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秋天,奉命征伐匈奴的五路大軍從長安出發了。

以御史大夫田廣明爲祁連將軍,率騎兵四萬餘人,從西河郡出塞;度遼將軍範明友率騎兵三萬餘人,從張掖郡出塞;前將軍韓增率騎兵三萬餘人,從雲中郡出塞;後將軍趙充國爲蒲類將軍,率騎兵三萬餘人,從酒泉郡出塞;雲中郡太守田順爲虎牙將軍,率騎兵三萬餘人,從五原郡出塞,約定諸路大軍各出塞二千餘里。

匈奴聽到漢朝派出了大批軍隊前來征討的消息後,便攜帶着老弱病殘者和財物,驅趕着牲畜急忙向遠方逃奔了。

因此,漢朝五路兵馬沒有多大收穫,於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五月罷兵而還。

五路大軍戰果報送到宣帝和霍光面前:

度遼將軍範明友出邊塞一千二百多裡,到達蒲離候水,斬殺、俘虜匈奴七百多人,擄獲馬牛羊一萬多頭。

前將軍韓增出塞一千二百餘里,到達烏員,共斬殺、俘獲匈奴一百餘人後,又到候山斬殺、俘虜一百多人,擄獲馬牛羊二千多頭。

蒲類將軍趙充國按約應當與烏孫國軍隊在蒲類澤圍擊匈奴,烏孫軍隊比約定日期早到並離去了,漢軍沒能與烏孫軍隊會合,隨之出邊塞一千八百多裡,向西到了候山,斬殺、俘虜匈奴人,共獲得匈奴單于使者蒲陰王以下三百多人,擄獲馬牛羊七千多頭。

以上三位將軍因聽說匈奴已然退走,都沒有繼續進軍到達預定的目的地就全都退兵而回。宣帝與霍光認爲他們的過失並不嚴重,所以從寬處理,未加處罰。

祁連將軍田廣明率領一路四萬兵馬,從西河出發,出邊塞行進一千六百多裡,到達了雞秩山,斬殺俘虜匈奴十九人,獲得牛馬羊一百多頭。田廣明正打算返回時,在路途中碰上了從匈奴回來的漢朝使者冉弘等人,說雞秩山的西邊有大批的匈奴。田廣明一聽有大批匈奴,不敢前進,便告誡冉弘不準說有敵軍蹤跡,要他回到朝廷就說沒有匈奴人,準備率兵回漢朝。御史屬臣公孫益壽勸告田廣明,認爲不能這樣做,田廣明不聽,仍率軍返回。

虎牙將軍田順出塞八百餘里,到達丹餘吾水邊,斬殺、俘獲匈奴一千九百餘人,擄獲馬牛羊七萬多頭,就此停住不往前走了,率軍隊提前返回了漢朝。

宣帝和霍光認爲田廣明明知敵人就在前面,卻畏縮逗留,停住軍隊不敢向前進擊;田順沒有到約定的期限便回來了,還欺騙朝廷,虛報俘獲人畜的數量,就把他倆都交給廷尉審訊。

田廣明和田順自知罪重,於是自殺而死。御史屬臣公孫益壽勸諫田廣明,被提爲侍御史。

戰果最輝煌的是常惠指揮的烏孫國騎兵。

常惠以出使護衛公主的校尉身份持符節到達烏孫國後,烏孫國王昆彌親自率領翕侯以下的五萬多騎兵出征,在常惠的統制下從西方進入匈奴地區。在東進途中,與驚惶西逃的匈奴人馬相遇,雙方進行了一場激戰,匈奴軍隊大敗而逃。

常惠帶領烏孫國的軍隊乘勝前進,到達右谷蠡王的王庭,俘獲了單于的父輩以及嫂輩、居次、名王、犁污都尉、千長、將軍以下三萬九千多人,搶得馬、牛、羊、驢、騾、駱駝共七十多萬頭。

凱歌高奏勝利返回的途中,不料樂極生悲,出了個“小插曲”:還沒走到烏孫國境內,烏孫國王提出要將他們俘獲的人、畜等全部留下自用;這都不說,更有甚者,有個烏孫人竟然偷走了常惠的官印、綬帶和節杖。

常惠帶着十多名隨從灰溜溜回到漢朝,又愧又憂,以爲此行有損大漢朝廷形象肯定要被殺頭。誰知宣帝和霍光一聽,兩人同時互相望着哈哈一笑,認爲出征的五位將軍都沒立什麼戰功,只有常惠出使烏孫國取得很大戰果,不但沒有追究丟失符節的事,還封常惠爲長羅侯。

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兵民死亡傷殘逃亡和遠途遷徙死亡的牲畜不可勝數,從此國力衰耗,一蹶不振,既十分害怕大漢國又十分怨恨烏孫國。

