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

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

京城、外廷、文華殿內……

當這三個地名出現的時候,天啓二十三年的閣臣已然聚首,而今日已經是九月十七,距離齊王就藩的日子還剩五十三天。

長桌左右,分坐六臣,氣氛沉默,直到洪承疇走進殿內坐在主位,凝固的氣氛纔有一些緩解。

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在九月初一,朱慈燃再度根據自己的所需,對大明進行了改制。

這次的改制牽扯到了許多人物,而改制的內容則是內閣和六部徹底分割。

提及內閣制度,便需要提及相權和君權這對政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對關係。

明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認爲:“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期間多有小人,專權亂政……”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案爲契機,下令廢除自秦朝以來確立的丞相制度,此後“政皆獨斷”。

這樣的做法加強了皇權,方便集權處理事物,但又容易造成政務集身,使得帝王力不從心的矛盾。

爲解決這一新矛盾,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設置諸殿閣大學士,收閱奏章,批發文稿,協助皇帝辦理政務,但並不參與決策。

到了永樂初年,朱棣繼承父志,選翰林院編撰、講讀等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務,稱爲內閣,內閣制形成。

此時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內閣大學士官品也較低,僅爲正五品,在朝廷中的地位並不算太高,內閣也僅相當於皇帝的顧問。

不過隨着王朝逐漸穩定,每天需要處理二百多件奏疏就幾乎耗空了皇帝的大部分精力。

加上明初皇帝還需要每天要上朝三次,因此除太祖朱元璋、朱棣身體素質較好外,其它子孫後代的身體素質只要稍差,並且與勤政掛鉤,那必然難以長命。

勤政的皇帝活不長,活的長的不是長期不上朝。

在這樣的情況下,直接導致的就是明代少年皇帝極多。

如朱祁鎮、朱厚照、朱翊鈞、朱由校、朱由檢等人便是如此。

主少國疑,因此在皇帝年幼的時候,內閣往往會代理皇帝處理國家事務,而他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步步掌握較大的權力。

不過朱元璋時期的殿閣大學士,僅僅只是備顧問。

至於朱棣,他雖然在即位後恢復了洪武時期的殿閣大學士,但是首批閣臣都不是以殿閣大學士身份進入內閣的,而在進入內閣之後,他們當中只有一部分閣臣升至某殿或者某閣大學士。

他們一開始只是以編修等官於文淵閣參預機務,謂之內閣,漸漸至學士及詹事府等職務,權力並不算大。

內閣的權力,是自洪熙元年以後輔導任重,加升至師保及尚書、侍郎、卿使,仍兼學士、大學士。

不過朱棣設立內閣開始,並非所有的得閣臣都能夠獲得某殿或某閣大學士的頭銜。

期間如解縉、胡儼、馬愉、曹鼐、苗衷、尹直等閣臣終身沒有得到殿閣大學士的頭銜。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成化末年,基本明代的三分之一時間,也是皇權較大的時候。

這樣的內閣制度有好有壞,好處是分擔皇帝行政壓力,履行中書宰相部分職能。

自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後,皇帝兼理相職,這中間的任務繁重是不可想象的。

高度集權的統治使得皇帝需要大量的投入精力到其中來,而內閣利用票擬、制詔敕等權利,假皇權指揮各部院,事實上在履行部分中書宰相的責任,使得政府能夠運轉起來,同時也沒有違背《皇明祖訓》。

等到宣宗後期的“條旨”制度出現,內閣發揮了“參斷機務”的作用,助皇帝處理行政事務的角色。

英宗即位以後,中外奏章皆委內閣籤辦,事務的決定全力在內閣手上,有助於皇帝減壓理政。

內閣制的存在,可以說強化了明代的君主專制,畢竟從廢除宰相以後,六部分理庶務,大事由尚書主持的廷議決斷。

但是內閣制度形成以後,首輔依靠皇帝來指揮六部,六部的權利漸次遭到侵蝕。

由於內閣只能依附於皇帝,因此擴大內閣的權利,也是在擴大皇帝的權利。

政治其實就是循環,廢相後,政治鬥爭持續在中外朝、皇帝與內閣、內閣與六部、皇帝與中朝等等之間交錯其中。

但是作爲集權體制的核心,皇帝大多是處於掌控者的角色。

直到弘治年間,廟堂上突然出現一種新的情況開始,這種局面才被打破。

弘治年間,閣臣無論以何種職務入直文淵閣,最後都能獲得殿閣大學士的頭銜,並逐漸形成了各級官員先加殿閣大學士頭銜再入閣的情況。

這個開頭一開之後,如果不能以殿閣大學士銜如何官職散階,則是會被百官視爲異常。

這個頭在當時看來沒有什麼,但由內閣閣臣的權力和職責卻走向了巔峰,最後在弘治八年更是出現了閣臣人選也要廷推的現象。

廷推,這是明代選任大臣的主要方式,在弘治八年之前,廷推並不適用於閣臣。

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爲內閣缺員,所以明孝宗朱佑樘下令仿照廷推其他大臣的方式來廷推閣臣,於是吏部會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和科道官推舉了六名大臣,最終皇帝選中了李東陽和謝遷二人入閣。

