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

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茲前吏部尚書崔呈秀,乘釁縱害,禍加忠良、虐流百姓,縱容門吏,貪贓枉法……”

“今四司共審查實,朕痛入骨,憤不能平,琢賜連坐家族、門吏……”

“然朕寬慰,又念其勞務國朝,特賜流放免死,發配南州……”

臘月初九,在錦衣衛和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的共同稽查下,涉及煽動燕山官員的大小官吏兩千七百餘人被緝拿審判。

最終的結果卻並不是處死,而是選擇將這兩千七百餘人聯合其三族親眷,盡數發配南州之地。

不得不說,這樣的審判已經算是輕的了,按照四司給他們審判的罪刑,至少要株連三族。

這樣的審判,誰都知道是皇帝在給魏忠賢面子,而皇帝給面子,自然是繞不開齊王,因此可以說是皇帝和齊王共同看在魏忠賢這家奴的面子上,饒了崔呈秀等人性命。

不過,皇帝給魏忠賢面子不奇怪,但齊王會給魏忠賢面子就有些詭異了。

馮栓、姚宗文等人都十分好奇,爲什麼朱由檢會放過崔呈秀等人,而他們在各種猜想的時候,朱由檢卻拿着一本賬本,笑得合不攏嘴。

【閹、浙二黨牽連官吏兩千七百五十二人,三族親眷一萬九千三百二十七人,釐清隱戶三十二萬四千餘口】

朱由校也偷跑來過天津,自然發覺了天津的變化,毫不誇張的說,眼下的天津與之前判若兩城,因此他纔對王承恩開口詢問。

儘管天啓大旱,但這個時代的北直隸人口不足後世的十分之一,並且經過朱由檢的幾次遷移,北直隸的人口更是下跌到了八百五十餘萬,不足後世

“殿下仁慈……”王承恩緩緩躬身,而朱由校則是心不在焉,只是等王承恩退下後他才道:

“弟弟近來太累,這佈置天下道路的事情,就交給吾來做吧。”

朱由校看着地圖上的黃金標註點,手不停的揣摩地圖,顯然很感興趣,或者說恨不得現在立馬給自己插上翅膀飛過去一探究竟。

“因爲他們探查不到啊……”朱由檢哭笑不得,別說歐洲人,便是徐霞客等人,如果沒有朱由檢提供的資料,恐怕也不會對滿是戈壁灘的南非感興趣。

朱由檢依稀記得,他上次來天津時,還是天啓二年的時候。

“承恩!這條路的造價和戶部給出的造價,差了多少?”

見到對方,朱由檢露出笑容道:“倒是忘了哥哥纔是這路的總設計師了。”

第四版蒸汽機如果弄出來,他敢保證自家弟弟會開始着手就藩的事情。

雖然他很想說“誰說的”三個字,但他還是忍住了。

朱由檢合上奏疏,轉身看向了自己眼前的車隊和水泥路,心裡由衷的感嘆。

“水泥主要是以石灰石和粘土爲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後,在類似於燒石灰的立窯內煅燒成熟料,再經磨細製成水泥。”

朱由檢聞言望向了王承恩,而王承恩想了想後則是回答道:

“具體能提高多少,需要下面的人去試試,不過以之前場內原料充足時的速度來看,應該能提升最少兩倍的產量。”

“距離的問題是很大,可如果蒸汽機車研究出來了,那距離的問題就不是很大了。”

說起水泥儲量,朱由檢也是覺得有些頭疼。

“對了哥哥!”想到利未亞,朱由檢想起了黃金的事情,因此對承恩道:“拿我之前畫的利未亞地圖來。”

況且,眼下還有數百萬人正在忍受旱情,只能靠着朝廷的糧票維持生活。

讓坐在車上,透過琉璃場製作的車窗看向天津,此刻的它建立起了城牆,規模宏大,不輸於濟南、邯鄲、太原等北方重鎮。

“弟弟確定嗎?可別被下面的一些人給矇騙到了。”

“雖說有黃金,可這距離相隔萬里,況且這麼大量的黃金,又如何保證派往開採的人不會貪墨?”

