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

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

本小說到上章就已經講完霍光及霍氏家族的事情,爲了方便讀者瞭解與霍光有着重要關係人物的結局,特根據史料備註簡敘如下。

張安世

他的一個孫女是霍氏家族成員的妻子,應連坐被誅。他一向小心畏忌,這時更加恐懼,臉色瘦弱憔悴。宣帝看了很奇怪也很憐惜,問了左右侍從,於是赦免了他這個孫女,對他加以寬慰。

身居高位,以謹慎周密著稱。每與宣帝商定大政後,立即稱病回家,聽到詔令頒發後便裝作吃驚,派人到丞相府詢問,以致丞相魏相及朝廷大臣不知他參與預謀。對自己推薦提拔的人,從不讓其知道,更是拒絕私謝。

看到自己父子尊貴顯耀,內心不安,替兒子張延壽向宣帝請求外出做候補官,宣帝任張延壽爲北地郡太守。一年多後,宣帝可憐張安世年老,又召回張延壽爲太僕。

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春,張安世病了,上疏宣帝歸還侯爵,乞求告老還鄉。宣帝不準,他勉強起牀審視政事,到秋季去世。宣帝贈送官印綬節和輕車甲士,在杜縣東邊賜地修築墳墓祠堂,封諡號爲敬侯;讓兒子張延壽繼承富平侯爵位。未央宮中的麒麟閣十一名功臣圖像中,張安世居於第二位,僅次於霍光。

杜延年

爲人安和,居太僕九卿位加官給事中十多年,善於處理各項政務,深得宣帝信任,出即陪奉車駕,多次賞賜饋贈,家資達數千萬。霍氏家族謀反被誅後,宣帝見他是霍光多年的親信幕僚,打算免退。丞相魏相上奏宣帝,告杜延年向來受到霍光信任,尊貴當權,所任官吏多不法。宣帝令人立案審查,只是查出他得到大部分已死的苑馬,府中奴婢缺乏衣食,以犯法免官,減削封邑二千戶。

數月後,又召他任北地郡太守。他以原九卿身份任邊地官吏,幾經朝廷爭權奪利的腥風血雨,對做官心灰意冷,治郡政績無大起色,被宣帝用璽書責備。他此後選用良吏,打擊豪強,郡治好轉。一年多後,宣帝賜他璽書,黃金二十斤,改任西河郡太守,治績大有名聲。

後調進京城任御史大夫,三年後稱人老體病提出辭職。宣帝派光祿大夫持節賜給他黃金百斤和酒、派醫送藥。他只好稱說病癒;宣帝又賜給安車駟馬,於是他上任理事。幾個月後,杜延年去世,封諡號爲敬侯,兒子杜緩繼建平侯爵位。未央宮中的麒麟閣十一名功臣圖像中,杜延年居於第七位。

丙吉

宣帝知道丙吉對自己有救命照養之恩後,下詔封他爲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他上書堅決謝絕封侯,陳述自己不應當因這種虛名而受賞。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四月,魏相去世,丙吉接替擔任丞相,崇尚寬厚,推重禮讓,薦賢舉良。

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春,丙吉病重。宣帝親臨他家探望並詢問說:“您如果有個萬一,誰可以代您呢?”他推辭說:“羣臣的品行才能,明主盡知,愚臣不能辨別。”宣帝反覆詢問,他才叩頭說:“西河郡太守杜延年精通朝廷律法,瞭解典章制度和施政慣例,以前任九卿十餘年,現在治郡很有政績,品德才能聞名。廷尉於定國執行法令嚴謹公正,使天下人都感到自己不會受冤。太僕陳萬年侍奉後母孝順,一舉一動都顯得敦厚純樸。這三個人才能人品都在老臣之上,請皇上明察。”宣帝認爲他的話符合事實,因而信從。後這三個人都相繼任御史大夫,於定國還在宣帝死後被漢元帝劉奭任爲丞相,還有推薦的黃霸接替他的丞相之位。因他推薦的人都很稱職,宣帝稱讚他確實知人。

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正月,丙吉去世,封諡號爲定侯,兒子丙顯繼博陽侯爵位。未央宮中的麒麟閣十一名功臣圖像中,丙吉居於第六位。

趙廣漢

在任京兆尹期間,喜歡任用年輕氣盛、積極進取、初任官職的世家子弟,專門鍛鍊和培養他們的強猛銳氣。這些年輕“官二代”膽大志銳、果斷勇敢,雷厲風行、無所顧忌,最終卻讓趙廣漢因此而敗亡。

