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江湖終大亂

因爲徐方旭的歸來,大家也總算是送了一口氣,無論這段時間多麼煎熬,在看見他的那一瞬間,一門衆人都是覺得值得。只可惜師父和師孃還不知道此事,衆人也不知道如何聯繫他們,頗覺的有些遺憾。

清平夫人也是專門從杭州城趕回來了幾日,拉着徐方旭問東問西,又是掉了不少眼淚。雖然這幾年裡,無論是徐方旭、陳風崇還是孫向景,都曾遭遇了諸多事情,有幾次也着實是危險要緊,可是那一次也不如這次一般,卻是孫向景親眼看着徐方旭被人一劍穿胸,徐方旭又是整整消失了三個月。要不是長生老人一早有預言留下,只怕不是陳風崇攔着孫向景,而是清平夫人帶着他殺進開封了。

而且這一次的事情,不單單是對長生老人一門產生了影響。事實上,這三個月以來,中原武林已經亂成了一片,諸多正道門派都是損失慘重,有些甚至直接遭受了滅門災禍,一門衆人全數在少室山上遭劫,卻是道統都就此斷絕。

雖然禁軍攻上少室山之後,朝廷對那日的事情守口如瓶,嚴加防守,絲毫不曾泄露出來。奈何紙裡包不住火,乃是真實不虛的道理,真真古之人誠不我欺,這件事情最終還是暴露了出來。

少室山是中原一帶的佛教名山,幾乎可以算作是佛教禪宗的起源之地。雖然前朝李唐崇尚道教,奉老子李耳仙師爲祖宗,佛教的發展不必南朝之時那般昌盛。可是因着則天大聖皇帝十分尊崇佛道,又有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帶回大乘真經要義,與洛陽白馬寺苦苦翻譯,傳揚天下,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之中,還是信佛的居多。少室山附近的一衆百姓,包括開封府內的許多達官顯貴,都是吃齋唸佛的人物,卻是初一十五都要去少室山燒香拜佛,平日裡禮佛之人更是數不勝數的。

佛家與道家不同,兩者有着根源上,本質上的差異。佛家是釋迦摩尼佛祖眼看天竺百姓在婆羅門教治理之下,人分三六九等,在吠陀聖典鐵律之下,原本一樣的百姓被分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各種,上層壓迫下層,底層百姓苦苦掙扎,日子過得毫無希望。原是淨飯王之子,剎帝利種姓的悉達多才一時覺悟,創立佛教,化身釋迦摩尼如來,傳揚因果報應,轉世輪迴,以期給百姓們一個來世的希望,同時勸導他們行善,積德,追求真理。

而道教則是中原本土發跡,千萬年來不斷融合各種思想,以天地自然爲師,追求大道真理的存在。因着道家之中,黃老一脈通常是爲各朝各代的皇家服務,百姓之中對道士們多有些偏見,雖然也是尊崇,卻是不太容易接受他們那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故而信徒不多,有些信徒也是爲着求黃老之術,只在意金丹雙休一類,將道家的根本拋在了一旁。故而數百年來,中原大地之上的佛家信徒是越來越多,道家卻是蜷縮在了深山老林和練武者羣體之中,始終不甚出世。

因着百姓們要去少室山燒香,朝廷在少室山所做的一切自然也就無法隱藏。原本十月初一,武林大會那天,就是許多居士香客習慣的燒香日子,全因先前少林方丈空玄大師說要舉行武林大會,佛家法事暫時推遲幾天,又是有着禁軍守在山下,衆人才未能如願燒香禮佛。

這幾日之後,禁軍依舊守在山腳,衆人還是不得上去,百姓之間多少也就有了一些流言蜚語和各種猜測,加上少室山下的一衆村莊之中,前幾日才招待了諸多武林人士,原本約好回程之時再來住上幾日的,卻也一直不見那些武林人士們回來。

老百姓也不傻,那少室山上雖然有和尚們自行開墾的田地,卻也供不起這麼多練武之人日日吃喝。加上這天下哪有這麼重要的事情,竟是叫衆人在沒酒沒肉,甚至連住的地方都不夠的少室山上待那麼久呢?一時之間,百姓中各種流言紛起,其中不乏有哪些見多識廣的,猜測到了朝廷這段時間在少室山上做的事情,一時傳得沸沸揚揚。

