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流亂、再逢(一)

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照見葉永甲悲涼的身影;他顯得極其萎靡。雷聲助長了沉悶的氣息,措不及防的壓來,所有人都透不過氣。

發抖的身軀並不說話,一步步走下階梯。

所有人都圍上來。葉永甲終於無力支撐,癱軟在地,一動不動。雨點打在身上,少頃,他發出了無助地哭聲。

“看什麼看!”寇中兇狠地瞪向周圍的人。“還不趕快……安排老夫人的喪事。”

“主子,人終有一死,況老夫人一去,與老爺也算天上合聚了,不要太過悲傷。”寇中和葉永甲回到議事廳後,他仍在勸慰着那位主子。“多謝寇管事寬慰……”葉永甲顯得頹唐,無精打采地說道。

“老夫人和老爺的棺材回濟南了嗎?”

“今日太晚了,怎麼說也得明天安排。”

“哦,我這都忘了。”

“沒事,奴才理解;大小事情交付奴才就好,主子休息幾天。”寇中語氣溫和。

“那好。”

他便跪拜告辭,轉過屏風,輕輕地拽上門。

“今日的天氣不錯啊。”盧德光搖着躺椅,望去被太陽刺穿的天空,清楚地與遠端的山頂相接,天地似乎平行;他不由得感嘆一句。

“是啊,京師自入冬以來,久無晴日;開春以後,這天氣越發好了。”黎用站立在一旁補充道。

“可惜這麼好的日子,都讓柳黨給敗壞了。葉隆一死,葉家再被查抄……”

黎用忽然笑了一聲,盧德光立即住了口,歪過頭注視他:“怎麼?”

“他兒子參了他,把責任都甩清了,柳黨哪有理由抄葉家?”

“這不簡單。可以參葉永甲忤逆不孝嘛。”盧德光仍不解。

“葉府看來早有準備了,”黎用解釋道,“他們把罪責推到管事奴才——那個成從淵身上,那人還稀裡糊塗地死了;說是他仿主子筆跡,坑害葉隆,葉永甲卻渾然不知。如此一來,倒像是別家出了事一樣,自己全身而退。”

“那孩子真有一手。”盧德光有些顧忌地讚歎。

“如今可不能坐視不顧了,大人。”黎用說道,“您那次考場上的幫扶,算是和葉府拉上關係了。柳黨素知您痛恨柳鎮年,如果把那件事情翻出來,他們可謂做到了一箭雙鵰。”

“那該如何?”盧德光問。

黎用皺起眉毛,沉默了一會兒,方纔答道:“有兩種對策。”他望向府門口的幾株松樹,“一是保葉永甲,使之位固;二是除葉永甲,令其永離朝堂,再無擔憂。”

“那就毀了他。”盧德光毅然決然地回答,沒有半點回轉。

“臣以爲,”盧德光清了清嗓子,看着殿門:“葉永甲雖言家奴僞作奏疏,然既身爲家奴,焉敢如此?就算有下人真想致葉公於死地,難道不怕自己也遭殺身之禍?絕不合常理!定是葉永甲爲脫干係,親參其父,若此等不孝,不治則難撫天下!皇上若以臣所說有理,則請查抄葉府!”

說罷,他扭頭望去同跪在一旁的柳鎮年:“柳將軍,我說得如何?”

柳鎮年沒有迴應,只是不無蔑視地微笑。他擡頭沉靜地望向殿門,只到兩扇門漸漸打開,才叩頭行禮,附和着衆人說道“萬歲”。

但那並非皇帝。而是一位太監,且故作威嚴地慢慢走下臺階。手上攥着又不是黃緞制的聖旨,而是一小截竹簡。鬼知道皇帝爲何喜歡這種老物件。

太監將它慢慢展開,沒有人敢說話。

“朕思盧侍郎之言甚是。中書當即刻商議,若以爲可行,則起草文書交付有司;諸事皆卿等安排,勿有差錯。”

太監讀罷,將竹簡捲起,便急匆匆地走去;腳剛跨過門檻,兩扇門隨後閉起,不留絲毫言談的餘地。

敲門聲驚醒了葉府的一干下人,異常急促的聲音擊鼓一般,敲得心緊張地發響,平日干練的奴才們都變得不知所措。虧是寇中第一個鑽到議事廳,一隻手套上衣服,另一隻手去拉抽屜,把裡面的東西翻騰一遭,卻找不見鑰匙,一時有些慌亂。他關上抽屜,突然想起什麼似的,趕忙朝衣兜裡掏了幾下,把鑰匙掏出來,然後徑直走出議事廳。