由於廷推是由吏部會同九卿、科道共同推舉,推舉出的往往是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所以明代的士大夫十分看重廷推,認爲只有經過廷推得到的職務纔是合理合法的。

曾經由皇帝直接指派閣臣的特簡方式在他們看來都是弊端,沒有一點優點。

因此自從弘治八年的這個頭開了以後,由皇帝中旨任命或由內閣推用都會導致很多的議論,往往受皇帝特簡指派的官員都不去上任,很多人以不由吏部而經皇帝指派纔得到職務感到恥辱。

長久下來以後,皇帝也就喪失了直接指派閣臣而被百官信任的權力,被直接指派的官員往往都會被同僚歧視排擠,皇帝直接失去了一張可以直接打的牌。

儘管這樣的內閣制度避免了獨裁之臣出現的機率,選任制度相對來說比較公開,但皇權卻沒有之前那麼大了。

加上廷推的存在需要拉票,因此這樣的制度逐漸演變成朋黨的傾軋的搖籃

閣臣想握權,一方面得交結內監,另方面則又要傾軋同列的大學士,遂演成朋黨之禍。

如嚴嵩任首輔,威權極崇,但卻爲閣僚徐階所傾倒。

張居正任首輔,也因內結司禮監馮保方能遂意,結成朋黨,方可行使權力,但在革弊振衰時,仍不免受言官攻擊,被指責爲攬權專斷的權臣,甚至禍發身後,被奪爵抄家。

明代朋黨傾軋激烈,實與內閣制度名實不符的矛盾看密切關係,讓閣臣不得不成爲一個善舞長袖的人遊走各黨派之間。

這樣的制度很難選上有能力的人,像孫傳庭、金鉉這樣的人,如果不是朱由檢大力支持,估計一輩子都很難坐上閣臣之位,因此朱慈燃對內閣的改制就是職權分明。

自九月初一開始,內閣與六部被剝分,內閣大學士被永定爲七人,分別是中極殿大學士洪承疇、文淵閣大學士金鉉、武英殿大學士孫傳庭、建極殿大學士李長庚、東閣大學士周延儒、文樓大學士溫體仁、武樓大學士楊文嶽。

六部尚書被重新任命爲吏部尚書範景文、禮部尚書徐霞客、兵部尚書盧象升、戶部尚書沈廷揚、刑部尚書陳奇瑜、工部尚書孫元化。

也就是說,六部和內閣剝離開來,另外傳統的廷推制度也被改變。

七位閣臣雖然還是由官員們廷推選拔,但決定權在皇帝,並且官員們只能廷推閣臣,首輔則是由皇帝委任。

另外,內閣分爲五年考覈一次,能者上,弱者下。

在職級上,內閣節制六部,同時總攬國家政務。

內閣有權任命六部尚書以下,都察院以外的大部分官員,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對內、對外的一切重大方針與政策。

同時,內閣向皇帝負責,定期向皇帝報告工作,接受六部、都察院和皇帝的監督。

如果都察院檢舉內閣,並且皇帝通過,那內閣停權留職,必須接受三司檢查。

總體來說,朱慈燃的新制度下,內閣做的事情還是差不多,但他們不再兼任六部尚書,這就讓皇帝原本需要對付六部尚書加閣臣的局面,變成了閣臣、六部尚書。

三角關係在政治上是十分穩定的,而朱慈燃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就是因爲他想讓宦官勢力退出舞臺,重新恢復到明初的政治格局。

同樣是三角關係,皇帝、六部、內閣的關係,可比皇帝、文官、宦官要好太多了。

可見,朱慈燃對於太監干政是很不喜歡的,畢竟他走過民間,聽說過萬曆年間太監干政導致的混亂局面。

不過,這樣的改變,就讓內閣的局面更爲尷尬了。

在新的制度下,內閣雖然可以行使的是皇帝的權力。

但要是皇帝個個都是朱元璋、朱棣、朱由檢、朱慈燃這樣的工作狂,那內閣就基本沒有用處。

只要皇帝勤政一點,內閣的權力就會縮小一點,皇帝越勤政,內閣權力就越小。

這雖然加強了內閣的合法性,但也極大限制了明中後期發展起來的內閣。

內閣對六部可以強硬,但對皇帝卻不行,這就是朱慈燃想要的內閣,而他也藉助朱由檢尚在的餘威,完成了他所想要的新內閣制度。

在新制度下,內閣主要就是幫助皇帝處理奏疏,這可以減輕朱慈燃的工作量,不像以前,內閣閣臣還得忙六部的事情。

不過,這樣的壞處也很明顯,那就是一旦皇帝懶政,內閣首輔就能一直把朝政,所以對皇帝也有一定的約束力。

對於內閣來說,這算是一則好消息,而對於洪承疇來說,他最高興的消息就是在新內閣制度下,他終於坐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內閣首輔之位。

