己怎能同那些無恥之徒爲伍!想到此處,他的精神又崇高、偉岸起來,他的志向又成了要做一個豪傑。面對着衛懷渴求的眼神,他堅毅地回答道:

“先生只管把奏書給我,我能辦得!”

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二)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二)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五)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五)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一)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四)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三)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二)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九章 瞞情、謀符(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四)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一)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三)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五)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一)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四)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五)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一)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
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二)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二)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五)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五)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一)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四)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三)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二)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九章 瞞情、謀符(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四)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一)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三)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五)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一)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四)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五)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一)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