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

夏元龍極愛這所書院。他一進門,是從一條蜿蜒的甬道過來的。從甬道出來後,那是一片寬敞的場地,道路四通八達,且交叉處栽着幾簇花卉,時值冬日,便只是梅花蘭花之類。望西走便是教書的思和堂,堂門柱上貼着一副楹聯,乃是:

不學牆面蒞事惟煩

他走進思和堂內,朝最西邊的那張桌後坐下,面對着依次擺開的坐席。

這書院建好後,夏元龍曾請衛、楊二人蔘謀過收學生的事,最終都是依着衛懷的意見施行的。故現在思和書院的學生不論尊卑、不忌年齡,都有來聽教者。其中不乏平頭百姓,甚而連字也半個不識的,皆可入來聽講;若有學得厭倦的,即走即留,不加約束。

因此,這書院不收學生的脩脯,一切用費均由衛懷交付,一年下來,便耗了十五六兩銀子,可衛懷倒不介意,仍舊如此辦了下去。

夏元龍自然每日在這裡訓導學生,他講起書來,時而引經據典,時而慷慨陳詞,使學生們無不心服口服。漸漸地,這思和書院名傳南京的大街小巷,百姓們便都知道了一個叫夏元龍的人在那講說新政,多有聞其聲名之人,競來拜師,甘爲學生。

衛懷見勢頭大盛,遂糾集百姓,在街市上大言新政,抨擊朝廷之弊,一時鬨動全城。那些本來逃竄的流民,聽說衛懷正宣揚改革,便皆不懼險情,聚在街頭巷尾大鬧起來,紛紛冒死上書,請行新政。

官府初時只不當回事,以言語稍作平撫,他們便傾時散盡;直至後來,他們簡直憤憤不平,見官兵前來,亦死抗不退;有急眼的,甚至捉着石子打去,擾得知府衙門雞犬不寧。

這讓知府惱怒得很。他本在衙門裡辦着公事,聽那一夥人仍在門口大吵大嚷,害得自己亂了思緒,公事也辦不成了。他咬咬牙,索性一丟筆,向衙役喝道:“你把衛懷這東西給我叫來!”說罷,氣得一打哆嗦。

“你說你沒事弄什麼破書院,交結那些狐朋狗友幹什麼……”知府看着跪在地上的衛懷,一邊踱步,一邊罵道,“你要還想在國子監裡當你的祭酒,就趕快讓這幫人散了,並要揚言:國家四海昇平,不需改革……”

“我做不到。”衛懷語氣剛硬。

“衛懷啊,我念你是夷光公的兒子,特來跟你商量。如換了別人,我早撤了他的官不是?”知府又溫和起來。

“知府大人,我不怕丟官,我只能說一句話:我做不到!”衛懷露出那一對銳利的目光,氣勢逼人。

“好,好。”知府一甩衣袖,“你有本事繼續幹下去!”他鼻子裡‘哼’了一聲,走到裡屋去了。

“知府大人,我爲您獻上一句肺腑之言:我朝雖還富足,可已有中衰之象,如不革新法度,則久之,天下必亂無疑!您身爲一方大臣,應當想想長遠大計!……在下告辭。”衛懷不指望知府再有任何的回話,直朝着衙門外走了。

他從大堂上下來,那些鬧事的民衆霎時沒了動靜,就連那些手執棍棒的官兵都停了下來。

他們都用同一種眼光——敬仰,靜靜看着他。

衛懷掃視了一眼蜂擁的人羣,撐着柺杖繼續前行。

人們都爲他闢開了一條寬闊的道路。

衛懷一瘸一拐地走着,走得很慢,半天才走到這條道路的拐角。

“你們!”他突然止住腳步,挺起胸膛,“凡敢爲不平之事而抗爭者,都是錚錚鐵骨的漢子!”

說罷,那拐角處只剩下一個蹣跚的影子。他的身後又鬧將起來,聽着那些民人口裡說:

“衛祭酒說我們做得好!”

這樣一個南京內外知名的文人,竟不聽勸說,公然助長刁民們的氣焰。這是哪個爲政長官都不會允許的。知府因此氣昏了頭,便叫下人備上車馬,即去建康王府向萬和順討要說法。

王府緊挨在皇宮一旁,而南京又極其大,故知府在城裡繞了有半個時辰,才趕至皇宮正門那裡。說起這南京的皇宮,乃是先朝之國都,本朝的君王見宮殿巧奪天工、富麗堂皇,不忍毀之,便以爲行宮;此後世世代代俱沿用此策,至今已有百年之久了。

於是知府自正門向西駛去,約百來步,方看見那座王府。他叫車在此停住。

他徑從車上下來,見王府的院牆刷得漆紅,寬大高聳,近有一丈來高,窺視不見裡面的情形。他便直到那兩扇硃紅色的大門面前,拂了拂門上的灰塵,叩響那暗銀的獅頭銜環。

頃刻,裡面的人微啓大門,是個老僕。老人說道:“您是知府大人嗎?”

“是。我有大事要見萬郡王。”

“跟我來。”

老僕引着知府走進去,踏在青磚鋪就的路上,穿過交叉的路口,過了兩道大門,見前面有幾階石梯,隱約從石梯上方看見橫在一所屋子上的靛藍色的額枋,枋上描着細細的花紋,掛着一幅藍底金字的匾額,寫着“待訪廳”。

他們拾級而上,纔看見那屋子的整個輪廓,中間敞着大門,憑藉着這裡的光,看見屋內正中橫着一張桌,桌上有鼎香爐,供着牆上的畫軸,畫上或是萬和順先祖之類的人物;兩邊開着花窗,被風吹得微微搖動。

知府慢慢走進廳內,老人拉出來一把暗紅色的檀木圈椅,鋪上金絲繡花的坐墊,示意知府坐下,並說:“奴才去喚王爺。”他隨即走出廳,向西邊那道門去了。

也就喝了三盞茶的功夫,便見萬和順獨自從西邊過來,身穿便服,笑呵呵地走上待訪廳。

“萬王爺!”知府趕忙站起,望他面前就拜。

“休叫我王爺,我不過是受封的異姓王,承蒙皇上隆恩,何敢自居呢!”他一把扶起知府來。

“你來有何事?”萬和順笑眯眯地問。

知府並不感覺他是友善的,從他的眼縫裡只看到那一絲陰險的神情。

“王爺可能不知道……衛懷在外頭惹了大禍,膽大包天……”

萬和順眉間有一點跳動,額頭上的皺紋悄悄地多了一層,笑容稍微收斂了一些。

“說吧。”

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四)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六)第九章 瞞情、謀符(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六)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一)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五)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一)第三章 興業、叛主(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五)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二)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六)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六)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五)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八)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
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四)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六)第九章 瞞情、謀符(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六)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一)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五)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一)第三章 興業、叛主(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五)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二)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六)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六)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五)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八)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