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訟論

發現易經――生之大原則(公告欄) 24“訟”論

24“訟”論

生之易有三大原則:易、利、善,分別代表了天、地、人的三種天性。而生之初也有三大難:蒙、需、訟,分別代表了天、地、人的三種考驗。就是說,你必得把生之易的三大原則吃透了,把握好了,才能夠從容應付生之初的三大難。易者,蒙之難,順之即可過關;利者,需之難,等待即可過關;善者,訟之難,應該怎麼着來過關呢?

善原則說的是中正無我,而善之爲善在當今世界是不作爲三大原則之一而出現的,所以訟之爲訟在當今世界才如此的興旺發達。因爲依着生之易的易、利、善之天性而生的蒙、需、訟原本就是爲了檢驗易、利、善是否實在誠懇而存在的。生之易的天性是自然之存在,所以蒙、需、訟之三難也是自然之存在。而當今之人,當今之事以平面邏輯思維下的易和利爲主,所以訟天然就失去了剋星,於是乎訟之爲訟便大興其道。

訟是生之易善的反表達,善是生之易人的正體現。所以生之易之訟主要還是人之訟,其次纔是人與自然之訟。

訟的本意從言從公,爭執並要求給出一個公斷。可見訟之爲訟與善原則“無我而中正持守”是分不開的。要不然這從言從公由誰來從,由誰來公?

俗話說“人多瞎胡亂,鴨多不下蛋”,訟之爲訟首先意味着人多了,力量大了,其次纔是人與人之間因爲缺乏某種必要的原則與妥協而發生的爭執,從而要求給出一個公斷。所以訟之爲訟表的是如何處理“人和”,主要還是要從生之易的善原則方面來找解決的辦法。

易、利、善表天、地、人之天性,易則生蒙,利則生需,善則生訟。系統最初的動因是系統自身,但系統自身同樣可以解決系統自身的混亂。就是說易、利、善產生了蒙、需、訟,但依靠易、利、善本身的力量就足可以解決蒙、需、訟所帶來的困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系統本身就具有良性的自我循環性、自我淨化性、自我成長性、自我分割性、自我壯大性。就是系統最基本的三大原則自我產生了各自的對立面,而在系統運行的過程中,系統自身的原則又足以輕鬆地就克服掉其自身產生的問題,並且在這種進化中成長壯大。就是說三大原則原本一體代表太極環的一個面,而三難亦是一體代表太極環的另一個面。只是太極環本身看似有兩個面,而實際上太極環只有一個面。就是說,不管易、利、善也好,蒙、需、訟也好,他們全都源於太極環真實之本性。空即是色,且萬空皆色。人世間的一切紛爭,宇宙間的一切龐雜,無不源於太極環自然真實之本性。

從源頭上考量,太極環本就一體,無此無彼,無內無外,只是爲了描述太極環諸種智慧之特徵,我們纔不得不由色中悟空,憑空臆想出太極環應該有下列之三大基本特性:易、利、善。其實這些名詞只是我們腦海中的太極環之空相,非太極環之色相,更非太極環之本相。而由空相之易、利、善而生的蒙、需、訟更是空中之空、幻中之幻,與太極環之真實不知差了幾個十萬八千里。而且,萬空皆寂滅,生之易存在的只是他的自然之本性。

若是上述一番話難以理解,諸君可再看下面一段。

人之爲人出現在幾千萬年之前?

生之爲生又出現在幾千萬年之前?

對於整個大系統(真實之太極環)而言,我們這個小小的地球已經小到了不值一提的地位。地球之存在與否宛若百千恆河計的沙粒中是不是少了一粒那麼不起眼。

而你我芸芸衆生便生存在這個不起眼的星球上。

這星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而有人存在的時間大概才短到不到三秒,若是以一晝夜來計星球的年齡的話。而在這不到三秒鐘有人存在的時間裡,你和我又能佔多少呢?

你與我在地球的眼裡可能連“朝菌不知晦朔”都算不上,而地球在宇宙的眼裡,更是幾近於無。

然後我們再來說這訟。

“媽的,你竟然欠老子十萬塊錢不還,老子還不得和你理論理論!”

當然,這十萬塊錢在你漫長的一生中可能十分的重要,所以你自然要理論理論。正如一隻死蒼蠅對螞蟻漫長的一生來說也一樣十分的重要,都是要理論理論的。

就是說,這一切的很重要都只是我們自己腦海中的很重要。對生之易的太極環來說,連整個地球都不重要,哪裡還有什麼很重要?

