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老驥歸泥淖

來人一聲“師叔”,生生震得太和真人心緒動盪,卻是一時覺得這人的感覺十分熟稔,卻又不知他究竟是誰。一時之間,太和真人只覺得後背發涼,卻似是被地獄爬出來的惡鬼盯上一般,全然不知這人來歷,只隱約感覺此人與自己有着莫大關聯,一時又是想不起來,感覺十分矛盾。

這等矛盾的感覺,從這人剛纔甫一出現就縈繞在太和真人的心頭。他從密林中走出之時,一身空色袈裟,袒胸露懷,與周圍的樹木環境完全不搭,又是十分和諧,似乎他本來就應該出現在這裡,本人就是這周圍環境中的一部分,叫人覺得十分矛盾,心煩欲嘔。而既然事彌勒教的高手,這人自然又使太和真人想起彌勒佛祖,只覺得這人衣着打扮與世傳的彌勒佛祖神像類似,一切身材形貌又是大相徑庭,偏偏還是十分融洽,其形象幾乎就要與彌勒佛祖在太和真人心中的形象重疊,又是叫太和真人恐懼不已,擔心自己是中了對方類似攝心術一類的邪術。

早些年的時候,太和真人曾與長生老人一同論道,討論在練神返虛的地仙境界之上還有什麼可以追求的武道。長生老人當時以道家黃老一派的理論講述,說道家武道修煉,遵循一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練神返虛”的規律,其實到得“練神返虛”一步,就已然是超凡脫俗,不似凡人,可謂“陸地神仙”,又是正統武學之中不曾記載的境界。

而太和真人和長生老人這一級別的人物,練神返虛日久,已然隱約接觸到了“大道”的存在,所謂殊途同歸,武道和仙道,與內外兩家丹道都是同歸一處,開始參悟天地自然,不再拘泥於內功招式。長生老人用丹經上的話語描述這一境界,喚作“煉虛合道”,以描述其由武入道的境界。天下的幾位地仙人物,大概都是在這個境界的門口徘徊,不得其門而入。

數十年前,長生老人那邊遭逢變故,一時封閉自身,死守蘇州不出,近乎面壁一般,卻是又有進展,登堂入室,領先諸位地仙一步,真實不虛地成就了“煉虛合道”的境界。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莫不隱含天道規律。而天到自然,外人看來就是這等境界的人物舉動合乎自然你,不由自主會產生“本來就該如此”的念頭。雖然武道上並沒有太大的提升,境界卻是遠遠高出,自然高屋建瓴,出手更有把握,更合乎於天道。

長生老人所說的丹經一類,太和真人作爲正統道家修士,倒也看過不少,卻實在想不到練武真能到達這等境界,自然是循着機會好生與長生老人討論了一番。長生老人向太和鎮人描述自身道路,說這“煉虛合道”一途,似乎是有兩條路子,一條是將自身化爲天道,所謂“身與道化”,成就一個長生不滅,無處不在,衝正平和,不受外物干擾;而另一條道路,則是靠着自身抗衡天地,就如那黃巾軍首領張角所說一般,取一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意境,自身成道,稱作“神與道合”,成就行走於人間的真神境界。

不過說到這裡,長生老人也是感慨,直說人生苦短,又有誰人能夠長生不滅,更別提天道渺渺,縱是誰也不能觸碰分毫。所謂“人不可永生,國不可永生,道不可永生。天地之間,無人永生”,這等境界,不過是黃老煉丹一脈吃多了鉛汞,鬼迷了心竅,一時胡謅出來的虛無縹緲罷了。就如道家所說的“無名萬物之始”,乃是一個不可思,不可論,不可知的境界。而在長生老人的意識之中,一切不可思,不可論,不可知,即爲不存在,不必要存在,也不能夠存在。

而太和真人今天面對這人,似乎就是到達了長生老人所謂的“身與道化”的境界,一舉一動都是天地自然,整個人的存在都是虛無縹緲,似乎是打破了長生老人“不能夠存在”的論斷,又如何叫太和真人不心驚,不害怕?