沒激動,也沒有惶恐,洪承疇很快就適應了自己的權力。

今日是新內閣的第一次廷議,他掃視了一眼六位閣臣,目光着重放在了孫傳庭和金鉉身上。

他很清楚,金鉉代表了東宮,孫傳庭代表了北方將領。

金鉉主要是監察內閣,孫傳庭主要是制衡自己。

不過,就他們想要對付自己,洪承疇有些想要發笑。

他不怕金鉉和孫傳庭這樣的直臣,比起他們,洪承疇更擔心周延儒和溫體仁這樣躲在暗處,暗藏禍心的人。

不過,他們背後的江南勢力已經被齊王暫時瓦解了,自己也沒有必要怕他們。

現在整個大明,自己需要擔心的,只有那位還有五十幾天便即將就藩的齊王殿下……

想到這裡,洪承疇頓感輕鬆了起來,面對六個閣臣的姿態也更爲從容。

“入秋以來,各地旱情稍有減退,看樣子只需要蠲免今年,明年開始就可以正常收取田賦了。”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官員是否加派雜項……”

洪承疇把目光收斂起來,但注意力還是放在了孫傳庭和金鉉身上。

對他們這種憂國憂民的人,他需要做的就是投其所好,讓他們去對付自己所厭惡的東西,最後沉浸其中,無法分心來對付自己。

“此事理應如此!”

“附議!”

果不其然,孫傳庭和金鉉一前一後的開口,正中洪承疇下懷。

“那便由二位陪同李閣臣一起監督都察院和吏部、戶部衙門了。”

“至於溫閣臣和周閣臣,還是繼續負責刑部和工部的事宜。”

“楊閣臣還是得着重天下大事,與我一同解決各地矛盾。”

洪承疇的安排看上去很妥當,讓周延儒和溫體仁繼續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不走出來打攪自己,讓能力不如自己的楊文嶽做副手,處理政務。

他這安排下來,每個點都戳中了每個人的弱點,讓權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

當然,他的做法也能被衆人看出來,但衆人都覺得他掀不起太大風浪。

朱慈燃雖然不如朱由檢,但畢竟不是庸主,更何況他背後還有朱由校坐鎮,洪承疇也僅僅只能行使部分權力罷了。

一旦超過他的本分,他立馬就會遭到限制。

這麼想着,內閣的第一次廷議沒有異議的就通過了。

不過對於天下事,各人還得提出各人的看法。

金鉉皺着眉頭開口:“科技是國朝的第一生產力,軍備院的投入需要在明年加大,另外拖拉機也需要迅速投入河中、南洲,並且需要嚴防死守,避免讓異邦人看到此物。”

“如果能解決河中駐軍的補給問題,那國朝的支出可以適當減輕一些負擔。”

金鉉的話說完,洪承疇率先表態,手掌在桌案上輕拍通過。

見狀,孫傳庭也道:

“地方兵馬司、衙役的素質和質量參差不齊,急需整改的同時,建議從今歲畢業的學子中選拔。”

“另外不僅是他們,官員們也需要加大京察和考覈力度。”

“一些官員思想陳舊,理當回家養老,頤養天年。”

孫傳庭雖然看不上燕山派,但他也從燕山派身上看到了不少優點。

比起以往大明的基層小吏,燕山派的基層官員還算是有底線,這也變相看出了燕山派更爲注重人權,雖然並不明顯,但最少有進步。

在孫傳庭看來,每一代的學子都會比上一代的學子進步一些,不管他們是剛剛踏入官場也好,是來不及實行惡舉也罷,總之他們也是有優點的。

既然是優點,那就應該放大。

儘管他們不如曾經的官員熟練,但起碼他們可以學習。

大明朝必須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才能保證大明朝的吏治持續清明。

對此,洪承疇也是拍案通過。

“五軍都督府的事情,需要讓殿下和萬歲注意。”

李長庚作爲老臣開口道:“古往今來若是一個朝廷兵強馬壯而不征戰四方,那必然要禍起蕭牆。”

“眼下國朝外無戰事,不如酌情裁撤軍隊?”

