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二)

縣裡的教諭聽聞兩位大人來了縣學視察,連忙拿溼布子擦了擦臉,將公服穿齊整了,纔到中堂上拱手迎迓,將四人請到座上。

“先生近日爲外事所擾,無法專心教學,實在辛苦。正好今日請得陳監學在此,你有什麼話可盡與他講,不必諱言。”知府爲他指了指陳同袍,溫和地笑着。

教諭聽罷,捋起了鬍子,用極其爲難的目光看向陳同袍:“監學大人,自聖上下詔以來,衙門裡就急命下官籌備擴建事宜,並擴大生員人數,打算收納更多的學生入學;可是一經商議,管理學田的鄉紳卻怎麼都不同意,說這樣會使成本陡然上升,空憑那點田租絕不足維持運轉,最後鬧到縣老爺親自出面,卻也於事無補,只能耽擱下來,甚至已準備向他們妥協。今日有您帶着晏相的命令下來,定能爲在下明斷,作個了結。”

陳同袍捲開袖子,清咳兩聲,似乎做出了一副準備回答的姿態,卻在突然間被兩個書辦打斷:“教諭莫要擔心,晏相早有明令在先,叫我等死也要把新政推行下去。陳大人,對付這些頑固鄉民,休懷仁慈,給他們點顏色瞧瞧,就都安分了!”

陳同袍一瞥衆人的臉色,即微笑道:“教諭你看,兩位書辦可是全力支持你呀,你還有什麼可爲難的?府臺,麻煩您把鄉紳們都叫來,我想聽聽他們的解釋。”

濟南知府的臉色一下子陰沉了,他慌忙低了頭,僅僅答了聲‘是’,腦袋裡卻胡思亂想起來。

受命管理學田的鄉紳共有兩位,一個名叫胡之章,乃是致仕的朝廷大員,今年已方六十七歲,家境十分殷實,田產無數,卻素來尊敬士人、約束鄉民,可謂當地的鄉賢。前年大修縣學,爲了給自己搏上一個好名聲,便將名下的四十餘畝良田盡數捐贈,併爲之管理佃農,徵收租米,同時也從中撈取一部分好處,作爲對自己的酬勞。

與之相比,另一位則要遜色許多,只是一名落第的秀才,姓嚴,名來甫,本無多少實學,空仗着父親留下的祖業,在鄉間當着一個大財主。因看胡之章捐田得了個名利雙收,十分眼紅,便向縣學賣出了四十畝的土地,也被當地官府委派,管着這一片田畝的租賦。

二人一前一後的來到了大廳上,兩個書辦瞪直了怒氣騰騰的雙眼,連眨都不眨,目送着他們坐到了圈椅上;嚴來甫發覺了他們的神態,不覺翻了兩個白眼。

“小人是一介村夫,不知國家道理,”胡之章拄着木拐,懦懦地說,“只曉得一方水土,不曾測天恩如何。如若新政果真有利天下學子,我當拱手聽命;如若不然,恕在下無法遵從。”

“我說胡老財,”那個書辦拿餘光乜了他一眼,“你這意思,晏相還存心要害了天下學子不成?少來這一套!新政是皇上欽定之策,你要妄加反對,就是明抗聖旨!”

“二位大人,我一個無官之人,不敢抗旨,只是怕有小人遮蔽聖聰,仗着手中權勢吆五喝六,把好好的一個國策弄得烏煙瘴氣!”胡之章也不擡一下眼皮,只是大口喘着粗氣,憤怒地喝道。

“好了,大家各抒己見,皆有看法,這是好事,何必互相攻擊?”陳同袍看了看兩旁說,“再說了,幾張嘴吵不出什麼結果來,一切得講證據。把賬房裡的簿子都拿出來,先算它個明白。”

教諭旋即到隔間取了賬簿出來,一張張放在了中間的楠木圓桌上,以供衆人蔘看。

陳同袍舉起其中的一份說道:“這每月收取的稻米算下來,折白銀六十八兩,而學校每月的花費不過十九兩而已,還剩下四十九兩,盈利甚多。若按二位之前所說的理由,成本問題其實是不大的。如果多修四五間學堂,再加上幾間宿房,則用費完全可以承受,沒有絲毫的壓力。甚至修得和府學那樣大,都不在話下。”

胡之章聽罷,臉色都有些發白了,與嚴來甫面面廝覷。

“怎麼樣,汝等還有藉口沒有?”書辦指着他們的鼻子問。

幸而胡之章腦子轉得快些,他立馬想好了託詞,應聲答道:“老夫之前是怕和官府應對麻煩,才尋了個理由搪塞。我是怕你們擴建了縣學後,又打算從社學、義學下手,那時候再招那麼多農家子弟去入學,都不耕墾了,田地遲早有荒廢的一日!”

“我們何曾有過這個意思?都……都是你陰謀猜測!”那書辦紅着臉道,“我們向你打包票,對此新政會點到爲止,不會冒犯到你們的利益!”

“什麼叫我們的利益?”胡之章的柺杖重重地敲了兩下地,“老朽身爲地方紳士,理應站出來爲我曲阜百姓着想!學與農自有分野,若汝等之意,使農民盡數入學,豈不是顛倒秩序!到時候把天下的田畝都荒廢了,國用將愈漸不支,你們能負這個責任嗎?敢負嗎?”

嚴來甫見他步步緊逼,此時也來了勁:“不論怎麼講,我們身爲本地鄉紳,該負起保護百姓的責任,要殺便殺,要剮便剮,大不了不去苟活,拼一個流芳百世!”

一個書辦急得一拍桌案,把滿桌的賬簿都掃了下去:“我等是奉旨而來,你等想要抗旨不遵嗎?這等嚴重的罪名,足以將你們滿門抄斬!”

“抄、抄家又如何?!”胡之章氣得雙手不停顫抖,橫眉怒目地望着書辦。

“諸位消消氣罷,消消氣……”一直不說話的知府開口了,他對這幾個人的罵戰毫無興趣,暗暗瞥了陳同袍一眼——他明白,只有這個人才能決定當前的局面。

“諸位都不太理智了,”陳同袍像是什麼都沒發生似的,露出平淡的笑容,“說話意氣用事了起來。不如由我等先回舍商議一下,待明日再與兩位會談。自個都冷靜冷靜吧。”

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六)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二)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二)第九章 瞞情、謀符(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六)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一)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四)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二)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一)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六)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三)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三)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五)
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三)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六)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二)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一)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二)第九章 瞞情、謀符(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六)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一)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三)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四)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二)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一)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六)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三)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三)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