中原人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秉承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的功德而生,自是極富智慧,也十分不容易愚弄的。只是因着千百年來,祖先們傳下的生存智慧,許多中原人都是懂得隱忍不發,裝傻充愣,倒是叫官府覺得百姓愚昧,便於控制。其實真說起來,許多朝廷上討論的事情,衆朝臣還沒有一個定論,民間百姓便早已在茶餘飯後將一切是非因果分析得頭頭是道,猜測出的結果也與官府的決定一般無二。這也是師孃教導一衆弟子之時所說的,永遠不要將老百姓當作傻子。

趙禎治世仁慈,甚至在過去和未來的歷史之中,他也是一位以仁治而著稱的君王,是個賢明之主。只可惜在這次少室山的事情上,他收到了太多朝臣意見的左右,被那些從百姓中來,卻脫離了百姓,失去了百姓智慧的朝臣們牽着鼻子走。也是趙禎如今還算年幼,三十餘歲的年紀,在中國的皇帝之中也算是個黃口小兒,受到多方牽制,實在不能一意孤行。加上龐太師不在朝中,一衆文官們更是恣意妄爲,卻是試圖在不知不覺之中將中原武林一舉覆滅,完成自夏禹傳國,始皇稱帝以來千百年都不曾完成的壯舉。

只可惜,這件事情上,龐太師的判斷實在是太過準確。

十月初七之後,陸陸續續便有各門派的弟子前來少室山前後尋找自家前輩同門。一開始,禁軍們還能一謊言愚弄些許,可是隨着來的武林弟子越來越多,向周圍百姓打聽到的消息越來越豐富,這些弟子們也越來越不信任禁軍,終於爆發了衝突。

中遠武林的中堅力量,已經在少室山之上被一網打盡,剩下的這些門中弟子,都是些武功低微,甚至完全不會武功的,有哪裡是禁軍們的對手。可是禁軍可以殺盡武林門派的弟子,卻殺不盡少室山下近乎無窮無盡的百姓,百姓們一時便將親眼所見的事情,添油加醋,一傳十,十傳百,一時傳遍天下。

到得十月十五前後,諸多武林門派大概都聽聞了消息,也大致推測出了少室山上發生的事情。一時之間,中原武林動盪,連帶着整個中原大地都是動盪一片。

武林和江湖,一直都是兩個比較接近的稱謂,其核心內涵卻還是略有不同。所謂武林,乃是一衆練武之人聚集一處,所謂人山人海,自然木聚成林,有了“武林”。而所謂江湖,用一位前輩大德的話來說,卻是“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朝廷一舉剿滅了中原武林的中堅力量,卻是使得整個江湖都陷入了動盪之中。原本武林一脈,除了正道,也還有諸多不入正道的流派。這些流派,有的像杏妹爲首的蠱師一流,亦正亦邪,不與中原人來往,行事也是自由;有的則是徹徹底底的邪道,魔道,俱是崇尚力量,罔顧法紀的爲非作歹之人。原本有着正道威懾,中立的也好,邪道一方的也罷,都是時刻收斂自身,時時注意,斷不會明目張膽地威脅尋常百姓的日子。

如今正道受挫的消息一出,原本早已銷聲匿跡的許多邪道卻又是冒出了頭來,一時之間爲非作歹,搶男霸女,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弄得整個中原大地都是混亂一片,處處哀嚎。

而除了中原武林,無論西夏也好,吐蕃也罷,其實也都是有着練武之人,也有門派傳承。就如那仁欽桑布上師所言一般,中原人修行任督二脈,刀劍拳腳,稱作武術;苯教則修行五輪三脈,佛祖真言,瑜伽之法,稱作神通。其實都是一體兩面,不分彼此,俱是武道。更別說北方虎視眈眈的遼國,更是高手輩出,其武道與中原頗有不同,施展起來也是自由一番威力的。

