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

宣帝開始對朝中近臣“摻沙子”。

符節令眭弘因“公孫病已立”事件,上書請求昭帝仿堯禪讓帝位,被霍光以“妖言惑衆,大逆不道”的罪名誅殺。宣帝當時在民間就知道是因自己而招來的殺身之禍,聽說他還有一個兒子,就派人打聽到下落,徵召眭弘的兒子入宮在自己身邊任郎官。

太僕丞張敞因勸諫劉賀被擢升爲豫州刺史,後他多次上書言事得罪了霍光,貶他回京城主管節減軍隊開支的事務,稍後又將他放出擔任函谷關都尉。宣帝見他忠心耿耿,就擢他爲太中大夫,參與尚書事。

宣帝聽說於定國曾規諫過劉賀,精通法律、能力過人,於是將他升任光祿大夫,參與尚書事。

侍御史嚴延年上書彈劾霍光、田延年不成,反被以“玩忽職守,縱容罪人私闖宮禁”的死罪彈劾,隨之棄官潛逃。宣帝借大赦天下之機,不但赦免了嚴延年的罪名,還要丞相、御史府徵召他入朝爲官。嚴延年同一天接到丞相、御史府的徵召信函,因爲御史府的信函先到,加之自己以前一直在御史府任職,便又去了御史府,擔任御史府屬官御史掾。

宣帝知道,霍光主政以後,聽從杜延年、丙吉的建議,着手改革調整武帝時的嚴刑峻法,在上官桀一夥謀反被誅殺之後,又回到武帝時的刑法制度,以嚴刑峻法來約束控制朝廷官員和廣大臣民。從此很多粗俗世俗惡俗的官吏都以用法嚴酷來表現自己的才能,而河南郡太守丞黃霸卻爲政寬容溫和、愛民如子,因此贏得了仁厚的名聲。

宣帝對黃霸作了進一步瞭解,知道他出生於淮陽郡陽夏縣,其家因是豪紳徙居雲陵。黃霸年少時學習法律條令,胸有大志,喜好當官,武帝末年以待詔身份捐錢做了郎中令的屬官侍郎謁者,因兄弟犯罪被彈劾罷官。後又捐谷補官,在左馮翊任官俸二百石的卒史,負責掌管錢穀出入工作。黃霸記賬不欺瞞,以清正廉潔升補爲河東郡均輸長,負責徵收、買賣和運輸郡內貨物,接着又因清正廉潔被舉薦爲太守丞。黃霸勤學善思、思維敏捷,熟習法律條文,善於觀察思考,待人接物溫良謙讓,處事議政合乎法度,深得太守信任和百姓愛戴。

黃霸年輕時在老家陽夏縣擔任鄉官遊徼,掌巡察緝捕之事,曾與相士一同乘車出遊,看見一女子,看相的人說:“這女子將來肯定是富貴之人,如果不是這樣,相書將不能使用了。”黃霸一聽連忙就前去詢問,得知女子是鄉里一大姓人家的女兒。於是黃霸就娶她爲妻,並要與她白頭到老。

宣帝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深知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瞭解百姓都爲官吏的執法峻急而困苦。即位後通過侍御史嚴延年本是上書彈劾他人,卻反被以死罪彈劾畏罪潛逃,他感到執法公平不僅對於治民,而且對於治吏作用極爲重大。於是,他便將黃霸召到長安,任命爲廷尉正。

霍光看到宣帝這一連串提拔重用被自己打壓官員的人事動作,豈能不知宣帝對朝中近臣“摻沙子”的用意,他想了想,決定“拋石頭”,採取以退爲進這一招,於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春季上書給宣帝,乞求歸政。

宣帝接招了。接到霍光請求歸政奏章的第二天早朝一開始,宣帝就叫中書官員宣讀對廢除漢廢帝劉賀、擁立自己即位的有功人員論功行賞的詔書。

對大將軍霍光,增加食邑一萬七千戶,加上以前的食邑,共享有二萬戶的賦稅。還有車騎將軍富平侯張安世、已故丞相安平侯楊敞的兒子楊忠、丞相陽平侯蔡義、霍光的女婿度遼將軍平陵侯範明友、前將軍龍雒侯韓增、太僕建平侯杜延年、長信少府關內侯夏侯勝等十人增加封邑戶數。

