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獨霸天下的秘密井

附原文如下:

井(卦四十八)

?(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兇。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九三,井渫不食,爲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井?,無咎。

九五,井洌,寒泉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起先,九幾年吧,一些人,特別是一些老闆,他們認爲中國別的不多,就是人多。“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多得是!”只消每個月出個千兒八百的,工廠門口就排起了長龍。可現在呢?據我所知,我原先幹過的那家公司從2002年起就鬧人荒了。

大家都認爲,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至少這一觀念在今天某些人的腦海裡依然是如此。而其實,人力不僅是稀缺和有限的資源,而且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你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獨佔這一資源,而且在今天看來,中國的勞動力不僅開始變得更加的貴,而且還會變得更加的少!至少在我看來,我們大多數的老總都沒有有效地掌握好自己手裡的資源,甚至多沒有詳細地瞭解好自己手裡的資源,更不要說去掌握和獨霸天下了!

井,下巽上坎,或以爲可以解釋爲“風水”,今不從。巽者,繩直也,坎者,地泉也。地泉沿繩直上,井。地泉代表資源,一種隱含的廣大的資源。井代表資源的通道,由瓶(水桶,古代用陶製成),繩,轆轤及開鑿的井洞組成。最後能動性的是人,井由人開鑿,由人來維護,並最終供人所用,泉、井、人組成一種資源的採集方式,一種潛移默化的遊戲規則!題解: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遊戲的因素(邑)可以改變,但遊戲的規則始終沒有變,並且將一直持續下來,持續下去。但是當所有的人都以爲規則已不可改變,即所謂“祖宗之法不可變”時,遊戲的規則無形中就被破壞了。你試着審察井的三要素,泉、井、人沒有一樣的不活動的,所有井卦是六十四卦中最活躍的一卦,井卦所示的規則亦是一切規則中最活躍的規則。規則被破壞了,受損失的就決不僅僅是泉!

初六:請注意泉的供應。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九二:請注意維護好通道本身的正常運行。

九三:請發揮人在規則中的能動性。沒有人氣,再好的遊戲,再好的的規則都是一句空話。

:請留心規則本身的維護和治理。

九五:一切正常。泉、井、人相得益彰。

上六:規則就是這樣:建立,破壞,維護,正常!

在井卦中,提到了資源採集的三個要素,泉、井、人,分別代表了現實中的三種不同的分工。各位可以思忖一下自己在社會的分工中或者說在遊戲的規則內,是處在泉的位置,還是處在井的位置,還是處在人的位置呢?更有甚者是兩者兼得或者三者兼得!

如果你是資源,也就是處在泉的位置,那麼尊駕不妨自問一下:我泉的供應是充足和稀缺的嗎?我是物以稀爲貴呢,還是薄利多銷?其次,泉上的井,就是與自己直接相連的資源通道是暢通和完好的嗎?井有問題,無論再好的泉水都是打不出的!最後要問的就是,井上的人是積極的嗎?人氣不旺,井樹幹枯,飛鳥不棲,井和泉也就到了被遺棄的邊緣!

如果你處在井的位置,也就是說,你所處的位置,恰恰是資源與人是中間,是二者聯繫的橋樑。你絲毫不要因此而自喜,除非世上就你這一口井,否則你還是老老實實地對照上面反思一下自己吧!

如果你有幸處在人的位置,就是說,你本身就是資源的使用者,是井的建造者和維護者。你同樣應當明白,正因爲這樣你肩上的擔子反而更重。鑿一口井,或者說鑿一口好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毀掉它卻十分的簡單。一旦舊井損壞,你又無力開鑿新井,你就會陷入無泉可用的絕地!你不僅會失去你的井、泉更會失去你的人民,甚至是自我!井在古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這三個環節中,有哪個環節更有可能形成獨佔,從而造成一家獨大、雄霸天下的局面呢?在人的位置上可能嗎?當然任何一處都有可能,只是相比較而言,人的位置的可能性最小!在井的位置呢?次之!唯有處在泉的位置上同時又兼有井與人的性質,才最有可能形成獨步天下的格局!

就是說,你必須爲世人提供一種獨有的資源,而這種資源是你自己所獨有的!不管是由你還是由別人來開鑿井,你的資源都是不可替代的。當然最終的局面往往導致由你自己來開鑿自己的井。這就是獨步天下的秘密!

比如微軟,英特爾公司,他們既是資源又是井,同時還充當資源的開採和維護人。微軟的產品至今依然具有其他產品所不能夠的不可替代性。他們的性質完全符合獨步天下的要素,請問,他們不一家獨大,誰家獨大?

如果讀者中恰恰有想創業的年輕人,也想着去開創和締造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帝國,本章可能對你略有幫助!

前一章我們講了如何在世上行走,本章我們探討了一下獨步天下的秘密,下一章我們是不是該開始着手做些事了?

不!準備的工作還沒有做好,先不要急於啓程!

下一章我們講謙,講一切美好的原始動力!在那裡,我會告訴你善與惡的本源。美好的東西不是從來就有的,做的人多了,人們纔將某種行爲定義爲美好從而加以宣揚!而惡俗的東西也不是從來就受排斥的,排斥的人多了,人們纔將其定義爲惡俗從而加以排斥!