甚至就連北方半島之上的高麗小國,幾番臣服,被大唐、大宋、大遼輪着打來打去,打了數百年,打得忘了祖宗,失了血性,丟了廉恥,沒了仁義的地方,也有人練些拳拳腳腳,三腳貓的功夫,也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各類門派林立,有武道傳承的。

大宋朝廷如今重創了中原武林正道,表面上看是樹立了自己的權威,打破了千萬年來廟堂和江湖之間的界限,幾乎完成了始皇統一六國一般的豐功偉績,實則卻是給了諸多勢力一個翻身擡頭的機會,一時不僅沒有澄澈江湖,反而將那江湖攪得泥潭渾水一般,魚龍俱出,泥沙俱下,各方勢力紛紛冒頭,希望在這勢力真空之中分到一杯羹。

這三個月來,真可謂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莫說是尋常百姓,就是清平夫人的勾欄教坊,長生老人的一衆莊園,都是幾番受到了各種土匪流氓的侵襲。衆人一面感嘆之前爲何沒發現有這麼多流氓,一面忙着四處救火。也是好在清平夫人自身近乎“半仙”,一應地莊園之中也頗有些勇武的漢子,多少有長生老人指點過的人物鎮壓,一時也還沒出什麼亂子。

而其餘地方,情況就要糟糕得多。正道勢力大損,尋常的商賈百姓便失去了原本一直默默籠罩在他們頭上的保護傘,一時才發現世間原來這般險惡,地痞流氓這般難纏,饒是官府有心治理,卻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單人手大爲欠缺,高手層次也是相差甚遠。一時之間,甚至有了些許小村小鎮被邪道完全佔領,成爲了國中之國,一時慘痛。

就連盛京開封城內,三個月來都是雞犬不寧,開封府尹每日連升幾堂,還是處理不盡百姓之間的各種事情,一應衙役更是時刻在街上巡查,卻又經常被莫名其妙冒出來的高手打得鼻青臉腫。這些對抗官府的高手之中,大多是旁門左道之人,卻也真不乏正道武林人士,混在其中,私報公仇。