一日,他的門客私自在長安市場上賣酒,被丞相魏相的屬吏趕走。門客懷疑是男子蘇賢告發了這件事,便告訴了他。他派屬官追查蘇賢,蘇賢的父親上書申訴控告,朝廷審理後將他的屬官腰斬,他在就地審訊中遇朝廷赦命放出,降了一級俸祿。他懷疑這件事是蘇賢受男子榮畜指使,就以其他罪名殺了榮畜。

有人上書告發,宣帝把案件交丞相和御史大夫查究。他見魏相追查很緊,派親信到魏相府充當門衛,暗中觀察魏相家中違法之事。魏相夫人隨身婢女因有過失自縊而死,他聽到這件事,懷疑是丞相夫人因嫉妒而殺了她,便以此挾制魏相,暗示不要追究自己的事。魏相不聽,反而追查更緊,他便上書告發魏相罪過。宣帝批示說:“交由京兆尹處理。”他深知事態嚴峻,親自帶領吏卒直闖魏相府中,召令魏相夫人跪在廳堂接受審問,隨後帶走了十多個奴婢,施用嚴刑迫使供認魏相夫人殺死婢女。魏相上書陳述:“臣妻子確實沒有殺婢女。趙廣漢多次犯罪依法未能伏罪,他以欺詐手段脅迫我,希望我從寬處置。臣請求派賢明的使者來查究趙廣漢所審理的臣的家事。”宣帝將此事交由廷尉處治,經查婢女確因過錯被魏相鞭笞並逐走後自殺。這時魏相的死黨和下屬、丞相司直蕭望之上奏趙廣漢誣侮大臣,還脅持丞相不秉公辦案,違反節操,敗壞風化,屬不道之罪。

宣帝下令將他捕入廷尉牢獄審治,廷尉上奏他犯有殺害無辜、斷案故意不據事實、擅自強加他人罪名等罪,宣帝批准廷尉上奏,判處腰斬。京城官吏和百姓聽說他將被處決,十分震驚和悲痛,數萬人自發聚集在皇宮門前齊齊跪下號哭,有人還要代他去死。然而他最終還是被腰斬,長安城裡數萬人集結爲他送行。他終究一人鬥不過宣帝的心腹魏相和蕭望之。

魏相

擔任丞相後總領朝政,悉心輔佐,整頓吏治,抑治豪強,選賢任能,平昭冤獄;要求各地官吏省諸用,寬賦稅,獎勵百姓開荒種田,積糧解困,一切舉措非常符合宣帝的心意。

他精通《易經》,善於師法前人,喜歡參考西漢歷代的舊例和那些因時制宜的奏章,他多次陳述西漢立國以來處理朝政的妥善方法以及賢臣賈誼、晁錯、董仲舒等人的言論,奏請宣帝予以施行。他看到年景不好、糧價暴漲,在秋季收穫時節有缺衣少食的人,到了春天飢餓恐怕更加厲害,朝廷又沒有多少救濟的糧食,加上西羌還沒有平定,軍隊正在疆場征伐,建議宣帝效法先帝仁德,早些考慮應急措施來安撫百姓。宣帝聽從並施行他的建議。

經常命令丞相屬官,凡去州郡國辦理事務和回老家休假探親歸來,都要向他稟報所瞭解到的各地異聞奇事,有時下面發生了自然災害和治安事件,郡守國相隱瞞不報,他總是通過屬官瞭解情況,然後向宣帝上奏說明。

他任丞相九年,於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三月病逝,封諡號爲憲侯,兒子魏弘繼高平侯爵位。未央宮中的麒麟閣十一名功臣圖像中,魏相居於第四位。

蕭望之

霍氏家族謀反受誅後,他日益受到宣帝信用,因通曉政事而被選任爲平原郡太守。他見自己遠離朝廷權力中心去做郡守,內心不很願意,上書說:“皇上憐愛百姓,擔心德化不能遍及天下,放出全部諫官去補郡吏,這是憂其末而忘其本的做法。朝中沒有剛正諫諍之臣就不知過失,國內沒有通曉政事之士就聽不到好的建議。”宣帝閱後,徵召他入朝任少府。

宣帝看到他通曉經術、老成持重、論議有理,有丞相之才,爲試看他的政事能力,就任他爲左馮翊。他見自己降級使用,以爲自己辦事有錯,就上書言病。宣帝派人向他轉告自己的意圖,他知道後立即上班處理政事。

任左馮翊三年,京師人皆稱頌,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遷爲大鴻臚。時隔兩年,升爲御史大夫。因被人上書說他爲人傲慢、輕視丞相、爲官不廉,被降爲太子太傅。宣帝病危時,又任他爲前將軍、光祿勳,兼任尚書事,受遺詔輔政。