“不可……”洪承疇拒絕了李長庚的想法。

作爲西軍擁護的文官,洪承疇不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更何況大明的軍隊已經削無可削了。

“故唐時,天下口數七千萬有餘,疆域尚不如我大明,尚且需要保持五十七萬軍隊。”

“如今我大明疆域數倍餘唐,兵馬亦不過六十九萬。”

“國朝只要恢復正常賦稅,每年稅銀更是高達八千餘萬兩,而養軍不過二千萬兩。”

“在我看來,軍隊不僅不能削減,反而應該在旱情過後酌情增加。”

“諸如眼下,西軍和北軍需要防備的邊塞長達數萬裡,而兩軍合計不過二十二萬人馬。”

“若是明歲徹底恢復田賦,那理應對北軍和西軍各自增加十營,總計六萬餘兵馬。”

洪承疇和孫傳庭的作用,主要就是爲了維持武人地位而進入的內閣。

諸如李長庚這樣從萬曆年間活下來的老臣,他雖然能力出衆,但看待事物的眼光卻停留在以前。

現在的大明軍隊可不比以前了,不是文臣說削就能削的。

哪怕是齊王朱由檢,也只能通過裁撤年紀大一些的士卒來變相削兵。

何況世界格局眼下也有了變化,再削軍隊就有些自費武功了。

曾經明軍用步槍打歐洲人的火繩槍,那麼六十九萬軍隊碾壓全球自然綽綽有餘。

可問題在於,在長期的交手和溝通中,現在的歐洲已經提前半個世紀讓全軍開始裝備燧發槍,線列戰術的傳播也越來越廣,因此大明面對的局勢也不一樣。

徵兵六萬,讓明軍保持七十五萬野戰軍,這是洪承疇和孫傳庭、楊文嶽三人都達成一致的想法,因此李長庚在新內閣的第一次提議就這樣被否決了。

不僅被否決,洪承疇還要提議募兵六萬來面對複雜的西方局勢。

西軍增加兵力,這很符合洪承疇的利益,而北軍跟着增加兵力,是洪承疇讓孫傳庭有資本制衡自己,不至於讓皇帝覺得自己無法收拾。

洪承疇的算盤打得響亮,而李長庚見狀也只能無奈嘆氣。

“既然無事,就上奏監國吧。”

洪承疇掃視了一眼衆人,隨後起身離席。

孫傳庭等人見狀也先後離開,各自去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不久後,內閣第一次廷議的內容被送到了春和宮朱慈燃的案頭。

朱慈燃打開觀看其中內容,不久後才皺眉擡頭道:

“老臣太老,規矩太多,你們覺得呢?”

朱慈燃詢問的對象,是眼下坐在他對面,等待回答問題的三個人。

當烏雲離開,陽光再度灑入殿內,堵胤錫、孫可望、李定國三人的面孔也被照得清晰起來。

面對朱慈燃的話,堵胤錫表態道:

“老臣雖然思想跟不上朝廷的變化,但卻是朝廷轉型需要面對的一個過程,殿下不用在意,它自會悄然退場。”

“沒有老人坐鎮,新人就會自大浮躁。”孫可望話裡藏話,朱慈燃卻也聽出了他想說什麼。

他將目光投向了李定國,而相比前面兩者,李定國沒有遮掩的點頭:

“老臣可以不掃,但陳規陋習卻得一掃而空,免得讓後來居上的人也沾染毛病。”

“好!”總算聽到自己想聽的話,朱慈燃顯得有些高興,更何況這還是他“青睞”的李定國所說,因此朱慈燃也轉頭對孫可望二人說道:

“我觀齊國的氣氛就十分不錯,你們可以去金先生那裡取經,國朝的一些陳規陋習必須得革除,尤其是讓人下跪這條!”

朱慈燃態度開明,他也不太喜歡看別人對自己下跪,但這條規矩一直改不掉,所以這次他想要一舉把各種不合道理的規矩全部取消,盡數掃入垃圾堆。

他有預感,如果自己不趁着自家齊王叔還在,提早把這些事情都做了,那之後他想做這些事情就會千難萬難。

想到這裡,朱慈燃皺了眉頭:

“時間不等人,我必須加快腳步……”

出外景,這章在車上寫的,更新晚了一點。

(本章完)

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143章 大反攻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73章 秦氏兄弟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3章 難兄難弟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26章 截胡工部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87章 一團亂局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0章 兄弟和睦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352章 直諫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592章 徙陵制度
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143章 大反攻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73章 秦氏兄弟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3章 難兄難弟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26章 截胡工部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87章 一團亂局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0章 兄弟和睦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352章 直諫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592章 徙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