封爲列侯的共五人:封御史大夫田廣明爲昌水侯,後將軍趙充國爲營平侯,大司農田延年爲陽城侯,少府史樂成爲爰氏侯,光祿大夫王遷爲平丘侯。

賜關內侯爵位的共八人:右扶風周德、典屬國蘇武、廷尉李光、宗正劉德、大鴻臚章賢、詹事宋畸、光祿大夫丙吉、守京兆尹趙廣漢。

“謝皇上隆恩!”受到獎賞的臣官紛紛出列跪拜謝恩。

“衆卿平身。”宣帝擡手說道。

可是還有兩個大臣遲遲沒有平身,一個是大將軍霍光,一個是丞相蔡義。

蔡義遲遲沒有平身,是因爲年邁跪下去後一下爬不起來了,旁邊的兩名臣官見狀趕忙上前將他扶了起來。

霍光遲遲沒有平身,殿中衆臣心裡十分詫異:大將軍昨天上朝都好好的,一夜過了怎麼就爬不起來了?

“快扶大將軍平身。”宣帝命令道。

霍光朝前來扶他的官員擺擺手,然後接連以頭觸地,說道:“皇上,老臣前日奏請歸政,懇請皇上恩准。”

霍光此話一出,猶如晴天霹靂,殿中衆臣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都以爲聽錯了,以極爲驚異不已的眼光望着宣帝。

宣帝接到霍光請求歸政的奏章後,馬上想到這是霍光對自己的試探,笑了一下,就將奏章放在旁邊不做任何處理,並決定對霍光等人封賞。宣帝以爲霍光就只會採取上奏虛晃一槍,完全沒想到霍光會在朝會上當着大臣們提出來。

“大將軍爲何突然要提出歸政啊?”宣帝略爲沉吟一下,向霍光問道。

“回稟皇上,老臣已是六旬之人,年老體衰,再繼續主持朝政,完全是力不從心了。”霍光擡頭回道。

“不、不、不。”宣帝擺手說道,“大將軍鶴髮童顏、精神矍鑠,身體還硬朗得很呢!”

“自孝武皇帝駕崩之前詔託老夫輔政,已經十四年了,這十四年來,我早已是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了。”

“大將軍德高望重、資深能強,應是老驥伏櫪、老當益壯。”宣帝說罷,指着蔡義說道,“蔡丞相已是八十多歲的人了,不是還在爲朕和朝廷操心費神嗎?”

衆大臣聽到宣帝這樣一說,看到蔡義老態龍鍾的樣子,不由想笑,但又不能笑,只能用力抿嘴。

“老臣不是說不爲皇上和朝廷分責擔憂,只是不能再主持朝政了。”

“爲什麼朕剛剛即位,大將軍就要把重擔全部加在朕肩上來呢?”宣帝明知故問。

“皇上年富力強,已經快到加冠之年,實是應該親政了。”霍光口氣顯得十分誠懇。

“沒有大將軍,就沒有我大漢的今天,也沒有朕的今天。不錯,朕是可以親政了,但朕不想也不願親政,朕和朝政實是離不開大將軍主政。”

“皇上,老臣懇請皇上開恩,讓老臣歸政吧!”霍光再次以頭觸地說道。

“朕已經說了,大將軍不能歸政,難道大將軍要抗旨嗎?”宣帝假裝生氣說道,這時宣帝站起來大聲宣佈:“衆愛卿:今後,凡朝中各項事務無論大小,都應先向大將軍報告,然後再上奏給朕。聽明白了嗎?”