局勢如此,趙禎也是無奈,急急召回了遠在大遼的龐太師,希望能解決當今亂局。

第三十章 殿中論如來第八章 太玄事糾纏第一章 波瀾隱又起第七章 古人重相見第三十三章 佳人念故舊第四十九章 師徒情深處第二十一章 北來性情士第四十七章 高僧涅槃處第二十六章 久別重逢時第四十一章 本是同根生第八章 惡藥露崢嶸第二十六章 惡客入莊來第四十二章 情人兩相別第一十四章 路遇刁民難第三十五章 天機渾不辯第二十章 得信隨青鸞第一十六章 清平爲婆母第八章 老少通啓程第二十八章 借刀斬生機第六章 兒郎舞劍忙第四十章 開國何茫然第六章 熱心薦故人第二十九章 黃雀露尖喙第五十六章 一門宴席中第二十七章 二心終歸一第四十六章 神卦通天玄第六十二章 此人萬難惹第二十一章 再見太和者第一章 夜來不速客第四十二章 重返清平日第九章 青鸞送報書信第一十一章 父子難相道第四十一章 修羅求經卷第一十六章 小哥喚阿郎第一十五章 同門鬥神通第五十二章 論道談分別第一十二章 勾欄少年意第二十章 山下人間態第五十一章 時來異人助第二十章 山下人間態第一十九章 月下述心事第二十三章 相會待明年第二十八章 崎嶇不易行第三十一章 座下神武者第二十二章 古人自多情第四章 再看理和情第二十八章 身外皆不存第四十三章 時來天地動第一十五章蚍蜉撼大樹第六十一章 此景似相識第一十二章 郎情妾意深第三十九章 元神攝心意第二十六章 祖師號道陵第二十七章 一招得其道第二十一章 崑崙有故人第一十六章 衣着髒淨分第三十四章 屋中少年急第一十六章 小哥喚阿郎第三章 神山金剛來第四十章 萬毒蠱爲尊第二十一章 崑崙有故人第四十五章 清貧遇劫數第一十六章 兄弟豪情長第三十二章 奸佞難脫逃第二十一章 北來性情士第八章 莊中備考忙第四十五章 東來一時厄第一十五章 往事憶紛繁第一十七章 一曲勾心事第一十四章 老者露愁容第三十八章 重回夢中閣第一十七章 山中相送罷第一十六章 小哥喚阿郎第七章 嬌娘戲郎才第二十七章 文人掌朝綱第一十九章 豺狼遍地走第三十七章 老驥歸泥淖第四十七章 得賜寶神兵第四十四章 兄弟入圍羅第三十四章 地仙隕落時第四十五章 清貧遇劫數第三十八章 虛者道之常第八章 老少通啓程第一十二章 勾欄少年意第二十一章 崑崙有故人第三章 江湖終大亂第二章 廟前紅梅開第九章 先前遺漏事第四十七章 噩耗連番至第九章 先前遺漏事第一十四章 不老長春谷第二十八章 彌勒行大事第一十章 飛蛾救城民第二章 當知不仁意第二十章 分道揚鑣時第六十四章 大難起或過第一十八章 歸來對峙時第一十一章 兩家父母會第六章 化作江湖義第一十四章 四下狼煙起
第三十章 殿中論如來第八章 太玄事糾纏第一章 波瀾隱又起第七章 古人重相見第三十三章 佳人念故舊第四十九章 師徒情深處第二十一章 北來性情士第四十七章 高僧涅槃處第二十六章 久別重逢時第四十一章 本是同根生第八章 惡藥露崢嶸第二十六章 惡客入莊來第四十二章 情人兩相別第一十四章 路遇刁民難第三十五章 天機渾不辯第二十章 得信隨青鸞第一十六章 清平爲婆母第八章 老少通啓程第二十八章 借刀斬生機第六章 兒郎舞劍忙第四十章 開國何茫然第六章 熱心薦故人第二十九章 黃雀露尖喙第五十六章 一門宴席中第二十七章 二心終歸一第四十六章 神卦通天玄第六十二章 此人萬難惹第二十一章 再見太和者第一章 夜來不速客第四十二章 重返清平日第九章 青鸞送報書信第一十一章 父子難相道第四十一章 修羅求經卷第一十六章 小哥喚阿郎第一十五章 同門鬥神通第五十二章 論道談分別第一十二章 勾欄少年意第二十章 山下人間態第五十一章 時來異人助第二十章 山下人間態第一十九章 月下述心事第二十三章 相會待明年第二十八章 崎嶇不易行第三十一章 座下神武者第二十二章 古人自多情第四章 再看理和情第二十八章 身外皆不存第四十三章 時來天地動第一十五章蚍蜉撼大樹第六十一章 此景似相識第一十二章 郎情妾意深第三十九章 元神攝心意第二十六章 祖師號道陵第二十七章 一招得其道第二十一章 崑崙有故人第一十六章 衣着髒淨分第三十四章 屋中少年急第一十六章 小哥喚阿郎第三章 神山金剛來第四十章 萬毒蠱爲尊第二十一章 崑崙有故人第四十五章 清貧遇劫數第一十六章 兄弟豪情長第三十二章 奸佞難脫逃第二十一章 北來性情士第八章 莊中備考忙第四十五章 東來一時厄第一十五章 往事憶紛繁第一十七章 一曲勾心事第一十四章 老者露愁容第三十八章 重回夢中閣第一十七章 山中相送罷第一十六章 小哥喚阿郎第七章 嬌娘戲郎才第二十七章 文人掌朝綱第一十九章 豺狼遍地走第三十七章 老驥歸泥淖第四十七章 得賜寶神兵第四十四章 兄弟入圍羅第三十四章 地仙隕落時第四十五章 清貧遇劫數第三十八章 虛者道之常第八章 老少通啓程第一十二章 勾欄少年意第二十一章 崑崙有故人第三章 江湖終大亂第二章 廟前紅梅開第九章 先前遺漏事第四十七章 噩耗連番至第九章 先前遺漏事第一十四章 不老長春谷第二十八章 彌勒行大事第一十章 飛蛾救城民第二章 當知不仁意第二十章 分道揚鑣時第六十四章 大難起或過第一十八章 歸來對峙時第一十一章 兩家父母會第六章 化作江湖義第一十四章 四下狼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