因爲大明能保持這樣的產量,是建立在有大量牽扯囚犯勞作的情況下,是建立在有一百二十多萬人共同勞作的局面下。

朱由檢望着這條道路,心裡倍感驕傲的同時,也不由詢問起了王承恩,而不等王承恩回答,一人的聲音便響了起來:

“全長二百五十四里,寬兩丈,戶部給出的造價是每裡四百兩,經過吾改進過後,便只需要三百六十兩了。”

可水泥場到了北方就有點不太行了,因爲大明還需要開拓,因此除了早前俘虜的套虜囚犯,以及觸犯《大明律》必死的囚犯外,在北方並沒有多少人可以供大明作爲勞工使用。

況且,蒸汽機並不只有第四版的動力,還有第五版。

“徐霞客前往利未亞探索,雖然只抵達了歐羅巴人所稱呼的好望角,但卻探查出了龐大的黃金礦脈……”

“弟弟是怎麼想的?”朱由校很好奇,因爲他記得自家弟弟說過,水泥製造過程粉塵太大,不想讓百姓參與來着。

加上談下項目時,他特意瞭解了一下混凝土鋪設路面的等級,所以纔會記得這麼清楚。

北塘就近上百里都是一些淤泥沼澤,田地很少,朱由檢還處理過天津衛設縣,開墾四周田地的奏疏。

一旦這一百二十萬人陸續去世,那麼大明的水泥產量依舊會驟減。

朱由檢的話讓朱由校點頭,他想了想後迴應道:

“這倒是也可以,不過成本卻要提高一些了,而且就算如此,應該也提高不了多少產量吧?”

“京津府道”這是大明第一條公路,寬兩丈,長二百五十四里,整體用水泥和砂石、生鐵鋪設而成。

不過反正能在玩的同時把事情辦好,這倒是……

“總設計師?”朱由校挑了挑眉:“這稱呼不錯。”

其中有近二分之一的產量在北直隸,而北直隸積攢一年的一百三十幾萬石水泥,都砸在了這條水泥路上。

換算過來,大明的水泥年產量達到了一百三十萬噸,差不多是一九二十六年美國十四分之一的產量。

村裡沒有足夠資金請人,所有隻有村民手把手的來忙和,而朱由檢這種人自然是看不過六七十歲的大爺大媽忙碌的,自然也會幫忙。

這麼想着,朱由檢便對王承恩詢問道:

北美和南美都是他的就藩地,那齊國和平時可以作爲大明宗藩體系的工廠,戰爭時可以作爲夾擊歐洲的橋頭堡,畢竟第五版蒸汽機後,從北美東部到歐洲只需要七八天的時間。

臘月的清晨,寒風帶着大雪呼呼刮面,涼意依舊滲人。

水、水泥、砂石、石子的配合比爲五比十比十八比三十六,一些路段使用了生鐵在水平方向設置連接杆,整體強度勉強達到了後世c20左右的強度,足夠使用三十年。

“工部共耗費二百三十七萬六千餘兩銀子,前後動工二百餘萬人……”

他並沒有小看大明百姓的基建能力,說白了連萬里長城都能弄出來的民族,只要給錢給糧給物,弄出近四千裡水泥路並不奇怪。

顯然他沒有聽到剛纔朱由檢叫他,而朱由檢聞言則是微微頷首。

如果達到了第五版,那就達到了十九世紀末的程度,哪怕從大明的松江府前往英國倫敦,也只需要五六個月,而從松江府跨過太平洋前往中美洲便只需要二十來天。

大明畢竟是貿易出口國,有些銀子給歐洲商人賺,倒不如給本國商人。

如眼下,曾經只敢往返與兩京十三省與南洋的大明商人,在朝廷建立小西洋監察使司後,已經大膽的開始往來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域了。

或許有人看見二人的舉動,會好奇地面有什麼好看的,但若是這個時代的人看到地面,恐怕會瞪大眼睛,好奇的上前摸索。

“國朝九大船廠,每年前前後後都吸納船工百餘萬人……”

也就是……大概……一個《辛丑條約》的規模罷了……

“眼下天津的百姓以什麼爲生?”