常惠回國沒幾天,宣帝和霍光決定又給他分配一個任務,攜帶黃金財物前往烏孫國,賞賜會戰有功的烏孫國貴族,以鞏固強化兩國繼續聯合打擊匈奴。

“常愛卿,朕和大將軍派你再去趟烏孫國,如何?”宣帝用讚許的眼光看着常惠說。

“承蒙皇上和大將軍看重下臣,我十分樂意。”常惠在宣帝召見他之前,霍光在陪他來殿的途中已經談過,所以當宣帝問到他時,便立即答應。

“又要辛苦你了。”宣帝說道。

“不辛苦,這是臣子的應盡之責。”常惠起身回道。

“愛卿此去還有什麼要求?”宣帝示意常惠坐下後問道。

“皇上、大將軍,我有一個請求,不知能講否。”常惠分別向宣帝和霍光拱手說道。

“你有什麼請求就直接向皇上說吧!”霍光在旁邊鼓勵說。

“對,你說。”宣帝說。

“皇上、大將軍,龜茲國曾經殺死朝廷派遣出使西域的校尉賴丹,一直尚未受到懲罰,臣這次出使烏孫,請求順路去征討龜茲國。”常惠說出自己幾天來思考出來的想法。

“征討龜茲國?”宣帝沉吟了。

常惠說到的賴丹原系扜彌國太子。

霍光知道宣帝不清楚賴丹被殺事,見宣帝沉吟,就向他說起賴丹被殺的來龍去脈。

扜彌國是西域古國,地處絲綢之路中段南道,都城在扜彌城,盛時有人口2萬餘,主要從事農業,兩漢時先後屬西域都護和西域長史。

扜彌東北與大國龜茲接壤,常爲龜茲所侵擾,被迫將太子賴丹送去當人質。武帝晚年,派李廣利伐大宛還軍經過扜彌時,知道太子賴丹質於龜茲,派人責問龜茲,並將賴丹帶至京城長安居住。

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霍光采用桑弘羊生前的提議,任命賴丹爲校尉,率領軍隊前往輪臺屯田。賴丹是我國中央封建王朝在西域任命的第一位當地官員,他主持輪臺屯田時,當時西漢在塔里木盆地的軍政勢力還不穩定,但賴丹卻不畏艱險。當時親匈奴的龜茲貴族害怕漢朝勢力進入其國,因此就抵制反對賴丹屯田。貴族姑翼對龜茲國王說:“賴丹本來是我國的臣屬,如今卻佩戴漢朝的印信、綬帶前來,在逼近我國邊境的地方屯墾,必將給我國造成危害。”於是龜茲王派人殺死賴丹,然後上書漢朝謝罪。

宣帝聽了常惠的建議和霍光的講述,想到剛對匈奴進行了大規模的出擊,人力物力財力耗費很大,自己設想的目標已經達到,現又要因時隔久遠的事情,對遠在西城的小國討伐,認爲“新官不理舊事”,沒有必要爲此勞師動衆、勞民傷財。於是略爲沉吟下說:“朝廷對匈奴大戰剛剛結束,朕認爲沒有必要因過去的事情出兵討伐。”

宣帝說完,又轉向霍光問道:“大將軍您認爲如何?”

“老臣贊成,目前需要休養生息,朝廷是不宜再派兵遠戰。”霍光立即回道。

“皇上,臣……” 常惠還要勸說宣帝出兵,被霍光用眼色止住。

“大將軍,您爲什麼不讓下官說完?”霍光與常惠離開宣帝出來,走了幾步,常惠問道。

霍光笑了笑,對常惠說道:“常大人,《孫子兵法》裡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剛纔說的征討龜茲國,可以相機行事。”

“相機行事?請大將軍明示。”常惠一聽,連忙停住腳問道。

“皇上剛纔是不同意朝廷出兵討伐,朝廷不派兵,可以用別的兵啊!”霍光意味深長地說道。

“這?”常惠一頭霧水。

“我大漢大軍剛打得匈奴遠逃,威懾正盛,你此去烏孫,可以用大漢名義徵調西域各國軍隊去征討龜茲,這不是很好嗎?”霍光捋着鬍鬚說。

霍光心想,你龜茲國在西域是個大國,在我大漢面前那是微不足道。前些年,你派人殺死賴丹然後還假惺惺上書謝罪,打了大漢朝廷和我老夫的臉,還玩弄這點小花招,現在該是你還賬受懲的時候了。

“大將軍真是英明!”常惠大聲叫道,高興得恨不得跳起來。

“哪裡,哪裡。”霍光伸出手示意常惠小聲,然後說道:“此事你不能告訴他人,等到了烏孫辦完使事再動作。”