“遵旨。”衆臣一聽,馬上跪下回道。

從此,霍光的權勢越發加重,每次朝見,宣帝總是以謙虛恭敬的態度對待他,甚至讓有的大臣感到有些禮遇過分了。

宣帝的這一系列行爲消除了霍光對他的猜忌和提防,緩和了朝廷內部潛伏的政治危機,營造了朝野良好的政治氣氛,既沒有讓自己成爲第二個昭帝,又沒有讓自己淪爲第二個劉賀。

四月十日,關中地區發生地震。五月初,從沒見過的大量鳳凰聚集於膠東、千乘兩地。

霍光經過試探,見宣帝還是信任自己,依靠自己,自然十分高興,接到奏報便跑去向宣帝建議:“皇上,臣建議您利用這兩件事施恩,提高您一國之君的恩威。”

“大將軍您說的對,按您說的辦。”宣帝下詔大賞天下、大赦天下,這次不僅全國吏民都得到賞賜,還免收一年田賦租稅。

接着,霍光根據宮中的心腹報告,主動提議爲宣帝解決了一個心頭隱痛。

宣帝幼時被收系在郡邸獄時,胳臂上還佩戴着祖母史良娣編織的有彩色圖案的宛轉絲繩,上面繫着來自身毒國也就是今天印度的寶鏡一枚。據說這枚寶鏡能照見妖魔鬼怪,佩戴它的人能得到天神的祝福,正因宣帝佩戴這枚寶鏡,才從危難中得到了解救。

萬里之遙的印度寶鏡出現在西漢並非無稽之談。張騫出使西域時曾經過大夏古國,並從大夏商人那看見並得到了此鏡。張騫還朝後將這個寶鏡贈與太子劉據,劉據希望長孫病已能逢凶化吉,便讓夫人史良娣編織絲繩,系起寶鏡。宣帝即位後曾用琥珀裝飾的竹筐裝着此鏡,並用織錦包裹。但在他駕崩之後,寶鏡就下落不明瞭。

霍光安排宮中的心腹發現,每當晚上夜深人靜時,宣帝常常一人拿出這枚寶鏡久久看着,不禁感嘆嗚咽:“我乃武帝曾孫,本該四世同堂享骨肉天倫之愛,卻因巫蠱之禍全家皆亡,成爲襁褓中的孤兒。我自己今天雖已登上皇位,卻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面對長輩遺物,卻物是人非、無從盡孝。”

霍光得知後,找來蔡義商量一番,第二天在朝會上提出來說:“故皇太子葬在湖縣,沒有諡號,沒有陵園,不能享受每年四季的祭祀。老臣認爲應當爲故皇太子議定諡號,建立陵園,以便享受祭祀。”

蔡義按照霍光昨天的授意,接着奏請說:“大將軍說的對,下官十分贊同。按照典制禮儀規定,做了某人的繼承人,就成了這個人的兒子,所以不能再祭祀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是尊敬祖先的大義。陛下作爲孝昭皇帝的繼承人,接續祖宗的香火,我認爲陛下的親生父親應定諡號爲‘悼’,親生母親稱爲‘悼後’;故皇太子定諡號爲‘戾’,史良娣稱爲‘戾夫人’。”

蔡義這番話既遵循了霍光授意,也契合了文字含義。東漢著作《說文》:“戾。曲也,從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故而“戾”字應取蒙冤受屈之意,所以原太子劉據在歷史上又稱爲“戾太子”。

“對。”

“對。”

“大將軍說的對。”

“丞相說的對。”

霍光和蔡義的提議合情合理,大臣們馬上一致表示贊擁。

六月,宣帝下詔,對在巫蠱之禍致死的原太子的家人全部重新擇地安葬,對祖父祖母和父母頒定諡號。

過了幾天,霍光又向宣帝建議對皇室宗親施恩。宣帝於七月下詔,立燕剌王劉旦的太子劉建爲廣陽王,廣陵王劉胥的小兒子劉弘爲高密王。

宣帝新君與霍光老臣兩人試探過招後,明白了彼此的底牌和底線,從此進入了“蜜月期”。

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六章 回家暗訪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十六章 維穩安民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
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上)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六章 回家暗訪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十六章 維穩安民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上篇:勤慎精幹的貼身謀臣 第一章 相見入京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上)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