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二)

“什麼大事?”夏元龍問道。

“我想着召集南京那些有頭有臉的文人儒士,於孔廟辦一場盛大的祭典,以求招聚人心,使文壇同仇敵愾,共向新政也。”

“這可合了仲方兄的意了!”夏元龍一瞧楊懷繩,說道。

“正可藉此正古之禮樂,歸古時之義,此真善事也。”楊懷繩朝元龍點了點頭,笑道。

“這祭祀所用之樂器是必買的。”衛懷道。

夏元龍道:“若行祭典,所需之物多矣,何不將物件數目用筆記了,然後按此件件買來?免有遺失之處,失了嚴謹。”

“好!我這去拿紙筆來。”楊懷繩隨即去桌前研了墨,將筆在硯臺裡沾飽了,伸手拿了張白紙,依夏元龍的話,一件件寫出來:

琴十二張 蕭十二支

編鐘兩架 瑟八張

編磐兩架 鼓三面

笛六支 壎六支

笙六支 敔六件

柷六件 管六支

共計七十五件

楊懷繩寫罷,遞給三人,三人看了一遍單子,俱無差錯。諸事齊備,衛懷便開始分派:叫楊懷繩去買器物;夏元龍去請樂舞生;自己則去央當地的大儒來會盛典。

不過數日,物件齊備,夏元龍領着三十六個儒童作樂舞生,楊懷繩自告奮勇,親教他們習練禮樂;衛懷則請了衆多名儒,定了祭典之期。

夏元龍見此時離祭典之日還早,便向衛懷提議道:“既然時日還早,何不趁此於人煙輻輳之處搭一罈,建間屋子,若需號召百姓,宣講大事之時,只去壇前號令,省得一日來此,一日去彼,弄得居無定所,豈不不便?”

衛懷道:“人英這計甚妙!不知壇可有名?”

夏元龍皺了回眉,才笑說:“不如取‘集思廣益’之義,示我欲與百姓親善之心,喚作‘集思壇’何如?”

“這‘集’字倒像是我們只管着集他人之言,而自己一言不發似的。何不取‘廣思壇’爲名,既不失聽取諫言之心,又能有號召他人之意,你看好卻不好?”

夏元龍連忙朝衛懷拱手:“還是衛兄才學最廣,元龍真是甘拜下風啊!”說罷,二人大笑起來。

“不知將壇選在何處?”衛懷又問。

“我看街邊的老戲臺那兒正可作壇!”夏元龍應聲答道。

那戲臺坐落在一道寬街的東面,舊日曾被衛懷當做講說新政之所,但已有多日沒到那去過了。這塊的戲臺因年久荒廢,以前是這戲臺有兩層,上面完全塌下來了,裡面滿結着蛛網,只剩底下的這塊地基還算完好無損。衛懷便出資將這老戲臺拆去,留出一塊空曠的荒地,將這處全都砌下白磚,在此上建起一間竹屋,屋上掛着‘廣思壇’的匾額。說來也巧,這壇剛一建成,卻正好逢上祭典的日子。

衛懷都來不及看看這壇的模樣,便被夏、楊二人拉着,偕同一羣名儒,往孔廟而來。

這孔廟高立在山坡之上。他們只得分幾個人擡着樂器,小心地一步步登上石階,不求行得快,但求穩當,故慢慢捱至廟前。他們行到門口,見兩邊各植着一株松樹,在旁又種了花草之類,掩蓋着幽徑盤曲,四下都被樹木圍住,好似要將此地與世隔絕,活像個世外桃源,真覺廕庇靜謐。輕推廟門,頓時看見正前面的至聖先師的像,身前放着一鼎香爐,後面是一座大殿。兩側有兩間書房,還算闊敞。

衛懷便叫看廟的人將書房收拾乾淨,遂將鍾、磐、鼓等重物先搬進去,再把琴瑟之類的輕便物件拿上來,一齊堆在書房。楊懷繩在下面又擡了牲畜過來,開了殿門,將披着紅緞的牛羊置在東面的神廚內,命廚役洗淨,待明日祭典一始,隨即宰割,以爲祭物。

諸人都忙完了,遂從廟裡出來,見天色已漸昏黑,一班人便在一旁的酒店內歇息了。

次日才臨清早,楊懷繩便醒了過來,急忙拍了拍衛懷、夏元龍兩個,喚道:“兩位賢弟先別睡了!還須準備祭典之事呢。”衛懷頷首答應,打了個哈欠,懶散地站起來;隨後,衆儒士也都慢慢睡起,一同赴廟行祭。

樂舞生排列已畢,樂器皆擺正其位,衛懷則換了公服,候在廟外,只待一擊鐘聲,萬事俱備。

臨近午時,來觀盛典的百姓漸漸多了起來,都圍在廟外,好奇的眼神注視着肅穆而立的衛懷。

“主祭至殿行禮——”

鐘聲清響,衛懷隨即吸了口氣,輕踏着步子,越過廟門檻,見舞生分立道旁,手持青紅色的雉羽,羽毛被清爽的微風吹得輕輕搖動,他們則專注地目視前方,不爲所擾。衛懷靠着西側的小道前行,行至盥洗之位,有兩人候在那兒,一人端着一個盛着清水的銅盆,走至衛懷跟前,將他的藤拐放在一旁,稍稍扶了扶他;另一人拿着一柄銅勺,舀水出來,衛懷雙手掬水,澆下來的水匯聚在他的手心——此刻萬籟俱靜,樂舞未起,整個廟內只能聽見清水那柔軟的淙淙聲。

他隨即用水一搓洗,拿了毛巾擦乾,轉到殿前,登上臺階,走至東門,兩旁列着樂工,跪坐在編鐘、編磐的面前。

衛懷剛踏步進去,便聽見樂工一敲編鐘,緊接着笙簫琴瑟齊奏,曲調平和,舞生們聞樂即起,登時顯出一派古典的氣象來。

“跪!”

衛懷在至聖先師的牌位前停下,雙膝跪地,面對着神位前裹着黃布的香幾,案上排列着果蔬牲口。

“獻香——”

侍立左右的人取香來給了他。

“叩首!”

衛懷一頓首,便將香插在鼎上。

“獻酒——”

在旁站着司尊楊懷繩,將酒樽拿來,遞到衛懷手中;衛懷將酒樽慢慢放在香幾之上,重又頓首。

“獻帛——”

司帛夏元龍將帛放在衛懷手中,衛懷捧着帛,亦遞到香案之上。

……

誰也想不到百姓也對此頗有興致。他們看得津津有味,都在談嘮這祭典如何如何盛大,可只要見衛懷出來,衆人便瞬時禁了聲,沒人敢說話,成千雙圓睜的目光便跟着他前行,直至不見衛懷的蹤影,他們才恢復如初。

“擠一擠。”

站在最前面的人們正聊得起興,聽見身後忽有人法發了這一聲,他們順着聲音回頭瞧時,卻是戲子蔡賢卿站在那,露出禮貌地微笑。

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四)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五)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四)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五)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三)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四)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第九章 瞞情、謀符(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五)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二)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五)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四)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六)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三)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四)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九章 瞞情、謀符(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六)
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四)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五)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四)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五)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三)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四)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第九章 瞞情、謀符(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五)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二)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五)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四)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六)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三)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四)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九章 瞞情、謀符(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