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一)

“此後呢?”

葉永甲坐在衛懷的身邊,問道。

“此後就聽了人英的勸諫,重新把壯聲勢之事擺在面前,派人到江南各省聯絡士人,廣建思和書院,也是有一定的成效。那些‘楊黨’也因時間一久,消聲滅跡了。我仍在修撰這《行要》……就不知不覺幾年都過去了。”衛懷深深嘆了一口氣,閉目不語。

“你呢?在陳州過得可好?”

葉永甲搖搖頭,苦笑道:“我在那兒……真是像在地府裡活了一遭。”

“那你來到這裡,算是解脫了吧。”衛懷平靜地說道。

葉永甲大笑了幾聲,用那深邃的目光遠望窗外,落日的霞光似乎也變得分外淒涼,沉默地照射過來。

“衛先生!該出來了吧!”屋外的人仍在喊着。

“我得走了,”衛懷也向他笑着,“便祝我的學生官道亨通!”說罷,他一甩袖子朝門外走去。

葉永甲辭了衛懷,遂徑直走回衙門。幸虧天還未晚,他便背剪着手,行至公堂之上,同那些差役們說道:“叫幾個管事的胥吏,拿了籍冊圖薄來衙門,我要在書房親閱。”

“這是戶籍的冊子。”

一位年紀約三十上下的書吏低着頭,幹練地將幾札簿冊擺放在衛懷面前,斯斯文文地說道。

“這是田冊。”

這人收拾完畢,輕輕一擡頭,便見他麪皮白淨,眼睛放光,眉宇間有神氣,鼻樑高高地挺着,鬍鬚雖算茂密,但實在整潔,沒有半根沾染上灰塵。生得的確溫文爾雅。

“你叫什麼名字?”葉永甲問道。

那人稍退半步,一弓身子:“在下名叫魏衝,府衙裡區區一書辦而已。”

“這冊子所記何事?何年所修?”葉永甲瞧了瞧那本田冊,說道。

“此冊記南京大小田畝,若田地之數何,收穫之數何,歸屬之人何,所在之處何,均載入此中。乃是我皇帝九年所造之冊也。”

葉永甲點了點頭,翻開帳冊,閱查一二,便又慢慢合上。

“那本籍冊我也得看,只揀重要之處就行。”

魏衝隨即將冊子取來,選了幾卷示與葉永甲看,且道:“我南京如今共是十七萬兩千三百一十戶,計八十五萬五千七百三十五口,以軍、民、匠等分別成冊,所載之名姓籍貫可謂浩繁矣,一時不便整理,故只取了民戶一簿,若知府大人不畏勞苦,事無鉅細俱要心裡清楚,那派小人再去宮裡拿便是。”

葉永甲微微點頭:“你說的也算明白。不過權且不麻煩你了。”

“是。”他恭謹地笑道。

葉永甲低頭閱起冊子,偶一擡頭,見魏衝仍在前侍立着,不曾挪過半步。

“你去休息吧,我還要看一會兒呢。”

魏衝便笑道:“我在此處也擾了您的清靜……那在下就告辭了。”

他轉身走到門口,整了整衣冠,正要出去,卻忽聽葉永甲喝道:

“慢着!先過來!”

他嚇得一激靈,顫抖着手抹了抹額上的汗珠,然後轉過身,走到他近旁,強顏歡笑地問:“什麼事?”

“此人,”葉永甲一指那冊子上的一個名字,“你可認得?”

魏衝低頭看去,那寫的是:‘卓高義’三個大字,下面則附着‘妻張氏……女冷屏’。

“確有此人……”魏衝想了想,“近來萬王爺說要再造新冊,因此我前幾日還去過此人家,那卓高義三年前就死了,只剩下母女兩個,雖曾受官府救濟,然如今可算窮得連飯都吃不上了。”

葉永甲默然不語,少頃才擡頭說道:“等事情都處理得差不多了,我要去卓家看看。你到時需準備好了,帶上幾個差役。”

魏衝雖度不出此乃何意,但不敢多說一句,只是滿口答應:“這在下曉得。”

葉永甲起身,合上帳冊,“你這人說話利索,爲人聰明……從今日始,事無大小均責你去辦。”

魏衝狡黠地一笑,連忙跪倒在地,說道:“謝知府大人擡舉!”

葉永甲這幾日別無他事,只悶坐在衙門內批閱公文,少有閒暇之機;若得空時,則差魏衝於各處看房,以擇府邸。這魏衝也會揣摩他的心思,便選了一處臨秦淮的河房,正合葉永甲之意,當即買將下來。

寓所已定,公事漸疏,葉永甲正要好好歇息一陣,卻在府內接到了一封書信,看似不甚起眼,猛然揭開一看,竟是萬和順親筆之書,遞到此處來的。葉永甲早就聽衛懷說起,知道這萬和順是多不好對付的人,不禁駭然變色。

虧他有過和盧德光周旋的經歷,便不致於慌張,慢慢地讀着信:

‘建康郡王萬和順與汝衆官書曰:承蒙天子洪福,天下寧平,地方俱治。今歲蓋逢上天有福,南京大稔,以致時政康安,吾亦因之歡欣。故於舍中設泰平之宴、擺樂聞之曲,請諸位共享盛事。特致知府、六部長官、都察院御史、大理寺卿等,俱於後日前來,莫負本官之望。’

葉永甲讀罷,很明白這萬和順的心思。如此大張旗鼓地設宴,不過是爲了試探他這個一方長官的底細而已。此刻他雖有萬全的準備,但一想面對的將會是這等人物,便不由得從心底發出一種穿透全身的惡寒,使他難抑恐懼。

萬和順爲了這宴上的戲能演得出奇,不容有分毫之失,便早早告訴了蔡賢卿,令他好生琢磨戲本,張羅班子。蔡賢卿自然不敢怠慢,拿慧眼選了十來個自己的‘得意門生’,先往淮清橋的老郎庵祭拜祖師爺去了。

蔡賢卿和那些小戲子們到了橋邊庵前,他闊步先走進去,徒弟們剛邁出一隻腳來,便被他劈頭一聲斷喝:

“誰叫你們進來的!”

嚇得那些人面面廝覷,趕緊縮回腳去。

“沒有規矩!不先到橋上買點瓜果作供奉,怎麼孝敬我們的祖師爺?”

“那師父您是不是……”衆人都不敢說話,只有一個膽大的悄悄地問。

“我?”蔡賢卿正捶着腰,聽見此話,發了數聲冷笑,隨即震怒起來:“你師傅可是王爺跟前的梯己,你們他媽卻連給人提鞋都配不上!這麼說明白了?還不快滾!”

那些戲子聽了,如同奉了聖旨,飛奔似的向橋上跑去。

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第九章 瞞情、謀符(二)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六)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二章 贈賄、謀府(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二)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四)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二)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五)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四)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四)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五)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七)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五)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四)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五)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三)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二)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五)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四)
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第九章 瞞情、謀符(二)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六)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二章 贈賄、謀府(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二)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四)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二)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五)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四)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四)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五)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七)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五)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四)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五)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三)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二)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五)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