56 論腐之敗之49 財富論三財富的獲得31 強國論32 過猶不及大過60 治國九策其三歸妹第13章 沒有誰一開始就是易的36 非常體系61 大壯及小人之詭道論59 堅守理念恆第19章 序卦上經一家之言25 師說73 如何脫困困64 治國九策其七兌第4章 王者之道方圓天下乾62 晉德爲國晉35 財路說蠱臨27 親和論比23 論等需8 論決定因素24 訟論37 我拿什麼來打動你鹹54 絕處逢生迴天逆轉困51 財富論五財富與需求的絕對24 訟論71 聚才之道萃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30 轉折說同人之與大有無妄42 日食明夷12 論沙與珠第5章 永遠的龍馬精神坤62 晉德爲國晉29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擋門之木9 論發展因素20 印度論41 心性自然說無妄56 論腐之敗之49 財富論三財富的獲得35 財路說蠱臨66 治國九策其九節53 天子之位何以取之a計劃第7章 內外有別中孚與小過48 財富論二什麼是財富42 日食明夷第19章 序卦上經一家之言63 論不確定因素明夷60 治國九策其三歸妹33 天降大任坎54 論法與律50 財富論四管理財富論虛擬第18章 手段與目的揭示帝王第8章 蝴蝶效應屯33 安全感豫第9章 羅馬是怎樣建成的小畜75 天下鼎震30 轉折說同人之與大有無妄第11章 羅馬即將建成大畜第14章 當生之維艱時需64 治國九策其七兌23 論等需28 三個目標說比否大畜及第6章 乾元動力與永遠動力既64 適應性從哪裡來家人6 老子的道是不是原創第5章 永遠的龍馬精神坤44 俗大過60 治國九策其三歸妹68 國之大策損益之道損益52 家國論一什麼是家3 道之爲本名之爲衣63 論不確定因素明夷29 簽約者說同人57 不戰而勝天子以聲威懾於人54 絕處逢生迴天逆轉困35 統一論兩千年一月二十九58 治國九策其一艮29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4 第三原則5 爲什麼說老子的治是半璧6 實力論56 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鼎61 大壯及小人之詭道論29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第22章 龍隱於澤隨第8章 蝴蝶效應屯19 日本說4 老子的德是什麼第12章 聰明莫過帝王家老祖69 國之大計非決不行61 治國九策其四豐57 文明論東西方文明之比較43 炊煙裊裊家人44 俗大過14 生命論49 財富論三財富的獲得第19章 序卦上經一家之言61 大壯及小人之詭道論38 內在與外在賁第5章 永遠的龍馬精神坤20 印度論
56 論腐之敗之49 財富論三財富的獲得31 強國論32 過猶不及大過60 治國九策其三歸妹第13章 沒有誰一開始就是易的36 非常體系61 大壯及小人之詭道論59 堅守理念恆第19章 序卦上經一家之言25 師說73 如何脫困困64 治國九策其七兌第4章 王者之道方圓天下乾62 晉德爲國晉35 財路說蠱臨27 親和論比23 論等需8 論決定因素24 訟論37 我拿什麼來打動你鹹54 絕處逢生迴天逆轉困51 財富論五財富與需求的絕對24 訟論71 聚才之道萃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30 轉折說同人之與大有無妄42 日食明夷12 論沙與珠第5章 永遠的龍馬精神坤62 晉德爲國晉29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擋門之木9 論發展因素20 印度論41 心性自然說無妄56 論腐之敗之49 財富論三財富的獲得35 財路說蠱臨66 治國九策其九節53 天子之位何以取之a計劃第7章 內外有別中孚與小過48 財富論二什麼是財富42 日食明夷第19章 序卦上經一家之言63 論不確定因素明夷60 治國九策其三歸妹33 天降大任坎54 論法與律50 財富論四管理財富論虛擬第18章 手段與目的揭示帝王第8章 蝴蝶效應屯33 安全感豫第9章 羅馬是怎樣建成的小畜75 天下鼎震30 轉折說同人之與大有無妄第11章 羅馬即將建成大畜第14章 當生之維艱時需64 治國九策其七兌23 論等需28 三個目標說比否大畜及第6章 乾元動力與永遠動力既64 適應性從哪裡來家人6 老子的道是不是原創第5章 永遠的龍馬精神坤44 俗大過60 治國九策其三歸妹68 國之大策損益之道損益52 家國論一什麼是家3 道之爲本名之爲衣63 論不確定因素明夷29 簽約者說同人57 不戰而勝天子以聲威懾於人54 絕處逢生迴天逆轉困35 統一論兩千年一月二十九58 治國九策其一艮29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4 第三原則5 爲什麼說老子的治是半璧6 實力論56 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鼎61 大壯及小人之詭道論29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第22章 龍隱於澤隨第8章 蝴蝶效應屯19 日本說4 老子的德是什麼第12章 聰明莫過帝王家老祖69 國之大計非決不行61 治國九策其四豐57 文明論東西方文明之比較43 炊煙裊裊家人44 俗大過14 生命論49 財富論三財富的獲得第19章 序卦上經一家之言61 大壯及小人之詭道論38 內在與外在賁第5章 永遠的龍馬精神坤20 印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