到了太和真人這等境界,世界觀是早已固話確定的,自身一切思維實力,俱是來自於自己對整個世界的認知。眼下出現了一個幾乎打破自己認知的存在,太和真人也是覺得心緒震盪,內息紊亂,一時難以控制自身,就連手都微微抖動起來。

那人遠遠看着太和真人,對他的一切變化自然也是瞭然於胸。大家都是一個境界的人物,他自然知道太和真人此刻正在經歷何等的糾結以及掙扎。當年太玄教幾位長老,個個都是陸地神仙級別,有些更是有祖師一脈的秘傳在手,所知所想都比尋常人物要多上許多,比那望輝長老厲害的人物,原本太玄教中也不是沒有。然而這羣老而不朽的人物,看到眼前這人的時候,也是一時震驚,心緒震盪,十成手段用不出六成,被其輕鬆擊敗,太玄教一時高層斷絕,彌勒教也纔有崛起的機會,成功擺脫了太玄教的控制。

眼看太和真人這般模樣,這人也是絲毫都不着急,緩緩朝着太玄真人走去,模糊的臉上露出了一絲模糊的笑意,嘴裡說道:“師叔怎的這般害怕,卻是相見不相識。”

太和真人聞言一震,也是數十年的道家修煉帶來的穩固心神,一時發現事情不對,這人似乎不是長生老人所說那種“不能夠存在”的境界。要是真到了那等境界,無論是“神與道合”也好,“身與道化”也好,自身一舉一動莫不順從天意,絕不會恣意妄爲。而天意從來無情,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不不足”,乃是一萬物衆生爲芻狗,不會有一絲一毫的起念。

如今的中原武林,雖然繁榮昌盛,卻也算不上能力“有餘”,絕頂高手一類的人物都是少有,陸地神仙級別更是屈指可數。這人要真是到了那等不可知,不可論的境界,爲何還要執迷於人世間的種種,早該白日飛昇,或者隱世而去纔是,怎麼可能能夠維持如此穩固的“自我”,幫助彌勒教一方對抗中原武林呢?

更何況說,上古之時,堯帝“乃命重黎,絕地天通”,人間的事情從來沒有神祈插手的餘地。這人要真是那等境界,早該是陽神真仙,也不改出現在此。長生老人之所以說那等境界不存在,不需要尋在,也不能夠存在,根本就是因爲這等境界乃是與人世間的規律邏輯相違背的,自然不能夠存在,否則這大好人間,又是如何穩固而存的呢?

太和真人是道家修士,雖然也是武林中人,一遇到這等情況還是本能地從道家一支,玄學一支去考慮,卻是歪打正着地走出了思維誤區,破除了自己心中對於類似“武神”一類意向的迷惑,一時開朗,心智澄明。

心中一明,太和真人作爲武道地仙的能力就表現了出來,又是仔細觀察周圍環境,一時覺得處處不對,似乎那樹不是原本那樹,那石不是原本那石,那路不是原本那路,那天都似乎不是原本那天。作爲道家執牛耳者,又是武道精深道了一個程度的太和真人,不說過目不忘,至少也是萬物種種都在心中明確映射,“身如菩提樹,心是明鏡臺”,要不是之前被嚇住,卻是絕不糊發現不了周圍的不同。

一旦發現不妥,太和真人也就咧嘴一笑,露出了老流氓一般地神情,卻是展現自身的真如本性,一時怒吼一聲道:“奇門遁甲!小子!給師叔看看你是哪個晚輩罷!”

一語既出,天際震動,太和真人長袖一甩,卻是不知從哪裡扯出來一柄熠熠生輝的龜紋寶劍在手,朝着天、地、人,電光火石一般地揮出三劍。劍光一時呈扇面一般地散落,斬中那人腳踩的地面,將地面斬出一道裂痕;斬中那人站立的身軀,便見他的身軀一時扭曲,消失不見;斬中那人頭頂的蒼天,就見蒼天都裂開一口,隨即宛若鏡面一般破碎,比之先前明亮百倍的天光一時灑下,映入太和真人的眼眸之中。

奇門遁甲之術一破,周遭環境立即恢復正常,那股一直壓在太和真人心頭的壓力頓時蕩然無存,四下散開。太和真人只覺得心中一陣清明,又是豪氣萬丈,手持龜紋寶劍,擺出蛇盤姿勢,卻是真武大帝真身之形,北方鎮地玄武神獸的模樣,正是真武蕩魔劍法真正的精華所在,地仙施展起來的招式形體。