太子劉奭繼位後,他是老師甚受尊重。身爲天子之師,官高位重,一身傲氣,不善計謀,遭元帝劉奭任信的宦官弘恭、石顯等誣告下獄,憤而自殺。元帝聽到他自殺震驚悲哀,涕泣拒食;詔令長子蕭伋繼關內侯爵位,每年春季派使者到他的墓地祭拜。未央宮中的麒麟閣十一名功臣圖像中,蕭望之居於第十位。

嚴延年

宣帝因他彈劾霍光擅自廢立皇帝,讓他擔任平陵縣令。後因犯殺害無辜之罪免官,過後任丞相屬官,再任好畤縣縣令。西羌反叛漢朝時,他以將軍長史之職跟隨軍隊平叛,返回後任涿郡太守。

涿郡接連幾任太守平庸不爲,致使一些豪強違法作亂,郡吏都害怕躲避,社會治安極其混亂。他到任後下重拳打擊,郡中震動恐懼,很快道不拾遺。

三年後,宣帝將他升任河南郡太守,賞賜黃金二十斤。他打擊豪強,扶助貧弱。貧弱之人即使犯法,他更改訟詞使其無罪放出;兇惡豪強侵犯貧弱平民,他增飾文字將其逮捕定罪。衆人認爲應當殺死的人,他馬上放出;衆人認爲不應當殺死的人,他反而殺掉。吏民猜測不到他的意圖,非常害怕而不敢觸犯禁令。考察他辦的案件,都因文案謹密而不能改變。對屬下官吏,凡盡心竭力保全節操的,他不考慮其出身門第,像親生骨肉一樣對待,因此屬吏都對他親近坦直,辦事捨身不顧。到了冬季,他傳令將所屬各縣囚犯集中到郡府審訊,判處死刑的集體處殺,流血數裡,人們稱他爲“屠伯”。他的威望震懾全郡及臨近郡縣,使得全郡令行禁止,政治清明,豪強收斂,野外無盜。

他執法嚴峻、苛刻、殘暴,自然遭人忌恨。他數次對朝廷人事安排不滿議論,他的府丞害怕遭他詆譭嚴懲,入京上奏他十大罪名後立即服毒自殺,以證明自己所奏屬實。宣帝把此事交給御史中丞察覈,查證其中數件屬實,於是判他心懷不滿、誹謗朝政之罪,處於棄市之刑。

楊惲

向朝廷揭發霍氏家族謀反,被封爲平通侯,升爲中郎將,整頓吏治、政績突出,升爲光祿勳,受到宣帝的重用。

輕財好義,廉潔無私。他的後母無子,他侍如親孃,孝敬有加。後母臨終前將數百萬財產交給他繼承,他將這大筆財產分給後母親戚。父親楊敞去世後,他將繼承的500萬的財物全部用來救濟那些宗親。

但他居功自傲,常誇耀自己的德行和辦事能力,認爲自己的品行和才能都強於他人;心胸狹窄,仗恃自己才能高傲凌人,對同事有違逆自己想法的必定加害;生性刻薄,對別人要求苟刻,喜歡探聽、議論和揭發別人的過失隱私,在朝中犯了衆怒,很多人都忌恨他。

後與太僕失和,太僕就上書檢舉他嘲諷詆譭皇上和朝廷的言論。宣帝念他父子兩代都有大功,沒有誅殺,只是罷爲庶人。

他失去官職和爵位後,經商種地,廣置產業,建造宅室,用豐厚財產自我慰遣。一位擔任安定郡太守的朋友孫會宗寫信勸他,認爲被朝廷罷免的大臣應當閉門思過,表現出惶恐畏懼,不應治理田產,交友作樂,招來人們的議論贊揚。

他看透官場,給孫會宗寫了回信,這就是《報孫會宗書》。信中有對皇帝的怨恨,有對孫會宗的挖苦,有對自己狂放不羈行爲的辯解。整封信寫得鋒芒畢露,與他外祖父司馬遷《報任安書》風格如出一轍。後逢日食,有人上書歸咎於他驕奢不悔過所致。他再次入獄,廷尉在他家中搜出《報孫會宗書》,宣帝看後大怒,以大逆不道罪將他腰斬。

司馬遷死後,家人把《史記》藏匿在女兒司馬英家中。楊惲自幼聰穎好學,讀他母親珍藏的這部書,深深吸引,每讀一遍都是熱淚盈眶、扼腕嘆息。他看到宣帝當政後朝政清明,上書宣帝將《史記》公開發行,司馬遷這部塵封了二十年的鉅著終於重見天日,讓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九章 奉旨建宮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上)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七章 秘密跟蹤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第六章 回家暗訪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第六章 回家暗訪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十六章 維穩安民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下)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五章 娶妻亡兄
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九章 奉旨建宮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上)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七章 秘密跟蹤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第六章 回家暗訪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第六章 回家暗訪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十六章 維穩安民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下)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五章 娶妻亡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