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

待得鈕遠消停會兒了,書吏才小心翼翼地彎下腰去,拾撿起滾落在地上的毛筆。

“您應當深思熟慮啊……”他膽怯地勸說着。

“是我的問題,”鈕遠看着橫倒的桌子,嘆息一聲,“我沒能壓制住胸中的怒火。如今柳公已信了曾粱的言語,說什麼都是晚了,也只能作個妥協。你趕緊叫他們把吳思經再押回去,跟廉崇文說,要和他重新議約,舉行第二次朝議。”

廉崇文正在家中品嚐着新買的茶葉,忽然聽到這個晴天霹靂,萬分震恐。他先是波瀾不驚地應付了一番朝廷的使者,說了些表明自己絕無怨言,一切依遵吩咐的話,然後將其送出門外;等那人走得沒影了,他便落寞地坐到牀榻邊上,煩躁地扯了一把頭髮,沉思起來。

誠然,他的時間極爲寬裕,吳思經也等得起,如果只是重約日期,延後一兩個月,倒要罷了;但如今他們要做的,是將整份契約重新商定,因此心懷躊躇,不敢保證這次朝議仍會像之前那般順利。

“媽的,鈕遠到底發了什麼瘋?”廉崇文顧自地罵着,從牀上跳起來,在門口踱起了步子。

他就這麼反覆走了兩三圈,眉毛竟已逐漸舒展,表情也不再緊繃了,彷彿悟到了什麼,用手託着下巴,又琢磨道:‘不對。事情如此突然,恐怕也不是鈕遠一人決定的。聽聞他們內部分歧很大,或許是懾於百官之意,無奈下令……’

他越想越通,就打算着先去禮部探探口風,畢竟自己對魯之賢最爲熟悉,可以順着他的性情。於是,他籌備了五十兩白銀以及一堆南洋的珍奇貨物,使麻繩繫緊了,捆在車子上,親自帶着給魯堂官送去。

“哎呀,將軍何故弄了這一大箱子東西來?多破費啊。”魯之賢望見僕人從外邊擡進了一個大梨木箱子進來,眉開眼笑地問道。

“稟大人,”廉崇文恭敬地鞠了一躬,“這些銀子是國主賜予在下的贖費,就是命廉某來打點諸位大人的。可找那些大員們小人沒有門路,又被當做夷人冷待,只有魯尚書情願接見小人,讓我輩得以議定條約,蒙受天朝洪恩。此敦兩國情誼之大功,舍您其誰?故而小人自作主張,將那五十兩銀子悉數相贈,想必旁人亦無怨言。至於那些貨物,都是小人在南洋經商,素日積攢下來的,還望大人不要嫌棄。”

魯之賢笑道:“廉將軍可真是會說話,本官何德何能!來人,把這箱子擡進裡屋,給夫人瞧瞧去!”

看着僕人都走散了,廉崇文方纔斜過身子去,問道:“在下有一點感到迷惑,按理說,議約已經大成,朝廷以此換得了大炮三百門,還與本國加深了關係,也算是不小的功勳了。爲何未見到優詔賞功,褒獎羣臣?這應該是天朝的慣例呀。”

魯之賢看到他茫然無知的樣子,不忍欺騙,只好如實相告:“唉……將軍有所不知,奉相已經決定重新議約了,將於兩日後再度舉行朝議。”

廉崇文故作驚訝:“什麼?這是爲什麼?”

“這事我一句兩句也講不清楚,總之是那羣大臣鬧騰的結果,不想給你開特例……”說起此事,魯之賢有些煩躁,“我其實參與了,但沒想到弄得如此過分,讓你們外人看了笑話。將軍莫要憤恨,這不過是件小事,別因爲這個擾亂了議約的情緒。”

廉崇文抱膝嘆道:“啊,可惜!契約可以反覆議定,但您的赫赫功績卻被無情抹殺了。您本當以此位列三公,享盡榮華富貴的,誰想竟然如此!衆臣胡作非爲,實是令有識之士寒心!”

魯之賢苦笑:“廉將軍,您的心意我領了,不過我哪能受什麼功勞封賞,好處全是讓奉相一人佔去了。”

“這不公平!”廉崇文飽含情緒,爲他叫起冤屈來,“事情都是您一手操辦的,到頭來卻成了白忙一遭。”

wωω• ttκд n• CO

“嗐,我有什麼辦法呢?”

“或許大人能借這次重議,將您的功勞拿回來!”

“此話怎講?”魯之賢半信半疑地問。

“大人可現在就上奏,向丞相提議:既然妄開特例有傷天朝威嚴,不如派遣一人爲傳旨使者,跟隨廉崇文等前往南洋,諭其國主,亦可檢視火炮所造如何,不致爲外國矇騙。然後一同乘船返回,海關見得聖旨,必不敢加以阻攔。如此不用關文、不犯海禁,於人情亦通也。”

魯之賢豁然開朗:“這個方法好!但是衆人能否答應,我可說不準啊。”

“您是與世無爭,和奉相不同。如果讓小人動用些手段,上下打點一二,準有不少官員上書附和。只要支持的聲音多了,朝廷便會考慮,然而肯定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案了。”

魯之賢低下頭考慮着。事到如今,他最害怕的當然不是功勞被搶走,而是朝議。其實不止有他,幾乎所有人都害怕這次朝議,畢竟哪方勢力的意見能夠勝出,誰也說不好,他們都害怕對方得了大功,會進而主導朝局,不如各退一步,維持現狀。魯之賢也是其中的一員,他非常清楚,之前彈劾鈕遠的搏命行爲已經很冒險了,大家當然不願意每次都要作這種驚險的賭博。

再者,他也不是厚臉皮的人,接受了廉崇文的大禮,幫他的忙乃是天經地義。這件事相當於推了他一把,使之迅速做出決斷,痛快地答應下來:“廉將軍,你真是救了本官啊!若有這個奏書,朝議也不必開了!麻煩你幫老夫磨一磨墨,放寬心,我提筆就能寫!”

經過廉崇文的暗中操縱,魯之賢的奏疏遞上去不久,便受到了文武百官的擁護。許多當朝大員不斷地附和着,如同那次彈劾一樣,影響着柳黨的決策。如此中和的方案使得鈕遠也甘心接受,隨後便暗示桂輔起草了詔書,作出了部分妥協,宣佈不再妄開特例。儘管這兩件事的實質並無不同,但滿朝官員們爲這次‘大義’的成功歡欣鼓舞。

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序章 葬女、隱世(二)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六章 名歸、飭法(二)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二)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三)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四)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三)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五)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一)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二)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七)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一章 識舊、移基(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三)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七)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六)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五)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六)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四)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四)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
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序章 葬女、隱世(二)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六章 名歸、飭法(二)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二)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三)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四)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三)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五)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一)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二)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七)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一章 識舊、移基(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三)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七)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六)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五)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六)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四)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四)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