那人的奇門遁甲之術一時被太和真人三劍破開,似乎也是受了不輕的傷勢,一時咳嗽喘息着,從之前空無一物的密林之中走出,手上還扶着樹幹,口中不斷有鮮血滲出。

太和真人遠遠看着那人,這次卻是看清楚了他的面容,只見他原是一個纖弱清瘦的男子,五官異常柔和,面容看上去只有二十餘歲,神情卻是蒼老得像是四五十還多。加上之前奇門遁甲之術被迫,這人一時心神受到巨大沖擊震盪,內息紊亂,眼下卻是面色蒼白,只有口脣之處被鮮血染紅,一時顯得十分妖豔。

看着這人的面容,太和真人一時愣住,如遭雷擊,腦中轟隆作響,眼前金星直冒,卻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眼前這人竟然是他,一時心緒震盪不比那人輕些,一口鮮血被堵在胸口的真氣一頂,差點就吐出口來。

那人看着太和真人這般模樣,慘慘一笑,喘息着說道:“師叔,你怎地不運劍了?是忘了你的真武蕩魔劍法了麼?你當年教過我的,要不要我幫你想想?”

說着話,這人手一伸,一柄赤銅混金,三環加身,雕刻有鳥獸蟲魚的漆黑寶劍就從袖管滑落在他手中,正是被彌勒教人拼死受了孫向景一把蠱藥,從徐方旭手中奪走的太玄祖師佩劍。那人祖師佩劍在手,也是擺出如太和真人先前一般地姿勢,卻是身形一個晃動。

“噗”,祖師佩劍穿過還在發呆的太和真人胸口,穿過前胸,刺破心臟,從真人後背穿出,帶着冰火相交的真氣,絞斷了太和真人的氣機。

太和真人猶自一臉難以置信地站在原地,也沒有做絲毫阻攔,只是死死看着那人的臉,手中龜紋寶劍一時“叮”地落地。那人一劍得手,也是保持着寶劍刺出的姿勢,一動不動,眼中有淚流出,神情卻是無盡冷漠,蒼白的臉映着黢黑的祖師佩劍,一時都被太和真人胸口流出的心頭熱血染紅,滴落地面。

太和真人生機斷絕,緩緩擡手,想要撫摸那人的臉龐,始終無力,雙手絕望垂下,口中喃喃道:“無妨……”

“噗通”一聲,太和真人死屍倒地,激起一片塵土,鮮血從背後滲出,在地面之上映出一片赤紅痕跡。隨後,一股無色無形的內勁劍氣從太和真人胸口傷口處沖天而起,表示這位地仙就此散功身亡,身死道消。