“那就勞煩哥哥了……”朱由檢看透了一切,帶着一抹笑意返回馬車上。

“哥哥,這水泥路如何,您也看到了,我在想,是否可以用三分‘糧賑,七分工賑’的方式來賑濟百姓,同時讓我大明都用上這水泥路。”

39.1°,咽痛,全身疼,偏頭痛,肚子還咕咕叫了一晚(不是餓)……

大明在歷史上,便是因爲無力駕馭白銀參與的銀銅複本位幣制、從而在無法保障流通白銀充足的情況下發生了經濟崩潰的災難性後果。

因此,水泥場一般是使用囚犯和罪犯來進行生產。

大明的造船能力經過朱由檢的佈局,可以說事業蒸蒸日上。

這個後果也是因爲歐洲三十年戰爭影響了貿易,外流白銀數量變少,外流白銀無法滿足明朝內部需求所導致的。

當然,這裡的三十年是對應後世的標準,但在只有馬車和畜力的這個時代,或許這條路能使用上百年也說不定。

更遠的利未亞他們沒有去,主要是覺得不值得。

只是,這種換算方法其實並不代表什麼。

這個規模是多少?倒也不多……

這還是建立在曾經官道的基礎下,如果重新挖出一條道路的話,或許時間會延長到六到八個月。

蒸汽機必須要應用上,而這一步不是那麼簡單的。

朱由檢想了想,然後帶着一抹詭異的笑意看向朱由校:

“哥哥,我改日讓人送幾本鐵路修建的相關書籍給你,順帶請哥哥看一些蒸汽機車和蒸汽機船的書。”

我承認,昨晚是我託大了……

這在南方倒是還不錯,畢竟舊港、交趾地區有數百萬“罪犯”,其中有四分之一參與水泥場的勞改,輕輕鬆鬆的就能年產出一千二百餘萬石水泥,足夠鋪設近三千七百里道路。

【四司覈查,抄田畝五百三十七萬三千餘畝,府邸一百餘座,宅院兩千餘處,金二十一萬三千餘兩,銀九百三十二萬四千餘兩,銅錢十數萬萬,奇珍異寶……】

說着,朱由校看了一眼自己的“傑作”,揹着手很是自豪的點頭道:

“這種路不錯,坐着馬車也不顛簸,一個時辰居然能跑六十里,若是我大明都用上這種道路,那兵馬調動起來倒是輕鬆多了。”

很巧合的是,大明1644年滅亡,而小冰河雖然還在繼續,但大旱卻在1643年停止了,而歐洲三十年戰爭也在1648年隨着《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而結束。

在他看來,自家哥哥不是想着爲自己分憂,而是想玩……

這也正是爲什麼朱由檢說,如果有蒸汽機,他的第一遷移目標是中美洲的緣故。

王承恩聽到後找了找,最後將利未亞地圖翻了出來。

哪怕沒有朝廷的訂單,僅憑海商的訂單,雖然不說維持巔峰,但是保證閒暇時的工匠有飯吃是沒問題的。

不過話說回來,這樣的大基建能力,倒是讓朱由檢沉思了起來。

“殿下、彙總出來了,今歲兩京一十八省一共修建府道、縣道、鄉道三千九百里。”

“呵呵……”朱由檢聞言苦笑,隨後才說道:

在他的身後,是近千天策衛的騎兵,以及兩輛顯眼的馬車。

“黃金?!”聽到黃金,朱由校眼睛都亮了,而朱由檢也見狀一笑道:

從天啓六年到眼下,北方的水泥場只建立起三百七十二個,平均每個工場有五百囚犯,年產二百六十餘萬石。

第四版的動力大概就是瓦特完全完善、並且經過特里維西克改進的高壓蒸汽機,可以運用與輪船和火車,馬車。

從廣州到印度的孟加拉灣也不過一個多月左右,而如果從奴兒干或者莫溫河衛(海參崴)出發前往中美洲,只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對,是黃金,而且是儲量上億兩的黃金。”朱由檢沒有說出具體的真實儲量,他害怕說的太多而讓朱由校不相信。

先把大明原先的兩京十三省給串聯起來,之後再去搞別的地方。

“這個步驟裡,粉塵較大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給囚犯們去做,而百姓可以參與開採石灰石和挖掘粘土,將調配和燒製,研磨留給囚犯來做。”

府道修建的砂石鐵料和水泥都是幾乎免費的,只有以工代賑那每日微不足道的工錢支出。

“告訴顏思齊,把南島府、九州府和四國府的囚犯送往鏡城,再派人告知尤世功接管,讓他們監督囚犯製造水泥,水泥走水路運往寬甸一帶,營造遼東的府道、縣道和鄉道。”

“至於廣州和交趾的兩大船廠,則是靠交趾和雲貴、廣西的就地取材。”

“大約四百萬左右……”王承恩想了想前些天工部遞交來的奏疏數額,而朱由檢聞言也轉身與朱由校交談道:

“閒暇時,便是六萬船工和三十餘萬民夫便可。”

“對了!”朱由檢想到了什麼,忽然有些嘆氣道:

“他們遠道而來,也不能虧待了他們,每人每日五文工錢,勞改二十年結束後就放他們回家吧。”

因此,要想讓大明的水泥產量節節攀升,那就必須做到半工業化。

卻不想六年過去,當初只有十幾萬人,只有出海打漁,幫忙拉船這兩種營生的天津,眼下卻發展到了四十幾萬人口,就近新添數十萬畝耕地的規模。

就拿眼下的“京津府道”來說,從動工到現在,一共用時三個月,二百五十四個點同時開工,動用民夫七萬三千人。

瞧着它的模樣,還有曾經稀少的耕地變多,朱由檢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

反正第四版蒸汽機不出來,哪怕有蒸汽機車和蒸汽機船……

“似乎,可以減少糧票發放,儘量以工代賑,大旱結束後,或許能獲得一個新大明。”

大明需要付出的不過就是讓他們吃飽飯罷了,而獲得的是每年一百三十多萬噸的水泥。

兩輛馬車一大一小,稍小一點的馬車窗戶上,兩個小腦袋伸了出來,饒有興致的看着四周和地面。

“其中舊港修建一千七百里,雲南、貴州、四川、交趾、兩廣和琉球一千七百里,北方合計修建五百餘里。”

朱由檢一開口就讓顏思齊調動百萬囚犯,不過這百萬囚犯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飛到鏡城去,畢竟顏思齊的運力有限。

“雖然這麼說,但是哥哥別忘了,只是這一條路,就用光了北直隸近一年的水泥儲量。”

自豪的聲音響起,而朱由檢轉身看去,赫然是“昂首挺胸”的朱由校。

以他們的運力來算,頂多能每年運二十幾萬人前往鏡城罷了。

朱由檢算是發現了,一兩千萬兩銀子的涌入,對於大明來說不過是止渴罷了。

車隊繼續向前,每到一個驛站便換馬前進,如此疾馳了四個多時辰後,從天亮到黃昏前,車隊即將抵達天津縣。

不管怎麼算,只要蒸汽機能達到第四版,那美洲都將是朱由檢就藩的一個最好地方。

只可惜,眼下這地方要被大明佔……收復了。

臨近此地,水泥路的四周田地裡開始出現一批批檢查田埂的農夫。

歷史上也是英國人因爲內部的競爭和矛盾不得不大量出走,最後搶佔好望角後,陰差陽錯的才發現了這幾個大金礦。

“至於蒸汽機和蒸汽機船,唉……吾天資愚笨,如何能製出如此巧奪天工的東西?”

可如果在這一百二十多萬囚犯勞改結束,或者去世前,大明還沒有辦法做到的話,那就只能把水泥場推廣開來,嚴格要求各地百姓工人佩戴口罩了。

不過對此,朱由檢卻開口道:

所以,蒸汽機是必須要弄出來的東西,不管是開墾還是交通,或者是維持大明宗藩體系。

“差不多吧……吾應該……應該改進不了……”朱由校幾乎是違心說出的這句話。

兩倍的產量,這已經相當了不得了,儘管這隻能提升大明在北方和南方的水泥場產量,而不能提升舊港的產量,但朱由檢眼下要的就是南北方的產量。

雖說臘月飛雪,但對於時速不超過二十公里的馬車來說,想要打滑屬實有些困難。

朱由校見狀,也跟着返回馬車,等他們都返回馬車後,車隊開始繼續啓動。

至於爲什麼朱由檢會記得這麼清楚,這還得靠前世扶貧時爲村裡修建第一條水泥路時的經驗。

馬車寬大,他和朱由檢都坐在主位,而王承恩坐在左首第一位,自然作揖回答道:

“天津的百姓,大多在鹽場,船廠,以及化肥場工作營生,三場有幫工十八萬九千餘人,其中船廠佔據十四萬人。”

這或許是他自穿越以來,八年時間裡,所做成的第一件讓大明民生進入近代的事情。

想清楚的朱由校咳嗽了一下:“咳咳,鐵路和國朝的省道、府道、縣道、鄉道,還有蒸汽機車的事情,吾會好好研究研究的。”

“嗯?”朱由校警惕了起來,而朱由檢見他這樣,當即說道:

“不過蒸汽機的資料哥哥就不用看了,估計哥哥是改進不了,眼下想要改進它比較難。”

“嗯?”朱由檢聞言轉頭看去,一臉狐疑。

“因此,此路建設下來,一共花了朝廷九萬一千四百四十兩銀子。”

想讓大明真正的喝飽,最少要大於隆慶開關到崇禎十七年間總流入白銀的規模才行。

出現在隊伍腳下的,赫然是一條只有十九世紀中晚期才能看到的近現代水泥路。

也不對,蒸汽機船不能弄出來,蒸汽機車可以……

按照“京津府道”的標準,大明每年的水泥產量可以修建大約四千三百里府道。

總之可以看出,眼下限制大明的不是人力,而是物力。

黃金和白銀將是朝廷的目標,而朱由檢在短期內也不用擔心金銀會引發通貨膨脹,因爲眼下的大明是白銀不足。

“哥哥放心,我自然不會被騙。”朱由檢笑着搖頭,但朱由校還是不放心道:

“可若是真有這麼多黃金,爲何西夷不自己開採?”

然而,即便他已經很保守了,但朱由校聽到上億兩黃金後,還是皺眉道:

“沒白養他們這麼些年,四年時間居然能貪這麼多!”

眼下的歐洲人就是這樣,他們不感興趣戈壁灘,所以沒有探索到。

不過到那個時候,修建水泥路的成本會翻上五六倍,因爲眼下的水泥是沒有人工支出的。

“船廠忙碌時,巔峰達到船工六萬餘人,民夫一百二十七萬人。”

這是朱由校第一次承認自己“天資愚笨”,四周的驍騎衛將士都側目看了一眼,後排馬車的李定國和朱慈燃也皺着五官,表情不自然。

對於眼下的大明來說,人口並沒有遭受什麼打擊,因此白銀的需求反而隨着人口增長而變得更加旺盛了。

只是看着手中的文冊,在鄉野道路上的朱由檢,止不住的發笑。

況且,大明在北方也不是完全的沒有大量囚犯可用……

朱由檢這麼說,是因爲他知道,如果第四版蒸汽機改進成功,那麼蒸汽機船的航速將會是眼下帆船航速的兩倍。

“今歲工部賑濟百姓的數量是多少人?”

當朱由檢還在沉思時,在馬車裡彙總和大明諸省水泥道路建設的王承恩一邊說,一邊抱着厚厚的文冊走了下來。

朱由檢接過地圖後,便打開地圖,指着自己用硃筆圈紅的幾個地方說道:

從好望角出發,到小西洋監察使司只需要兩個月,到舊港只需要兩個半月,而到廣州只需要三個半月。

當時的天津只是衛,縣城名字叫做北塘,人口不過十餘萬,其中大部分都是從事幫忙拉船的工作,每日二十文工錢。

“南邊的龍江、福州、南港、北港船廠都是靠琉球府的樹木和暹羅、甘孛智的柚木造船。”

他是不想讓大明百姓在水泥場工作的,因爲粉塵環境工作下會減少壽命,並且會患有塵肺病。

不過即便如此,修建一條水泥路還是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經歷。

自然,要研發,要搞科技創新都離不開錢,而錢怎麼來?自然得靠貨幣改制,建立銀行,設立金、銀本位了。

“這麼多人?又爲何說前前後後?”朱由校聞言皺眉,而朱由檢見狀則是解釋道:

“造船畢竟還得看原料,我朝船隻原料,如北方三場的天津、旅順、登萊三大船廠都是取自奴兒干和遼東地區的木料,搭配暹羅和甘孛智的柚木造船。”

不過即便如此,每年增加二十幾萬人的勞力,這對大明來說便是增加了上百萬石水泥的產量。

誰說這玩意是大號感冒的……

今天的更新看我幾點退燒吧,它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本來想休息的,但我覺得不能餓到你們,就算凌晨一點我才起牀,我也要爭取碼出第二章。

我的口號就是,即便陽了也要卷死歷史分類的其他作者。

(本章完)

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121章 備戰第136章 出塞第32章 百般無奈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46章 佈局西南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11章 噩夢開局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86章 上架感言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3章 難兄難弟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280章 貪心的魏忠賢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78章 葉向高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
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121章 備戰第136章 出塞第32章 百般無奈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46章 佈局西南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11章 噩夢開局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86章 上架感言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3章 難兄難弟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280章 貪心的魏忠賢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78章 葉向高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