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

那把劍明晃晃的散着銀光,但在日頭火灼的照耀下,彷彿還鑲着一層熠熠的金光,在庭院裡上下翻飛;一干人圍着觀看,看一位膀大腰圓的漢子握着玄色的劍把,奮力舞着。登時,他將劍一停,套在劍鞘上,然後扔給旁人,重重吐了一口氣,拿布子抹了汗。

“袁都督這武藝又強了不少!”一人上前讚歎道。

“練了一會兒便覺有些頭昏,早大不如前嘍。”袁倫猶自坐在那裡喘氣。

“哪裡。前些日子征討我們的時候,兄弟幾個可沒人打的過都督呀。”那人笑說。

“那是你們不爭氣。這番燒鹽船,要再有過失,就讓你和你那大哥一樣,扔刑場裡砍了頭!”

“袁大人讓我假扮運軍去燒船,到底是出於何心?”

他冷笑一聲,“你們這些劫匪就是缺點智慧,”袁倫用手指了指太陽穴,“鹽船一燒,朝廷損折,一方知府必逃不了罪責;到時候將盧德光罷了官,這可恨的、有意和我爭執的絆腳石一滾,那這陳州軍政大事,則皆在我握中矣。只是可憐了那個通判娃,剛穿上這官袍沒幾天就要去見閻王了。”

“大人,葉通判來了。”一位軍官跑至庭院裡,報說。

“就見他最後一面。”袁倫起身拿過劍,又和那賊人說道:“你先在這裡呆着,千萬不要出來。”

袁倫將劍掛在腰間,闊步登上正廳,見葉永甲候在那裡,遂爽朗地笑道:“葉通判要去當監鹽官了?”

“是。因此特來請都督廳的印信,好調派運軍。”葉永甲答道。

“這些我都曉得,”袁倫道,“不過那未免太麻煩了。”

“那……”

“你看此物。”袁倫將劍解下來,按在桌子上,“你帶着這個去便是。他們如若敢違令,立殺之則已。”

葉永甲將劍捧過來,第一次拿竟覺沉得不行;又試了幾回兒,纔將將託得住。他脫了劍鞘,那虎吞口裡霎時閃出鋒利的白刃,讓他略感膽寒。他將劍重收進去,見袁倫正看向他:“這劍怎麼樣?”

“鋒利無比,鋒利無比。”葉永甲也不得不誇讚這柄寶劍的威力。

“那就拿去吧。還有事麼?”

“打擾都督了,在下告辭。”葉永甲作完揖,拿着劍走下廳去,還不迭端詳着劍的形制;他將手移開劍把,把上還刻着‘陳州都督袁倫之劍’的字樣。他隨即將劍佩在腰間,上馬離了都督廳。

“進來吧。”袁倫聽見身後的門略有響動,喊道。

那賊人推開門,見葉永甲已然離去,便放心地拾階而上。

“西邊,左數第四個櫃子,最底下一層。”

賊人遂跑到那幾個儲物的櫃子面前,蹲下,開了最底下的抽屜,裡面用黃布裹着一把火器,將布子鋪開,一把匕首大小的土色鳥銃就躺在那裡,銃身雕鏤着精細的花紋,也刻着‘陳州都督袁倫之銃’。

“徵廣西之時從蠻子手裡截獲的,你若遇險,便拿它脫身。燒了鹽船後,你就走罷。”

那人小心翼翼地托起那一小支銃,聽了這話,雙眼放光:“真的?”

“真的,不用羈押在這兒了。”袁倫淡淡地道。

葉永甲趕到西華縣之時,正是風和日麗的正午。他與寇中屈身下馬,二人談嘮着,走到城裡的軍帳,先入帳將劍掛到刀架上,然後出帳同寇中僉選運軍。說是僉選,實則都督廳早將軍兵都安排畢了,只可說是點兵。

寇中叫各處運軍集合一處,運軍們隨即排成隊伍,立在葉永甲面前。

“諸位,鹽船三天後即至西華岸邊,汝等必小心防護,以保無虞。”

衆人都說了聲是,便都去碼頭忙活了。

葉永甲腳踩着生滿苔蘚的臺階一階一階走了過去,來到碼頭邊上。前面幾個運軍各扛着一捆繩索,運到河岸,以作應急之用;有人則修築高臺,以防河上突生變故,易於窺察。

葉永甲正掃視着何面,身後忽被人一擁似的,爭些一個踉蹌。

“你怎麼看路的?”寇中朝那人嚴厲地問道。

葉永甲轉過身,一個運軍倒在那兒,地上還掉出一支火銃,他也不敢再撿,滿臉驚駭。

“不要這麼容易動怒。我站在這——”他彎腰拿起那支銃,懷疑地瞅着他。“這運軍不能攜帶火器,怕它擦槍走火,你可明白?”

“啊……明白。”那人緊張地瞧起他。

“去吧。”葉永甲拍拍他,那人便往碼頭走去,仍不忘回頭看上幾眼。

葉永甲端詳這支銃,品相自然精美,但也看不到標識之類的物件;細看之下,槍身有淺淺的幾道刻字,但劃得已不清楚;摸過去,也確有凹凸不平的感覺。他皺着眉目,猶疑地將槍收起。他回到軍帳內,把銃擱在桌上,一面看着刀架上的那柄寶劍,袁倫贈他的:上面仍舊寫的‘陳州都督袁倫之劍’。

他沒有頭緒,但那種說不清的感覺已浮上心頭。他站起身,復又坐下,一定不可如此大意下去。他想道。

他忽然靈光一閃似的,好像在腦裡回味了半天,才猛醒過來,立馬抓起桌上的鳥銃,一推寇中,徑直走出帳外;寇中急追出去,葉永甲已然翻身躍上馬,火急火燎地拿了馬鞭,揚頭一見寇中,忙說:“你先在此穩住局面,我回淮寧都督廳一趟!”

他再不多話,狠狠地抽了坐下的馬,飛也似跑出營帳去了。

葉永甲並無吃上午飯,空着肚子走了許多路程,雖覺飢餓得緊,但也得硬着頭皮捱住,徑赴都督廳。

他站在門口,先抹了一大把汗,才上前和看守搭話。儘管筋骨酸乏,但仍強支精神,穩了穩情緒,有條不紊地笑問道:“袁都督在廳麼?”

“您不是……到西華了嗎?”

“有一點小事找都督商量,您讓我進去。”

“好,我通報一聲,先把門給通判打開。”

“謝謝。”

都督廳的門一經打開,葉永甲的心便忐忑不止;可當他向前踏了一步後,內心就堅定起來;吞了一口唾,從容地走到袁倫的面前。

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二)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四)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五)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六)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六)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十章 通鹽、焚誣(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六)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五)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三)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三)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一)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五)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五)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二)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五)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
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二)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四)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五)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六)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六)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十章 通鹽、焚誣(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六)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五)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三)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三)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一)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五)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五)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二)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五)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