遠處,一道人影手持黢黑寶劍,一路滴着血花,朝着達摩祖師面壁之處飛掠而去。

第二十二章 又聽大道音第一十章 又聞佳訊來第一十八章 兩家相告辭第六十三章 劫後餘生處第一十五章 往事憶紛繁第二十六章 驚聞不詳訊第一十三章 安定難尋覓第二十七章 文人掌朝綱第四十二章 相煎何太急第二十二章 穿心故人劍第五十五章 隕星從天過第二十五章 青城山下客第四十一章 本是同根生第四十五章 清貧遇劫數第七章 佛道接哀慟第六章 兒郎舞劍忙第三十四章 朱門閉雲羅第一十七章 四郊未寧靜第四十四章 三人歸門來第一章 冬日練功時第九章 既有歡喜意第五章 揮淚別如來第二章 大業有望日第七章 江湖路雖遠第八章 太玄事糾纏第四章 再看理和情第一十一章 郎妾暫相別第三十三章 場中亂戰處第四十八章 三家鎮彌勒第一十四章 老者露愁容第七章 朝中心機重第一十三章 山莊處處情第二十六章 惡客入莊來第四章 人情亦艱難第五章 昔日姐妹情第一十四章 相會再無期第一十四章 老者露愁容第四十七章 高僧涅槃處第三十章 殿中論如來第二十章 分道揚鑣時第一十七章 阿郎不解意第二十三章 王謝前堂燕第八章 相逢會有時第一十四章 四下狼煙起第三十三章 陣前豪雄聚第三十六章 又見奇詭行第二十七章 見說蠶叢路第二十四章 同門商議忙第三十三章 佳人念故舊第五十章 難敵血修羅第二十八章 彌勒行大事第二十五章 兩方相會處第三十一章 此間有奸佞第五十章 子夜傳功時第三十章 飛蛾撲火光第三十六章 又見奇詭行第八章 易得無價寶第四十四章 兄弟入圍羅第二十五章 青城山下客第二十七章 神威破陣勢第四十一章根骨仙難聚第二十五章 武林有盟主第三十四章 朱門閉雲羅第二十五章 奇香伴身畔第二十九章 武將刀劍出第四十八章 軍中起亂弦第八章 易得無價寶第二十一章 大理好風光第三章 曲罷善才服第六章 化作江湖義第三章 曲罷善才服第四十五章 清貧遇劫數第一十六章 清平爲婆母第五十七章 得聞今天秘第一十九章 更有隱情在第二章 當知不仁意第九章 神女慈悲意第二十四章 熱酒暖人心第二十五章 兩方相會處第二章 當知不仁意第三十九章 香火薰菩提第三十六章 隱秘自難言第二章 那人下山來第二十章 得信隨青鸞第四十六章 神卦通天玄第六章 熱心薦故人第一十七章 山中相送罷第五十七章 得聞今天秘第三十三章 場中亂戰處第四章 太師顯鋒芒第三十一章 座下神武者第二十二章 見面好相認第一十章 難信眼前人第三章 曲罷善才服第一十九章 神藥禍凡塵第三章 高僧成屍出第三章 曲罷善才服第三十二章 望輝照空玄第一十五章 同門鬥神通第六章 萬戶起紛爭
第二十二章 又聽大道音第一十章 又聞佳訊來第一十八章 兩家相告辭第六十三章 劫後餘生處第一十五章 往事憶紛繁第二十六章 驚聞不詳訊第一十三章 安定難尋覓第二十七章 文人掌朝綱第四十二章 相煎何太急第二十二章 穿心故人劍第五十五章 隕星從天過第二十五章 青城山下客第四十一章 本是同根生第四十五章 清貧遇劫數第七章 佛道接哀慟第六章 兒郎舞劍忙第三十四章 朱門閉雲羅第一十七章 四郊未寧靜第四十四章 三人歸門來第一章 冬日練功時第九章 既有歡喜意第五章 揮淚別如來第二章 大業有望日第七章 江湖路雖遠第八章 太玄事糾纏第四章 再看理和情第一十一章 郎妾暫相別第三十三章 場中亂戰處第四十八章 三家鎮彌勒第一十四章 老者露愁容第七章 朝中心機重第一十三章 山莊處處情第二十六章 惡客入莊來第四章 人情亦艱難第五章 昔日姐妹情第一十四章 相會再無期第一十四章 老者露愁容第四十七章 高僧涅槃處第三十章 殿中論如來第二十章 分道揚鑣時第一十七章 阿郎不解意第二十三章 王謝前堂燕第八章 相逢會有時第一十四章 四下狼煙起第三十三章 陣前豪雄聚第三十六章 又見奇詭行第二十七章 見說蠶叢路第二十四章 同門商議忙第三十三章 佳人念故舊第五十章 難敵血修羅第二十八章 彌勒行大事第二十五章 兩方相會處第三十一章 此間有奸佞第五十章 子夜傳功時第三十章 飛蛾撲火光第三十六章 又見奇詭行第八章 易得無價寶第四十四章 兄弟入圍羅第二十五章 青城山下客第二十七章 神威破陣勢第四十一章根骨仙難聚第二十五章 武林有盟主第三十四章 朱門閉雲羅第二十五章 奇香伴身畔第二十九章 武將刀劍出第四十八章 軍中起亂弦第八章 易得無價寶第二十一章 大理好風光第三章 曲罷善才服第六章 化作江湖義第三章 曲罷善才服第四十五章 清貧遇劫數第一十六章 清平爲婆母第五十七章 得聞今天秘第一十九章 更有隱情在第二章 當知不仁意第九章 神女慈悲意第二十四章 熱酒暖人心第二十五章 兩方相會處第二章 當知不仁意第三十九章 香火薰菩提第三十六章 隱秘自難言第二章 那人下山來第二十章 得信隨青鸞第四十六章 神卦通天玄第六章 熱心薦故人第一十七章 山中相送罷第五十七章 得聞今天秘第三十三章 場中亂戰處第四章 太師顯鋒芒第三十一章 座下神武者第二十二章 見面好相認第一十章 難信眼前人第三章 曲罷善才服第一十九章 神藥禍凡塵第三章 高僧成屍出第三章 曲罷善才服第三十二章 望輝照空玄第一十五章 同門鬥神通第六章 萬戶起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