“下官謹記。”常惠笑着拱手回道。

常惠率五百部屬一起到達烏孫辦完賞賜之事,返回時,徵調途中經過的龜茲以西各國的軍隊二萬人,又命副使徵調龜茲以東各國軍隊二萬人,以及烏孫國軍隊七千人,合計近五萬人,從三面進攻龜茲。在三路大軍對龜茲國形成包圍之前,常惠先派人前往龜茲,指責龜茲此前殺害漢朝校尉賴丹之事。

龜茲王一見近五萬兵馬已經從三面殺來,嚇得魂飛魄散,趕忙出城向常惠當面道歉求情,連連點頭彎腰說:“此事是我國先王在世時,誤聽貴族姑翼之言而做出的錯事,小王我是無辜的啊!”

常惠直腰昂首嚴厲說道:“既然如此,那你速將姑翼捆縛送來,我就饒了你。”

“是,是,是。”龜茲王連忙回城將姑翼逮捕,親自送到常惠處。

第二天上午,常惠當着各國將士,宣佈姑翼慫恿龜茲國王殺害大漢朝廷派遣出使西域官員的罪行,代表大漢朝廷將其斬首。常惠提着姑翼的頭,站在沙丘高處大聲說道

:“請衆位記住,不管什麼人,不管什麼時間,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常惠率領的五百部屬一齊呼喊,這洪亮雄壯的聲音,響徹迴盪在西域遼闊荒漠之上。

常惠回國了,宣帝沒有指責他不奏而爲,反而嘉獎他靈機行事大長國威,讓他接替蘇武擔任典屬國。由於他熟悉外事,勤勉辛勞,屢次立功,後將軍趙充國去世後,宣帝讓他擔任右將軍兼任典屬國。宣帝去世三年後,常惠去世,賜諡號爲壯武侯。

匈奴確是傷疤一好就忘記了疼痛,到了冬天,匈奴又來侵犯烏孫國。匈奴單于親自率領一萬騎兵前來攻打,俘獲了不少烏孫國的老弱百姓,匈奴單于見烏孫國已有防範,擔心漢朝得知後出兵,便準備退兵返回。

不料這時天氣突變,漫天大雪,鵝毛團團,密密層層,天地不分,彷彿白布包裹一般,一天之中積雪達到一丈多深,大批匈奴部衆及牲畜凍死,活着回來的不到十分之一。

匈奴周邊小國長期受到匈奴的欺凌侵犯,一直深懷怨恨。烏孫國、烏桓國、丁令國見匈奴如此衰弱,便聯合攻打匈奴。

丁令國即敕勒,屬於原始遊牧部落,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因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爲高車。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中原曾建立翟魏政權。南下生活在陰山一帶的敕勒人大都已鮮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牧歌。南下的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後逐漸融入漢族。

三國聯合分工,丁令國從北邊攻打,烏桓國從東邊攻打,烏孫國從西邊攻打,共殺死匈奴部衆數萬人,搶奪了幾萬馬匹和很多牛羊。

一年時間裡,匈奴戰死、凍死、餓死、病死,國人死亡十分之三,牲畜死亡十分之五,從此國力削弱衰敗。原來西域那些臣服於它的附屬國紛紛背叛離去,還不斷對其進行攻擊和騷擾,而匈奴卻無可奈何。

針對匈奴這種狀況,霍光建議宣帝“痛打落水狗”,派出三千多騎兵,分爲三路同時攻入匈奴境內,抓獲俘虜數千人。這是西漢向匈奴出兵人數最少的一次,竟能得勝而歸。此時,匈奴始終無力也不敢報復漢朝以抵償損失,只能是越發迫切想與漢朝和親。

自“馬邑之謀”(公元前133年)反擊匈奴開始,漢朝歷經系列會戰,終至漠北之戰(公元前119年)擊敗匈奴,奠定漢強匈弱的格局。但匈奴並未臣服,相反經過十幾年的恢復後,聲勢復振,與漢爭鬥竟敗少勝多,漢武帝后期有趙破奴二萬騎受降城之沒、李廣利三萬騎天山被圍犧牲六七、李陵五千步兵浚稽山敗沒,甚至最後李廣利七萬鐵騎燕然山全軍覆沒,不過匈奴慘勝猶敗,內部又有不和,雙方實力對比,漢強匈弱態勢並未轉換。

這次勝利實是自武帝以來,朝廷堅決執行聯烏擊匈政策結出的碩果。從此,漢朝邊塞的戰事極大減少,只有偶爾一些小的摩擦,西漢有了一個相對和平安穩的外部環境。

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上)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十六章 維穩安民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九章 奉旨建宮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上)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四章 朋友生嫌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下)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
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上)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十六章 維穩安民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九章 奉旨建宮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上)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四章 朋友生嫌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下)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