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二)

支開了胡契之後,二人先是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才由衛懷開口,他支起藤拐,慢慢說道:“萬黨行如此事,是要逼我們與他魚死網破啊。”

夏元龍聞言,毅然起身:“他們如果容不下書院,大不了就拼他一把!雖說手上無兵無權,但身後有那麼多百姓支持呢!衛先生,您只要一發號呼,民衆必蜂起響應,藉着給鎮江鬆院長伸冤的名頭,衝擊官府衙門,誓不屈服,看萬黨怎奈何我們!”

衛懷眼露猶豫,柺杖在地上劃了半天,長嘆道:“鎮江已爲前車之鑑,若再反抗律法,縱有千萬百姓,其勢亦難矣。況且葉廷龍心向新政,又屢次救我於水火之中,實在不忍將其牽累。”

夏元龍復拱手諫道:“鎮江情形與此處不同。其一,那裡民意未曾積攢,忽來一班人馬,總需適應之期;其二,鎮江地小城舊,難以發展之書院勢單力弱,而撞上陸黨此等大敵,自然輕易瓦解。可我們當初三人合力,紮根南京,算來已五六年了。百姓已受惠政之利,又曾大舉搭救您出獄,與書院感情極深,敬先生一如先賢。如此,官府想要控制局勢,穩定民心,就難上加難了。至於葉永甲嗎,他也不樂意看到先生輕言退縮吧?”

衛懷聽他分析的頗有幾分道理,便稍將眉毛舒展,一跺腳,一咬牙:“我衛懷從無畏懼之心,不過慮書院前途罷了。既然人英講明白了,那就按你說的去做。但衛某的能力有限,怕再添出亂子,毀了大計……這樣,由元龍你一手操辦吧。”

“元龍必當荷蒙重任,以報盟主託付之恩!”說罷,他向前半跪着,不由分說,就是一拜。

衛懷面帶微笑,連忙伸過手去:“我與人英情似手足,哪用得着談什麼恩不恩的,只要齊力抗敵,挺過這段苦日子就行!”

元龍忙欠了個身:“愚弟一時心切,及民勿怪。”

接到胡契歸來的消息,滿心歡喜的萬和順還沒有意識到——談判,破裂了。夏元龍此時將衛懷的意思傳達給了整個文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與其說是轟動,毋寧說是給安靜許久的書院帶來了活力,令全院同僚歡欣鼓舞,振奮不已。他們一直期待着的,不會流於妥協的鬥爭,終於開始了。

興奮過後,他們還需要冷靜下來,和夏副盟商討進一步的對策,即執行的問題。夏元龍綜合了幾個可行的意見,認爲應‘明面上繼續順從萬黨,擴大新政,以免遭受懷疑;暗裡則向百姓分發《行要》,並放書院一角爲講堂之所,每日宣揚新政,以凝聚民心,招攬人衆,以待時機成熟,打官府一個措手不及’。同僚們深以爲然,迫不及待地要拍下板來,紛紛表示贊同,遂正式開始依計劃行事。

計用受田的失敗,令南京百姓深感失望,在他們落寞的心情還得不到寬慰時,卻在看到一篇告示之後,彷彿振作起來了。那告示也十足令人眼前一亮:

“應國子監祭酒衛懷上書,官府將借書院之力,推行‘核田減並’新政,以惠黎民。”

這所謂‘核田減並’與之前的計用受田大不相同,乃是覈算各大田戶的田畝多少,可否與帳冊對照,如有不立契、不報官之私吞土地者,即退田還與原主,無人招領者即賜貧家農民。

那羣鄉紳素來飛揚跋扈,百姓們見了這條新政,無不拍手稱快,重新燃起了對新政的念想,都說也得治一治他們了。

萬和順便因勢去勸導一衆豪紳,無非是說“衛懷前番使得是虛情假意,實欲相圖諸公。試想田一被收,宗族力微,何以管制鄉民,自保祖業?本不想讓衆人陷入泥淖,然如今政令已出,悔之莫及,汝等好自爲之,莫要怨天尤人!”

鄉紳們見他說的這等嚴重,心中懼如猛虎,無不苦嘆哀嚎,哭天喊地。他們當然不願坐以待斃,紛紛向官府投去數以百件的書信,請求寬恕罪過。官吏們也被這陣勢嚇到了,亦覺義憤填膺,罵這衛懷多管閒事,壞了自家的名頭,一個個也開始恨之入骨了。

夏元龍看到了這一苗頭,便在此時急忙派人混於書攤,販賣《行要》。因這《行要》不取路人分文,且是衛先生所著,故爭搶着拿,不一會兒就統統賣光了。夏元龍便加緊派人印發新書,乾脆拿輛木車盛着,推向利涉橋等地去發,三四個時辰便全發完了。而探聽消息的回來,說衛先生已經出城,開始丈量土地了,夏元龍便知行動未晚,吐了一口重氣。

另外,書院的東北角修起一座簡單的講堂,因怕官府知曉,故藏在角落的倉庫旁,白日開張,晚間拿木板掩住門,面前的那條街還都是市井人物出沒之所,故不聲不響地開了講,也漸漸聚集了小五十人。

到了這日夜間,衛懷終於打着轎子回書院了。他見夏元龍臥在後屋睡覺,連忙打了一盞油燈,湊到他牀前。

元龍睡得不沉,感覺臉頰上有熱氣撲來,一睜眼,正是衛懷喘着粗氣,提着燈。二人相視一笑。

“外頭宵禁啦?你不回府?”夏元龍掀開絮被,坐起來,拿了一件外衣。

衛懷坐在一旁,把燈放下:“放心,我剛辦完公務回來,轎子上還打着國子監的燈籠,巡街的人不會查的。”

“那就好,”夏元龍套上衣服,還覺得冷,又往燈邊靠了靠,“核田的事兒進展如何?”

衛懷捶着腿說:“還好。今天先問的幾個小戶,有問題的不少,但敢找麻煩、抵賴的沒幾個,紛紛將田交出去了。明天再查大戶,不過那些人就要了命了。你這裡怎麼樣?”

“萬和順整日派人自城門口過,與您不同路的,我猜就是煽動豪紳的情緒,讓他們往反新政靠攏。所以提前開始分發書籍,開辦講堂,全部成功,暫時沒有人察覺。”夏元龍說罷,卻擔心地看向遠處。

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二章 贈賄、謀府(一)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一)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六)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六)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五)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二)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七)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六)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三章 興業、叛主(二)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六)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六)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三)第九章 瞞情、謀符(一)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六)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六)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二章 贈賄、謀府(一)
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二章 贈賄、謀府(一)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一)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六)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六)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五)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二)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七)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六)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三章 興業、叛主(二)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六)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六)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三)第九章 瞞情、謀符(一)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六)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六)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二章 贈賄、謀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