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下)

“好文章!”宣帝接過路溫舒的奏章,連看了數遍後興奮讚道。

“皇上,老臣看了多次,是越看越驚喜啊!”霍光說。

宣帝放下奏章問:“朕對這路溫舒愛卿不熟悉,他是?”

聽了宣帝的問話,霍光笑了笑說,“他只是個廷尉史,經常被派往地方審理案件,皇上肯定就不熟悉了。”接着,霍光向宣帝介紹了路溫舒的情況。

路溫舒是鉅鹿人,小時家裡十分貧窮,沒錢供他讀書,只好讓他給人家放羊。路溫舒就向別人借書看,利用外出放羊的時候學習。他放羊時發現河邊有一種葉子很寬的蒲草,就編成一張席子,然後把借來的書抄下來。他學習律令,當過縣獄吏和郡獄史;後來又學習《春秋》等儒家經義,經舉孝廉進入廷尉府任官。

“起於民間自強、久於刑獄治理,難怪他能寫出這樣膽識過人的文章。”宣帝聽了霍光的介紹後,又拿起奏章說道。

“朝廷現正要改革調整刑律獄政,老臣認爲他這篇奏章上得恰逢其時啊!”

“大將軍說的對,就按他在奏章裡提的建議辦。”宣帝點頭說道。

第二天早朝,宣帝一入座就開口說道:“衆愛卿,朕今天先讓各位聽一份奏章吧!”宣帝隨後拿起路溫舒的奏章說,“這奏章就讓於定國愛卿來讀吧。”

朝中大臣們一聽,心時不禁嘀咕:這是什麼奏章,怎麼不由中書令宣讀,而叫於定國這個水衡都尉來宣讀?

於定國從光祿大夫、平尚書事改任水衡都尉剛到一年,聽到皇上叫他宣讀奏章,也感到吃驚,但皇上叫自己念,馬上從小黃門手裡接過送來的奏章,一口氣大聲讀完。

聽完路溫舒的奏章,殿中大臣們都如遭到雷擊一般驚呆了,大殿一片沉默。

“路愛卿認爲秦朝滅亡的原因,就是法密政苛,重用獄吏;指出我大漢承襲了秦朝這一弊政,刑訊迫使罪犯編造假供、給獄吏枉法定罪開了方便之門,必須糾正和革除。各位大人說這些現象和危險存在不存在?要不要糾正和革除?”

宣帝的話在寂靜的殿堂迴響着,衆臣們雖然內心激奮,但卻都默低着頭。

宣帝拿起路溫舒的奏章念道:

唯陛下除誹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

之德,省法制,寬刑罰,以廢治獄,則太平之風可興於世,永履和樂,與天亡極,

天下幸甚。

宣帝唸完路溫舒的奏章最後一段話,放下奏章向殿下大臣們問道:“衆愛卿認爲可行嗎?”

“老臣認爲可行。”霍光爲打破沉默,蹣跚出列說道。

“老臣認爲可行。”韋賢緊接着說道。

“下官認爲可行”魏相隨後表態。

衆臣見霍光、韋賢和魏相“三公”已經表態,紛紛說出“可行”。

“好,朕決定依路溫舒愛卿所奏,在輕徭薄賦的同時,簡政寬刑。”宣帝說完又接着補了一句,“衆愛卿可能在心裡想爲什麼剛纔要於愛卿宣讀奏章吧,朕昨天與大將軍商議了,決定任他爲廷尉。”

“臣謝皇恩。”於定國出列跪謝。

宣帝隨即下一道詔書,命令全國各地各級官吏審理案件時務必要公平寬大,切勿嚴刑逼供。

於定國擔任廷尉後,堅決貫徹宣帝和霍光的意圖,審理案件力求公平寬緩,對疑難案件更是十分審慎,凡罪證不夠確鑿的,都從輕判決。經過大半年的運行,自武帝以來的嚴刑峻法、冤獄四起的情況大爲改觀。

