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

藍淵正坐在暖閣裡讀書,忽然從黑洞洞的紙窗上看到了幾絲隱約的光。他驚而站起,衣袖一拂,把蠟燭都打滅了;待開門時,太子已經站在面前了。

“我待會兒還要去覲見父皇,”他脫下衣服來,徑直走進屋內,坐到牀邊,“故而急着向先生請教。”

藍淵聽罷,連連從門外的侍衛手上討過燈籠,掛在靠牆的木衣架上。

“殿下請講。”

太子立馬將身上的奏書拿了出來,放在燈籠底下:“藍侍讀,你看清楚了吧?這是廷議上聯署通過的奏書。平常都由柳鎮年他們往上報,今日卻送於我手。我初時還沾沾自喜,後來越想竟越覺得後怕,不敢隨意行事啊。”

藍淵亦感驚疑,將奏書在手裡翻了幾翻,忽然瞪大了眼睛。

“想到什麼了?”太子抄起燈籠,在他臉前一晃。

“殿下,這分明是柳黨設下的緩兵之計!他們知道皇上尚在遲疑之中,所以不敢親自前往,就怕逼得皇上下不來臺;而見您與陛下有骨肉之親,縱使當着衆人的面,亦可以敘家事爲託詞,暫收奏疏,不必急促決斷也。如此一來,遷延日久,鈕遠之輩便有了喘息之機。”

“父皇……真的會這麼做?”太子把手背了起來,面帶愁容,“他老人家還要一拖再拖,難道不願意挫敗柳黨,重掌大權?”

藍淵謹慎地回答道:“此乃殿下家事,臣子豈敢肆意猜度!不過做天子的,慎重些總爲好事。”

太子仍舊搖頭不解,重重地嘆了口氣:“我看父皇年將半百,開始犯糊塗了!邊事雖急,也並非火燒眉毛,火器什麼的真有這麼要緊?新政利國利民,這個不假,但畢竟政出柳黨,我等多少有些顧忌。他們拿着皇上的詔命賺自己的名聲,到頭來又要藉此奪我家的天下,誰能嚥下這口惡氣!我哪一步不是爲江山社稷考慮,卻全然得不到父皇的迴應……唉,他從來沒跟我一條心!”

“陛下,該動身了,時候不早了!”外面的親衛大聲提醒道。

“喊什麼喊!住嘴!”太子心裡正鬱悶,怎想聽別人插話,惱怒地吼了回去。

藍淵趕緊扶着牀向下一跪:“殿下尚在英年,國事大有可爲,緣何出此怨言!況柳賊所欲爲者,權臣而已,人心不歸柳氏,焉有奪位之憂?望殿下謹遵聖命,莫疑上恩。”

太子心中不快,扶起藍淵說:“藍侍讀不用這麼緊張,本王只隨口說說,並無別意。還是先談當下的事吧。”

“當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到內侍省,煩沈公公差一太監遞奏。遠離這些亂子,讓他們自己鬥去,免得波及到您。”

“藍先生也糊塗了麼?”太子焦急地說,“我們必須倚仗這些大臣,才能制住柳黨囂張的氣焰呀!如今丟開不管,成何樣子?我親自去內苑覲見皇上,正可察言觀色,若能說服,就講明道理,使他早下決定!”

藍淵看他目光堅定,不好阻攔,便老老實實地閉上了嘴,將奏書還到他手裡。

“兒臣拜見父皇!”

太子提起洪亮的聲音,在裡屋門口的毛毯上跪着,頭也隨之抵到了地面。

皇帝還是照例坐在張開的屏風後,就連見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一樣。

“聽說今日廷議,又出來個反對的奏書……是都同意了?”

“是介文武的奏書,大家都覺得沒什麼不妥,所以柳相叫我遞過來了。”太子此時還不敢擡頭。

“這樣就好……”皇帝點了幾下頭,“先把這個放一邊。你許久不來,朕正要和你說說話。起來吧。”

太子沉默了一霎,隨即應了一句,慢慢起身,見房間裡到處都是亮眼的燈燭,一片紅裡透着黃的光。

“沈竟總管,我和太子聊幾句,你出去吧。”皇帝望向陪在身邊的唯一一個太監,略擺擺手,後者便識相地退出去了。

“父皇,兒臣替你把這東西拿了吧……談話不甚方便。”太子的雙眼只焦急地盯着那張屏風。

“談話……也不是和你談閒事。”皇帝的語氣十分嚴肅,“把那奏書遞來。”

太子不敢違命,從懷中拿出那本奏疏,快步走了過去。

“在這兒,回去。”

皇上的一聲呵斥,嚇得太子汗流浹背,竟真的連一步都不敢多走,將奏疏放在近旁的梨木桌子上。

皇帝伸手取過奏疏,似乎是看了一遍,然後放回原處,問道:“你對此奏有何看法?”

太子有些結舌:“兒、兒臣不知道……”

“你可是個監國太子!”皇帝儘量壓低了聲音,作怒吼道,“你到這個位置來,是在東宮吃喝玩樂的嗎!”

這一聲低吼彷彿刺骨的利劍,激得太子再次跪倒在地,四肢不停地打着顫:“兒臣認爲,介文武此奏極爲可聽,國家用度已然經不起折騰了……”

“嗯……”皇帝聲音又冷了下來,“你真這麼想?”

“稟皇上,臣真這麼想!”太子咬住牙,磕了兩個頭。

“那就先將此事沉一沉,朕等等再拿主意,你去吧。”

“可兒臣還有、還有幾句心裡話。”太子內心雖然極度恐懼,但還是忘不了此行的目的。

“說。”

“陛下,”太子向前爬了兩步,流淚相勸,“柳黨之勢已侵蝕入骨,將傷國本,不知爲何不察!平時爲人魚肉也就罷了,是我父子二人惹不起;今日明明可以早下決策,否了這新政之奏,您卻百般猶豫,不是給柳黨喘息之機嗎?望陛下就此定了國策,給那些忠臣一些交代!”說罷,他頓覺大腦一片空白,只好抽泣起來。

“大膽!”皇帝霹靂似地喝斥了一聲,“朕怎做決定,朕說了算,你扯東扯西要做什麼?什麼‘柳黨’,什麼‘忠臣’,你是在說朕辨人不明,放任朋黨嗎?說!”

“您與兒臣是父子之情,卻如何老是向着外人?”太子還流着淚,哽咽地說,“兒臣爲了您赴湯蹈火,和父親是一條心啊!”

“我不想聽你再說……出去。”威嚴的聲音依舊如鐵一般。

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六)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三)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六)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六)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二章 贈賄、謀府(二)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六)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五)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四)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五)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五)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六)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二)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六)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五)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一)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六)第九章 瞞情、謀符(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五)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六)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二)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二)
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六)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三)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六)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六)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二)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二章 贈賄、謀府(二)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六)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五)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四)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五)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五)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六)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二)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四)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六)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五)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一)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六)第九章 瞞情、謀符(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五)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六)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二)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