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六)

知府被罷了職。出於朝廷的考量,南京乃國之重地,不可輕易派人,故需在中書商議,權使萬和順知南京府事,控握一方。但對他來說,兼任知府絕非好事,這意味着他得直面令他厭倦的衛懷等人。王爺本就有些焦頭爛額,今日復橫添一事,更令其心煩意亂。

思和書院也在此日解了封禁,又開招學生,一如往日之盛。衛懷又聽夏元龍說了蔡賢卿奮死相救之事,遂深念彼情,將一封書信連着五十兩銀子,寄到蔡賢卿的寓內。蔡戲子怕招致郡王懷疑,不敢收受,只留得那封書信,將銀子俱寄了回去。

衛懷接了銀子,還與楊、夏二人嘆道:“我本以蔡公爲一介戲子,必是陰奉陽違、貪贓受賄之輩,不屑與語;誰想他不計報酬,以命相助,真不知其仍有此慷慨之心也。”夏元龍雖知蔡賢卿此舉是爲避禍免,不過不肯挑明,怕折了衛懷的面子,便只說道‘是’;他瞧了一眼楊懷繩,見他想不到此處,便略放了心。

他們的新政在城內外又迅速地傳開來,百姓們也都樂意衛懷的新法,只是官府這塊的意見,仍是雷打不動的固執,所以新法還是一籌莫展,無從下手。衛懷極爲犯難,想到夏元龍一向沉着機敏,便前去詢問他的意見。

夏元龍不假思索,便說道:“及民不必急於求成,還需慢慢來議。我看當提一個較好推行的法度,上書請朝廷裁決;如此既不教官府難堪,又能使百姓速見成效,若有弊處亦能及時更易,進退靈便。”衛懷深以爲然,乃採納其計,以‘抑豪強’爲當前之緊要,遂奏表萬和順請施行此政。

萬郡王自然不能輕易答應。他本來念想着老老實實管幾年南京,不給皇上添半點零星的麻煩;可就這麼忠順的一位王爺偏遇上了這種不識時務的祭酒,還動他不得,叫人頭疼萬分。

他知道若在此時鬆了口,便遏制不了這股激進的勢頭了。因此,他往思和書院回了批文,言道:‘本官無時不爲國家思慮,亦深許祭酒之論。然南京百官俱衆說紛紜,斷不令行,吾雖爲長官,亦不敢力排衆議,輕易裁決。本官以肺腑之言告之:汝需稍斂銳氣,勿談新政,方可避困窘之境。’

衛懷見萬王爺仍不改心思,便回覆曰:‘敬收郡王之批文,恭讀過罷,頗有道理。然懷歲領朝廷之俸,每惶惶不能報之,常爲怨恨。今既宜時也,不敢尸位素餐,力求革新佈政,匡救人民。若官中有抗拒不從者,請郡王遣其至所,與吾書院一辯法度,直至一方無話,乃是議決。願郡王可懷之策,莫視人心望沮也。’

萬和順見衛懷固執如此,無可奈何,只得在微微發了聲苦笑。時有都察院的御史大人在座,亦見此信,不禁冷笑道:“衛祭酒爲人不錯,可惜腦袋不甚靈光哪!”

“此話怎麼講?”萬和順放下信,轉頭問道。

“郡王啊,吾等皆科舉入仕,遣詞造句自然一流,何況久居官場,寫得奏疏萬片,定然是出口成章。衛懷雖也是進士出身,但有籍父名之嫌;夏元龍身爲舉人,未曾治署理政,更無本事;楊懷繩無一實名,只是空讀過幾卷典籍,典簿之職也是辟舉而來,泛泛之輩。”御史用極爲輕蔑的口氣說道。

“那御史……”

御史異常自信地一笑:“我們就和他雄辯一場,讓他三人丟盡顏面,早早消了什麼改革的念頭!”

“若辯不過可就……”

御史堅定地搖搖頭:“回郡王話,此事絕不可能!”說着,他輕輕吹落了掉在手背上的一根微小的毛髮。

萬和順在這位御史的建議下,派了五六個能說會道的官吏,召衛懷等三人入南京皇宮議政堂處論新法之事。衛懷慨然赴約,同那夏、楊二人直奔皇宮。

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見到南京的皇宮。這皇宮雖乃前朝修建,逾越百年,失修已久,可那飛檐青瓦連成一片的高大巍峨的宮殿卻也震懾住了他們。

三人下了馬,逼近宮牆,見牆約高一丈有餘,寬則不見盡頭;那些刷在宮牆上的土漆都脫落下來,被蟲子咬了一般,千瘡百孔。據引路的小吏說,這是因皇帝久不南巡,故也不加翻修了。

他們走過午門,到了大殿之前,從中間的青磚路登上石階,慢慢靠近殿門,匾上舊時是‘文德殿’,現在寫的是‘議政堂’了。殿門大敞着,見殿內兩側橫着兩張長桌,各列十張椅子,卻只有五六個人穿戴紅袍、紫袍,腰繫金帶、犀帶,在捋須摸發,不怒自威;一看衛懷到來,幾雙銳利的眼睛幾近同時投向他。

衛懷等三人踏進殿門,不慌不忙,朝左右兩旁的官員作了揖,衛懷便開口了:“在下姓衛名懷,我與衆位大人平日都見過,就不必多做闡述了。”

“說得對,”都察院的御史大人先發話了,“那就且請入坐吧!”

三人走到桌前,擇位坐下。

“從何辯起?”一位禮部尚書轉着手上的戒指,問道。

“我先說一下我們需要施行的善政。”衛懷說道,“諸位大人,地方豪強乃我南京之首要頑疾,你們都該明白。他們有些是書香門第,有些是田多地廣的本地氏族,都憑恃在南京深有根基,借之要挾長官,爲子弟求職。官府不敢抑制,致使豪族兼併土地,行使亂法之事,以財飽私,令百姓深爲受害;若兩族不睦,明暗爭執,動輒發事排擠,更令朝政不協,心皆背離,如此下來,何以治境!”

“說完了,是嗎?”御史冷靜地問道。

“是。”

“那我問你:你可親眼見過?”御史自覺一語中的,環顧了一眼旁人。

“懷若無真憑實據,豈不成了誇誇其談?我打小生在衛家,舊日不少交結世家大族,有些人多爲子弟買個一官半職,若吏員數滿,則知會官府以裁撤冗官之名,將寒門棄之於外。大人們可去吏部稽考往日文書,裁冗之舉並不爲少啊。”

御史霎時閉口不答,面色難堪地瞧了瞧身邊衆人,所幸那位官居南京禮部尚書的大人突然站起來了。

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序章 葬女、隱世(二)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五)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二)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五)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三)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五章 流亂、再逢(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五章 流亂、再逢(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二)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四)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五)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六)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一)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七)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五)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六)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三)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五)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三)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五)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三)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六)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五)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
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序章 葬女、隱世(二)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五)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五)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二)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五)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三)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五章 流亂、再逢(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五章 流亂、再逢(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二)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四)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五)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六)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一)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七)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五)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六)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三)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五)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三)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五)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三)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六)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二)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五)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