一天上午,於定國來看望已經病倒在家的霍光。

“於大人,你這麼忙,還來看望老夫,謝謝你!”霍光躺在牀榻上拉着於定國的手說。

“大將軍您客氣了,這是應該的。皇上都來看望您大將軍幾次了,我們這些小臣來看望您,這完全是應該的,哪還用謝啊!”於定國望着消瘦厲害的霍光說道。

“你這廷尉做得不錯啊,皇上和老夫沒有看錯人。”霍光伸出大拇指說。

“承蒙大將軍誇獎。”

“聽說老百姓都這樣說,‘張釋之當廷尉,天下沒有蒙冤之民;於定國當廷尉,人們自己就相信不會被冤枉’。好啊!”霍光久病的臉上露出笑容。

“小官怎麼能與張釋之前輩相提並論啊!”於定國擺手回道。

張釋之是漢文帝時的廷尉,嚴於執法,當皇帝的詔令與法律發生牴觸時,仍能執意守法,以執法公正不阿聞名。一次漢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橋,突然一人從橋下跑出,驚了文帝的御馬,文帝險些摔下。文帝十分惱火,就下令拘捕此人交給廷尉查辦。張釋之審訊後,判爲“冒犯車駕,罰金四兩”。漢文帝很生氣,認爲判決過輕。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和百姓應該共同遵守的,不應偏私。法有定規,如果加重處罰,如何取信於民。廷尉是天下公正執法的帶頭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會不公,百姓就會惶恐不安!”漢文帝經他一說,認爲他量刑判決是對的,他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稱頌。

“聽說趙廣漢大人在審辦案件上也與過去不大一樣了?”霍光問道。

“是啊!前幾天,下官查閱他辦理的一個案件,深感他體悟了皇上和大將軍的意圖。”

“那快給老夫講講。”霍光要求道。

一月前,京城發生了一起綁架案:皇宮一個侍衛在家裡被兩個劫匪劫持了。接到報案後,趙廣漢很快就發現了劫人者的住處。他爲了穩住罪犯,叫一屬官敲門說:“京兆尹趙君勸告兩位,千萬不要殺掉人質,此人是皇宮侍衛。如果你們立即自首,將得到好的待遇,萬一有幸碰到大赦的機會,說不定還可以獲得自由。”二犯素聞趙廣漢威名,聽到這話一想也沒其他出路,立即開門叩頭請罪。趙廣漢禮貌地說:“幸好你們讓人質活了下來。”把犯人送到監獄後,趙廣漢囑咐獄吏善待他們,並供給他們酒肉。按律法到冬天這兩名罪犯將被處死,趙廣漢就爲他們預先安排好了棺材以及安葬用品,並派人告訴他們安心服役,兩罪犯歎服:“死無所恨!”

“好啊!趙大人這事做得好。”霍光聽完於定國的講述,不禁手拍牀榻叫好。這時,他感到右脅一陣疼痛襲來,不由將手壓按着。

於定國看見,只好傷感地與霍光話別。

進入十月後,霍光病情加重,已經完全不能入宮主政,終日臥病在牀。

這日,宣帝又前來霍府看望主政老臣和國丈岳父。

一番關問霍光病情之後,宣帝說起了朝中政事:“大將軍,據奏報,楚王劉延壽已串通廣陵王劉胥意欲謀反,劉胥還請巫師祈禱詛咒朕,您認爲如何處置才爲恰當?”