走過一段路,他迎面撞上葉永甲,不得不解釋道:“主子,恐怕官府的人來……”

“我知道,”葉永甲顯得很急切,“鑰匙!”他含糊不清地說着。二話不說,寇中急忙將鑰匙遞到主子手裡,跟他大步流星地趕去。

“再他媽不開老子就砸門了!”外面的軍官粗着嗓子大喊。

“是,是。”寇中抹了一把汗,顫抖着手將門打開;葉永甲就站在他身後,佯裝着冷靜沉穩,專注地注視門口。

一句都未曾寒暄,便有幾個軍官粗魯地撞進來,咋咋呼呼地指揮,將幾條路都封鎖得嚴嚴實實,弄得大小奴才都不安起來;正當驚恐擾亂之際,一位看似威嚴的官員卻不緊不慢地從門外走來,只動了動眼珠,周圍的軍官便都安穩立定。

“請問你……啊……您是?”葉永甲此時腦子裡還空白一片,連句話都未曾想好,便支支吾吾地說出來。

“你不要害怕,”他微笑道,“又不是殺人。不過在下奉旨查抄,您這房子是住不成了,您的官您的進士也要奪了;還請你諒解一下。”那人隨之向他行禮:“在下刑部侍郎崔龍懷。”

“朝廷何須如此看重我府……”葉永甲笑着回覆道。

崔龍懷仍是點頭微笑。他一面在袖口處拿來黃緞制的聖旨,一面陡然將面色一沉,喝令葉永甲跪地聽旨。

大小奴才也紛紛跪下。寇中仰頭看着那位官員,文書上的字他固然聽不懂,但早已對事情的脈絡一清二楚,有了幾分的準備;可他看了看那位葉家的主人,不知是懼怕於聖旨的威嚴,還是不想失去祖宗賦予他的權財,總之,他貌似極不願接受這一事實。

但這些對他來說,也並非完全不妙:他心裡憧憬着的是離開葉府後的日子,也許能攜妻眷安居樂業,做些小本買賣,便脫離一切足以掛懷的束縛。

但他的構想終被自己斷然地否決。寇中在府邸被封禁後,暫時住進了濟南的葉家祠堂。因葉永甲本人都不見了蹤影,也就無人顧及這裡的進出了。寇中本夢想着幾天後就起程,但他的妻子卻忽一夜間沒了蹤影,他起初還極爲擔憂,怕出了變故;可當找不見了那一大包銀子,心裡纔算是靜下來,明白了事情的緣由。不過是苦笑了幾聲。

寇中折身坐回牀邊,貌似在思考,卻如同發呆。他此時不知自己要往何處,脫離束縛的世間在其眼中愈加模糊。遭受的奴役誠然使他如步荊棘,但不得不承認,他在任人發號施令的環境中更能找到歸屬。霎時,他突如其來地在求索什麼,求索早已被擺脫的束縛,求渴禁錮起他的自由。

於是,他彷彿有了方向,或是無可奈何的,便朝南方堅定地走去,追尋昔日主子的蹤跡。

“主子,濟南知府寫的信。”寇中推開門,跪在地上,將信託在手中。葉永甲趕忙拿過來,撕開封皮,眼睛只掃了一遍,遂揉成團扔給寇中。“退婚書,”葉永甲說道,“濟南我是呆不住了。”

也不知什麼時候,葉永甲獨身去了馬廄,解開馬的繩子,自己跨上去,將馬鞭系在腰間,便自偏門走了出去。他將馬鞭攥在手裡,不時抽打着那馬,想要加快腳步;他最終也絕沒看那片府邸一眼。

出了濟南後,葉永甲才發覺自己並無頭緒。該向何處?他擡頭看着沉寂的天際,天空好似漸漸往他的頭頂壓來。他思索一陣,最終也只好放棄,只有漫無目的地走去。

爲了快捷,葉永甲從大道拐到小道,路很繁雜,他只得從馬上跳下來,拽着那匹馬步行着。穿過一段較窄的山路,腳下的道路也愈加平坦,慢慢看見遠處閃出一片平原。他本想着此時上馬乘行,可當一條腿剛搭上去,便突然驚錯地看着前方,愣站在原地——那裡忽羣聚起一衆貧民,都身着土黃色的舊衣;有不少走不動的,面有菜色,躺在路旁,頃刻很可能便葬身於此。烏泱泱的擠在那裡,竟如一條蜿蜒的長蛇!

