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

“同知大人……”

劉書辦膝蓋落地,雙眼滾出淚珠來,以求得葉永甲的憐憫。

“劉書辦,是不是你縱的火?”葉永甲溫和地問。

“絕不是啊,肯定另有他人,說不定放火的已經被燒死了呢……”說罷,他自己都覺得可笑,內心七上八下的。貓一般看着同知大人。

“放火的怎能把自己燒了?一定是活人,毫髮無傷、全身而退的活人……”

劉書辦瞧了瞧自己身上,衣服上連洞都沒漏一塊,只有少許不整齊的皺痕。

“您看看,”他低頭指着腦袋上的一小點破皮,“那是木樑擦破的,不算毫髮無傷……”

有幾個兵丁也忍不住鬨笑。葉永甲在這種場面下不想笑。衆人也便止了口。

“好了。他不一定是放火的人,先押在監獄號房,等盧知府裁決。”他一揚手,幾個人用繩索捆了劉書辦,朝監獄那頭走去。葉永甲則率剩下的兵丁回了衙門。

這一場大火,雖撲滅了所有泄密的可能,但也給陳州帶來不可量的損失。據籌事房所計,火災共焚殺一十二人,屍首無存,僅劉書辦倖免;冊籍字據等俱燒沒,淮寧百姓戶籍土地之數皆無;還有各地稅賦、官員俸祿等常例之數皆失,更不用提房屋盡毀,還需重新修造。

都是爲了盧德光的官道亨通,因要撫平知府大人恐懼的心靈。

不過趙授得了消息,便放心地去分派私鹽,在淮寧大張旗鼓的招攬百姓,有官軍盤查,鹽商就取出那張憑證,以爲靠山。正在趙知縣賺得盆滿鉢滿之際,不遠處的衙門也開了堂,準備將殺人滅口尋一個正當的理由。

作爲同知,葉永甲也在坐。與他初來陳州見識的王伯一案不同,這次將由他親自參與審理。

“報上名。”盧德光自然先開口。

“小人姓劉……”劉書辦答。

“據葉同知等人言,汝於當日慌忙逃竄,且衣着不亂,身上無傷,甚爲可疑呀,”他一乜葉永甲,“確有其事?”

“只有天靈蓋處擦了一小層頭皮,別無傷勢。”葉永甲稟道。

“看來,你是第一個逃出去的?”盧德光轉過頭來,質問劉書辦道。

“這是因同僚們都睡了,小人還睡不着,才能發覺火勢……”

“等等,”葉永甲打斷他的話,問:“你是說就你一個還處於清醒?”

“對。”

“那你不就有機會縱火了嗎?”

“……”劉書辦語塞了一會兒,復辯駁道:“我和他們又無仇怨,何必放火呢?”

盧德光像是不知情一般,嚴肅地點了點頭,“葉同知,你可有真憑實據說他縱火?”

“當然有。”葉永甲摸出來那份捏造的、不顧事實的證據,卻突然顯現出久違的猶豫。

那場壯烈的大火都未能使他內心動搖,爲何面對劉書辦,況且這是一位貪贓枉法、堵塞民意的小人,卻不敢致他於死地呢?或許他認爲這是罔顧事實,或許認爲這是玩弄了律法。可他稍作猶豫又能改變什麼?這一點良知的卻步會讓一個聲名狼藉的人得到任何的安慰嗎?

他想到這裡,便無可再想,將那份文書公於衆人:“這就是鐵證!”

“這是劉書辦你前日寫給知府大人的書信,”葉永甲指着文書上的蠅頭小字說道,“上面告發王書辦擅自挪動公家財產,據我派人所察,不過是分贓不均,惡人先告狀罷了。我那時因顧及戶房的臉面,未予上報;你見上面久無動靜,恐怕你的同僚們把事實講開,故放火焚房,殺人滅口,到底是不是這個道理?!”

“在下並沒寫這樣一封信!”劉書辦急得幾近跳起來,但兩旁的人將他摁得死死的。

“你是懷疑同知僞造證據?”盧德光低頭看着卷宗,說道。

劉書辦一打寒顫,連連磕頭:“在下當然沒這個意思,”他一吞口水,望了衆官員的臉,隨即趴在地上。“我認罪,我認罪了。是小人燒的火……諸位大人,既然如此,是不是該結案了?”

葉永甲看着盧德光。

“結案。”

盧德光收拾起卷宗,遞給葉永甲,葉永甲又遞給記筆錄的人,然後回頭恭問盧德光道:“這劉書辦的罪如何定?”

盧德光想了一會兒,說道:“以故殺人論刑。便是死刑了。還有貪污贓款一項,因已犯極刑,只另行追贓罷了。不過得等交付籌事房、刑房商議,纔可定刑。”

說罷,盧德光站起身,一拍醒木,喝道“退堂”,葉永甲等衆亦散去了。

過後,籌事房議了劉書辦的案子,都與盧知府的意見相同,當即將劉書辦問了斬。盧德光便再無惴惴不安,自以爲塵埃落定。

可黎用卻無時無刻不解憂慮。盧德光常看見他的這種難色,遂問其緣故,黎用則嘆道:“販私鹽一事爲小,劉書辦既開不得口,縱那張憑證傳出去,也無人親眼看見,倒好推脫;可焚燒戶房非一人目睹,一旦省上得了口供,就百口莫辯了。”

“難不成要我殺了葉同知?”盧德光困惑地問。

“這些都是您的心腹,自然不會泄露出去。而是派去的那十個軍兵。”黎用的眼睛狡黠地閃着。

“十個人,總不能都叫出來,一塊殺了吧?”

“也有這樣的辦法。”

“什麼辦法?怎麼殺?難不成再來一場大火?”

黎用搖搖頭:“既是兵,那自有別的辦法。正巧軍馬久無演練,軍容不整,大人何不籍此名行演兵之舉,然後……”黎用還未說完,見盧德光做了個禁聲的手勢,他便趕緊湊上來,共他低聲商議。

而此事傳到巡檢司之時,已是隔日清早。身爲知府心腹的軍官們便集結人馬,操練開來;據知府所言,是要去西華賈魯河上駕船習練,告示上也寫道“以演水戰”。

知府選的日子不錯,西華縣城風和浪靜,賈魯河水面上如平鏡似的,正合着演習水戰,軍兵們便都滿面春風,等待着趙知縣的一聲令下。

葉永甲站在趙授身旁,觀覽這絕好風光,而前幾天他還目睹了壯麗的火海。

船隻下水,河面激起浪來,但葉永甲心頭的平靜卻仍無法撼動。

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五)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二)第一章 識舊、移基(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六)第九章 瞞情、謀符(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五)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二)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二)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一)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二)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二章 贈賄、謀府(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二章 贈賄、謀府(二)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二)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一)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五)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
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五)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二)第一章 識舊、移基(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六)第九章 瞞情、謀符(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五)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二)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二)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一)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二)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二章 贈賄、謀府(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二章 贈賄、謀府(二)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二)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一)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五)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