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五)

“二位長官該如何稱呼?”葉永甲拉着他二人問道。

“某姓張,”王府來的軍官說,“那位姓燕。”

“本官是來談站哨之事的,想必你二位都清楚,”葉永甲行了禮,“我們進去說。”

“你們的兵都是二十五人吧?”葉永甲問。

“沒錯。”兩人異口同聲地回答。

“好,加上巡檢司裡的人,你們能控制多廣的地兒?”

燕軍官卻難以啓齒一般,吞吞吐吐了半天,才說道:“一道門、一條街足夠了。”

葉永甲驚訝地擡了下眼皮,詫異他爲何僅願巡察這點地方;轉念又想,他是陸放軒的部下,多說無益,隨其自流罷了。便說道:“可以。那……王府來的這位怎麼說?”

張軍官見那位都如此說了,也不敢招惹麻煩,亦點頭道:“一條街夠了。”

“你們想在何處站哨?”葉永甲追問着。

燕軍官也不回話,轉而去牆上拽下一張地圖出來,鋪在桌面上,笑了笑:“按着圖形找,方便。”

張軍官用手指沿着地圖的路線尋找,眼睛迅速停在一個去處,按着那兒說:“此地人多眼雜,晚間盜賊出沒,不可不慮也。張某欲在此處設哨,嚴防死守。”

葉永甲低頭一看,原來是夫子廟的一整片地界。

他表面上默不作聲,內心卻極爲明白,萬和順要在這次愉快的和盟中給自己掙一點便宜。便宜就出在最後論功的多少上:夫子廟如此人煙輻輳之地,若除夕夜裡平安無事,在那站哨的隊伍,必佔其中最大的功勞。

儘管如此,這樣的結果也不會讓陸黨有分毫的損失,只能製造出互相的不愉快。萬和順懷揣的心思十分簡單,就要鬧出此種不愉快,來表明對陸放軒並非服軟的態度。

葉永甲通過張軍官短短的幾句話,完全摸清了萬郡王的意圖。縱使他曾爲萬和順作下許多‘好事’,但如今將面對整個南京的安危,便也不願與萬黨再行合作了。

“我看,只有夫子廟須萬般戒備,他者皆無可慮……”

張軍官期待地望向他,目光炯炯有神;燕軍官則較爲黯淡了——他覺得此事恐怕已成定局。

“故當令你與燕將軍輪番鎮守,方有效用。”葉永甲在觀察了二者的神情後,富有成算地說。

張軍官的手用力朝地圖上一戳,紙都差些被他捅攔了。

“什麼?”他的目光充滿憤怒與不解。

葉永甲則只顧摩挲着眉骨,根本沒看他的表情:“輪番交接的話,二位可稍減勞累,同時又拿得下這一份大功,何樂不爲呢?張軍官,難道你不想清閒?”

“說的好哇!說得好!”燕軍官不待姓張的回話,便稱讚不已,鼓起掌來。

張軍官無可奈何,只忍住脾氣,嘟囔着說:“謝知府大人……”

雙方商談出一個滿意的結果,葉永甲便離開巡檢司,乘馬回衙門了。張軍官來時興味盎然,歸時悻悻而去,他怎麼也想不通,葉永甲何時挺直腰板,變得有骨氣了。因爲這個,張軍官在屋內悶悶地踱了幾回步。

愁意尚未消解,又忽然有兵士掀帳而入,報說:“巡檢司的兵都被陸黨的賊子遣回衙門了!”

張軍官大吃一驚,幾乎躍起:“姓燕的瘋了?!”

“你……你……”張軍官就覺火往外直冒,“你去問他,這他媽又搞哪出!”

“是!”

“和那廝說話要溫和些!”張軍官忙囑咐一聲,見那兵走了,便坐在椅子上,焦急等待。

須臾,其人復進帳,跪地稟道:“將軍,據那賊人言,乃是受魏衝魏書辦託付,才遣官兵回衙,不知是真是假。”

“魏衝……魏衝……”

張軍官喃喃一陣,便將拳頭砸向桌子:“讓他們鬧去,我們不干預……正好能讓葉永甲吃些苦頭!”

除夕的夜晚似乎來得很慢。‘開放宵禁’的佈告已經貼了一日,百姓對此自然是萬分歡迎,萬陸黨爭以來的陰霾似乎不再籠罩南京。

各處各地都鑼鼓喧天,燈籠順着長街掛起,橙紅色的光明亮耀眼,直照進萬陸二府之內。陸放軒這邊,是同齊諮等人大宴賓客,觥籌交錯,吵嚷滿廳;萬和順那裡,卻只不過簡單備上幾樣菜餚,和家眷吃着瓜果,安靜地看蔡賢卿唱戲。

這蔡賢卿素所崇仰的衛先生也未閒着,而是走到淮清橋,和夏元龍故地重遊,下一番棋。

猶在茶肆裡,茶主人興高采烈地捧茶過來,見識他二人對弈。

像當年一般,百姓仍舊圍成一堵牆,裡三層外三層的人羣翹着腳,就爲看兩位‘賢士’下棋。

“怎麼樣?”夏元龍笑拈着子,“我這主意好不好?是不是許久沒在這呆過了?”

衛懷彷徨四顧,語氣有些冷漠:“好。”

“及民,仲方兄與我們在此處結識,今天就算是一場祭拜罷。”夏元龍苦笑道。

“不過我們的勢頭愈發勁了,”他接着說,“萬黨已經制我不得,改革救民看來只是指日。足慰仲方在天之靈了!”

“你真這麼想?”衛懷問。

“難道不是?”元龍的口吻似乎不容置疑,“蘇州的書院被朱澈打理得像模像樣,遠至荊州都有了書院開設,豈不如我所言乎?”

衛懷卻嘆了一口氣:“蘇州對我不太滿意。”

“這是……”夏元龍湊過去,衛懷和他低聲說了幾句話,可惜全淹沒在人潮之中。

元龍聽罷,勸道:“有不同意見很正常,但都是心向改革之人,不會罔顧大局,鬧出太多亂子的,放心吧。”

說到這裡,遠處站哨的兵士又悄無聲息地換了一撥人。

魏衝帶着一絲狡黠的笑容,匆匆跑入書房,給葉永甲磕了頭,見其正在地圖上比劃着什麼,面容嚴肅。

“你去看了?”葉永甲問。

“去看了,淮清橋好像出了些不太平。”魏衝用衣袖遮住他那正偷笑的臉,稟道。

“那裡人手明顯不夠,張軍官是這麼說的。”

葉永甲聽到張軍官的名字,便開始頭疼了——這或許是他給自己這個知府使起絆子了。

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五)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六)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二)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五)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四)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三)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二)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五)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五)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十章 通鹽、焚誣(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二)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四)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
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六)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五)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六)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二)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五)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四)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三)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二)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五)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五)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二章 贈賄、謀府(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十章 通鹽、焚誣(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二)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四)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