他起初還不敢相信,爬到近處的坡上看真切後,心裡着實有些吃驚。這些是流民。數千的流民。葉永甲確信無疑。他曾有幸在戶部閱過戶籍冊,計天下流民不過五萬,可如今在山東一地便親眼看見上千人。這讓他頭腦有些發懵,事實在這裡被混淆得難以辨認;他很費解,同時也並不覺得多令人驚訝。

國家必須變革。他腦中的一絲念頭說道。這如在夢中的“盛世之政”到頭只能麻痹自己。現在是亂世,一個十足的亂世,雖不存在那些血腥的廝殺,卻也將畸形的思想展露無遺,腐蝕着每個人的人心。

衛懷,這個名字突然在腦海中一閃,幾乎脫口而出。他想起此人,並在心中認定,這是收拾局面之人。

於是,豁然開朗般,他已決定奔赴南京。

天色愈發暗下來,葉永甲在路上繞了半圈,才趕到村戶密集的縣內。因時間急迫,他只得隨意找了家開張的旅店,也不問價錢,對方一開口便老實照付,拿了鑰匙,挑間不錯的地兒進去。

他點起油燈,鋪下牀榻,本想取本書看一會兒,但身上只帶了銀子,只得翻身入睡。

“還有住的地方麼?”房外有人問道。雖然聲音聽不太清,但卻讓他極爲熟悉;這使得他倍加精神,忙站起身,趴在門板上全神貫注地聽着。

“這位客人,您來得太晚了……不好意思。”

“沒事,我去別處看看。”

葉永甲手腳都激動着顫起來;沒有聽錯!他心中叫道。葉永甲遂一手拉開門,站出屋外,朝着旅店門口,那位即將離開的客人,喊道:“寇中!”他雙眼彷彿泛着光。

那人震了一下,轉過頭來,不禁望地上一跪,壓低了聲音喊道:“主子!”

葉永甲箭步似的跑過來,拽起寇中,如見了親故一般,與他擁在一起,死死抓着他的衣領口。

“我一個人離了濟南,半路上相熟的人一個沒有……寇管事……”那聲音裡帶了一絲嗚咽。

“主子,我明白您不容易……”寇中拍了拍他的肩道。

葉永甲遂嘆口氣,抹去眼淚,“不提了,”他又笑着與寇中道:“咱們進去說!”

他熱切地一把拉住寇中,直走進屋,回身帶上門,“你怎麼尋過來的?”他上前問道。

“奴才料定主子會南下,所以在泰安這裡走了幾圈;本也沒想到能找到主子,可是老天爺幫忙呀!”說罷,二人都開懷大笑。

“怎麼沒見你帶着妻室?出什麼事了?”葉永甲望向他的臉。

“啊……”寇中稍一遲疑,然後急忙說道,“我覺得倒非大事,不過是大難臨頭各自飛罷了。”隨後又問道:“主子準備何往?”

“我們去南京吧。”

“爲何?”

葉永甲正遙望窗外的夜景,“那裡能讓我期待久違的黎明。”

天還未亮,兩人便都自覺醒來,隨意吃了點早飯,然後拉過來兩人的馬,各自乘上去,一揮馬鞭,遂別了此地,照例地趕路。

所幸一路上也無大事,走走停停地漸漸逼臨了南京。

“什麼人?”在黑沉沉的夜裡,並看不見說話的人,只仰頭望見城上的黑影,那裡發出冷厲的喊聲。

“普通百姓,”寇中立馬站住,“從山東來,在這轉上幾天。”

“你不知道此刻宵禁?”他喝道,“和你後頭那人回去,天亮了再來!”

寇中只得轉過馬來,上前與葉永甲道:“主子,來的不是時候,恐怕是剛剛宵禁。”

葉永甲重重嘆了一聲,直起身子四下望了望,一面問寇中道:“城外哪裡有村落?”

“那邊,”寇中勒住馬,朝東面一指:“過了這段野路,前面便有幾處人家。來時看見的。”

“想得挺周全哪!”葉永甲拍了拍他的背道。

“畢竟看着天色已晚,總得考慮多些。”寇中倒不敢自誇,弓身回答。

葉永甲也未說話,只是點點頭,二人便都策馬離開;靜寂的黑夜只能聽見馬鞭的脆響,悠長的聲音向東漸漸遠去。

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八)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六)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三)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五)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五)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三)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五)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三)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三)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六)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六)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六)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二)
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八)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六)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三)第八章 止險、牽掣(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五)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五)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三)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五)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一)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五)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五)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三)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五)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二)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三)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一)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三)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六)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十章 通鹽、焚誣(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一)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六)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六)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