“怎麼又發生了這樣的事?”霍光側身驚問,然後說,“朝廷實行省法寬刑,可這皇室宗親卻在這時帶頭違犯法律。劉賀倒老實,可這二劉……”

近一年前,廣川王劉去殺死自己的老師和姬妾十餘人,將熔化的鉛汁、錫汁灌入口中,還將屍體肢解後再摻上毒藥烹煮,使之糜爛。宣帝和霍光只是廢去劉去王爵,將他放逐到上庸縣。劉去不忍荒涼生活,自殺身亡。

六月,朝廷專門爲處置皇室宗親犯罪下詔說:“曾聞堯先讓九族親睦,再發展到協和萬國,朕蒙祖宗德澤,繼承帝業,每念宗室成員血統仍親卻因罪被宗室除去屬籍,若有賢德之人,能勸其改惡從善,就可以恢復屬籍,使其自新。”

楚王劉延壽看到朝廷實行簡政寬刑,又見霍光病重,便認爲謀反篡權的機會到了。他想到廣陵王劉胥是武帝唯一健在的兒子,一旦天下發生變故,肯定會被立爲皇帝。他王后母親的弟弟趙何齊娶了劉胥的女兒爲妻,就派趙何齊送信給劉胥說:“希望您密切注意朝廷動向,爭奪天下之事千萬不要落到他人的後面!”誰知趙何齊的父親知道後,就上書朝廷告發了此事。

“是啊,這叫朕有點犯難啊!”宣帝嘆氣說道。

“皇上,自老臣輔政以來,數次發生皇室宗親謀反叛逆,廣陵王一直就沒安分過,誰做皇君他就詛咒誰。這次楚王和廣陵王謀反篡權還只是在策劃之中,我認爲還是對他們寬大爲好。”霍光弱聲說道。

當初昭帝在位時,劉胥見昭帝年少無子,有覬覦帝位之心,花重金請來楚地女巫到巫山祈禱詛咒昭帝。正巧昭帝后來早逝,劉胥認爲是女巫巫術靈驗。昌邑王劉賀立爲皇帝后,劉胥又讓巫師祈禱詛咒劉賀。昌邑王劉賀在位二十七天被廢,劉胥更加相信女巫,屢次賜給錢物。到了宣帝即位時,劉胥又令女巫祈禱詛咒宣帝,以望如前靈驗。

聽了霍光此話,宣帝沉吟了一下說:“那就按大將軍說的辦。”

宣帝命有關部門審訊調查,劉延壽供認服罪後自殺。對於劉胥,宣帝見他是武帝唯一健在的兒子、自己的叔祖父,下令免於治罪,還賜給他黃金五千斤及其它很多器物。

劉胥安靜了一段時間,聽說宣帝立了太子,對他的姬妾說:“我終究不能立爲天子了。”於是停止詛咒。後來劉胥的一個兒子因殺人被剝奪爵位,又與劉胥的姬妾通姦,事發後被誅殺;加之劉胥的一塊草田因牽連被分給貧民,劉胥又讓巫師詛咒宣帝,這些後被發覺追查,劉胥爲滅口一下毒死巫師與宮人二十多人。

朝中公卿百官紛紛請求誅殺劉胥,宣帝便派廷尉前去審訊。劉胥深感惶愧,用綬帶自縊而死,諡號爲厲王,幾個兒子都免爲庶人。

至此,武帝的兒子全部離世。

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十六章 維穩安民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上)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六章 回家暗訪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六章 回家暗訪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下)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十六章 維穩安民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
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十六章 維穩安民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二十九章 恤民寬刑(上)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中篇:承前啓後的主政輔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二十章 內強外硬 (下)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三十二章 要人結局(上)第六章 回家暗訪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上)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六章 回家暗訪第十一章 經歷動亂第二十三章 斷然廢帝(下)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二章 出塞參戰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十七章 和親索人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十五章 秉規拒私第九章 奉旨建宮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二十一章 自埋隱患 (下)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十四章 提拔賢能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十二章 接受終託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七章 秘密跟蹤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十章 兩友蒙難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二章 葬帝選君(下)第十八章 險遭謀害第八章 喪侄失子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十六章 維穩安民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上)第十九章(上) 重構朝局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上)第十九章(下) 重構朝局第三章 入宮侍帝第二十七章 對匈決戰(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滅(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三十章 病亡離世(下)第二十六章 從嚴治吏(下)下篇:果敢廢立的鐵腕強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