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

“您就是……曾大人嗎?”

葉永甲走進戶部的大堂,看見一位官員正坐在案几前,一手轉着筆,一手把弄着自己的衣袖。

“你是誰?”那人連忙放下手上的東西,走了出來。

“兵部尚書葉永甲。”他不知此人的底細,只得小心回答。

“幸會。鄙人就是曾粱,字薌之。”他客氣地作了一個深揖,語氣卻像鐵一般堅硬。

葉永甲見此人不是很好說話,便不與他套近乎了,淡淡答道:“幸會。”

“坐吧。”曾粱略一伸手,將副圈椅抽了出來,順勢擡起眼去看他,後者卻仍直挺挺地站在原處,默然無言。

曾粱笑着拍了幾下椅背:“我方纔梳理了一下戶部的公事,大抵已經明白你來的意圖了。不管怎麼樣,奉勸您記住一點,我部的權益是第一位的,絕不是你們兵部簽字畫押的工具!”

葉永甲見他爭鋒相對,自然也忍不住了:“第一,葉某此前從未和您見過面,也從不把同僚當做工具對待;第二,操練新軍乃奉相所定之策,不是葉某一言兩語能做得了主。”

“大人是想拿奉相嚇唬我?”曾粱的手將圈椅抓緊了,“我告訴你,我還是皇上親點的探花,柳丞相的門生!你若想搞論資排輩,吏部、刑部隨你去,可到我這兒不行。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兵部施行新政總是好事,但別以爲走了一個劉冕,便可權勢滔天了!”

“我葉永甲堂堂正正的做官,只知爲國,不知爲權。也望您不要惡意揣度……告辭。”葉永甲草草地行過禮,就大踏步地走出了衙署。

“蔡老,走吧。”他和倚在牆邊的蔡賢卿冷冷地說。

蔡賢卿一看他的臉色不對,便撫掌大笑:“果然如此!我打聽了一下這人,可是人盡皆知的直臣啊。”

“鷹犬之直而已。”說罷,他竟揚長而去。

擺脫了官場的束縛,回到綏狄的葉永甲格外的自在。到了鎮,他二人並不準備歇息,而是與杜擎先看了幾個軍營,又在校場瞧了新軍的演練,竟然進退有序、列隊不亂,射靶也逐漸有了準頭,頗成一支官軍的風範了。

散後,葉永甲即與杜擎進了大帳,他不禁讚歎道:“杜都督既有如此能耐,何愁新軍辦不好呢!”

杜擎正坐在凳子上,緊鎖眉頭,一面凝視着桌上那張牛皮地圖,一面回答:“這隊新軍的素質還是參差不齊,我不知費了多少氣力,才把這些人勉勉強強弄好。”

“最近戰事如何?”蔡賢卿也近前端詳那張地圖,見邊角上都被燒糊了。

“因虜庭近日鬧開瘟疫,牛羊馬匹死了不少,這段時間很是消停,未曾爆發戰事。”

“那這些新軍的戰力怕也難以檢驗。”

“何須檢驗?”杜擎搖了搖頭,“現在要緊的是武器!這幾個月炸膛的問題層出不窮,將士們用的都是老槍老炮,怎能禦敵?”

“我們正是爲這個發愁。”葉永甲也嘆息起來。

“朝廷那裡怎麼個說法?”杜擎雖然氣惱,但臉色尚且平常,並未發怒。

“已經吵出一點眉目。主要是圍繞在戶部的花費上,久懸不決。現在朝廷沒有儲備一杆多餘的鳥銃,只有現造一條法子。但鐵這東西唯有福廣精良,不管陸運還是海運,都需讓戶部承擔高額的用度,這便是發愁之因。”

杜擎深有同感:“是啊,之前我還嘗試在此地造炮,結果匠人們紛紛抱怨鐵質太脆,難以鑄造。若如今戶部又不肯出銀子,綏狄的陷落只在指日。這羣文官,也不知邊關的情況,只顧着守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到時候屏障皆失,天朝有亡國之險,他們就無話可說了!”

葉永甲一同跟着扼腕嘆息,蔡賢卿卻一直默默地注視地圖,未曾關心二人的討論。

“蔡老……您可是有了主意?”葉永甲問。

“我的確有個想法,”蔡賢卿道,“只能緩燃眉之急,無法行之長久。只不知成功與否。”

“請講!”

他便把手指向了永平府的地界:“我在京師的時候,經常聽到有西番商船到海邊做生意。料其已至京師,必然沿海直至北面,永平多處設埠,必然外商雲集。聽聞西洋人常於南洋販賣軍器,不如多方求購,不僅不用費力鑄造,亦免起運之費矣。”

杜擎興奮地跺了一腳,大喜道:“甚妙!葉尚書跟戶部說一聲,這事不就成了?”

葉永甲頓時躊躇滿志,但是舉動仍舊平靜,看了看蔡賢卿說:“未想到纔來綏狄,蔡大人就想了這麼一出計策!如此省事省錢,又爲何叫行不長久?”

蔡賢卿嘖了一聲:“鳥銃本就造價不菲,從西洋商人那裡短期是能弄到幾百杆槍,但我等胃口不小,折騰幾日,便把他們的存貨都買沒了。人家的炮廠設在外國,必然先照顧當地的生意,分到咱們這裡就要等上數月,甚至一年以上。如果要加價吸引他們,那戶部又不情願了。”

“主要的是先解決邊患,讓這支新軍能打好仗,”葉永甲道,“最先考慮眼下的事情吧。我這就給戶部寫信,看曾粱作何反應。”

葉永甲回了營房,當即寫出了一封洋洋灑灑的信,由牛皮紙包裹着,叫杜擎安排一個小校火速送去。

因京師離綏狄不算遠,戶部的回信很快就到了。葉永甲揣好那封信,看着小校滿臉的笑容,便問:“曾薌之可對你說什麼話了?”

小校挺身回答:“稟大人,曾公待我不錯,留了我一頓飯,叫我好生把信寄回去!”

“他的臉色怎樣?”葉永甲想問他個徹底。

“臉色紅潤,氣息還行。”

葉永甲笑出了聲,連忙吩咐了一句:“我可不是問你這個。你好好休息去罷!”

“謝大人了!”那小校應聲離去。

葉永甲十分自信地把信拆開,將書頭一露,見寫着‘曾粱敬回尚書’,便更加確信了,誰知一經展開,便使他的臉色陡然變了。

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五)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六)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三)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二)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一)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三)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一)序章 葬女、隱世(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二)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五)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九章 瞞情、謀符(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五)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四)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
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五)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六)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三)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二)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一)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三)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一)序章 葬女、隱世(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二)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五)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九章 瞞情、謀符(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五)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四)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