所以善之爲善的原則就是“無我、中正持守”。因爲“無我”你就守住了自然之真實。說實在的,在宇宙大部分的時段內,“我”都是不存在。我之爲我,只是在一個極短極短極短極短極短的時間段內產生、復又寂滅。所以從自然之本性上來說,無我纔是萬物之本性。因爲無我,所以自己也就變得不再重要,因爲無我,這中正持守便自得而來,因爲無我,訟便消失了,人和便自得而來。

我們說,萬物莫不是因妥協而和諧,而實際上,因爲無我,萬物根本就不需要妥協,因爲無我,萬物自然而和諧。所以我們所提出的“萬物因妥協而和諧”同樣也只是善之爲善的一個空相。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生之易的三大原則,即是抓住了生之易的色相,即是由空入色,如此空相就幾乎全都寂滅了。再由生之易的三大原則洞見到太極環原本一體根本就無所謂原不原則,則三大原則也不需要了。這樣我們就真正回到了智慧的源頭。老子曰“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說的就是生之易的這個又迴歸到智慧源頭的過程。

67 後記易是一部史詩29 簽約者說同人37 噬嗑指數19 日本說第20章 天下之火用諸天下之45 上帝爲什麼發笑57 不戰而勝天子以聲威懾於人25 師說37 噬嗑指數2 第一原則21 歐洲論及關於朝鮮的補充37 噬嗑指數69 國之大計非決不行38 內在與外在賁第2章 獨霸天下的秘密井47 貨當其值人當其用無爲而5 論進取心64 適應性從哪裡來家人第18章 手段與目的揭示帝王16 中國論第11章 羅馬即將建成大畜43 由實力到勢力頤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第4章 王者之道方圓天下乾29 簽約者說同人第1章 生之大原則易67 後記易是一部史詩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第21章 躺在母親的懷裡豫42 日食明夷第7章 內外有別中孚與小過65 有眼光睽41 太陽照在地平線上晉6 老子的道是不是原創第4章 王者之道方圓天下乾34 前途光明離39 論剝之爲難的自然選擇剝32 過猶不及大過第6章 乾元動力與永遠動力既70 後之德31 做你自己的上帝頤第6章 乾元動力與永遠動力既31 強國論21 歐洲論及關於朝鮮的補充第1章 生之大原則易57 文明論東西方文明之比較第10章 羅馬正在建造大有16 中國論51 財富論五財富與需求的絕對34 龍澤說隨3 第二原則65 有眼光睽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42 登高望遠大畜29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44 俗大過42 登高望遠大畜2 老子說什麼25 師說36 非常體系第15章 不詳之吉訟42 登高望遠大畜5 論進取心50 建國大業在此一舉20 印度論39 君子隱居隱之有道11 論冬日在四季中的重要性2526 風行大地無孔不入22 言天徵人論3 第二原則11 論冬日在四季中的重要性29 簽約者說同人16 中國論5 論進取心53 家國論二家天下的國55 論治與政第4章 王者之道方圓天下乾38 內在與外在賁20 印度論65 治國九策其八渙24 訟論第14章 當生之維艱時需47 財富論一真正的財富68 國之大策損益之道損益64 治國九策其七兌55 論治與政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擋門之木28 三個目標說比否大畜及46 實與勢方與圓的轉化離56 論腐之敗之第11章 羅馬即將建成大畜50 建國大業在此一舉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56 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鼎38 沒有永遠的盟友恆54 絕處逢生迴天逆轉困65 有眼光睽13 本性論76 治國九策代後記12 論沙與珠
67 後記易是一部史詩29 簽約者說同人37 噬嗑指數19 日本說第20章 天下之火用諸天下之45 上帝爲什麼發笑57 不戰而勝天子以聲威懾於人25 師說37 噬嗑指數2 第一原則21 歐洲論及關於朝鮮的補充37 噬嗑指數69 國之大計非決不行38 內在與外在賁第2章 獨霸天下的秘密井47 貨當其值人當其用無爲而5 論進取心64 適應性從哪裡來家人第18章 手段與目的揭示帝王16 中國論第11章 羅馬即將建成大畜43 由實力到勢力頤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第4章 王者之道方圓天下乾29 簽約者說同人第1章 生之大原則易67 後記易是一部史詩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第21章 躺在母親的懷裡豫42 日食明夷第7章 內外有別中孚與小過65 有眼光睽41 太陽照在地平線上晉6 老子的道是不是原創第4章 王者之道方圓天下乾34 前途光明離39 論剝之爲難的自然選擇剝32 過猶不及大過第6章 乾元動力與永遠動力既70 後之德31 做你自己的上帝頤第6章 乾元動力與永遠動力既31 強國論21 歐洲論及關於朝鮮的補充第1章 生之大原則易57 文明論東西方文明之比較第10章 羅馬正在建造大有16 中國論51 財富論五財富與需求的絕對34 龍澤說隨3 第二原則65 有眼光睽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42 登高望遠大畜29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44 俗大過42 登高望遠大畜2 老子說什麼25 師說36 非常體系第15章 不詳之吉訟42 登高望遠大畜5 論進取心50 建國大業在此一舉20 印度論39 君子隱居隱之有道11 論冬日在四季中的重要性2526 風行大地無孔不入22 言天徵人論3 第二原則11 論冬日在四季中的重要性29 簽約者說同人16 中國論5 論進取心53 家國論二家天下的國55 論治與政第4章 王者之道方圓天下乾38 內在與外在賁20 印度論65 治國九策其八渙24 訟論第14章 當生之維艱時需47 財富論一真正的財富68 國之大策損益之道損益64 治國九策其七兌55 論治與政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擋門之木28 三個目標說比否大畜及46 實與勢方與圓的轉化離56 論腐之敗之第11章 羅馬即將建成大畜50 建國大業在此一舉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56 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鼎38 沒有永遠的盟友恆54 絕處逢生迴天逆轉困65 有眼光睽13 本性論76 治國九策代後記12 論沙與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